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价冲击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傅京燕 冯会芳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共11页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格会影响制造业各分行业成本的变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水平、能源消费量及要素市场价格的改变。采用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GDP水平、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等数据,以每吨60元碳价水平为基准测... 碳市场形成的碳价格会影响制造业各分行业成本的变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水平、能源消费量及要素市场价格的改变。采用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GDP水平、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等数据,以每吨60元碳价水平为基准测算碳价冲击对制造业总体及各分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碳价冲击有助于提高制造业整体的增长水平,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要素的需求,并可能改变要素市场上各要素的相对价格。为进一步研究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异质性,将27个目标行业划分为高碳行业和低碳行业,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业组在受到气候政策规制时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显示:无论是低碳行业还是高碳行业,碳减排政策都有助于提升产出水平,但对这两类行业能源消耗的影响不同,其中高碳行业在受到碳价冲击时会增加资本要素的投入水平,以替代原有的能源要素需求;而低碳行业并没有显著减少对能源要素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政策 碳价格 制造业成本 行业异质性 要素价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配额政策的环境效应和贸易效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仕辉 胥然 魏守道 《产经评论》 2012年第6期119-127,共9页
基于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构建了两个对称国家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与企业碳减排选择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运用逆向求解法求得了均衡解,并通过进一步分析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福利效应,得出... 基于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构建了两个对称国家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与企业碳减排选择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运用逆向求解法求得了均衡解,并通过进一步分析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福利效应,得出了两国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的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确定了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此外,还分析了两国政府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环境效应和贸易效应。结果表明:从福利效应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是全局稳定最优解,可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Pareto改进;从环境效应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也是严格占优的,有助于减少各国和全球净污染排放量;从贸易效应来看,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要好于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因此,北-北型对称国家会优先选择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南-南型对称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优先选择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南-南或北-北型对称国家之间容易实现碳排放政策合作,实现全球环境合作还有待时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配额 碳排放许可证政策 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 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 环境-贸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水资源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捷 熊俊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以胡焕庸线作为区域分异标准,利用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与42个细分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模拟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节水效应。结果显示:2010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消...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以胡焕庸线作为区域分异标准,利用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与42个细分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模拟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节水效应。结果显示:2010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消耗虚拟水总量分别为8393.99亿吨和1731.85亿吨,不仅总量上差距较大,两侧各行业在虚拟水量的消耗上也有较大差异。按照2010年各行业用水结构,胡焕庸线东南地区2010年虚拟水总量相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红线2020年所允许的虚拟水量,只有1496.01亿吨的剩余,按照过去的增长速度,如果不优化用水结构,到2020年东南地区将突破用水总量红线;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2010年则已经超越用水总量红线706.47亿吨。进一步的模拟分析表明,在区域产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的虚拟水使用量可减少945.24亿吨,胡焕庸线西北地区则可减少229.17亿吨,两者合计可以节约水资源1174.34亿吨。可见,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帮助各地区减少用水总量,是改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缓解水资源短缺、建设节水型经济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水 胡焕庸线 投入产出 产业结构优化 节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交易的减排及绿色发展效应研究 被引量:132
4
作者 任亚运 傅京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0,共10页
面临来自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国内环境污染恶化的双重压力,中国逐步明确了采用市场化手段来提高气候、环境治理水平,碳交易便为其典型代表,然而目前统筹考虑碳交易的碳减排及绿色协同发展效应的研究却相对欠缺。为此,本文以碳交易试点政... 面临来自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国内环境污染恶化的双重压力,中国逐步明确了采用市场化手段来提高气候、环境治理水平,碳交易便为其典型代表,然而目前统筹考虑碳交易的碳减排及绿色协同发展效应的研究却相对欠缺。为此,本文以碳交易试点政策为例,区分碳交易的减排及区域绿色发展效应,分别构建碳排放强度和非期望产出包含全域排放物及区域污染物的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基于2008—2015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检验了协同路径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中国碳交易政策在促进了试点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同时,还促进了试点地区整体绿色发展;②中国碳交易政策的区域污染物协同减排效果主要通过协同减排SO_2实现;③中国碳交易政策实现碳减排及区域绿色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技术升级。这些结论说明:应继续扎实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在实现全球碳减排的目标框架下同时促进区域环境改善;充分考虑碳交易与排污权交易的协同作用,在进行温室气体和区域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控制"中,综合考虑协同效应和减排成本,以达到用最低成本实现碳减排和区域污染物减排的双重目标;多手段并行推动绿色发展,除积极吸取碳交易试点阶段经验教训外,还应联合其他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共同协作、相互补充,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作用和政府的总体把控能力,共同促进区域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 协同效应 绿色发展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污权交易机制对绿色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6
5
作者 傅京燕 司秀梅 曹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21,共10页
