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M160A2功能缺失性突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
1
作者 彭钊 张梓铭 +3 位作者 陈松生 叶嘉豪 王鹏珍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1-730,共10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AF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AF早期筛查。本文旨在家族性AF人群和散发性AF人群中筛选具有潜在发病意义的易感基因,并对其在AF发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首先对4名家族性AF进行全外...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AF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AF早期筛查。本文旨在家族性AF人群和散发性AF人群中筛选具有潜在发病意义的易感基因,并对其在AF发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首先对4名家族性AF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鉴定AF相关基因。然后用Sanger测序在非家族性AF人群和健康人群中证实易感基因突变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分析其蛋白质表达情况,利用膜片钳技术分析突变基因对外向钾离子电流的影响。家族共有39人,其中有4人发生AF,这4名AF患者存在2个共有的突变基因FAM160A 2(纯合突变,rs77726581 c.1375C>T)和MUC5B(杂合突变,rs199736618 c.12272C>T)。在52例非家族性AF患者中,有5例存在FAM160A2相同位点杂合突变,在健康人群中未发现此突变;而MUC5B在非家族性AF人群和健康人群中均发生杂合突变。FAM160A2蛋白在非家族性AF散发人群和健康人群中表达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FAM160A 2基因突变明显降低外向钾离子电流(与野生型比较,P<0.001)。由此可见,FAM160A 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可能是AF发生的新分子生物学机制,可用于AF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基因突变 FAM160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联蛋白促进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存活及扩增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岚 季洲 +3 位作者 张锐 崔进 黄伟光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80-887,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β-联蛋白在促进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存活和扩增中的作用。采取SD大鼠外周血,分离培养得到PBMSCs,随机将细胞分3组:未处理组(CON)、β-联蛋白激动剂组(WAY-262611,WAY)和β-联蛋白抑制剂组(XAV-939,XAV)。体外培... 本研究旨在探讨β-联蛋白在促进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存活和扩增中的作用。采取SD大鼠外周血,分离培养得到PBMSCs,随机将细胞分3组:未处理组(CON)、β-联蛋白激动剂组(WAY-262611,WAY)和β-联蛋白抑制剂组(XAV-939,XAV)。体外培养90 d,观察各组细胞增生和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和ELISA方法观察细胞衰老标记性蛋白质p16和p21表达情况,以及β-联蛋白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情况。外周血经过3代培养,可获得纯度较高的PBMSCs,体外培养40 d即发生衰老和凋亡,但WAY-262611可延长细胞存活时间至90 d以上,增加其体外增殖率1. 08倍(P<0. 05),明显提高细胞增殖能力(P<0. 05);使WAY组p21和p16蛋白含量较CON组减少72. 1%和68. 4%(两者均P<0. 05),较XAV组减低92. 9%和93. 3%(两者均P<0. 05)。与CON组比较,WAY组衰老细胞数减少61. 4%(P<0. 05),而XAV组则增加53. 3%(P<0. 05);WAY组细胞凋亡率减少50. 2%(P<0. 05),而XAV组细胞凋亡率增加35. 7%(P<0. 05);WAY组β-联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 2倍(P<0. 05),而XAV组则降低77. 7%(P<0. 05)。WAY-262611可升高WAY组β-联蛋白磷酸化水平(包括p-Ser552和p-Ser675) 97%和79%(两者均P<0. 05),升高抗凋亡蛋白质Bcl2表达水平1. 39倍(P<0. 05),降低凋亡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67. 6%和83. 3%(两者均P<0. 05);而XAV-939则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69. 1%(P<0. 05),升高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1. 27倍和1. 02倍(两者均P<0. 05)。β-联蛋白可能是影响MSCs存活和增殖的重要信号途径。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提高用于组织工程的PB-MSCs的体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联蛋白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凋亡 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C1在监测恶性肿瘤预后中的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季州 韦建瑞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6,共8页
叉头框(forkhead box,FOX)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致癌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叉头框蛋白质C1(FOXC1)是FOX的重要成员,在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侵袭、新陈代谢和寿命。大量的证据表明,FOXC1异常表达有... 叉头框(forkhead box,FOX)转录因子的异常表达在致癌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叉头框蛋白质C1(FOXC1)是FOX的重要成员,在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侵袭、新陈代谢和寿命。大量的证据表明,FOXC1异常表达有助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FOXC1促进许多癌症的进展,例如乳腺癌、肝细胞癌和胃癌等。FOXC1还与肿瘤转移、分期、复发、预后评估及药物抵抗有关。FOXC1在肿瘤的发展和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临床研究表明,FOXC1表达升高与许多癌症亚型(例如基底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ncer,BLBC)的预后不良有关。FOXC1在BLBC中高度特异性表达,其在乳腺癌中的功能已被广泛探索。FOXC1也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在浸润和转移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生物学意义。FOXC1可以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介导细胞周期蛋白D1、c-Myc和NF-κB的表达,增加CSCs的增殖;与HOXA/B信号通路协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通过上调WNT信号的转录介质β-联蛋白或激活非典型Hedgehog信号增强CSCs活性;通过上调NF-κB与诱导IL-6表达增强肿瘤对缺氧的适应;通过增加MMP7、NEDD9和Snail的表达促进癌症的转移;通过介导MST1R和KLF4表达促进癌症浸润;通过调控FGF19和MSX1基因表达参与肿瘤的进展;启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基因标签驱动实体瘤的进展。本综述将总结FOXC1在肿瘤发展和进展中的功能和调控的当前进展,以及这些新发现在监测恶性肿瘤预后中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蛋白质C1 恶性肿瘤 进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自我更新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鹏珍 孟庆奇 +1 位作者 陈松生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67-1674,共8页
