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8
1
作者 汪飞 邱麟 +2 位作者 佘国荣 沈思 刘斯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共31例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而接受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31例次中,术后诊断股骨头脱位4例次,X线平片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无...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共31例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而接受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31例次中,术后诊断股骨头脱位4例次,X线平片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无菌性松动22例次,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30mm的透亮带,其中,假体周围慢性肉芽肿性炎CT/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感染4例次,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4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MRI表现为感染区软组织肿胀,见环形强化病灶;异位骨化1例次,X线表现为髋臼假体周围软组织大量骨化影。结论假体周围透亮带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CT/MRI有助于区分无菌性松动中的假体慢性肉芽肿性炎、以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并发症 松动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影像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志超 刘申柱 +1 位作者 潘思金 黄立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7-642,共6页
目的:分析优化影像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到医院后至开始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抽样法选取2019年6至12月实行常规影像检查的100例AIS患者作为A组,将2020年1至8月采用优化影... 目的:分析优化影像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到医院后至开始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抽样法选取2019年6至12月实行常规影像检查的100例AIS患者作为A组,将2020年1至8月采用优化影像检查100例AIS患者为B组。对比分析这两组AIS患者抵达CT室至完成检查时间、从发病至给予rt-PA用药时间(ONT)、DNT及治疗3个月后预后不好率、病死率及溶栓无效率等指标。结果:(1)二组治疗前患者影像检查及溶栓时间指标比较,其患者抵达CT室至完成检查时间、DNT、ONT A组分别为(13.69±3.25)分、(53.20±6.03)分、(167.73±12.5)分均高于B组(8.22±1.10)分、(31.25±2.25)分、(153.50±8.50)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组治疗后效果指标比较,其预后不好率、病死率及溶栓无效率A组分别为50%、10%、48%均高于B组25%、2%、3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影像检查模式可缩短DNT时间,避免延误治疗,改善AIS静脉溶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预后 检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_1N_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3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友鹏 史长征 +1 位作者 梁旭竞 马洪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4-616,共3页
目的:总结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呼吸道表现和胸部影像学特点,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院时的呼吸道表现特点和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3例男性患者,均有慢性基础病和吸烟史,发热持续1周以上,... 目的:总结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呼吸道表现和胸部影像学特点,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院时的呼吸道表现特点和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3例男性患者,均有慢性基础病和吸烟史,发热持续1周以上,伴有咳嗽、咳痰、胸闷及气促等,但无咽痛和流涕症状。可有紫绀,咽部充血,双下肺散在湿啰音等表现。3例患者胸部X线和CT平扫检查显示双肺下野斑片状、云絮状、磨玻璃样或网格状高密度影等特征性表现,后期出现纤维化改变,双肺正常组织呈过度充气状态。结论:根据肺部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可做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间质性肺炎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程放疗联合CDK4/6抑制剂治疗儿童复发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的真实世界研究
4
作者 赖名耀 李少群 +7 位作者 李娟 胡清军 周江芬 艾茹玉 黄丽君 苏一博 于晓军 蔡林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0-445,共6页
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DIPG)再程放疗的疗效,初步探讨再程放疗同步联合瑞博西尼对DIPG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科接受... 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DIPG)再程放疗的疗效,初步探讨再程放疗同步联合瑞博西尼对DIPG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肿瘤科接受再程放疗联合(或不联合)瑞博西尼治疗的复发DIPG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肿瘤化疗药物通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4.0版,评价再程放疗联合瑞博西尼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儿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再程放疗联合或不联合瑞博西尼患儿的生存情况差异。结果共纳入18例DIPG患儿,男5例、女13例,中位年龄7.0岁,其中7例采用再程放疗同步瑞博西尼治疗。首程放疗与再程放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9.0个月。再程放疗后64.3%(9/14)肢体乏力、62.5%(5/8)言语不清、50%(3/6)行走不稳症状改善。再程放疗后77.8%(14/18)的患儿肿瘤体积缩小。18例患儿再程放疗后中位生存期为4.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8.6个月。再程放疗联合瑞博西尼组与未联合瑞博西尼组的总中位生存期(17.2个月比18.9个月)、再程放疗后中位生存期(6.2个月比5.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4、0.390)。7例接受瑞博西尼同步治疗的患儿中,3例(42.9%)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分别为CTCAE 1、2、3级。结论再程放疗可改善儿童复发DIPG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同步瑞博西尼治疗并不能改善患儿生存时间,且增加治疗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 再程放疗 瑞博西尼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fMRI观察电针神门及三阴交穴治疗失眠机制 被引量:50
