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祖辉 莫海霞 +2 位作者 冼俊芳 余浩辉 邓列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治老年人皮肤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广州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现况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SPSS建立数据库,通过单因素(t检验、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 目的:探讨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治老年人皮肤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广州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进行现况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SPSS建立数据库,通过单因素(t检验、2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老年人皮肤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经专科医师体检确认,200例被调查者中,98例患有皮肤病,患病率为49.00%,两种或两种以上皮肤病的检出率为46.95%.常见皮肤病变包括皮肤瘙痒症(21.50%)以及脂溢性角化病(20.50%).老年人皮肤病影响因素各异,酗酒、户外工作以及家族皮肤病史分别是其常见危险因素.结论:广州某社区老年人皮肤病多发、影响因素复杂,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对老年人皮肤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老年人皮肤病 现状调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皮肤再生不良1例 被引量:5
2
作者 乔建军 张宏 曾翰翔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7-108,共2页
报告1例新生儿皮肤再生不良。患儿男,出生1h。生后即被发现左上肢皮肤缺损,分娩时无外伤史。给予0.1%利凡诺溶液及莫匹罗星软膏外用。10d后缺损处被新生组织填充,表面光滑,略凹陷,颜色较周围正常皮肤暗。
关键词 皮肤再生不良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活性增效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凯丽 张宏 +4 位作者 姜红浩 石建萍 高爱莉 何罕燕 巢和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4-478,483,共6页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在体内对氟康唑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小鼠阴道内接种白念珠菌构建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10组。接种后第3d各用药组开始阴道内给药(汉防己甲素和氟康唑的高、低剂量均分别取26mg/(kg·d)、13m... 目的探讨汉防己甲素在体内对氟康唑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小鼠阴道内接种白念珠菌构建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10组。接种后第3d各用药组开始阴道内给药(汉防己甲素和氟康唑的高、低剂量均分别取26mg/(kg·d)、13mg/(kg·d),按不同组合给药),每天1次,连续7d,同时设未用药组做对照。接种后第2、6、11d分别取小鼠阴道灌洗液进行真菌载量分析、涂片镜检,并取其阴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至接种后第11d,与单独给予氟康唑26mg/(kg·d)组相比,同时予汉防己甲素26mg/(kg·d)和氟康唑26mg/(kg·d)组真菌载量明显降低(分别为2.11±0.36×104、0.19±0.04×104CFU/ml,P=0.039)。与其余9组相比,涂片镜检,该组小鼠未见假菌丝,而其余9组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假菌丝或假菌丝团(χ2=33.084,P=0.000);阴道组织病理学检查,该组粘膜水肿较轻,炎性细胞浸润较少,且阴道腔、粘膜层假菌丝消失。结论汉防己甲素(26mg/kg·d)在小鼠阴道腔内能增强氟康唑抗白念珠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 氟康唑 念珠菌 白色 增效剂 阴道炎 念珠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异维A酸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4
作者 吴实 邓列华 +5 位作者 李克俭 徐瑾 林幼娜 胡云峰 刘赛君 赵刚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口服异维A酸及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重度(Pillsbury分级为Ⅱ或Ⅲ度)寻常性痤疮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口服异维A酸(特维丝)及红蓝光照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单口服异维A酸治疗,研究分析其治疗效... 目的:探讨联合口服异维A酸及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重度(Pillsbury分级为Ⅱ或Ⅲ度)寻常性痤疮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口服异维A酸(特维丝)及红蓝光照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单口服异维A酸治疗,研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总体效果评价中,第八周,治疗组痊愈率为30.4%,有效率为89.1%;对照组痊愈率为9.8%,有效率为56.1%,比较两组之间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异维A酸及红蓝光照射联合治疗中度痤疮疗效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异维A治疗,不良反应亦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蓝光 寻常性痤疮 异维A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雷他定联合冰黄肤乐软膏治疗亚急性及慢性手部湿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实 邓列华 +3 位作者 胡云峰 刘赛君 赵刚 陈国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讨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外用冰黄肤乐软膏治疗亚急性及慢性手部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亚急性及慢性手部湿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与外用冰黄肤乐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其治疗... 目的:探讨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外用冰黄肤乐软膏治疗亚急性及慢性手部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亚急性及慢性手部湿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与外用冰黄肤乐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总体效果评价中,第4周,治疗组痊愈率为36.0%,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率为18.0%,有效率为68.0%,比较两组之间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氯雷他定片与外用冰黄肤乐软膏联合治疗亚急性及慢性手部湿疹疗效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不良反应亦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黄肤乐软膏 亚急性及慢性手足湿疹 氯雷他定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α-2b干扰素凝胶联合高频电灼术治疗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金泓 邓列华 +2 位作者 谢明 徐瑾 李克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干扰素 重组 高频电灼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咏 邓列华 +3 位作者 徐瑾 李克俭 李诗娜 陈国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红-蓝光治疗,对照组单口服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研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探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脂溢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红-蓝光治疗,对照组单口服复方木尼孜其颗粒,研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用药后2、4及6周的痊愈率分别为6.25%、37.5%、63.75%,总有效率分别为15%、67.5%、92.5%,对照组用药后2、4及6周的痊愈率分别为2.5%、11.25%、37.5%,总有效率分别为7.5%、30%、65%,比较两组之间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是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较好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 红-蓝光 脂溢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璟蓉 邓列华 +4 位作者 赵刚 胡云峰 李克俭 林幼娜 徐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0-621,623,共3页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采用NB-UVB联合泛昔洛韦片(FCV)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FCV治疗。结果: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止痛、结...