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欧林坚 黄邦钦 齐雨藻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5,共5页
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的几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 采用批次培养方式,研究混合培养的几种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溶解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响应。结果表明,在富磷及贫磷的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比生长率远超过东海原甲藻,而成为培养体系中的绝对优势种。在东海原甲藻与链状亚历山大藻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原甲藻大量死亡,可能存在亚历山大藻对原甲藻的他感作用。培养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藻类磷胁迫而显著升高,可能在后期种群利用代谢有机磷源时发挥重要作用,且在不同培养体系中表现出酶活性大小及状态的差异性,该结果可能影响浮游植物对有机磷源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溶解无机磷 竞争生长 碱性磷酸酶 溶解有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珠海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事件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欧林坚 张玉宇 +5 位作者 李扬 王华接 谢学东 荣志明 吕颂辉 齐雨藻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1,共5页
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赤潮在全球频繁爆发。2006年10-11月间,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则较为少见。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的近岸水体,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23.41-27.54℃,... 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赤潮在全球频繁爆发。2006年10-11月间,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则较为少见。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的近岸水体,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23.41-27.54℃,盐度变化范围15.49-17.92。双胞旋沟藻的细胞密度随温度和盐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最高细胞密度达1.6×106个.L-1。在赤潮发生后期,海区水温下降及群落中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数量的上升,可能是导致双胞旋沟藻赤潮衰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胞旋沟藻 多环旋沟藻 赤潮 珠海 近岸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及营养盐对3种赤潮甲藻吞噬营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淑雯 欧林坚 +1 位作者 吕颂辉 陈菊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99,共6页
通过在室内批量培养实验中添加活体藻类及荧光标记藻类(Fluorescent Labled Algae,FLA)的方式,研究不同光照及营养盐条件下3种赤潮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及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通过在室内批量培养实验中添加活体藻类及荧光标记藻类(Fluorescent Labled Algae,FLA)的方式,研究不同光照及营养盐条件下3种赤潮甲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及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吞噬营养行为;通过现场船基围隔实验,研究2010年春季,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时其对荧光标记的球等鞭金藻(Fluorescent Labled Isochrysis galbana,FLIg)和骨条藻(Fluorescent Labled Skeletonema sp.,FLS)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米氏凯伦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均具有吞噬营养行为,属混合营养甲藻。米氏凯伦藻能摄食活体球等鞭金藻;链状亚历山大藻摄食荧光标记的旋转海链藻(Fluorescent Labled Thalassiosira curvis-eriata,FLTc)。在围隔实验前期,东海原甲藻可对FLIg、FLS进行摄食,但该摄食行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近乎消失。无论是在黑暗或是在营养盐胁迫的条件下,仅发现极个别目标甲藻存在摄食行为,发生摄食的概率极低;在围隔现场,东海原甲藻对FLA的摄食概率仅为0.4%~1.4%,表明吞噬营养并非3种目标甲藻的主要营养方式,它们属于主要依赖光合自养获取营养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吞噬营养 混合营养 荧光标记藻类(F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和有机质水平分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谷阳光 王朝晖 +2 位作者 吕颂辉 梁瑜 付永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3323-13325,共3页
为了了解粤东海域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其与海域环境的关系,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柘林湾外至南澳岛以及汕头港附近海域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与有机质(OM)的含量... 为了了解粤东海域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其与海域环境的关系,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柘林湾外至南澳岛以及汕头港附近海域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与有机质(OM)的含量。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中BSi和OM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0%~0.67%和2.31%~11.14%,平均含量分别为0.43%和8.06%,且季度差异不明显。线性回归结果表明,OM与BSi含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硅藻是该海域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柘林湾外海域BSi含量明显较高,显示出该海域较高的硅藻生产力;而汕头港海域较高的陆源输入导致沉积物中OM含量明显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硅 有机质 粤东沿海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部沿海近岸西加鱼毒素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徐轶肖 王爱辉 +2 位作者 胡蓉 江天久 江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0-336,共7页