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双重不利局面。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并且明确了采用市场化机制来治理环境污染的思路。然而,关于市场化机制治理环境污染能否促进绿色发展的研究却相对... 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双重不利局面。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并且明确了采用市场化机制来治理环境污染的思路。然而,关于市场化机制治理环境污染能否促进绿色发展的研究却相对欠缺。为此,本文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以中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为例,将绿色发展区分为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发展效应,分别构建同时包含好产出和坏产出的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来衡量,以1998—2014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双重差分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中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二氧化硫交易机制实施后虽然促进了绿色发展,但作用甚微;(2)研发强度、治污投入、技术引进促进了绿色发展,而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则阻碍了绿色发展;(3)中国二氧化硫交易机制通过促进研发强度的提高促进绿色发展,而通过抑制治污投入、技术引进削弱其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4)中国二氧化硫交易机制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增强其对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而通过降低二产占比、化石能源占比减少其对绿色发展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通过市场化机制更好地促进绿色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功能,进一步增加绿色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增加治理投入,加大力度吸收先进绿色生产技术领域的外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 绿色发展 波特假说 倍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对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双向融合的视角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捷 陈田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6,共10页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然后以14个分行业制造业为截面构造面板数据,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方面,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均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虽然目前表现为正向融合的促进作用大于反向融合,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向融合度的促进作用降低,而反向融合度的促进作用趋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市场CO_2排放权地区间分配效率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傅京燕 黄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共9页
由于我国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碳排放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间的差异以选取合理的地区间分配方式对实现2016年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零和DEA模型寻求一种新的碳排放权分配方式,在考虑... 由于我国地区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碳排放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间的差异以选取合理的地区间分配方式对实现2016年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零和DEA模型寻求一种新的碳排放权分配方式,在考虑地区间人口和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满足DEA的效率性水平。本文首先通过零和DEA模型对历史排放分配法的效率性水平进行评估,由于历史排放分配法主要受能源消费模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不能全面的反映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和资源禀赋等情况,导致减排成本分配的不合理,从而缺乏效率性;然后根据初次零和DEA的评估结果,通过多次迭代法进行投影,计算出效率性最大化的地区分配方案,从最终的分配结果来看,江苏、山东和广东三省的综合产出因素值高于其他省市地区,最终的CO2排放权分配数量也最多,说明在零和DEA方法下,各地区排放权的分配数量与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成正比;最后,在影响CO2排放的因素中,能源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为明显。这说明从短期看,受经济发展要求和要素禀赋的限制,我国碳排放量的绝对值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上升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效率 碳排放配额 碳交易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基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建新 黄蒙蒙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115,共18页
忽视能源消耗和"坏"产出会扭曲对企业经济绩效和社会福利变化的估计,有碍于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将能源投入变量和SO_2、CO_2两种"坏"产出变量加入环境效率和环境生产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采用全局参比的SBM方法... 忽视能源消耗和"坏"产出会扭曲对企业经济绩效和社会福利变化的估计,有碍于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将能源投入变量和SO_2、CO_2两种"坏"产出变量加入环境效率和环境生产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采用全局参比的SBM方法和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算中国286个城市2002-2011年间能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无效率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在这一时期存在清晰的绿色转型轨迹,转折点为2006年;节能减排是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主要推手,但资本无效率恶化减缓了城市绿色转型的步伐;东部地区城市和大城市在中国城市绿色转型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动效应;政府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工业专业化和服务业专业化等是推动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 城市经济 环境效率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T对大沙河水库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凤欢 罗潋葱 +2 位作者 翟海涛 孙莹蓓 李慧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3,共7页
广东开平大沙河水库为开平市主要供水源,其入库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库呈富营养化状态需控制外源营养盐的输入。为了探究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在亚热带地区的适用性,为流域污染管理提供参考,运用ArcSWAT200... 广东开平大沙河水库为开平市主要供水源,其入库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库呈富营养化状态需控制外源营养盐的输入。为了探究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在亚热带地区的适用性,为流域污染管理提供参考,运用ArcSWAT2009对大沙河水库流域进行了径流模拟和评价研究。用LH-OAT方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找出对径流模拟影响较大的15个参数,采用2003—2012年的水库总入流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LH-OAT敏感性分析方法可准确地找出模型的敏感参数;将时间尺度分别为日和月的率定和验证结果进行比较,月模拟效果明显较好,其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84和0.911,纳什系数(NSE)分别为0.879和0.907;模型的自动率定SCE-UA方法在大沙河水库流域的水量模拟中较适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为水质水量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SWAT2009 径流模拟 敏感性分析 自动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产业转移能够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吗?——来自广东省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翔 傅京燕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42,共10页