5
作者 周全 杨大艳 +3 位作者 崔晓 杨侃荣 李洁 赵仓焕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对7名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行静息扫描、电针刺激双侧神门和三阴交穴下行BOLD-fMRI扫描,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激活脑功能区。采...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对7名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行静息扫描、电针刺激双侧神门和三阴交穴下行BOLD-fMRI扫描,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激活脑功能区。采用SPM基本模式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均可见脑岛(BA13)明显激活。但在失眠组,右侧丘脑腹前核、右侧壳核、左内侧苍白球、左侧中央前回(BA9)、双侧尾状核头部被特异性地激活。结论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激活了丘脑腹前核、尾状核、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网状核以及其他睡眠中枢,整合传入和传出的信息,调节睡眠;并可通过不同的通路调畅情志,舒缓压力,达到助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磁共振成像 入睡和睡眠障碍 神门穴 三阴交穴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胸部CT对肺癌筛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6
作者 胡钰 方进 +2 位作者 邓达标 梁敏杰 周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6-149,共4页
肺癌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早发现、早诊治可明显改善预后。目前,随着MSCT硬件及软件的发展,关于低剂量CT(LDCT)扫描筛查肺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肺部具有较高的自然对比,且通过调整CT机扫描参数、优化成像方式,可在尽可能降低辐射... 肺癌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早发现、早诊治可明显改善预后。目前,随着MSCT硬件及软件的发展,关于低剂量CT(LDCT)扫描筛查肺癌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肺部具有较高的自然对比,且通过调整CT机扫描参数、优化成像方式,可在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满足影像诊断需要的图像,提高肺部结节的检出率。除扫描相关因素的影响,结节本身的大小、密度、分布也是影响检出率的因素。本文对LDCT在肺癌筛查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和DTI对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7
作者 沈思 王昊 +2 位作者 汪飞 邱麟 刘斯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判别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青年志愿者40例(均无腰痛和腰椎部畸形、外伤、手术病史),行腰1(L1)~骶1(S1)椎间盘DWI和DTI扫描,生成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项异性(...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判别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青年志愿者40例(均无腰痛和腰椎部畸形、外伤、手术病史),行腰1(L1)~骶1(S1)椎间盘DWI和DTI扫描,生成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项异性(FA)伪彩图。在腰1/2(L1/2)~腰5/骶1(L5/S1)的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5点感兴趣区(ROI),测量ADC值和FA值。分析并比较腰椎间盘髓核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项异性(FA)值差异。结果:ADC值和FA值在同一椎间盘内的不同区域或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存在差异(P<0.05);椎间盘平均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腰4/5(L4/5)和L5/S1椎间盘ADC值明显增高(P<0.05);FA值在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随解剖部位位置的降低有升高的趋势,L5/S1椎间盘FA值升高最明显(P<0.05)。结论:ADC值和FA值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量化反映椎间盘退变早期髓核的生化状态。DWI和DTI技术可以对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加权 弥散张量 腰椎间盘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被引量:30
8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4 位作者 曾进胜 徐安定 凌雪英 凌莉 余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人群腰椎间盘磁共振T2~* map成像 被引量:17
9
