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宋慧东 舒建昌 +4 位作者 杨绮红 张文茹 吕霞 罗国彪 聂丽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01-1502,共2页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6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均2次/d,胶体果胶铋100mg,4次/d,疗程7d;对照...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6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均2次/d,胶体果胶铋100mg,4次/d,疗程7d;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均2次/d,疗程7d。两组溃疡病患者均继用雷贝拉唑10mg,1次/d,共3周。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消化性溃疡患者复查胃镜。观察根除率、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分析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0%(123/143)、11.9%(17/143),对照组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6.9%(110/143)、20.3%(29/143),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9%(130/143)、93.6%(58/62),对照组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7.4%(125/143)、89.3%(50/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四联一周疗法根除Hp的方案较现今常用的三联方案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雷贝拉唑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 胶体果胶铋 甲硝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强四肢关节磁共振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曾旭文 梁治平 +3 位作者 步军 陈松 钟敏芝 曾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低场强四肢关节磁共振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证实的膝关节骨挫伤MR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30例外伤膝关节共检出43处骨挫伤,28处关节其他结构损伤。根据骨挫伤MR表现可分为3型:Ⅰ型(1... 【目的】探讨低场强四肢关节磁共振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证实的膝关节骨挫伤MR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30例外伤膝关节共检出43处骨挫伤,28处关节其他结构损伤。根据骨挫伤MR表现可分为3型:Ⅰ型(13例);表现为干骺端和骨干区内的弥漫性信号改变,Ⅱ型(8例);表现为软骨下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Ⅲ型(9例);表现为软骨下骨内见局限性的信号改变区。【结论】膝关节是骨挫伤的好发部位;X线平片、CT对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有限,低场强四肢关节MR对骨挫伤检出率较高,并可观察关节其他结构的损伤,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骨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用四肢关节磁共振在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曾旭文 梁治平 +4 位作者 陈鸿辉 钟敏之 陈松 杨小红 梁佩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研究新西兰成年白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后的低场强专用四肢关节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40只兔左膝关节随机分为两组:A组:通过手术形成软骨缺损,不植入Ⅱ型胶原;B组:缺损内填充Ⅱ型胶原,术后2、6、12、18周分别行专用关节MR扫... 【目的】研究新西兰成年白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后的低场强专用四肢关节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40只兔左膝关节随机分为两组:A组:通过手术形成软骨缺损,不植入Ⅱ型胶原;B组:缺损内填充Ⅱ型胶原,术后2、6、12、18周分别行专用关节MR扫描,扫描后取材,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B两组手术区均显示有规律的动态MR改变,结合组织学分析,A组是软骨缺损的自我修复过程,B组是填充物的成熟过程。12周时两组均可见关节软骨信号,B组软骨信号较光滑,与组织学结果相符。【结论】专用四肢关节MR检查具有评价关节软骨修复的潜力,可望成为一种无创的软骨修复术疗效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软骨缺损 Ⅱ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技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过新民 金泓 +3 位作者 潘丽雯 陈辉 刘薇 全显跃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0,198,共5页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血流灌注参数改变,探讨该技术在诊断DN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中的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Ⅰ组)及早期DN组(Ⅱ组),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血流灌注参数改变,探讨该技术在诊断DN患者早期肾功能改变中的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Ⅰ组)及早期DN组(Ⅱ组),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组)。所有检查者均行肾CEUS灌注成像,并用QontraXt图像分析软件在肾皮质选取感兴趣区域(ROI),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C),获得肾血流灌注参数。结果:CEUS能清晰显示造影剂在肾脏的灌注过程,与N组比较,Ⅰ组患者肾脏局部血容量(RBV)增多、达峰时间(TTP)和平均渡越时间(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达峰强度(DPI)及局部血流量(RB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及Ⅰ组比较,Ⅱ组患者RBV、TTP和MTT明显增高,DPI、RBF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技术分析早期DN患者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可以评估DN患者早期肾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3
5
作者 李强 郭壮波 +1 位作者 黎庆梅 郭顺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对照胶囊和芪苈强心胶...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对照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下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T),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心衰患者的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随着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增加而明显升高;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LVEDD和LVESD均缩小,LVEF明显提高,6-MWT明显增长,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明显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苈强心胶囊 冠心病 心力衰竭 脂联素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黎庆梅 韦建瑞 +3 位作者 洪介民 陈辉 郭壮波 李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抽血后10min和30minPAC-1和CD62P测定值分别相差2.7%和3.5%。且抽血后在不同的活化水平下重复检测多次,结果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V)<5%。结论:在室温,枸橼酸钠抗凝条件下,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宜在30min内对采集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监测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英源 邓敏端 +1 位作者 赵翠柳 区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4-846,共3页
