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人民医院沙门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伟元 陆坚 +3 位作者 吴劲松 卢月梅 李红林 唐英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监测我院2002—2007年临床分离沙门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各类抗菌药物对95株沙门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复... 目的监测我院2002—2007年临床分离沙门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各类抗菌药物对95株沙门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仍分别高达96%~100%和97%~100%,未发现多重耐药株(MDR);52%(13/25)伤寒沙门菌和94%(62/66)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MIC=0.125~1mg/L)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别占24.0%(6/25)和92.4%(61/66);1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1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高耐药(MIC≥16mg/L),且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多重耐药。结论我院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较常见,出现高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多重耐药的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应加强对沙门菌耐药性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深圳市人民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5
2
作者 吴伟元 吴劲松 +2 位作者 卢月梅 李文青 程锦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监测我院2005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6种抗菌药物对224株革兰阴性杆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和卡方检验。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 目的监测我院2005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6种抗菌药物对224株革兰阴性杆菌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3软件和卡方检验。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分别占56.3%(49/87)和34.9%(15/43)。大肠埃希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药物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阿米卡星(94.3%)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0.8%);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除碳青霉烯类外(100%)、还有头孢吡肟(97.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3%)、头孢哌酮-舒巴坦(90.7%);阴沟肠杆菌敏感率≥80%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100%)、头孢吡肟(86.7%)、阿米卡星(86.7%)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0%)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数抗菌药的耐药率较高。结论我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最敏感,不发酵糖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性监测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汉族人群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英健 王正 +4 位作者 张国良 李巍 张明霞 陈心春 杨林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检测深圳市汉族人群TGFβ1基因rs480345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基因类型,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临床表现的结核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PCR法,检测373例结核病患者(结核组)和350名健康人(对照组)TG... 目的检测深圳市汉族人群TGFβ1基因rs480345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基因类型,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临床表现的结核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荧光PCR法,检测373例结核病患者(结核组)和350名健康人(对照组)TGFβ1基因rs4803455位点的等位基因型并分层分析,然后观察结核组中有病理学或者细菌学证据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性胸膜炎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rs4803455位点等位基因C/A频率在结核组373例A为31.8%(237/746),C为68.2%(509/746);对照组350名A为40.6%(284/700),C为59.4%(416/7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9,OR=1.466,95%CI=1.182~1.819,P=0.000)。年龄≤25岁的结核组121例A为33.5%(81/242),C为66.5%(161/242);对照组111名A为41.0%(91/222),C为59.0%(131/22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07,OR=1.381,95%CI=0.946~2.015,P=0.094)。年龄>25岁的结核组252例,A为31.0%(156/504),C为69.0%(348/504);对照组239名,A为40.4%(193/478),C为59.6%(285/4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11,OR=1.511,95%CI=1.162~1.965,P=0.002)。有病理学或者细菌学证据的肺结核组111例,A为32.4%(72/222),C为67.6%(150/222);结核性胸膜炎组57例,A为21.1%(24/114),C为78.9%(90/114);对照组350名A为40.6%(284/700),C为59.4%(416/700);前两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10、15.879,OR值分别为1.422、2.560,95%CI分别为1.034~1.957、1.592~4.116,P值均<0.05)。等位基因C在肺结核组中的频率[78.9%(90/114)]比在结核性胸膜炎组中的频率[67.6%(150/222)]高。结论TGFβ1基因rs4803455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和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胸膜炎有关,等位基因C可作为预测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胸膜炎的危险因素,其中在年龄>25岁的患者中预测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胸膜 遗传学 转化生长因子Β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聚合酶链反应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某三甲医院2019年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蒋钟吉 吴劲松 +2 位作者 刘雪燕 许智坤 徐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95-799,共5页
目的分析2019年深圳市人民医院ICU检出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为ICU治疗重症感染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深圳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ICU检出病原菌524株,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ICU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 目的分析2019年深圳市人民医院ICU检出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为ICU治疗重症感染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深圳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ICU检出病原菌524株,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ICU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共263株(50.2%),占前5位的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11.6%),铜绿假单胞菌(9.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5%),大肠埃希菌(7.8%)和肺炎克雷伯菌(6.1%),且主要分布在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革兰阳性菌157株(30.0%),真菌104株(19.8%)。我院ICU鲍曼不动杆菌呈高度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90%,铜绿假单胞菌近年检出率及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肠杆菌科细菌中耐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达25.0%。