作者 沈思 王昊 +2 位作者 史长征 关舒元 刘斯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64-216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T2*map成像技术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青年志愿者40名(均无腰痛和腰椎部畸形、外伤、手术史),接受L1~S1椎间盘常规T2WI和T2*map扫描,生成T2*伪彩图(T2*map)。在L1/2~L5/S1的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5个... 目的探讨应用T2*map成像技术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青年志愿者40名(均无腰痛和腰椎部畸形、外伤、手术史),接受L1~S1椎间盘常规T2WI和T2*map扫描,生成T2*伪彩图(T2*map)。在L1/2~L5/S1的各个椎间盘髓核内放置5个感兴趣区(ROI),测量T2*值。分析并比较腰椎间盘内与盘间的髓核T2*值的差异。结果髓核内T2*值在同一椎间盘内的不同区域或在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2和L2/3椎间盘后点ROI的T2*值明显增高,L4/5、L5/S1位于髓核中央的ROI的T2*值升高最明显(P〈0·05);T2*值在不同椎间盘平面内的对应区域,随解剖位置的降低而规律性递增(P〈0·05)。结论髓核T2*弛豫时间值的空间变化可能量化反映椎间盘退变早期髓核的生化状态。T2*map成像技术可以为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腰椎 椎间盘 髓核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弥散张量成像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洁 史长征 +2 位作者 王永安 罗良平 吴何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22例PCa和31例BPH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22例PCa和31例BPH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TI扫描,并通过AW4.2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Ca癌灶、BPH增生结节、正常中央带及外周带的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特点,并绘制DTI参数图及纤维追踪图。结果:PCa、BPH、正常中央带及外周带的FA值依次降低,分别为(0.417±0.096)、(0.247±0.027)、(0.189±0.013)和(0.158±0.032),四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PCa、BPH、正常中央带及正常外周带的ADC值依次增高,分别为(1.166±0.248)×10-3mm2/s、(1.832±0.476)×10-3mm2/s、(2.027±0.135)×10-3mm2/s和(2.295±0.210)×10-3mm2/s,四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DTI能够提供前列腺的组织微观结构信息,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功能性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的偏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贾艳滨 王颖 +2 位作者 凌雪英 钟舒明 黄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78,共5页
目的对未经药物治疗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多体素氢质子波谱(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方法应用1H-MRS和DTI成像技术,检测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 目的对未经药物治疗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多体素氢质子波谱(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方法应用1H-MRS和DTI成像技术,检测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回前部的N-乙酰天冬氨酸复合物(NAA)、胆碱复合物(Cho)和肌酸-磷酸肌酸复合物(Cr)含量,对NAA/Cr、Cho/Cr、NAA/Cho比值进行计算,同时,检测双侧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束前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1)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左侧额叶白质Cho/C(r1.18±0.21)低于右侧(1.44±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侧海马头NAA/Cr(1.34±0.45)和Cho/C(r1.41±0.39)低于右侧(1.75±0.15,1.76±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扣带回前部各代谢物无统计学差异(P>0.05);(4)额叶白质,海马头和扣带束前部的FA值左侧与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早期即存在海马及额叶白质神经元细胞数目和/或功能显示不对称,左侧低于右侧;扣带回未见侧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阳性型 额叶 海马 扣带回 磁共振波谱学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少见病变的CT及MR诊断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连生 李恒国 +1 位作者 陈志强 肖珊珊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疾病CT及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少见疾病的CT和MR资料,包括腮腺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良性淋巴上皮病2例;脂肪瘤2例;双侧对称性脂肪瘤病1例;腮裂囊肿2例、潴留...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疾病CT及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少见疾病的CT和MR资料,包括腮腺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良性淋巴上皮病2例;脂肪瘤2例;双侧对称性脂肪瘤病1例;腮裂囊肿2例、潴留囊肿1例;腮腺结核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转移瘤5例;淋巴瘤6例。结果:腮腺少见病变CT和MR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或腮腺区肿大,肿块位于腮腺内或腮腺旁,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囊性、囊实性或弥漫性。腮腺脂肪瘤与腮腺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可见脂肪成分;腮裂囊肿与潴留囊肿呈囊性无强化肿块;婴儿血管内皮瘤呈多灶性,病灶强化与血管强化一致;弥漫性血管瘤沿腮腺颌面间隙蔓延,可见血管流空;良性淋巴上皮病呈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和实性肿块,或表现为单发肿块;腮腺结核肿块呈花环状强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并肿块,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瘤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肿块,肿块大而无坏死或仅有少量坏死,多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瘤可见原发肿瘤表现。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根据CT和MR表现,可提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腮腺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7 位作者 曾进胜 凌雪英 徐安定 余剑 王芳 凌莉 侯清华 邢世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11-714,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逆行性变性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emens Sensation4CT机Volume软件准确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向子云 赵相胜 +3 位作者 肖树恺 罗良平 韦日宇 赵立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9期1223-1224,共2页