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rat 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PBMSCs)增殖、衰老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分离、培养并鉴定rPBMSCs... 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rat 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PBMSCs)增殖、衰老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分离、培养并鉴定rPBMSCs;取第3代rPBMSCs用于后续研究。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ICA组;bFGF(20 ng/mL bFGF)组;联合(ICA和bFGF)组。CCK-8检测结果表明,ICA在浓度为10^(-6) mol/L时,显著促进rPBMSCs增殖,并将该浓度用于后续试验。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rPBMSCs吸光度并制作出生长曲线,4组细胞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7 d时,相比于对照组,ICA组、bFGF组和联合组细胞OD值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ICA组和bFGF组,联合组rPBMSCs OD值进一步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ICA组和bFGF组衰老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ICA组和bFGF组,联合组rPBMSCs衰老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多潜能分化检测结果证明,ICA联合bFGF明显提高rPBMSCs体外诱导成软骨、成骨和成脂的能力。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ICA和bFGF单独作用均能促进PCNA、Nanog和Oct4蛋白质表达(P<0.05),抑制p16、p21和p53蛋白质表达(P<0.05),而ICA和bFGF联合作用效果更显著(P<0.05)。综上所述,ICA联合bFGF通过促进rPBMSCs增殖,维持干性,延缓衰老维持自我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淫羊藿苷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通过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鹏珍 陈松生 +2 位作者 黄伟光 崔进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9-1497,共9页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促进骨髓及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然而,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是否具有促增殖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可促进骨髓及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然而,bFGF对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是否具有促增殖作用,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bFGF在大鼠PB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中的作用及机制。从大鼠腹主动脉收集动脉血,用Ficoll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s),将MNCs用不含bFGF(对照组)和含bFGF(10,20 ng/mL)的DMEM培养基进行贴壁培养获得PBMSCs。取第3代PBMSCs通过流式细胞法分析其细胞表面标志表达情况,以及bFGF对P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评价bFGF对其细胞克隆形成数量、细胞增殖和对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p21和β-联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三组之间PBMSCs细胞形态无差异。PBMSCs培养至14 d可出现细胞克隆,细胞培养至21 d,相比于对照组,10 ng/mL bFGF组和20 ng/mL bFGF组PBMSCs细胞汇合度分别增加40%(P<0.05)和80%(P<0.05);20 ng/mL组PBMSCs细胞汇合度较10 ng/mL组增加28%(P<0.05)。第3代PBMSCs高表达MSC标记蛋白CD29和CD90,低表达CD45,符合MSC的细胞表型特征。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和20 ng/mL bFGF组PBMSCs细胞克隆数分别增加51%(P<0.05)和92%(P<0.05);20 ng/mL组PBMSCs细胞克隆数较10 ng/mL组进一步增加14%(P<0.05)。PBMSCs生长曲线表明,PBMSCs在培养7 d时,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和20 ng/mLbFGF组PBMSCs细胞数分别增加41%(P<0.05)和61%(P<0.05),且20 ng/mL组间的PBMSCs细胞数明显高于10 ng/mL bFGF组(P<0.05)。流式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10 ng/mL和20 ng/mL bFGF组处于G1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处于S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处于G1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处于S期的PBMSCs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 ng/mL和20 ng/mL bFGF显著促进PBMSCsβ-联蛋白核转位和核表达。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PBMSC s表现出更强的β-联蛋白核转位和核表达。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10 ng/mL bFG和20 ng/mLbFGF组β-联蛋白及其靶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P<0.05),而p2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10 ng/mL组相比,20 ng/mL bFGF组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E和β-联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21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均P<0.05)。