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健康人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林纤 戴勇 +3 位作者 彭武建 孙保东 齐素文 涂植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分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判断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SLE稳定组、SLE活动组和健康对... 目的分析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判断中的可能应用。方法实验分为3组:SLE稳定组、SLE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6例,分别收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串联质谱技术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进行鉴定和相对定量分析,用Western blot技术对该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较大样本的独立验证。结果基于质谱分析的蛋白组学结果表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显著下调(与正常人的相对比值为0.2906),且该蛋白的低表达为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实。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该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呈负相关(r=-0.607,P<0.05)。结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该蛋白有望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阶段特异性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相关蛋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构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
2
作者 王林纤 戴勇 +3 位作者 文锦丽 涂植光 张丽 齐素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60,共8页
目的: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全组"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获得SLE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方法:利用基于四重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结合多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 目的: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全组"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获得SLE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方法:利用基于四重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结合多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SLE稳定期和活动期病人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蛋白,用肽质量指纹谱经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并比较这些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共鉴定了400多个蛋白质。其中,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共发现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质44个,上调的9个,下调的35个;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组相比,SLE稳定组和SLE活动组2倍以上表达差异的蛋白共有52个,上调的19个,下调的33个;SLE活动组与SLE稳定组相比,表达上调和下调的蛋白分别为17个和13个。结论: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有效地用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鉴定和相对定量;采用该技术获得了SLE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图谱;深入研究这些蛋白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SLE的发病机制,为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蛋白质组学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富荣 徐红先 +3 位作者 肖学吕 齐辉 任莉莉 王新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测定γδT细胞毒活性。用正常人群γδT细胞系与异体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以1∶5、1∶10比例共同培养48小时,活动期SLE患者PMBC作对照孔,观察γδT细胞系对活动期SLE患者PMBC活化和凋亡、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SLE患者的γδT细胞及亚群数量明显减少(P<0.05)。IL-2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正常人γδT细胞系与异体SLE活动期患者PMBC细胞共同培养,共同培养二组SLE患者PMBC的CD69表达和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共同培养二组培养上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γδT细胞数及亚群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γδT细胞对SLE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活化具有抑制性作用,并使IL-10分泌水平升高,表明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具有保护性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ΓΔT细胞 活化 凋亡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及血清IL-12I、FN-γ的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利雄 房思宁 +5 位作者 李放娟 杜晓红 童秋生 张雅洁 齐晖 王新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46,256,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各亚型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梅毒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C各亚型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12和IFN-γ的水平。结...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各亚型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梅毒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C各亚型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12和IFN-γ的水平。结果23例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1c+)的表达为(1.51±2.04)%,与15例正常对照组(0.38±0.18)%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23+)的表达为(0.37±0.21)%,与正常对照组(0.38±0.2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的水平为(52.70±103.04)pg/mL,与正常对照组(0.98±1.4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FN-γ的水平为(6.12±9.76)pg/mL,与正常对照组(0.25±0.18)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CD11c+、CD123+百分数与血清中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梅毒螺旋体(TP)进入体内后主要诱导CD11c+型DC表达,引发Th1反应,启动细胞免疫;IL-12及IFN-γ参与了TP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TP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DC各亚型的表达与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树突状细胞 亚型 白细胞介素12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条码标识法P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验证
5
作者 齐晖 孔小丽 +2 位作者 李富荣 任莉莉 周汉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42-1144,1148,共4页
目的:建立核酸条码标识法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方法,临床血清标本验证灵敏度、特异性等指标,并与试剂盒ELISA及RIA检测结果比较。方法:采用自制免疫磁球和双标记纳米金探针,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将PSA的检测转化为对核酸条码片... 目的:建立核酸条码标识法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方法,临床血清标本验证灵敏度、特异性等指标,并与试剂盒ELISA及RIA检测结果比较。方法:采用自制免疫磁球和双标记纳米金探针,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将PSA的检测转化为对核酸条码片段的检测,制备核酸条码法PSA检测试剂盒,对45例前列腺癌患者,45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15例其它肿瘤患者,30例正常人群血清标本进行验证。结果:临床血清标本灵敏度约92,特异性约为68,假阳性率32,检测平均回收率大于95,批内变异系数(CV)为6.24,重复性平行性良好。与ELISA及RIA进口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三法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良好,吻合度强。结论:建立的核酸条码标识PSA检测方法,为超微量蛋白质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免疫磁球 纳米金探针 核酸条码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