目的动态监测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探讨其变化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β-HCG进行动态监测,隔2... 目的动态监测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探讨其变化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β-HCG进行动态监测,隔2-3d复查血β-HCG。结果(1)异位妊娠组不同的停经天数初次血β-HCG的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β-HCG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存在较大的重叠区域。(2)异位妊娠组不同的停经天数血β-HCG递增倍数(HCG2/HCG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次血β-HCG检测对异位妊娠与先兆流产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不能凭单次血β-HCG检测来判断是否为异位妊娠。动态监测血β-HCG变化规律可作为诊断早期异位妊娠的重要依据,临床分析时应结合阴道B超结果及停经天数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艳 曾旭文 +5 位作者 梁治平 刘斯润 王文 钟敏之 黄洁玲 陈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3,共7页
【目的】探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15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扫描及膝关节临床稳定性检查,分析骨隧道、移植物及内固定装置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检查结果对比。依据临床检查将患... 【目的】探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15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扫描及膝关节临床稳定性检查,分析骨隧道、移植物及内固定装置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检查结果对比。依据临床检查将患者分为膝关节不稳组(26例)及稳定组(132例),比较两组胫骨、股骨骨隧道内径的变化,比较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及内固定装置的MR征象阳性率;Kappa一致性检验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及固定装置的MR表现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计算上述MR征象诊断膝关节稳定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胫骨、股骨隧道内径变化在不稳组及稳定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隧道内径变化不稳组大于稳定组。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内固定装置的M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组高于稳定组(P<0.001),与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99,0.744,0.285;P<0.001。【结论】MRI在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为临床随访及二次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 磁共振成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0
9
作者 王亚蓉 郭壮波 黄丽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47-135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T(cTnT)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胸痛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确诊为AMI组95例,非AMI组43例,检测两组患... 目的研究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T(cTnT)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胸痛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8例,确诊为AMI组95例,非AMI组43例,检测两组患者发病〈3 h、3~6 h及6~12 h的血清CK-MB、c TNT和H-FABP水平,并比较2组CK-MB、c TNT和H-FABP不同时间血清水平;比较CK-MB、cTNT和H-FABP在AMI发病〈3 h、3~6 h及6~12 h诊断AM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AMI组血清HFABP在AMI后〈3 h即明显升高(P〈0.01),3~6 h及6~12 h进一步升高(P〈0.001);血清cTnT在发病3 h内无明显升高,3~6 h轻度升高(P〈0.05),6~12 h水平显著升高(P〈0.01);CK-MB在发病3 h内及3~6 h均无明显升高,发病6~12 h水平显著升高(P〈0.05)。AMI发病〈3 h、3~6 h血清H-FABP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CK-MB、c TNT(P〈0.05),发病6~12 h血清H-FABP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TnT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CK-MB(P〈0.05)。结论 AMI患者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对AMI早期〈3h及3~6h)诊断价值优于传统心肌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心肌钙蛋白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晓碧 郭衡山 +4 位作者 王西平 韦建瑞 陈怡霓 黄丽萍 卢小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113-1114,共2页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的影响。方法 :把 6 2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 (2 9例 )和药物治疗组 (32例 ) ,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 36d(1h/...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的影响。方法 :把 6 2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 (2 9例 )和药物治疗组 (32例 ) ,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 36d(1h/d) ,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 ;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的血浆ET含量 ,应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患者血浆NO-2 /NO-3 含量 ,以间接反映NO的浓度 ;并测定 30例健康人的ET和NO-2 /NO-3 值作为对照。结果 :治疗前反搏组和药物组的ET水平 (116 4± 4 4 9)ng/L ,(111 9± 4 4 4 )ng/L明显高于正常人 (6 5 8± 15 6 )ng/L (P <0 0 1)。治疗后反搏组ET水平 (78 9± 30 2 )ng/L明显低于药物组 (14 8 0± 39 5 )ng/L (P <0 0 1)。NO-2 /NO-3 水平 ,治疗前反搏组 (6 4 4± 14 8) μmol/L和药物组 (6 7 0± 2 4 0 ) μmol/L ,稍低于正常人(70 1± 13 9) μmol/L ,但P >0 0 5 ;治疗后反搏组 (89 6± 30 3) μmol/L高于正常人 (P <0 0 1) ,药物组NO-2 /NO-3(83 4± 2 3 0 ) μmol/L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体现血管收缩和舒张平衡关系的ET/ (NO-2 /NO-3 )比值 ,治疗前反搏组 (1 9± 0 8)和对照组 (1 8± 0 9)均高于正常人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搏动术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缩血管肽类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 被引量:28
