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花胡颓子水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研究
1
作者 蒲含林 李秀峰 +2 位作者 赖潜 林顺权 袁晓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目的:分析鉴定角花胡颓子水提取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液质联用分析检测,获取高分辨质谱图中正负离子流信号及紫外吸收峰信号对应的各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一级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对测定出的数据信息用文献数据库及Compound discov... 目的:分析鉴定角花胡颓子水提取液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液质联用分析检测,获取高分辨质谱图中正负离子流信号及紫外吸收峰信号对应的各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一级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对测定出的数据信息用文献数据库及Compound discovery 2.0软件在线进行化合物库搜索比对,鉴定出角花胡颓子水提取液中存在的化学成分。结果:首次鉴定和报道了角花胡颓子中的23个化合物,包含2个黄酮苷和21个含氮化合物,对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发现其中的两个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较强,可以作为该药材的代表性化合物。结论:本研究对角花胡颓子水提取液进行了成分及其结构分析,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和黄酮苷,分析结果可为角花胡颓子药材及其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花胡颓子 水提取液 黄酮苷 含氮化合物 液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多肽Trp-Cage折叠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晓敏 袁晓辉 +3 位作者 薛书蕾 查岭生 王光利 张海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42-1850,共9页
蛋白质折叠是目前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解蛋白质结构折叠机制及其与生物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生命科学家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且该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蛋白质大多数在数十毫秒、微秒或... 蛋白质折叠是目前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解蛋白质结构折叠机制及其与生物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生命科学家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且该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蛋白质大多数在数十毫秒、微秒或几秒内完成自我折叠过程,但其折叠过程中所发生的分子结构精细转变却在纳秒甚至更短时间尺度内完成.由于其折叠时间分辨率的限制,目前无论是从常规实验还是理论计算角度对其研究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首先概述了蛋白质折叠研究在实验和理论模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以结构典型且可快速折叠的人工设计多肽Trp-cage为例,主要对其折叠过渡温度、折叠形成模型及其肽链上关键氨基酸残基在折叠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综述了模型多肽Trp-cage的折叠动力学行为分别在实验和理论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就如何有效化解蛋白质残基间相互作用网络进而降低其折叠机制的复杂性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不仅有助于阐明该迷你蛋白Trp-cage快速折叠、稳定形成的驱动力成因,而且也能为蛋白质折叠机制研究和多肽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与理论模拟 折叠机制 过渡温度 残基突变 关键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生物仿制药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洪刚 雷云 +5 位作者 温家明 陈宝琼 卢加 李光飞 谢秋玲 熊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Fc)生物仿制药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Enbrel)和TNFR-Fc高、中、低质量分数组,空白组(无炎症),每组6只,弗氏...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Fc)生物仿制药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Enbrel)和TNFR-Fc高、中、低质量分数组,空白组(无炎症),每组6只,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给药13 d后,分别测量大鼠体重、后足足垫厚度,关节炎指数评分,ELISA法测量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nbrel组和TNFR-Fc大、中、小质量分数组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继发性足肿胀减弱(P<0.05)、关节炎评分分值、IL-1β、TNF-α、IL-6含量均减小(P<0.05),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TNFR-Fc通过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以及升高IL-10水平来发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DKKL1的表达 被引量:5
4
