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亚湾浮游植物DNA指纹及其与群落结构的关系
1
作者 熊毅俊 王朝晖 王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8-1044,共7页
于2012年5月、6月采集了大亚湾9个站点的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DNA指纹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2... 于2012年5月、6月采集了大亚湾9个站点的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DNA指纹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2种;浮游植物DNA指纹也较为丰富,2个月份指纹条带数分别为26条和28条.DGGE指纹条带数一般远远低于浮游植物种类数,在剔除了相对含量小于0.1%的非优势种后,DNA条带数与种类数变化趋势相近,说明DNA指纹图谱能较大程度地反映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组成,而对于相对含量较少的物种,可能会由于优势种的屏蔽作用而被掩盖.DNA指纹图谱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聚类分析结果相近,富营养化的近岸站点聚在一起,而远岸站点聚为一类.虽然目前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以硅藻占据优势,但在某些站点大量出现的甲藻和蓝细菌值得进一步关注.本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浮游植物群落 PCR—DGGE DNA指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空心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建刚 刘谞承 叶长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50-153,共4页
通过设置4个温度梯度的生活污水实验,研究了温度变化对空心菜增长、分枝、生根及生物量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旺盛,培养15 d后,35℃培养条件下的空心菜增长10 cm,极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培养条件下的植株增长... 通过设置4个温度梯度的生活污水实验,研究了温度变化对空心菜增长、分枝、生根及生物量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空心菜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生长旺盛,培养15 d后,35℃培养条件下的空心菜增长10 cm,极显著高于另外3个温度培养条件下的植株增长(P<0.01);新生根21条,显著高于25℃培养条件时的空心菜新生根数量(P<0.05),极显著高于15℃和5℃条件下的空心菜新生根数量(P<0.01)。培养15 d后,5℃培养条件下空心菜的生物量最低,显著低于其在15℃和25℃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P<0.05),极显著低于其在35℃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P<0.01)。实验结果为空心菜在浮床系统中的植物选择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空心菜 污水 生长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对水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何宁 刘伟杰 +2 位作者 孙东 王瑞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4-659,667,共7页
环境激素类物质由于其具有生态毒性、难降解与生物累积性,对水产品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NP)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的降解产物,后者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同时也对水产生物及... 环境激素类物质由于其具有生态毒性、难降解与生物累积性,对水产品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典型环境激素壬基酚(NP)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的降解产物,后者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同时也对水产生物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危害。该文综述了壬基酚的环境激素特征及污染途径,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对水产生物的生理生态影响以及其通过生物富集和传递效应对人类健康形成的潜在威胁,可作为中国水产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参考资料,为壬基酚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激素 壬基酚 水产品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环境激素对四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田斐 何宁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1-407,共7页
近年来,海洋环境激素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考察环境激素对海洋微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三丁基氯化锡三种环境激素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 近年来,海洋环境激素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考察环境激素对海洋微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该实验研究了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三丁基氯化锡三种环境激素对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tal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4种海洋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三种环境激素均可显著抑制该4种微藻的生长。三氯卡班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108.19μg·L-1、63.21μg·L-1、60.73μg·L-1和57.58μg·L-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1.42 mg·L-1、1.02 mg·L-1、1.47 mg·L-1和1.21 mg·L-1;三丁基氯化锡对4种微藻的96 h-EC50分别为3.5μg·L-1、4.36μg·L-1、0.6μg·L-1和0.6μg·L-1。三种环境激素对四种海洋微藻的毒性强弱顺序为三丁基氯化锡>三氯卡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卡班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三丁基氯化锡 海洋微藻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条纹环沟藻可培养藻际细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剑 王朝晖 熊毅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40-1547,共8页