为了查清我国南部沿海珊瑚礁鱼类体内的西加鱼毒素状况,首次在海南三亚、琼海、广西涠洲岛、珠海担杆列岛、广东徐闻县灯楼角和福建东山岛收集渔民从附近珊瑚礁海域捕捞的野生鱼类,采用酶联免疫法、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为了查清我国南部沿海珊瑚礁鱼类体内的西加鱼毒素状况,首次在海南三亚、琼海、广西涠洲岛、珠海担杆列岛、广东徐闻县灯楼角和福建东山岛收集渔民从附近珊瑚礁海域捕捞的野生鱼类,采用酶联免疫法、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6个调查海区均检测出染毒鱼类,总阳性检出率达50%,其中福建东山岛(77.8%)〉广东徐闻县灯楼角(66.7%)〉广东珠海担杆列岛(55.6%)〉广西涠洲岛(37.5%)〉海南三亚(37.5%)〉海南琼海(16.7%),与海域环境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鱼组织毒素含量为0~169ngP-CTX-1/kg肉,8个样品(占总样17.4%)超过100ng P-CTX-1/kg肉,达到可致人中毒水平.染毒鱼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鹦嘴鱼科(Scaridae)、鳂科(Holocentridae)、笛鲷科(Lutjanidae)和鮨科(Serranidae).酶联免疫法与小鼠生物法对鱼毒定性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仅在福建东山岛2个鱼样中检测到P-CTX-1成分.染毒鱼类的毒素含量和鱼体重/体长没有相关性,也与其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加鱼毒素 珊瑚礁鱼类 酶联免疫法 小白鼠生物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江涛 滕德强 +2 位作者 江天久 吕颂辉 杨维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1-318,共8页
对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类型、理化性质、生物合成和毒性作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 溶血毒素 海洋微藻 鱼毒性 化感作用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溪河和潖江河从化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岑竞仪 李扬 +1 位作者 吕颂辉 胡鸿钧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1-567,共7页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对广州流溪河和琶江河从化段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类组成、种类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广州流溪河和琶江河从化段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鉴定了隶属于90属的218种(包含...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对广州流溪河和琶江河从化段浮游植物进行周年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类组成、种类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广州流溪河和琶江河从化段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鉴定了隶属于90属的218种(包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为优势种类,共31属92种,占总种类数的42.20%。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的变化范围是5.1~2090×103cell/L之间,平均值为152×103cell/L,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多样性H’指数较高,各站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03~4.22,丰富度的变化范围为1.00~7.83,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63~0.85。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流溪河 琶江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连续萃取方法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郭鹏然 王畅 +3 位作者 方军 牟德海 仇荣亮 王朝晖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84-1388,1395,共6页
采用单一萃取程序对建立的重金属形态连续萃取方法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分别以Ca和Mg、Fe、有机质(OM)和酸可挥发性硫(AVS)作为萃取剂释放酸溶态、还原态、有机质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等重金属目标形态的表征参量,考察萃取剂对相应目标... 采用单一萃取程序对建立的重金属形态连续萃取方法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分别以Ca和Mg、Fe、有机质(OM)和酸可挥发性硫(AVS)作为萃取剂释放酸溶态、还原态、有机质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等重金属目标形态的表征参量,考察萃取剂对相应目标形态的萃取能力和选择性。分别根据表征参量和重金属在萃取溶液中的含量变化确定最优萃取时间和萃取样液比。结果表明,优化萃取条件后,萃取剂对目标形态重金属均有很强的释放能力。酸溶态萃取剂对其它非残留态影响很小;还原态萃取剂除对酸溶态有少量提取外,对其它形态影响较小;有机质结合态萃取剂对硫化物结合态有少量萃取,对其它形态影响较小。硫化物结合态在酸溶态、还原态和有机质结合态之后萃取,避免了对这三种形态的影响。优化后的连续萃取方法对重金属形态有较好的选择性,可对海湾和河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目标形态进行较为合理地分离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海湾 沉积物 重金属形态 连续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卡盾藻溶血毒素产毒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江涛 吴霓 +1 位作者 钟艳 江天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研究了卵圆卡盾藻(Chattonella ovata)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溶血活性特征。根据卵圆卡盾藻的生长曲线,分别收集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毒性的测定。采用不同温度、盐度和营养元素结构的培养基对卵圆卡盾藻进行培养... 研究了卵圆卡盾藻(Chattonella ovata)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溶血活性特征。根据卵圆卡盾藻的生长曲线,分别收集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毒性的测定。采用不同温度、盐度和营养元素结构的培养基对卵圆卡盾藻进行培养,对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藻细胞进行溶血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卵圆卡盾藻衰亡期藻细胞的溶血活性最强,达到29.5×10-7HU/cell(HU,Hemolytic Unit,溶血单位),其次为对数生长期(21.9×10-7HU/cell)。在10~25℃培养条件下,温度对藻细胞溶血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盐度15~25 psu范围内,藻细胞溶血活性变化不明显,而高盐度(33 psu)能够刺激溶血毒素的产生。在Fe限制时,藻细胞溶血活性最强(37.4×10-7HU/cell),为正常培养条件下(f/2培养基)溶血活性值(18.8×10-7HU/cell)的2.0倍;其次为P限制,藻细胞的溶血活性值为24.1×10-7HU/cell;N、Mn限制条件下藻细胞溶血活性与正常培养条件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 溶血活性 卵圆卡盾藻 溶血毒素 营养盐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合色素标记物研究2001年2~6月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学佳 高亚辉 彭兴跃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8-233,共6页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的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并首次运用CHEMTAX软件对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分析,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组成的作用.我们首先改进了RP-HPLC分离方案,分离的时间缩短了...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的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并首次运用CHEMTAX软件对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分析,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组成的作用.我们首先改进了RP-HPLC分离方案,分离的时间缩短了近1/3,达到了提高分离效率的目的.利用改进后的RP-HPLC方案进行色素分析显示,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期间,主要的特征色素是岩藻黄素(fucoxanthin)、19’-丁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butanoyloxyfucoxanthin)、19’-己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hexanoyloxyfucoxanthin)和多甲藻素(peridinin),月平均含量分别在267.824~655.076、20.118~126.764、65.693~214.115、26.955~203.927μg/m3的范围变动.CHEMTAX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定鞭金藻和甲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6.14%~79.27%、4.50%~37.40%和4.83%~21.37%.总生物量从2月到6月呈增长趋势,温度是主要的决定因子.硅藻和定鞭金藻所占生物量的份额呈相反趋势变化,表明种间竞争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特征色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厦门西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光合色素的萃取方法研究