作者 颜秋霞 马义 +5 位作者 陈润强 周秀琴 乔静 冼英杰 冯玲 陈彩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探讨精子顶体相关基因(DKKL1)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男性和弱精子症患者精液,各取10μL精液用全自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对精液进行常规分析。为了避免白细胞和生精细胞对结果的影响,剩... 目的探讨精子顶体相关基因(DKKL1)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男性和弱精子症患者精液,各取10μL精液用全自动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系统(CASA)对精液进行常规分析。为了避免白细胞和生精细胞对结果的影响,剩余精液采用4个梯度的Percoll法离心分离和纯化精子。Trizol法提取精子RNA,实时荧光定量PCR从基因水平检测DKKL1基因在正常人和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差异;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DKKL1蛋白在正常人和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差异。结果精液常规分析结果显示,弱精子症和正常人两组之间的年龄、精液体积、精子浓度和正常精子形态比例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精子症组PR和PR+NP精子的比例显著降低(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KKL1 m RNA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量降低11.1倍。此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弱精子症组DKKL1蛋白的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结论 DKKL1在弱精子症患者精子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其与精子运动密切相关,是导致弱精子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KKL1 男性不育 弱子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衰老细胞模型的建立及Klotho启动子截短型突变体的构建和活性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淑军 吴国艺 +3 位作者 王海龙 赵影 李小燕 陈小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建立诱导型衰老细胞模型并检测抗衰老相关的Klotho基因启动子的不同截短型突变体的活性,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原代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经过流式细胞术分离鉴定后,通过设置不同过氧化氢的浓度,按时间梯度摸索诱导原代... 目的:建立诱导型衰老细胞模型并检测抗衰老相关的Klotho基因启动子的不同截短型突变体的活性,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原代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经过流式细胞术分离鉴定后,通过设置不同过氧化氢的浓度,按时间梯度摸索诱导原代HUVEC细胞衰老的条件并最终通过SA-β-gal染色及定量PCR技术来确定其诱导条件.以全长的Klotho启动子为模版,通过PCR的方法,获得不同长度的Klotho启动子截短型突变体,并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的启动子截短型突变体在诱导型衰老细胞内的激活程度.结果:培养基中过氧化氢浓度为600μM,处理96 h后,成功构建了诱导型衰老细胞模型;通过PCR的方法成功构建了长度分别为1 711 bp、1 262 bp、785 bp和735 bp的4个长度截短型突变体,并发现735 bp的截短型突变体在诱导型衰老细胞内的激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诱导型衰老细胞模型,并成功构建了Klotho基因的启动子截短型突变体,检测和发现这些突变子在诱导型衰老细胞内的激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为下一步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型衰老细胞模型 KLOTHO 启动子 截短型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低浓度过氧化氢激活神经肽PACAP特异受体PAC1-R启动子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崔跃 余榕捷 +2 位作者 彭星荷 刘红玉 郑丽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20-1026,共7页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特异受体PAC1-R(PACAP receptor 1)是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为了研究其表达的生物学机制,本研究克隆了PAC1-R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从-2...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特异受体PAC1-R(PACAP receptor 1)是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为了研究其表达的生物学机制,本研究克隆了PAC1-R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从-2 500到+26的2 526 bp启动子片段,构建PAC1-R启动子驱动的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载体p GL3-PAC1-Rp,并确证PAC1-R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在小鼠脑神经瘤细胞Neuro-2a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工作正常。运用此PAC1-R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首次发现低浓度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有效激活PAC1-R启动子,此作用可被转录因子特化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抑制剂光神霉素A(mithramycin A)所抑制,提示SP1参与介导H_2O_2对PAC1-R启动子的激活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AC1-R启动子含有多个SP1结合位点。PAC1-R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构建为深入探索PAC1-R高表达的作用与机制奠定了基础,低浓度H_2O_2对PAC1-R启动子激活作用的发现有助于深入诠释低浓度活性氧的生理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AP受体1 启动子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过氧化氢(H2O2) 特化蛋白1(S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多肽眼霜的延缓衰老功效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欧春凤 许晓华 +3 位作者 万阳 徐晶 夏晓初 马义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1-335,共5页
对实验室自制的复合多肽眼霜进行临床功效测试,评价其抗衰效果。选取30名有效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选用无创仪器检测方法,监测对照组和测试组使用对应产品0,2,4和8周的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弹性、粗糙度、皱纹体积和皱纹面积占比,以及受试... 对实验室自制的复合多肽眼霜进行临床功效测试,评价其抗衰效果。选取30名有效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选用无创仪器检测方法,监测对照组和测试组使用对应产品0,2,4和8周的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弹性、粗糙度、皱纹体积和皱纹面积占比,以及受试者主观评价结果,并借助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复合多肽眼霜对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的提高、皮肤弹性的增强、眼部皱纹的减少具有显著作用,说明其具有良好的抗衰老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多肽眼霜 延缓衰老 功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R2-IIIb D3胞外段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脂质合成 被引量:1