目的 对SiemensSensation 4螺旋CT机的Volume软件体积测量的准确性进行实验研究。方法 对 10个不同形状、大小及密度的固体及液体模型进行螺旋扫描 ,用 8mm及 3mm层厚重建出CT图像 ,利用Volume软件对模型进行体积测量。把模型的CT测... 目的 对SiemensSensation 4螺旋CT机的Volume软件体积测量的准确性进行实验研究。方法 对 10个不同形状、大小及密度的固体及液体模型进行螺旋扫描 ,用 8mm及 3mm层厚重建出CT图像 ,利用Volume软件对模型进行体积测量。把模型的CT测量体积与实际体积进行比较。结果 CT测量体积与实际体积有良好的相关性 ,8mm图像测量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 0 .999(P <0 .0 0 1) ,3mm图像测量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 1.0 0 0 (P <0 .0 0 1)。 8mm层厚图像测量值与实测值平均差别为 ( 9.5± 8.7) % ,3mm层厚图像测量值与实测值平均差别为 ( 3 .1± 2 .5 ) % ,这两种差别经配对资料t检验P =0 .0 2 5 <0 .0 5 ,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Volume软件可作为一种非创伤的方法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体积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体积测量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及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蕾 赵莲萍 +6 位作者 刘斯润 贾艳滨 钟舒明 孙尧 王希希 黄力 王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 目的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技术(3D ASL)分析未治疗抑郁症患者丘脑和基底核微观结构和血流灌注的改变。方法收集未治疗抑郁症患者21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32名(对照组),均接受DKI、3D ASL及常规MR扫描,测量并比较2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壳核的DKI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峰度(Ka)和径向峰度(Kr)]和扩散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Da)和径向扩散系数(Dr)],以及3D ASL参数[脑血流量(CBF)]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侧尾状核头Ka值增高、Kr值减低(P均<0.05),右侧壳核Ka值增高(P均<0.05),左侧尾状核头及双侧壳核CBF显著减低(P均<0.05)。结论未治疗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核DKI参数及血流灌注的异常,提示基底核区微观结构完整性受损、血流灌注减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基底核 丘脑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桥梗死后相关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的DTI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志坚 刘斯润 +7 位作者 曾进胜 凌雪英 王芳 凌莉 侯清华 邢世会 余剑 范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 目的本研究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前瞻性观察局灶性脑桥梗死后继发神经纤维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第1周、第4周和第12周进行DTI检测,对照组只做1次DTI检查。测量脑桥(患者梗死灶所在水平)及近、远端锥体束、双侧小脑中脚的MD和FA值。在每次DTI检测之前进行NIHSS、FMS和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及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P<0.01);梗死灶的MD在第1周时下降,在第4周及第12周则升高(P<0.01);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MD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患者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从第1周至12周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P<0.01),MD却无明显变化(P>0.05)。在观察期间,梗死灶同侧近、远端锥体束纤维以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同期NIHSS及FMS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与BI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可以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发生顺行性及逆行性继发性变性,这种神经纤维的继发性变性至少在发病后12周内逐渐进展,并可能会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继发性损害 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 rho和T2 mapping序列观察运动对膝关节半月板的损伤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蒙 邱麟 刘斯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9-423,共5页