本研究结果证实,bFGF通过激活细胞周期蛋白和β-联蛋白表达,进而促进PBMSCs增殖,将有助于体外大量获得PBMSCs并用于干细胞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β-联蛋白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调节叉头框蛋白1表达促进大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缺氧存活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朝云 叶嘉豪 +2 位作者 彭钊 熊磊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26-1735,共10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再生医学中临床使用最多的干细胞之一。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BMSCs)以其获取简便、创伤小和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等优势,在人类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再生医学中临床使用最多的干细胞之一。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BMSCs)以其获取简便、创伤小和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等优势,在人类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但尚未建立在缺氧环境下,使PBMSCs高存活和高扩增培养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HIF-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通过调节叉头框蛋白1(forkhead box C1, FoxC1)表达,促进PBMSCs缺氧存活和扩增的作用。采取SD大鼠外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s),培养第3代后得到MSCs,随机将细胞进行以下3种处理,并分组:未处理组(Control, CON)、HIF-1α激动剂组(dimethyloxallyl glycine, DMOG,0.1 mmol/L,DMOG组)和HIF-1α抑制剂组(BAY87-2243,50 nmol/L,BAY组),进行缺氧培养PBMSCs,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1 h、10 h、20 h、30 h、40 h、50 h、60 h、70 h、80 h)PBMSCs凋亡和增殖情况。应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观察细胞FoxC1表达情况,及抗凋亡分子Bcl2和凋亡信号分子Bax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情况。MNCs经过3代培养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PBMSCs。但是,这些细胞在体外缺氧培养30 h即发生凋亡,但经HIF-1α激动剂DMOG能抑制其凋亡,能使PBMSCs缺氧延长到60 h以上。与CON组比较,DMOG处理使DMOG组PBMSCs活力升高2.6倍(P<0.001),细胞老化率(SA-β-gal阳性细胞百分率)降低70.1%(P<0.001),细胞凋亡率(Annexin V+PI+细胞百分率)减少64.6%(P<0.001)。加入HIF-1α抑制剂BAY87-2243则引起相反的变化:培养20 h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与CON组比较,BAY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01),老化率增加35.6%(P<0.001),细胞凋亡率增加38.1%(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DMOG可上调HIF-1α表达,促进FoxC1表达(DMOG组较CON组升高2.3倍,P<0.001),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DMOG组较CON组升高3.8倍,P<0.001)、下调凋亡蛋白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各下降86.5%和85.0%,均P<0.001),而加入BAY87-2243显著降低HIF-1α、FoxC1和Bcl2表达,上调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与CON组比较,均P<0.001)。由此可见,HIF-1α-FoxC1是影响MSCs缺氧存活和增殖的重要信号途径,这有助于提高PBMSCs在缺氧环境中存活和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叉头框蛋白1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预处理调节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赖氨酸巴豆酰化改善其缺氧存活和增殖
7
作者 叶嘉豪 王鹏珍 +4 位作者 刘朝云 彭钊 熊磊 蔡文倩 张少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80-1190,共11页
缺氧预处理能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缺血缺氧环境中存活,但其具体机制仍未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确定赖氨酸巴豆酰化调节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在缺氧培养中存... 缺氧预处理能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缺血缺氧环境中存活,但其具体机制仍未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确定赖氨酸巴豆酰化调节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BMSCs)在缺氧培养中存活和增殖中的作用。从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得到PB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首先将PBMSCs进行缺氧/常氧预处理:缺氧(1%O_(2))或常氧(21%O_(2))培养24 h。然后将预处理的PBMSCs移至缺氧培养箱(37℃、94%N2、5%CO_(2)、1%O_(2))内持续缺氧培养72 h。观察不同时间点(预处理前、后,持续缺氧培养后24 h、48 h、72 h)PBMSCs凋亡和增殖情况。为确定赖氨酸巴豆酰化(lysine crotonylation,Kcr)对PBMSCs增殖和存活的影响,将预处理的细胞随机加入巴豆酸钠(NaCr)或其溶剂(DMSO),并行缺氧培养72 h,使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赖氨酸巴豆酰化修饰,应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和胱天蛋白酶3 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与常氧预处理组比较,缺氧预处理明显增加PBMSCs数量(3.53×10^(5)vs 0.03×10^(5),P<0.001),使其活力增加1.3倍(P<0.001);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缺氧培养48 h,缺氧预处理组9.9±2.1%vs常氧预处理组29.6±3.1%,P<0.001;缺氧培养72 h,缺氧预处理组12.1±2.2%vs常氧预处理组43.3±6.0%,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缺氧预适应会促进NaCr诱导的巴豆酰化水平;在缺氧预处理的PBMSCs中Bcl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预处理组(P<0.001),而Bax和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常氧预处理组(P<0.001)。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凋亡相关蛋白质Kcr可能是缺氧预处理提高PBMSCs抗缺氧凋亡的关键机制,这为提高MSCs抗缺氧生存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预处理 赖氨酸巴豆酰化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