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使得产业转移效应理应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那么,污染产业转移究竟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为此,采用产业转移相对量指标以及粘性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4年污染密集产业的转入和转出情况进行... 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使得产业转移效应理应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那么,污染产业转移究竟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为此,采用产业转移相对量指标以及粘性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4年污染密集产业的转入和转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对转入地、转出地及全省的环境经济综合效应。结果发现:(1)广东省污染产业转移无法兼顾转入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却可以兼顾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2)工业二氧化硫和烟尘重污染行业在各地级市的转移无法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但工业废水重污染行业在各地市的转移可以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3)工业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呈现"倒N型关系",并且技术进步可以显著抑制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产业转移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基于Laspeyres分解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永强 张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2,共7页
首先基于Laspeyres分解法将广东省1995—2014年的碳排放累计差异分解为碳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通过计算发现经济增长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碳... 首先基于Laspeyres分解法将广东省1995—2014年的碳排放累计差异分解为碳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经济增长效应,通过计算发现经济增长效应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995—2014年间GDP与碳排放经历了从"弱脱钩"转变为"强脱钩"状态,但总体上仍然呈"弱脱钩"状态。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广东省碳排放路线图呈倒"N"型变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碳排放 Tapio脱钩 Laspeyres分解法 EK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基于协整与VECM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尹硕 张耀辉 燕景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7期53-56,80,共5页
在结构转型和节能减排双重背景下,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的动态关系值得关注。文章基于我国1952-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研究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能... 在结构转型和节能减排双重背景下,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的动态关系值得关注。文章基于我国1952-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研究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正向关系,表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增加影响显著,且具有粗放特征;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的变动呈现反向变动特征,说明能源效率的提升在长期对能源消费的减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能源消费的变动幅度明显小于能源效率的变动幅度,我国的能源消费存在基于能效提升的回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能源效率 能源消费 误差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伍业锋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34,共6页
在解析海洋经济核心特征和海洋经济生产函数、明晰海洋经济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套包括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业绩表现3大维度、资源环境等9个方面和62项具体指标的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利用2011—2... 在解析海洋经济核心特征和海洋经济生产函数、明晰海洋经济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套包括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业绩表现3大维度、资源环境等9个方面和62项具体指标的中国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利用2011—2012年数据对中国沿海11个地区的测度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竞争力 测度 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发展方式——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87-290,共4页
本文提出根据文明演化的自然逻辑和自然界对工业文明不堪重负的现状,生态文明必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的主流文明。生态文明将更多着眼于满足人类的非物质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精神享受型的服务业将成为生态文明阶段的主导产业;市场经... 本文提出根据文明演化的自然逻辑和自然界对工业文明不堪重负的现状,生态文明必将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的主流文明。生态文明将更多着眼于满足人类的非物质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精神享受型的服务业将成为生态文明阶段的主导产业;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在生态文明阶段仍然存在,但其重要性已经远远不如工业文明时期。文章进一步分析国家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博弈选择,认为要求所有国家同步实现向生态文明转型,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但非同步转型也是一个冒险的策略,可能带来满盘皆输的结果。这种悖论造成了气候谈判的僵局。只有将减排视为对自然资本的长期投资,零和博弈才能转变为正和博弈。最后,基于中国国情,本文提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是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应把转变发展方式放到转换文明范式的历史坐标下去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方式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 主导产业 零和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对经济增长“量”和“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傅京燕 程芳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107,共14页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这也是环境政策实施评价标准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为切入点,选择2003—2016年省级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是否能够实现环境...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这也是环境政策实施评价标准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为切入点,选择2003—2016年省级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是否能够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和区域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排污权交易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量,说明排污权交易实施的有效性,且对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第二,在排除另外一种市场型手段碳交易政策的影响后结果依然稳健。第三,不同区域的排污权交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排污权交易政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双重影响不显著,虽然实现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但是没有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 市场型环境手段 经济增长质量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污权交易政策能否改善环境质量? 被引量:9
16
作者 梅林海 朱韵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0-186,共7页