8
作者 谢盈 刘鸽 汪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01-1507,共7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IIIb D3胞外段对角质形成细胞中脂质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等温滴定量热(ITC)法和CCK-8法检测FGFR2-IIIb D3胞外段的生物特性,并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和油红O染色...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IIIb D3胞外段对角质形成细胞中脂质合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等温滴定量热(ITC)法和CCK-8法检测FGFR2-IIIb D3胞外段的生物特性,并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和油红O染色法分析其对角质形成细胞HaCaT脂质合成的抑制作用。结果:(1)ITC、real-time PCR和CCK-8结果显示FGFR2-IIIb在HaCaT细胞中高表达,FGFR2-IIIb D3胞外段可与FGF7特异性结合,抑制HaCaT细胞活力;(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HaCaT细胞中FGF7可显著上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硬脂酰辅酶A脱饱和酶(SCD)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 mRNA的表达及p-FGFR、p-AKT和SREBP-1蛋白的表达(P<0.01),用FGFR2-IIIb D3胞外段和AKT抑制剂处理后可抑制它们的上调,且与FGF7组相比差异显著;(3)油红O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FGF7诱导后HaCaT细胞的脂质含量明显上调,用FGFR2-IIIb D3胞外段和AKT抑制剂处理后,脂质含量下调(P<0.01)。结论:FGFR2-IIIb D3胞外段竞争性地与FGF7结合,抑制FGFR2-IIIb的自体磷酸化,抑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SREBP-1c和下游脂质合成酶的表达,进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中脂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R2-IIIb D3胞外段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脂质合成 角质形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胰淀素类似物普兰林肽体外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
9
作者 王欢歌 肖雪 +4 位作者 胡浩 苏志坚 项琪 张齐好 黄亚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5-360,共6页
建立体外人胰淀素类似物普兰林肽活性测定的方法,为普兰林肽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细胞检测方法。将L6细胞培养并分化成有明显肌管的成熟骨骼肌细胞,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检测普兰林肽对高糖培养环境下骨骼肌... 建立体外人胰淀素类似物普兰林肽活性测定的方法,为普兰林肽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细胞检测方法。将L6细胞培养并分化成有明显肌管的成熟骨骼肌细胞,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GOD-POD)检测普兰林肽对高糖培养环境下骨骼肌细胞葡萄糖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10-9~1×10-5mol/L的浓度范围内,普兰林肽能显著增加分化后的L6细胞的糖吸收量,在16 h达到最大值。普兰林肽浓度的负对数(x)与细胞糖吸收增加量(y)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y=-4.750x+59.54,R2=0.991 9)。应用本实验建立的方法检测了市售普兰林肽醋酸盐注射剂的活性,结果显示1×10-6、1×10-7和1×10-8mol/L的普兰林肽注射剂作用于分化的L6细胞16 h,细胞的糖吸收增加率为(61.89±9.54)%,(43.68±10.06)%和(33.30±13.03)%(P<0.01);与单用胰岛素组对比,普兰林肽与胰岛素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分化后的L6细胞的糖吸收量(P<0.05),与普兰林肽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结果一致。本实验为普兰林肽的活性测定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细胞替代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林肽 人胰淀素类似物 L6细胞 活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场/溶剂水模型对EGFRvⅢ抗原-MR1(scFv)抗体复合物的MM-PBSA计算精度的影响与实验验证
10
作者 任家毅 杨志伟 +8 位作者 郑念珏 李军旗 杨春龙 林淑健 杨冰 黄俊卿 廖化新 袁晓辉 欧仕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70-2076,共7页
以表皮生长因子Ⅲ型突变体(EGFRvⅢ)抗原多肽与其抗体(MR1)及其人源化突变体的复合物结构为出发点,采用分子动力学中的6种常用力场及3种常用溶剂水模型,分别对上述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1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分子力学和连续介质模型计... 以表皮生长因子Ⅲ型突变体(EGFRvⅢ)抗原多肽与其抗体(MR1)及其人源化突变体的复合物结构为出发点,采用分子动力学中的6种常用力场及3种常用溶剂水模型,分别对上述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1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分子力学和连续介质模型计算自由能(MM-PBSA),并在实验上利用等温滴定量热(ITC)仪测定了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通过在结构变化、能量变化及野生型与突变体比较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最佳的计算模型.对不同力场及水模型计算精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抗体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力学和连续介质模型的自由能计算 等温滴定量热 均方根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