11
作者 滕德强 崔振昂 +2 位作者 杨楠 江涛 吕颂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1期10864-10866,共3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使用HPLC的色素分析技术,从萃取剂的选择、样品干燥与否、静置时间以及超声方式等方面逐步优化沉积物中光合色素的萃取方法,完善海洋沉积物中18种光合色素的前处理技术。
关键词 光合色素 沉积物 萃取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的时空分布研究(英文)
12
作者 王庆 杨宇峰 陈菊芳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389-393,共5页
2004年4月.2007年3月,对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轮虫56种。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微型多突轮虫(Proalides subtilis),西式三肢轮虫(Filinia novaezeala... 2004年4月.2007年3月,对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轮虫56种。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微型多突轮虫(Proalides subtilis),西式三肢轮虫(Filinia novaezealandiae),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udatu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蛭态目(Bdelloidea sp.)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调查发现,珠江径流量对轮虫密度有重要影响。在丰水期,两个采样站点(分别为中大码头和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变化不大,而在枯水期,位于下游的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显著低于上游的中大码头。轮虫的密度高峰出现在秋季(9月底至12月初)。中大码头轮虫的最高峰出现在2004年12月初,为5975ind./L;黄埔码头的轮虫高峰出现在2004年4月中旬,为5877ind.·L^-1。轮虫密度变化范围为4-5975ind.·L^-1。中大码头轮虫密度的平均值为1627±233ind.·L^-1;而黄埔码头的平均值为1051±147ind.·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珠江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氯联苯对2种微藻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浩 吕颂辉 +1 位作者 马方方 滕德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147-9150,共4页
[目的]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急性毒性。[方法]选择珠江口海域赤潮优势种锥状斯氏藻和热带骨条藻进行多氯联苯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其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多氯联苯对其生长以及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 [目的]研究多氯联苯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急性毒性。[方法]选择珠江口海域赤潮优势种锥状斯氏藻和热带骨条藻进行多氯联苯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其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多氯联苯对其生长以及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多氯联苯对锥状斯氏藻、热带骨条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2种藻类的96 h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103和0.009 mg/L。低浓度多氯联苯对2种微藻的SOD和CAT活性有诱导作用。当多氯联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酶活性下降;与锥状斯氏藻相比,热带骨条藻对多氯联苯暴露更敏感,耐受力较差。[结论]该研究为深入研究持久性污染物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抑制作用 半效应浓度 超氧化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大亚湾中肋骨条藻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大伟 欧林坚 +1 位作者 齐雨藻 陈菊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50,共5页
对广东大亚湾海域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期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在该海湾全年出现,有春季与秋季两个藻细胞密度高峰期,其中秋季时的藻密度最大。1998年4—6... 对广东大亚湾海域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期间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在该海湾全年出现,有春季与秋季两个藻细胞密度高峰期,其中秋季时的藻密度最大。1998年4—6月密集采样期间,各站位中肋骨条藻种群数量变动基本上呈现出表层密度高于底层的趋势,各站位间的数量变动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呈现出养殖区、生活区等近岸海域藻细胞密度高于远岸海域的趋势。中肋骨条藻高频率、高密度出现的温度范围为25—26℃,盐度范围为30.6‰—31.6‰,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可溶性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和SiO32--Si范围分别为9.2—78.3、3.7—5.9和564.0—1054.6μg.L-1。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大亚湾海域中肋骨条藻种群数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有SiO32--Si、DIN、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氮磷比值,同时水温、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肋骨条藻的种群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大亚湾 中肋骨条藻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云峰 冯佳和 江天久 《海洋与渔业》 2006年第2期9-11,共3页
  贝类毒素是海洋生物毒素中的一大类群,是海洋中的有毒藻类和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贝类和鱼类摄食有毒藻类和微生物后,毒素就在贝类或鱼类体内累积,所以贝类毒素有时又叫藻毒素或鱼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24
16