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5年省份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计算二氧化硫排放效率,再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效果,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结论表明:(1)排污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二氧化硫排... 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5年省份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计算二氧化硫排放效率,再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的效果,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结论表明:(1)排污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了二氧化硫排放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政策实施效果达到预期。(2)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随时间变化,政策试行时间越长,则越能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3)地区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地区环境质量,而西部政策实施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随着排放交易的不断推进,评估排污权交易政策在中国的减排效果,对根据中国国情更好地发挥排污权交易的节能减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政策 二氧化硫排放效率 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双碳目标达成的区域差异预测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谌莹 石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89-4802,共14页
为明晰我国区域间双碳目标达成的进度和峰值的差异性特征,进而展开区域双碳目标压力测试,选用中国30个省域21年的数据,先从省域人均碳排放和人均RGDP两个指标维度对各省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展开聚类分析,接着利用半参回归方法验证人均... 为明晰我国区域间双碳目标达成的进度和峰值的差异性特征,进而展开区域双碳目标压力测试,选用中国30个省域21年的数据,先从省域人均碳排放和人均RGDP两个指标维度对各省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展开聚类分析,接着利用半参回归方法验证人均碳排放峰值存在性,并运用FGLS实证方法检验基于EKC模型、IPAT模型以及ImPACT模型构建的实证模型稳健性,进而分别对常住人口、RGDP、碳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关键影响因素设置高低情景,运用上述实证模型对全样本、分组样本和省域样本进行峰值预测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各分组样本的半参回归结果接近于“倒U型”,预示了人均碳排放峰值的客观存在性,为使用实证模型展开峰值分析提供了支持。②各组样本在不同实证模型下计算出来的峰值比较接近,但单个模型下各组峰值差异明显,说明不同类型省域出现峰值所对应的人均RGDP水平差别较大。③通过比较各组系数和峰值数据可知人口和经济增长对峰值的影响最为关键。④预测结果显示,30个省域呈现出两类分化特征,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区域达峰时间和峰值大小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排放峰值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谌莹 张捷 石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108,共12页
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客观事实是生态功能区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扩展形式构建实证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优化、... 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客观事实是生态功能区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扩展形式构建实证模型,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优化、重点开发区的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之间的经济差距。发现两类地区的真实生产总值差距悬殊,主要是由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地区差异、投入要素产出效率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所造成。随后,从两类地区分别选取中等人均真实生产总值样本进行平行趋势检验,进而展开双重差分实证研究,发现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实施扩大了两组样本的经济增长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政策 区域经济增长差距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碳排放配额政策博弈分析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仕辉 魏守道 翁蔚哲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3,共12页
在回顾碳减排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基于双变量(贸易比较优势和环境比较优势)、碳排放配额政策和不完全市场竞争假设,构建了两阶段的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与企业碳减排水平选择的博弈模型,应用逆向求解法得到了均衡解;进而考虑激励相容条件和... 在回顾碳减排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基于双变量(贸易比较优势和环境比较优势)、碳排放配额政策和不完全市场竞争假设,构建了两阶段的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与企业碳减排水平选择的博弈模型,应用逆向求解法得到了均衡解;进而考虑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得到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从福利、贸易、环境效应等多个角度分析比较了南北国家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选择条件.结果表明:从改善福利来看,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市场能够促进资源在国家间的有效配置、实现Pareto改进;从改善环境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最好,碳排放许可证政策最差;从改善贸易来看,三种政策难分伯仲,但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更有利于北方国家,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更有利于南方国家.三种政策均不可能实现环境和贸易同时改善,短期内南方国家仍会优先选择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发达国家试图短期内实现全球环境政策合作还不够现实,应本着更为务实的原则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进环境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配额 博弈分析 策略选择 碳排放许可证政策 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 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贸易、碳泄漏与制造业CO_2排放 被引量:33
20
作者 傅京燕 张春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18,共6页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贸易的不断拉动,但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碳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本文根据中国1996-2010年的分行业面板数据,测算了27个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并根据碳排放强度将制造业分为低碳制造业和高碳...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贸易的不断拉动,但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碳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本文根据中国1996-2010年的分行业面板数据,测算了27个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并根据碳排放强度将制造业分为低碳制造业和高碳制造业,对其碳排放趋势进行了分行业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FGLS回归方法验证制造业碳排放EKC的存在性并在模型中加入一些控制变量对结果进行检验,然后在回归方程中加入贸易和工业增加值的交互项考察碳泄漏问题。所得结论如下:整个制造业和低碳制造业无论是人均碳排放还是总的碳排放均符合EKC曲线,而高碳制造业却存在着线性关系;贸易减少了整个制造业和低碳制造业的碳排放,但却增加了高碳制造业的碳排放,总体来说贸易量的增加对于制造业人均碳排放量和总碳排量的影响是有利的;在碳泄漏问题上,制造业和低碳制造业不存在碳泄漏的问题,而高碳制造业则相反,但整体上"污染避难所"假说这一结论在我国不成立,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总体影响是有利的,中国不需要因为减少CO2排放而去限制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但是制造业未来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我国应制定有效的低碳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并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对原有的旧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针对制造业中高碳制造业的高排放强度,我国应努力做大产业规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达到减排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碳排放 EKC 碳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