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基于暨南大学的调查 被引量:4
1
作者 龚红月 程炎明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9,共6页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能)是教师可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成功驾驭教学和教育体系的宏观能力。关注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教师对师能的普遍认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为高校教学水平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教...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能)是教师可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成功驾驭教学和教育体系的宏观能力。关注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教师对师能的普遍认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为高校教学水平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初步掌握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程度,可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准确定位和寻求有效的改进办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资格能力 教学能力 结构认知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
2
作者 吴汉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4-9,共6页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必须从其所贯穿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理解和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必须从其所贯穿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理解和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必须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要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 ,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三个代表' 社会主义文化 人民利益 思想路线 生产力 文化创新 人民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中国家意识的消解与重构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联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5-59,共5页
网络社会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公民的国家意识发生了变化。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的消解表现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行为等方面。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消解的缘由是:国家的政治主导... 网络社会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存在形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公民的国家意识发生了变化。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的消解表现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行为等方面。网络社会中公民国家意识消解的缘由是:国家的政治主导力下降、经济自主性动摇、文化认同感削弱、社会系统化分裂。在网络社会中重构公民的国家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视网络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增强网络技术的创新力,凝聚民族文化的核心优良传统,建立网络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国家意识 公民意识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实践:虚拟社会人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联俊 金焱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1,共5页
虚拟社会中的虚拟实践深刻影响着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虚拟实践是虚拟社会主体活动的基本形式,体现出交往数字化、双向对象化、领域扩大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虚拟生产、虚拟交往、虚拟实验、虚拟体验等实践活动。虚拟实践开辟了主体... 虚拟社会中的虚拟实践深刻影响着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虚拟实践是虚拟社会主体活动的基本形式,体现出交往数字化、双向对象化、领域扩大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虚拟生产、虚拟交往、虚拟实验、虚拟体验等实践活动。虚拟实践开辟了主体虚拟活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虚拟实践是虚拟社会主体发挥认识、改造、开发功能的基本方式。虚拟实践推动了主体意识发生的需要,创造了主体意识发生的条件,开辟了主体虚拟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实践 虚拟社会 存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社会中的制度失范与治理路径——基于社会管理的视角 被引量:9
5
作者 陈联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39,共6页
虚拟社会的出现给当代社会管理范式的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虚拟社会中的制度建设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虚拟社会的制度存在着方向性、系统性、规范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失范现象,原因在于虚拟社会的发展方式、民族国家的治... 虚拟社会的出现给当代社会管理范式的转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虚拟社会中的制度建设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虚拟社会的制度存在着方向性、系统性、规范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失范现象,原因在于虚拟社会的发展方式、民族国家的治理模式、统治与控制型的制度思维以及社会矛盾的网络体现等,需要通过全球治理模式、民众自我治理、软权力和软规则、网络纠纷处理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治理路径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会 制度 失范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50年代末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 被引量:10
6
作者 陶季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37-42,共6页
本文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50年代末存在全国性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因,探讨了这种不良的社会心理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今人认识到急于求成的危害性,坚定... 本文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50年代末存在全国性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并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因,探讨了这种不良的社会心理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使今人认识到急于求成的危害性,坚定反“左”的决心;还使今人认识到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因此,当前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动向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年代末 急于求成 社会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立德树人”的文化省思 被引量:6
7
作者 魏传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大学"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与实践效果之间的鸿沟,都需要对大学"立德树人"进行文化省思,需要以文化"观"教育,以教育文化"... "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之间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及大学"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想与实践效果之间的鸿沟,都需要对大学"立德树人"进行文化省思,需要以文化"观"教育,以教育文化"读"教育现象,以文化逻辑解读教育价值。以是观之,当代大学教育存在"虚无的"教学文化、"自在的"课程文化和"钝化的"教师文化等问题,应建构"充盈的"教学文化、"自觉的"课程文化、"激扬的"教师文化,以为"立德树人"创设文化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充盈的”教学文化 “自觉的”课程文化 “激扬的”教师文化 文化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与引导 被引量:8
8
作者 陈联俊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66,132,共6页
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基础是网络技术、社会关系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其生成机制主要通过人际网络、群体心理、信息分享... 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基础是网络技术、社会关系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其生成机制主要通过人际网络、群体心理、信息分享、话题领域等来逐步演化,其生成特征表现为微观性、公共性、异质性、裂变性等,可以通过技术引导、人物引导、话题引导、应用引导等路径来把握"微博"舆论场域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微博 舆论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9
9
作者 陈联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46,共4页
虚拟社会的出现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影响巨大,需要加强对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研究。"虚拟人"不是虚拟社会研究的起点,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是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是虚拟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成,包含着虚拟社会... 虚拟社会的出现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影响巨大,需要加强对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研究。"虚拟人"不是虚拟社会研究的起点,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是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是虚拟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成,包含着虚拟社会主要矛盾的萌芽,是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基础,其影响着虚拟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是虚拟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会 逻辑起点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型社会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程京武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22,37,共3页