作者 谷阳光 王朝晖 +5 位作者 吕颂辉 杨宇峰 冯杰 方军 舒永红 牟德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采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中国粤西海陵湾、水东港、雷州湾和流沙湾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4种生源要素含量... 采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中国粤西海陵湾、水东港、雷州湾和流沙湾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4种生源要素含量.结果表明,粤西海域生源要素含量与国内外港湾相比属中等水平,整体来说夏季各种生源要素含量较高,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7%、0.90%、0.27%和0.027%,冬季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4%、0.67%、0.06%和0.022%.沉积物中TOC/TN值表明,海陵湾、水东港和雷州湾的TOC主要来源于水生,流沙湾TOC主要源自陆源.BSi的含量在春夏秋3个季节均较高,反映了较高的硅藻生产力;而夏季丰富的TOC、TN和TP含量则反映了夏季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大量陆源输入.生源要素污染评价表明,4个港湾中,TOC除流沙湾属Ⅱ类污染,其余3个港湾属于Ⅰ类污染;TP均属于Ⅰ类污染;而TN均属于Ⅱ类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海洋污染 沉积物 生物硅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中国粤西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囊藻渤海株核糖体18SrDNA和ITS基因结构序列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曲凌云 吕颂辉 +3 位作者 高春蕾 李艳 孙萍 孙修勤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6,共7页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 对分离自渤海赤潮发生区的1株棕囊藻进行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克隆测定,获得了长度为1 648bp的18S rDNA序列和长度为890 bp的ITS序列。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棕囊藻的核糖体18S rDNA及ITS序列均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的球形棕囊藻的相应序列同源性最高;从GenBank中获取不同地理来源的19种棕囊藻的18S rDNA序列及6种棕囊藻的ITS序列,分别以棕囊藻核糖体18S rDNA和ITS为对象构建了棕囊藻属的系统发育树,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定了棕囊藻渤海株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 18S RDNA基因 ITS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28
18
作者 谷阳光 王朝晖 +4 位作者 方军 舒永红 吴庆晖 牟德海 吕颂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3,共5页
为了解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危害状况,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大亚湾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 为了解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危害状况,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大亚湾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沉积物I类质量标准,研究海域沉积物中Hg、Ph、Cu、Zn的含量分别为0.009~0.158mg/kg、11.52~45.95mg/k、2.61—64.68mg/kg、30.58—85.07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0.040、28.50、12.46、61.76mg/kg,Hg、Pb、Cu的季度差异不明显,Zn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夏季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属于强级污染,其余季节属于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Hg〉Cu〉Pb〉Zn,其中Hg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很强级,其余均属于轻微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大亚湾 生态危害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被引量:21
19
作者 滕德强 吕颂辉 +1 位作者 郭福星 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9,共9页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Cd的含量分布以及富集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海域中Cu、Pb、Zn、Cr、Hg、Cd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Mn、Pb、Zn、Cr、Fe、Hg、Cd的含量分布以及富集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该海域中Cu、Pb、Zn、Cr、Hg、Cd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Mn、Pb、Zn、Cr、Fe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整体上象山县和舟山群岛近岸海域的含量高于研究区北部含量;Hg在长江口南端含量较高,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Cd在长江口南端以及象山县东含量较高,在研究区中部含量较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只有部分站点处于生态危害的中等级别,大多站点生态危害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Cu>Pb>Cr>Zn;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元素首先是Cd,其次是Hg。对底质环境质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象山县和长江口外以及济州岛西南近海海域的底质环境较差,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潜在生态危害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的种类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 被引量:35
20
作者 李扬 李欢 +3 位作者 吕颂辉 江天久 萧云朴 陈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8-628,共11页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 于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之间,对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80种,隶属于4个门,硅藻种类最多,甲藻其次。浮游植物可划分为3个生态类群,以广温类群为主。春季和夏季分别以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冬季的优势种类组成多样化。共鉴定57种赤潮生物,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71.25%。调查期间,三角棘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分别于春季和夏季形成赤潮。浮游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呈现春、夏、秋、冬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1.03×106cells/L,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春季和夏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集中在南麂岛西北近岸海域;秋季和冬季时,浮游植物高值区相对集中在南麂岛东南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的三角棘原甲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升高;夏季的中肋骨条藻赤潮期间,水体中N/P值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浮游植物 种类多样性 生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