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采用NB-UVB联合泛昔洛韦片(FCV)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FCV治疗。结果: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止痛、结痂、脱痂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联合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高,安全性好,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中波紫外线 窄谱 泛昔洛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胡云峰 邓列华 +4 位作者 赵刚 李垣君 李克俭 林幼娜 徐瑾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0-211,214,共3页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NB-UVB和氦氖激光交替治疗,治疗期间给予泛昔洛韦片(FCV)口服,对照组单独采用泛昔洛韦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止...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NB-UVB和氦氖激光交替治疗,治疗期间给予泛昔洛韦片(FCV)口服,对照组单独采用泛昔洛韦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止痛、结痂、脱痂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5.7%)比对照组(23.3%)明显减少(P<0.05)。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高,安全性好,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窄谱中波紫外线 氦氖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实 刘赛君 +1 位作者 何咏 邓列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IL-6的变化,探讨其在SLE的发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SLE患者,并记录所有SLE患者SLEDAI评分.另选取与SLE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NC组)29例.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盒检测...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IL-6的变化,探讨其在SLE的发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SLE患者,并记录所有SLE患者SLEDAI评分.另选取与SLE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NC组)29例.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盒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IL-6水平.结果:SLE组与NC组外周血IL-6分别为(9.636±3.852)pg/m L和(4.433±1.143)pg/m 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外周血IL-6与SLE患者SLEDAI数值相关分析中r值为0.671,P<0.05.外周血IL-6浓度≥5.865 pg/m L,对SLE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6.2%.结论:SLE患者外周血IL-6浓度不仅与SLE的发病有关,其可能还影响SLE病情的发展,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白细胞介素-6(IL-6) 酶联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伐昔洛韦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实 张顺莲 +4 位作者 胡云峰 陈国瑞 李克俭 徐瑾 邓列华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口服伐昔洛韦及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维德思)及NB-UVB照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单口服伐昔洛韦治疗,研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两... 目的:探讨联合口服伐昔洛韦及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维德思)及NB-UVB照射联合治疗,对照组单口服伐昔洛韦治疗,研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之间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皮损好转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及疼痛缓解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患者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口服伐昔洛韦及NB-UVB照射联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带状疱疹治疗,不良反应亦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中波紫外线 带状疱疹 伐昔洛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抑制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及淋巴细胞增殖 被引量:13
12
作者 伍斌 蔡小嫦 +4 位作者 曾耀英 施军 王通 肇静娴 黄秀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及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①建立DNFB所致小鼠ACD模型,以不同剂量的OMT、PBS、氢化可的松(HCT)进行腹腔注射,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变化。②利用...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及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①建立DNFB所致小鼠ACD模型,以不同剂量的OMT、PBS、氢化可的松(HCT)进行腹腔注射,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变化。②利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且与同等剂量HCT作用效果相似,但副作用明显减小。②体外实验证明,在500、125和31mg/L组,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论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OMT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硝基氟苯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苦参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匹多莫德片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观察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潇艺 邓列华 +6 位作者 胡云峰 赵刚 刘赛君 孙乐栋 罗育武 谢明 金泓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评价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口服匹多莫德片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口服匹多莫德片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 目的:评价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口服匹多莫德片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联合口服匹多莫德片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疗程均2个月,随访6个月。结果:总体效果评价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95.4%,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53.3%、90.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与口服匹多莫德片联合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好,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是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较好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盐酸伐昔洛韦片 匹多莫德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活性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丰霞 张宏 单孔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活性是否有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参照微量稀释法确定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非细胞毒性剂量,并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汉防己甲素时对16株同一亲本白念珠菌菌丝相的MIC。荧光分光... 目的探讨体外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活性是否有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参照微量稀释法确定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非细胞毒性剂量,并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汉防己甲素时对16株同一亲本白念珠菌菌丝相的MIC。