结论我院2019年ICU的不同标本病原菌分布不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治疗多重耐药菌(MDR)主要应用药物为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及耐药分析,及时关注新型抗菌药物(加酶抑制剂、新型头孢菌素)研发和更新,为临床提供精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病原菌 耐药性 新型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蒋钟吉 许智坤 +3 位作者 吴劲松 霍梅 徐勇 刘雪燕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02-120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生素使用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出现感染临床症状,并经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确诊的李斯特菌感...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生素使用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出现感染临床症状,并经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确诊的李斯特菌感染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10例患者中包括7例成年患者及3例新生儿。成年患者主要症状为高热,伴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升高;新生儿则主要表现为气促、发绀,体温不高,缺乏典型症状;早期明确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后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本研究10例患者仅有1例死亡,余9例好转出院。结论李斯特菌感染主要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且常伴神经系统感染。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感染 抗生素 临床特征 感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文青 程锦娥 +4 位作者 吴伟元 周小海 卢月梅 吴文苑 龚文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8-1102,1109,共6页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并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深圳地区3所医院的112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琼脂稀释法测定对1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并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深圳地区3所医院的112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琼脂稀释法测定对1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来检测杀白细胞毒素(Panton-Valentine leucocidin,PVL)基因,并对PVL基因阳性菌株行多位点基因序列分型(MLST)。结果 MRSA检出率26.2%,112株MRSA对复方新诺明、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46%、12.50%、16.96%、19.64%、46.42%、25.00%和26.79%,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株;PVL阴性株和阳性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112株MRSA中,PVL基因阳性13株(11.61%),MLST分型为7种已知序列型和1种新的序列型,其中ST338和ST25最多。结论深圳地区MRSA检出率较低,PVL基因阳性率处于中等水平,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的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琼脂稀释法 耐药性 杀白细胞毒素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乳酸脱氢酶在儿童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冯 肖丁华 +2 位作者 莫东华 刘智屏 文飞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8-539,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儿童急性溶血性贫血(acute hemolytic anemia,AHA)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Beckman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该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按酶标比色法测定52例AHA患儿的血清LDH活性水平及18例非贫血儿童的LDH活性水平,...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儿童急性溶血性贫血(acute hemolytic anemia,AHA)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Beckman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该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按酶标比色法测定52例AHA患儿的血清LDH活性水平及18例非贫血儿童的LDH活性水平,对比分析两组儿童及不同程度贫血患儿的血清LDH活性变化。结果 AHA组患儿的血清LDH活性为(541.0±371.2)U/L,对照组的为(109.4±37.3)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的血清LDH活性水平为(543.0±394.9)U/L,女性患儿为(531.3±288.6)U/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A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清LDH活性水平呈负相关(r=-0.9932,P<0.01)。结论血清LDH活性检测可作为儿童AHA诊断的初步筛选指标及衡量溶血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溶血性 L-乳酸脱氢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入路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4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熊洪涛 庄永青 +2 位作者 傅小宽 方锡池 魏瑞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 目的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结论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跟腱断裂 术后并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PBMC中IL-22和IL-17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洪涛 杨智 吴诗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rclear cells,PBMCs)IL-22和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10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rclear cells,PBMCs)IL-22和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10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经临床确诊为HCC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同时选取来自本科室健康人的外周静脉血20例作为对照。以常规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PBMCs,采用RT-PCR法检测HCC患者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BMCs IL-22和IL-17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HCC患者组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0.309±0.044 vs 0.560±0.029,P<0.01),而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0.682±0.048 vs 0.541±0.038,P<0.01)。结论:IL-17 mRNA的高表达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而IL-22 mRNA低表达可能与HCC患者的近期预后不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免疫 IL-22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7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10
作者 曹华 闫茂生 +3 位作者 郑涛 陈亦欣 许瑞莲 刘雅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486-1488,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含量检测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307例有复发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0例无复发转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TSGF含量,并对复发转移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TSGF含量进...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含量检测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307例有复发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0例无复发转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TSGF含量,并对复发转移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TSGF含量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复发转移患者血清TSGF含量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0.01);无复发转移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TSGF含量无差异(P>0.05);复发转移患者化疗有效者化疗后血清TSGF含量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进展者化疗后血清TSGF含量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稳定者化疗前后血清TSGF含量变化不大(P>0.05)。结论血清TSGF含量检测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访检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恶性肿瘤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比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对口腔白斑病发展的影响