本文在研究学习型社会内涵的基础上 ,论述了学习型社会中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 ,并进一步探讨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校园氛围、创新大学教育管理体制。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高等教育 角色定位 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 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监督视野中的中国民主党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话题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雄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1-6,共6页
 权力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宪政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的奥秘之一是权力的制约,而其中的关键又是多党制下的政党监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对多党制的积极扬弃。中国各党派互相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民主党派...  权力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宪政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的奥秘之一是权力的制约,而其中的关键又是多党制下的政党监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对多党制的积极扬弃。中国各党派互相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政治资源,其组织化程度、政治经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意识、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关系,使之在民主监督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监督 民主党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中的文化安全及其应对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联俊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7-72,共6页
全球化时代网络社会中的文化安全对于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以及人的发展有着突出意义。但是,目前网络社会中文化安全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化的解构、文化的转型、文化的冲突等。其密切相关的缘由主要有:技术变革、社会基础、意识... 全球化时代网络社会中的文化安全对于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以及人的发展有着突出意义。但是,目前网络社会中文化安全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化的解构、文化的转型、文化的冲突等。其密切相关的缘由主要有:技术变革、社会基础、意识形态等。需要从文化价值、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文化对话等方面寻找出路,加强网络社会文化安全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文化安全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行政部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过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一江 秦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0-195,共6页
信息公开制度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政治民主的具体体现。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公开政府信息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起,其行政部门信息公开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6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66年《信息自由法》通过后,各种... 信息公开制度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政治民主的具体体现。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公开政府信息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起,其行政部门信息公开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6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66年《信息自由法》通过后,各种促进和保障行政部门信息有效利用的法规相继出台,使行政部门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美国公众和企业可以从政府有关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政府 行政部门 信息公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师意义世界的遮蔽与解蔽 被引量:3
14
作者 魏传光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89,共4页
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精神底蕴、心灵契约的完满、充盈与健康,是教师自身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意义世界和作为人的"教师"的意义世界的统谐。前者展现为"心灵秩序"、... 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精神底蕴、心灵契约的完满、充盈与健康,是教师自身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教师的意义世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意义世界和作为人的"教师"的意义世界的统谐。前者展现为"心灵秩序"、"审美情趣"与"超越精神",后者展现为"文化分享"、"精神商谈"、"情感沟通"。但近些年,部分大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系统的迷失,呈现精神颓废、教育平庸、焦虑生存的状态。这就需要大学教师通过寻找精神支点、建构诗意生存、建立意义共同体来解蔽意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意义世界 遮蔽 解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联俊 李萍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59,共7页
网络社会逐渐成为青年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场域。通过对广州市青年群体的随机抽样调查,了解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建议对网络社会青年的公民意识进行有效引导,以改善网络社会管理,构建和谐... 网络社会逐渐成为青年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场域。通过对广州市青年群体的随机抽样调查,了解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建议对网络社会青年的公民意识进行有效引导,以改善网络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青年 公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被引量:3
16
作者 柏元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24-29,共6页
本文阐述人道主义概念,论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一致性,分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消除市场经济的弊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结论指出,协调好人道主义与社... 本文阐述人道主义概念,论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一致性,分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消除市场经济的弊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结论指出,协调好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陶季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65-73,102,共10页
本文比较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民党早期领导人孙中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异同,从而指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含有不少合理与积极因素,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还指出他们对社会主义... 本文比较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民党早期领导人孙中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异同,从而指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含有不少合理与积极因素,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还指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落后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李大钊 社会主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和谐世界”国际战略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季邑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7,共7页
自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国际战略后,美国部分学者对该战略的提出背景、内容和特点、实施的可能性及其作用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虽然研究中存在局限性,但美国部分学者基本上还是能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合理的看法。其探索... 自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国际战略后,美国部分学者对该战略的提出背景、内容和特点、实施的可能性及其作用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虽然研究中存在局限性,但美国部分学者基本上还是能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合理的看法。其探索不仅有助于新世纪美国政府正确制定对华政策和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发展,而且对当今中国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谐世界"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和谐世界 国际战略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道德认同的变化与引导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联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9-135,共7页
网络社会中道德环境的改变影响道德认同的形成,表现在道德身份、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网络社会道德认同变化有其内在的变化逻辑,起因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信息逻辑取代了现实逻辑,道德主体自身在表现形式、思想意... 网络社会中道德环境的改变影响道德认同的形成,表现在道德身份、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网络社会道德认同变化有其内在的变化逻辑,起因在于网络社会中的信息逻辑取代了现实逻辑,道德主体自身在表现形式、思想意识、交往关系、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改变了现实道德关系,影响了道德认同的环境和条件。要提升网络社会道德认同状况,需要重构价值信仰,鼓励公民参与,改善社会信任及增强政府公信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道德认同 变化 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京武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8,共4页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而且也存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而且也存在于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传统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当代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构建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原则,只有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发挥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主导意识形态 历史考察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