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加入及未加入汉防己甲素时此系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结果在终质量浓度≤2μg/mL汉防己甲素的作用下,白念珠菌菌丝相的存活率>95%;氟康唑单独作用时,对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的MIC值为0.250~64μg/mL;与汉防己甲素(2μg/mL)联合时,氟康唑对受试菌的MIC值降至0.125~8μg/mL,且终点清晰,"拖尾现象"消失。蓄积实验后,加入与未加入汉防己甲素的此系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分别为2.499~50.428、2.849~26.035(P=0.025);外排实验后,该值分别为1.006~7.267、0.191~6.685(P=0.000)。结论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菌丝相活性有增效作用;汉防己甲素可抑制白念珠菌菌丝相药物外排泵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康唑 粉防己碱 白念珠菌 增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外用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石建萍 张宏 +2 位作者 张志东 高爱莉 王凯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21-1123,共3页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外用治疗 汉防己甲素 临床研究 增效作用 单纯性 氟康唑 抗真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喘可治注射液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熊恺轩 曾耀英 +3 位作者 蔡小嫦 王通 肇静娴 易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Ⅳ型变态反应)的效果。方法:将小鼠按给药不同分为喘可治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地塞米松(DEX)组,苯海拉明及生理盐水组,利用2 ,4 -二硝基氟苯诱发的小鼠左耳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动... 目的:探讨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Ⅳ型变态反应)的效果。方法:将小鼠按给药不同分为喘可治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地塞米松(DEX)组,苯海拉明及生理盐水组,利用2 ,4 -二硝基氟苯诱发的小鼠左耳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动物模型,各组于第0d、1d致敏前2h ,第2d和第5d诱发前2h及诱发后6h腹腔注射给药,通过测量左耳厚度差、左耳重量差,体重差及观察左耳病理改变,比较不同剂量喘可治注射液之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结果:喘可治注射液高、中、低剂量和DEX组小鼠左耳厚度及重量的增加,浸润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 <0 . 0 1) ;DEX组小鼠左耳红肿的程度虽稍低于喘可治组,但小鼠体重差与其它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 0 1) ;苯海拉明组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程度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无显著。结论:喘可治注射液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反应 迟发型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喘可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序贯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梅艳 邓列华 徐爱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6-869,共4页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序贯疗法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联合组,按序贯疗法;第2组和第3组分别单独外用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均每日两次;分别记录治疗前,第2、4、...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序贯疗法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联合组,按序贯疗法;第2组和第3组分别单独外用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均每日两次;分别记录治疗前,第2、4、6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ASI)总积分。结果:2周和6周后,联合组平均PASI改善率分别为48.3%和72.2%,卡泊三醇组为37.5%和56.1%,哈西奈德组为40.5%和57.0%。联合组改善率高于两单独用药组(P<0.01),不良反应少。结论:卡泊三醇和哈西奈德序贯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高于单独用药组,且起效快、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卡泊三醇 哈西奈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益康唑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增效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丁 张宏 +2 位作者 李海瑞 李水秀 石建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体内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益康唑(econazole,ECZ)抗须癣毛癣菌活性的增效作用。方法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涂用1%ECZ+1%TET(ECZ+TET组)、1%ECZ(ECZ组)、1%TET(TET... 目的探讨体内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益康唑(econazole,ECZ)抗须癣毛癣菌活性的增效作用。方法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涂用1%ECZ+1%TET(ECZ+TET组)、1%ECZ(ECZ组)、1%TET(TET组)和霜剂基质(基质组)每d 1次,连续14d,从皮损一般情况、病原学、病理学三方面观察TET对ECZ抗须癣毛癣菌的增效活性。结果ECZ+TET组从用药第4d起,皮损评分开始呈持续下降趋势;用药第14d的皮损评分降至0.75分。ECZ组皮损评分与之类似,但总体下降趋势小于ECZ+TET组,用药第14d的皮损评分为2.00分。两组皮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ECZ+TET组皮损组织真菌培养阳性率、病理组织中真菌菌丝和孢子、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程度明显轻于其它3组。结论TET在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中能增加ECZ抗须癣毛癣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 益康唑 增效作用 皮肤癣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 被引量:10
19
作者 林桂艳 邓列华 +3 位作者 胡云峰 陈信生 赵刚 罗育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8-610,共3页
目的: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赛庚啶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结果:治疗组有... 目的: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赛庚啶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6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燥止痒胶囊 左西替利嗪 赛庚啶 慢性荨麻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UVB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赛君 郭梅艳 +2 位作者 邓列华 赵刚 胡云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Na2Se O3)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细胞),实验分为4组处理:(1)正常对照组;(2)Na2Se O3组:分别加入1 nmol/L、10 nmol/L、50 nmol/L、100 nmol/L、200 ...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Na2Se O3)对中波紫外线(UVB)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永生化人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细胞),实验分为4组处理:(1)正常对照组;(2)Na2Se O3组:分别加入1 nmol/L、10 nmol/L、50 nmol/L、100 nmol/L、200 nmol/L和1μmol/L的Na2Se O3预孵育24 h;(3)UVB组:300、600和900 J/m2UVB照射;(4)Na2Se O3+UVB组:Na2Se O3预孵育24 h后进行UVB照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0 J/m2UVB照射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UVB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细胞活性与UVB照射剂量呈负相关;(2)Na2Se O3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3)不同浓度Na2Se O3+UVB组与UVB组比较,细胞增殖活性增加,差异显著(P<0.05),其中100 nmol/L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最强;(4)300 J/m2UVB照射后,不同浓度Na2Se O3+UVB组与UVB组比较,凋亡率下降,差异显著(P<0.05),其中100 nmol/L组抑制凋亡作用最强。结论:UVB对角质形成细胞有损伤作用,且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Na2Se O3具有光保护性能,可减轻UVB辐射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角质形成细胞 光保护 亚硒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