11
作者 贾益群 郑雨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口腔白斑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潜在恶性黏膜疾患,巨噬细胞在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但该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存在不足。近年研究发现巨噬细胞M2极化对口腔白斑恶性转化具有显著影响,且该过程受到免疫细胞、微生物、细胞因... 口腔白斑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潜在恶性黏膜疾患,巨噬细胞在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但该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存在不足。近年研究发现巨噬细胞M2极化对口腔白斑恶性转化具有显著影响,且该过程受到免疫细胞、微生物、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一系列复杂的网络调控。因此本文就巨噬细胞在口腔白斑中的生物学功能、亚型以及其极化的调控因素进行综述,并结合课题组在口腔胞内定植菌与黏膜恶性肿瘤关系的前期研究基础,提出口腔胞内定植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并最终促进白斑恶性转化的机制,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探索可能的干预手段,为口腔白斑病及口腔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病学 巨噬细胞 口腔白斑病 免疫调控 恶性转化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在卵圆孔未闭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12
作者 林雪媛 刘莹莹 +10 位作者 盛媛媛 林小璇 余妙如 郭影 刘晓华 刘倩 钟小芳 石波波 李剑 陈立新 徐金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35-638,642,共5页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造影(cTEE)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怀疑PFO患者1513名,均行TTE、TEE、cTT...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造影(cTEE)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怀疑PFO患者1513名,均行TTE、TEE、cTTE及cTEE检查,比较并分析其诊断结果特点,对比并分析cTTE及cTEE在检出右向左分流(RLS)分级水平上的差异。结果:(1)经c TEE诊断为PFO阳性的936名患者中,TTE、TEE和cTTE检出RLS阳性率分别为39.0%、62.4%和89.5%,与cTEE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cTTE诊断RLS分级结果分别为:0级:38.2%,Ⅰ级:8.1%,Ⅱ级:9.8%,Ⅲ级:43.9%。cTEE诊断RLS分级结果分别为:0级:33.4%,Ⅰ级:11.6%,Ⅱ级:12.1%,Ⅲ级:42.9%。cTTE和cTEE在RLS分级诊断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TTE检出RLS阳性率高于TTE及TEE。(2)充分的Valsalva动作有助于提高cTEE的RLS分级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未闭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指标联合MRI评估胎盘植入高危患者术中子宫切除风险 被引量:9
13
作者 钟淑媛 丁志广 +3 位作者 徐坚民 胡根文 苏放明 成志强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39,共5页
目的探索临床指标联合MRI征象评估胎盘植入谱系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PAS)高危患者术中子宫切除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妊娠晚期(32周以上)PAS高危孕妇的MR图像及临床资料,包括64例子宫切除患者及187例子宫保... 目的探索临床指标联合MRI征象评估胎盘植入谱系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PAS)高危患者术中子宫切除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妊娠晚期(32周以上)PAS高危孕妇的MR图像及临床资料,包括64例子宫切除患者及187例子宫保留患者,对相关临床指标及MRI征象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预测PAS高危患者子宫切除风险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前置胎盘、T2WI胎盘内暗带、胎盘膨出、子宫肌层变薄或消失、膀胱壁T2WI低信号中断、局部外突性肿块和子宫浆膜面异常血管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次数(X1)、T2WI胎盘内暗带(X2)、胎盘膨出(X3)、子宫浆膜面异常血管(X4)是PAS高危患者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为Logistic(P)=-4.713+0.960X1+1.477X2+1.569X3+1.901X4,模型AUC值0.915(95%CI:0.873~0.94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81.8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校准能力好。结论基于临床指标及MRI征象,有望产前为PAS高危患者子宫切除风险的评估提供依据,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植入谱系疾病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高危妊娠患者 子宫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者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费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丽娜 谢勉 +4 位作者 李国强 冯春 柯鹏 张新友 周继豪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5-720,共6页
目的评价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两种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2月某院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病例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按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分为以碳青霉烯... 目的评价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两种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2月某院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病例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按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分为以碳青霉烯类药物为主治疗组(碳青霉烯类组)和以含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治疗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对两组病例治疗疗效、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粒缺伴发热的病例103例,其中碳青霉烯类组为71例,含酶β-内酰胺类组32例。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血液、胃肠道。检出病原菌47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12.8%、19.1%,以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为(25.5%),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3%)和铜绿假单胞菌(8.5%)。碳青霉烯类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71.9%,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9529.7±39771.3)、(49546.9±31641.1)元,住院日数分别为(28.7±7.9)、(26.2±6.3)d,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日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的患者,一线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为主的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优于应用含酶β-内酰胺类为主的药物,两组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感染部位 病原菌 治疗 住院总费用 住院日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血液微小RNA检测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彦 李富荣 余小舫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76-1280,共5页