目的采用T1 rho和T2 mapping序列观察步行、跑步和楼梯运动对膝关节半月板的影响。方法对23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30min休息、走路、跑步和楼梯运动后行右膝关节3.0T MR扫描,每次运动随机选择,间隔期为1周,且运动前休息30min,评估膝关节不... 目的采用T1 rho和T2 mapping序列观察步行、跑步和楼梯运动对膝关节半月板的影响。方法对23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30min休息、走路、跑步和楼梯运动后行右膝关节3.0T MR扫描,每次运动随机选择,间隔期为1周,且运动前休息30min,评估膝关节不同部位半月板运动后T1 rho值和T2值的变化。结果运动后膝关节内侧半月板体部、后角及外侧半月板体部的T1 rho值和T2值均较休息状态减低(P均<0.05)。膝关节内侧半月板T1 rho值和T2值在运动后较休息状态降低率后角>体部>前角,而外侧半月板体部>后角>前角。结论 T1 rho和T2 mapping成像是检测不同运动对膝关节半月板影响的敏感MRI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步行 楼梯运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评价单纯氩氦刀冷冻术联合放疗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华玲 刘斯润 +2 位作者 童涛 郭建国 王运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7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CT评价单纯氩氦刀冷冻术及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价值。方法应用单纯氩氦刀冷冻术(A组,22例)及氩氦刀冷冻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B组,20例)治疗NSCLC患者共42例。以胸部CT扫描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病灶的变... 目的探讨CT评价单纯氩氦刀冷冻术及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价值。方法应用单纯氩氦刀冷冻术(A组,22例)及氩氦刀冷冻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B组,20例)治疗NSCLC患者共42例。以胸部CT扫描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包括治疗时的冰球覆盖率、治疗后肿瘤的大小、密度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42例均置刀成功。CT显示两组低密度冰球的平均覆盖率均大于80%。两组中直径3~5cm与>5cm病灶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在术后1、3、6、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63.64%(14/22)和65.00%(13/20)、72.73%(16/22)和75.00%(15/20)、54.55%(12/22)和85.00%(17/20)、59.09%(13/22)和80.00%(16/20)。结论氩氦刀冷冻术能有效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NSCLC;联合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地控制残余肿瘤,进一步提高有效率;CT可准确定位、追踪复查评价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氦刀冷冻术 碘同位素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近距离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1ρ成像检测兔膝关节软骨早期退变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昊 沈思 +2 位作者 张景 史长征 刘斯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T1ρ成像检测兔膝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将32只实验兔随机分组;其中24只(实验组)随机分为A^D组,每组6只,均予左侧膝关节腔内注射木瓜蛋白酶,建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模型;余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E组),随机分为EA、E... 目的探讨磁共振T1ρ成像检测兔膝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可行性。方法将32只实验兔随机分组;其中24只(实验组)随机分为A^D组,每组6只,均予左侧膝关节腔内注射木瓜蛋白酶,建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模型;余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E组),随机分为EA、EB、EC、ED亚组,每组2只,分别做为A、B、C、D组的空白对照。于末次注药后1、2、3、4周分别对A^D组(对EA、EB、EC、ED亚组进行同期对照成像)行双膝常规T2W、3D-FS-SPGR和T1ρ扫描后处死并取双膝关节股骨髁软骨做组织学检查。测量并分析兔股骨髁软骨T1ρ值组内及组间的差异,并与组织学结果对照。结果实验组处理侧(左侧)股骨髁软骨T1ρ值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组处理侧股骨髁软骨T1ρ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P<0.05);T1ρ伪彩图显示实验组处理侧软骨呈浅绿色向深绿色的渐进性改变;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处理侧股骨髁软骨发生早期退变,软骨内PG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T1ρ值能够敏感地量化反映关节软骨退变早期、形态学改变之前的蛋白多糖变化。T1ρ成像可能为临床检测关节软骨早期退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T1ρ 关节软骨 早期退变 蛋白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1ρ成像对运动员与普通青年人群髌软骨对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思 王昊 +2 位作者 张景 史长征 刘斯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T1ρ成像评价膝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有右膝关节疼痛史的中国男子曲棍球队运动员(运动员组)及5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无症状组),行膝关节T1ρ成像,生成T1ρ图,将髌软骨分为上、中、下层,每层又分为外侧、... 目的探讨磁共振T1ρ成像评价膝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有右膝关节疼痛史的中国男子曲棍球队运动员(运动员组)及5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无症状组),行膝关节T1ρ成像,生成T1ρ图,将髌软骨分为上、中、下层,每层又分为外侧、偏外侧、中间、偏内侧及内侧,共15个ROI,测量T1ρ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1ρ成像均清晰显示两组共134个膝关节,运动员组双侧膝关节髌软骨相应ROI的T1ρ值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均<0.05)。运动员组右侧膝关节髌软骨各ROI的T1ρ值均高于左侧膝关节(P均<0.05)。无症状组左、右侧膝关节间,中层外侧(t=2.426,P=0.019)、中层内侧(t=2.549,P=0.014)、下层内侧(t=2.173,P=0.035)髌软骨T1ρ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12个ROI的T1ρ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1ρ值可敏感地量化反映膝关节髌软骨形态改变之前的早期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T1ρ 髌软骨 早期退变 蛋白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