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piggyBac转座子构建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及其鉴定
1
作者 任丽伟 魏培 +4 位作者 杨晓菲 杨璐 邓春艳 齐晖 李富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6-680,I0001,I0002,共7页
目的:利用piggyBac转座子载体携带鼠源Oct4、Sox2、Klf4和c-Myc 4个核转录因子,重编程胎鼠成纤维细胞(MEFs)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并探讨其作用效果。方法:分离Oct4-GFP小鼠的MEFs,将携带鼠源Oct4、Sox2、Klf4、c-Myc等4个基因的pi... 目的:利用piggyBac转座子载体携带鼠源Oct4、Sox2、Klf4和c-Myc 4个核转录因子,重编程胎鼠成纤维细胞(MEFs)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并探讨其作用效果。方法:分离Oct4-GFP小鼠的MEFs,将携带鼠源Oct4、Sox2、Klf4、c-Myc等4个基因的piggyBac转座子转入至MEFs;观察iPSCs克隆形成过程的形态表现;分析iPSCs染色体组成,评价iPSCs的核型变化。RT-PCR法检测小鼠iPSCs中胚胎干细胞(ESCs)相关基因Oct4、Nanog和FGF4的表达;免疫荧光、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iPSCs中SSEA-1和Nanog蛋白表达。将iPSCs接种到NOD-SCID小鼠腹股沟进行畸胎瘤实验,4周后取畸胎瘤制备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分化情况。结果:通过piggyBac转座子成功构建iPSCs,其具有正常的核型,形态与小鼠ESCs相似,克隆边界清晰、呈圆形或卵圆形,克隆内细胞致密、核大。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iPSCs可表达多能性基因和蛋白(Oct4、Sox2、Kif4和c-Myc)。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接种iPSCs可形成具有3个胚层组织的畸胎瘤。结论:以piggyBac转座子为载体将Oct4、Sox2、Klf4和c-Myc 4个转录因子基因导入MEFs,可以成功诱导MEFs成为具有ESCs特征的正常核型iP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GYBAC 重编程 小鼠胚胎纤维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