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也是病死率最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已被广泛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与结直肠癌发生、诊断、治疗等均有密切关系,血液中异常表... 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也是病死率最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已被广泛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与结直肠癌发生、诊断、治疗等均有密切关系,血液中异常表达的miRNA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并且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血液微小RNA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1版联合临床指标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魏晓婷 钟淑媛 +3 位作者 胡根文 邹锦森 丁志广 徐坚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2.1版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效能,结合PI-RADS v2.1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衍生指标,评价其对PCa阳性穿刺结果的预测效能。资料与方法收集行MRI检查并行首次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180例患者,其... 目的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2.1版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效能,结合PI-RADS v2.1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衍生指标,评价其对PCa阳性穿刺结果的预测效能。资料与方法收集行MRI检查并行首次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180例患者,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11例,PCa 69例,包括临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CsPCa)5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PI-RADS v2.1评分,同时收集患者年龄、PSA、游离PSA/总PSA(f PSA/tPSA),并计算PSA密度(PSAD)。采用单因素分析各指标在BPH组与PCa组间及非Cs PCa组与CsPCa组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对PCa的诊断效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I-RADS v2.1联合临床指标对PCa的预测价值。结果PIRADS v2.1评分、PSA、f PSA/tPSA、PSAD及前列腺体积在BPH组与PCa组间及非CsPCa组与CsPCa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PI-RADS v2.1评分对PCa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8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RADS v2.1评分及PSAD分层是PCa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模型的AUC为0.897(P<0.01);当PI-RADS≤2分且PSAD≤0.350 ng/ml^(2)及PIRADS=3分且PSAD≤0.150 ng/ml^(2)时,CsPCa阳性率为0。结论PI-RADS v2.1评分结合PSAD有助于提高PCa的诊断效能,辅助指导临床穿刺决策。当患者PI-RADS≤2分且PSAD≤0.350 ng/ml~2或PI-RADS=3分且PSAD≤0.150 ng/ml^(2)时,不提示CsP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索质君 郑永彬 +3 位作者 刘利平 王甫誉 李琴 徐菲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ERCP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ERAS组(n=67)和对照组(n=84),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4小时及次晨7点的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血红蛋白、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ERAS组患者的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4小时及次晨7点血淀粉酶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ERAS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腹胀、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ERAS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4小时及次晨7点白细胞计数、术后4小时及次晨7点血红蛋白水平、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ERAS理念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中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柯林俊 龚桃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分析伴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探讨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月诊治的198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伴发BPPV的28例患... 目的分析伴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探讨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月诊治的198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伴发BPPV的28例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198例突发性聋患者中,28例患者(14.14%,28/198)伴发BPPV,28例患者均为单侧全聋型,眩晕症状出现于耳聋后1~7天,BPPV发病耳平均与耳聋耳同侧18例(64.29%,18/28)为水平半规管BPPV,6例(21.43%,6/28)为后半规管BPPV,4例(14.29%,4/28)为多管型BPPV;14例(50.0%,14/28)经1次手法复位治愈,4例(14.29%,4/28)经2次复位治愈,10例(35.71%,10/28)经3次或以上复位治愈;11例(39.29%,11/28)在治愈后1~2月复发,均经再次手法复位治愈。结论突发性聋伴BPPV并不少见,其中大部分为水平半规管BPPV,也可见多管型BPPV,耳石复位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突发性聋 半规管 耳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宫颈锥切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41
19
作者 马利国 李明娥 +2 位作者 谢红 杨菊芳 陈递林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评价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和宫颈环行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宫颈病专科门诊收治的199例CINⅢ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KC和LEEP两种手术方法治疗CINⅢ的临... 目的:评价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和宫颈环行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宫颈病专科门诊收治的199例CINⅢ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KC和LEEP两种手术方法治疗CINⅢ的临床疗效。结果:CKC组术中出血量多于LEEP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KC组手术时间长于LEEP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病灶的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变复发率CKC组低于LEE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组术后高危HPV持续感染率低于LEE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方法治疗CINⅢ,LEEP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易于被患者接受,但CKC在减少复发及高危HPV持续感染方面优于LE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冷刀锥切术 宫颈环形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五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陈丽 吴本清 +4 位作者 程涵蓉 唐沂 吴俊 燕旭东 涂惠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750-2752,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例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例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 5例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均顺产、足月、无异常出生史。1例早发型病例以黄疸为首发症状,4例晚发型病例均发热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减低、1例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均对青霉素及万古霉素敏感。5例患儿给予综合治疗后存活,脑干诱发电位均通过。2例患儿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脑软化灶,1例患儿有少许出血灶,余2例正常。随访1年,1例有生长发育滞后,余4例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各异,须引起重视。对于可疑患儿应早期进行血培养确定病原菌,行脑脊液检查,尽早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链球菌 无乳 脑膜炎 细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