11
作者 郭元琦 陈丽仪 +1 位作者 符文彬 区轩明 《中医药学刊》 CAS 2005年第3期539-540,共2页
目的 :验证薄氏腹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 (MPQ)为客观指标 ,评价腹针治疗 6 3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比治疗前MPQ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0 0 1 ) ,总有效率 96.8%,3个月复发率为 8.... 目的 :验证薄氏腹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 (MPQ)为客观指标 ,评价腹针治疗 6 3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比治疗前MPQ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0 0 1 ) ,总有效率 96.8%,3个月复发率为 8.3%,平均治愈天数为 5.6d。结论 :薄氏腹针对颈型颈椎病疗效好 ,见效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疗法 薄氏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脑神经元代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梁瑞华 张素平 谢永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8-920,共3页
目的:探求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慢性偏头痛病人脑神经元代谢的影响。方法:慢性偏头痛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组30例,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照组30例,针刺非经非穴。两组病人均在针刺治疗前后进行头痛程度评估、PAG区1H-MRS分析。结果:... 目的:探求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慢性偏头痛病人脑神经元代谢的影响。方法:慢性偏头痛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组30例,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照组30例,针刺非经非穴。两组病人均在针刺治疗前后进行头痛程度评估、PAG区1H-MRS分析。结果: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程度减轻,(P<0.05);针刺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PAG区NAA/Cr升高,(P<0.05),两组病人针刺治疗前后PAG区Cho/Cr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偏头痛病人经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后PAG区存在神经元代谢活化,可能逆转PAG区异常减弱的疼痛抑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针刺 少阳经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加压素Ⅱ对培养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艳华 洪介民 +4 位作者 郭衡山 韦建瑞 陈辉 左辉华 李志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体外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Ⅰ型胶原(CoL-Ⅰ)基因表达的直接影响,以探讨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以胰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和纯化SD乳鼠的CFs,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体外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Ⅰ型胶原(CoL-Ⅰ)基因表达的直接影响,以探讨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以胰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和纯化SD乳鼠的CFs,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RT-PCR测定CoL-ⅠmRNA表达水平。结果UⅡ对CFs增殖呈浓度依赖性,随着UⅡ作用浓度的增加,MTT光吸收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10-8 mol/L和1×10-9 mol/L的UⅡ作用显著(P<0.05);1×10-7 mol/L、1×10-8 mol/L和1×10-9 mol/L浓度的UⅡ能促进CFs的CoL-ⅠmRNA表达(P<0.01)。结论UⅡ可直接促进CFs的增殖及CoL-ⅠmRNA表达,作用大小与UⅡ浓度有关,提示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加压素Ⅱ 培养的细胞 心脏成纤维细胞 增殖 基因表达 I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婉霞 徐武华 +1 位作者 刘文权 曾德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5-18,47,共5页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强化训练组每天增加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1次,20 min/次。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2、4周的Fugl-Meyer量表(FMA)中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的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FMA-L、BBS评分均呈逐渐提高趋势,而TUGT测评时间呈加快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4周后,强化训练组FMA-L、BBS量表评分,TUGT测评时间分别为(21.2±4.6)分、(19.4±2.6)分、(44.8±10.1)s;常规训练组分别为(18.7±3.3)分、(17.4±2.8)分、(57.6±7.7)s,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随着强化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康复 桥式运动 视觉反馈平衡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利多卡因灌注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 被引量:10
15
作者 潘文海 李正明 +1 位作者 黄文胜 李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696-2697,共2页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膀胱保留灌注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性疼痛患者79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2%利多卡因10mL膀胱内保留灌注20min,每6~8h1次,对照组仅用生理...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膀胱保留灌注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性疼痛患者79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2%利多卡因10mL膀胱内保留灌注20min,每6~8h1次,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灌洗。记录用药后每24h痉挛性疼痛的发生次数、每次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冲洗液转清时间、造瘘管和导尿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膀胱痉挛性疼痛的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冲洗液转清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疼痛的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缩短和降低(均P<0.01)。结论:利多卡因膀胱灌洗可显著降低和缩短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切除术 利多卡因 痉挛 疼痛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整体针灸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元琦 符文彬 +3 位作者 陈丽仪 欧爱华 区轩明 梁文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0-291,共2页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Brunnstrom为评价指标,将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整体针灸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50例),比较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臂...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Brunnstrom为评价指标,将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整体针灸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50例),比较治疗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臂、手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脚部功能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针灸法 偏瘫患者 运动功能恢复 分期 BRUNNSTROM 肢体功能恢复 肢体功能状态 后肢体功能 脑梗死 评价指标 改善情况 治疗组 对照组 手功能 显著性 功能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微颗粒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强 郭壮波 +2 位作者 伍光颖 李超霞 钟志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9-363,373,共6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内皮微颗粒(endothial microparticles,EMP)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组(MI组)和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组(MI+AT组),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内皮微颗粒(endothial microparticles,EMP)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组(MI组)和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组(MI+AT组),每组8只。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2 h和24 h采外周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和EMP,其中循环EMP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通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造模后2 h,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较sham组大鼠显著升高(P<0.05);MI组及MI+AT组大鼠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上升,显著高于sham组(P<0.05)。造模后24 h,MI组大鼠EM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P<0.05);MI+AT组大鼠CK-MB、c Tn T、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MI组显著降低(P<0.05)。此外,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造模后2 h显著升高(P<0.05);MI+AT大鼠CK-MB、c Tn T和EMP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2 h显著下降(P<0.05)。结论:AT可降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时的EMP水平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提示AT对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阿托伐他汀 内皮微颗粒 心肌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对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叶冬平 梁伟国 +2 位作者 戴丽冰 沈雁 陈鸿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19,共3页
目的:探讨bFGF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观察退变髓核细胞基因表达量高于正常髓核细胞的生长刺激因子对退变髓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取第2代髓核细胞,随机将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分为5组。A组... 目的:探讨bFGF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观察退变髓核细胞基因表达量高于正常髓核细胞的生长刺激因子对退变髓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取第2代髓核细胞,随机将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分为5组。A组:加入100μg/L bFGF;B组:加入200μg/L bFGF;C组:500μg/L bFGF;D组:1 000μg/LbFGF,E组:对照组,不加干扰因素。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髓核细胞测定细胞II型胶原和糖胺多糖的mRNA表达;检测细胞外基质II型胶原和糖胺多糖表达水平。结果:bFGF刺激退变髓核细胞,II型胶原、糖胺多糖mRNA,细胞外液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含量在第7天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14 d、21 d II型胶原、糖胺多糖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细胞外液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含量在14 d、21 d两个时间点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结合文献调研,bFGF在椎间盘髓核细胞中存在着双重效应(促进或改善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BFGF 生长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韦建瑞 李彪 +2 位作者 黎庆梅 郭壮波 吴沃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洛他唑 氯吡格雷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激光火针在慢性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竹 刘承宜 +1 位作者 杨小红 邓树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1,共4页
回顾了火针的概况、慢性运动损伤局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角度初步分析了火针、激光火针治疗慢性运动损伤的机制,总结了火针和激光火针在治疗慢性运动损伤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运动损伤 激光 应用 初步分析 传统医学 现代医学 病理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