通过梯度稀释法分离出条纹环沟藻5个生长时期的可培养藻际细菌,利用基于单菌落16S rDNA V3区序列测定对细菌进行了分子分类鉴定,与GenBank上的相似菌株序列构建了邻接系统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同时对不同时期的细菌进行了定量分析.结... 通过梯度稀释法分离出条纹环沟藻5个生长时期的可培养藻际细菌,利用基于单菌落16S rDNA V3区序列测定对细菌进行了分子分类鉴定,与GenBank上的相似菌株序列构建了邻接系统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同时对不同时期的细菌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培养出的32株细菌中,有12株不同种属细菌.12株细菌分属于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4大细菌类群,在种类和数量上均以α-变形菌纲为主,其次为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门.每个生长时期可培养藻际细菌的种类数为5~8种,其中稳定生长期细菌种类数较为丰富,而在迟滞期和衰亡后期细菌种类较少.从各时期的细菌总数来看,对数生长期细菌数量最低,仅为2.83×10^6CFU/mL;在衰亡前期细菌数量最高,达到1.72×10^9CFU/mL;衰亡后期虽然细菌数量有所降低,但仍达到1.37×10^8CFU/mL.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衰亡前期细菌群落结构与其它时期差异较大,而藻细胞快速生长阶段的对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菌落结构相近.衰亡前期特异性菌株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的大量出现,可能与藻类迅速进入衰亡阶段有关;而各个时期均出现的一株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可能对条纹环沟藻的种群竞争起作用.在条纹环沟藻不同生长时期藻际细菌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差异,藻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可能对条纹环沟藻的生长、种群竞争以及赤潮的生消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环沟藻 藻际细菌 16S RDNA 系统发育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酸和全氟壬酸对两种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8
6
作者 周静韵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6期84-90,共7页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作用于杜氏盐藻(Dunal...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目前最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作用于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研究该两种物质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并且以单一毒性为背景,按毒性单位比1:1水平分别对两种藻进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1)PFOA对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的96 h EC50分别为668.671 mg·L^(–1)和351.775 mg·L^(–1);PFNA对杜氏盐藻和三角褐指藻的96 h EC50分别为156.585mg·L^(–1)和65.127 mg·L^(–1)。(2)PFOA和PFNA对杜氏盐藻的联合毒性表现为相加效应,对三角褐指藻为协同效应。实验范围内,PFOA和PFNA对两种藻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FNA比PFOA对两种藻的毒性更大;对于PFOA和PFNA的单一及联合胁迫,三角褐指藻比杜氏盐藻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壬酸 杜氏盐藻 三角褐指藻 联合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DNA指纹的日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长江 王朝晖 +1 位作者 杨雪 梁建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共9页
为了解海洋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日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6:00)、正午(12:00)、傍晚(18:00)采集了大亚湾海域3个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和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 为了解海洋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日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6:00)、正午(12:00)、傍晚(18:00)采集了大亚湾海域3个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和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共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9种,微表层和次表层浮分别为61种、68种,清晨、正午和傍晚观察的种类数分别为49种、61种、51种;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2×10^6、1.6×10^6、1.6×10^6个/L,微表层和次表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72×10^6和1.22×10^6个/L。硅藻占有绝对优势,硅藻的数量百分比均在98%以上,主要优势硅藻为角毛藻(Chaetoceros 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等。微表层对总浮游植物、硅藻及优势硅藻具有明显富集作用,其中对中肋骨条藻和丹麦细柱藻的富集系数分别为4.20和5.47,富集率均为100%。浮游植物DNA指纹条带也较丰富,每个样品DNA指纹条带数为12-28条,其中傍晚指纹条带最为丰富。由于优势种类对非优势种的屏蔽作用,DNA指纹条带数低于浮游植物种类数,但在剔除数量上小于0.5%的非优势种后,DNA指纹条带数与浮游植物种类数相近,说明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检测灵敏度为优势度0.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表层 浮游植物群落 DNA指纹 PCR-DGGE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毒性和干扰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肖爱风 杨慧丽 +1 位作者 安民 段舜山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3,共5页
采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的生长毒性和干扰效应。实验设置了0 mg·L-1、2.5 mg·L-1、3.0 mg·L-1、3.5 mg·L-1、4.0 mg·L-1、5.0 mg·L-1和7.5 mg·... 采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的生长毒性和干扰效应。实验设置了0 mg·L-1、2.5 mg·L-1、3.0 mg·L-1、3.5 mg·L-1、4.0 mg·L-1、5.0 mg·L-1和7.5 mg·L-1共7个质量浓度梯度的DBP暴露处理组,测定了绿色巴夫藻的细胞密度、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试图揭示DBP对绿色巴夫藻的生态毒性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DBP暴露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高质量浓度(5.0 mg·L-1和7.5 mg·L-1)DBP暴露下绿色巴夫藻细胞10 d内全部死亡;随着DBP暴露质量浓度增加,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降低;DBP暴露使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指标也显著降低;DBP暴露还能够使绿色巴夫藻的细胞MDA含量显著增加。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DBP污染物对微藻光系统和酶类生理生化过程的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绿色巴夫藻 毒性效应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海水库拟柱孢藻的分离鉴定和氮磷对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戴景峻 彭亮 +1 位作者 于婷 雷腊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3-539,共7页
以分离自广东省镇海水库的拟柱孢藻N8为对象,探究其在不同磷浓度及氮磷浓度组合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拟柱孢藻N8对磷的适应范围很宽,在0.02—5.12 mg/L磷浓度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磷浓度范围为0.16—5.12 mg/L,磷浓度的升高能显著延... 以分离自广东省镇海水库的拟柱孢藻N8为对象,探究其在不同磷浓度及氮磷浓度组合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拟柱孢藻N8对磷的适应范围很宽,在0.02—5.12 mg/L磷浓度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磷浓度范围为0.16—5.12 mg/L,磷浓度的升高能显著延长拟柱孢藻的对数生长期和提高生物量。动力学分析表明,拟柱孢藻N8有较低的KSP值,对磷元素的亲和性较高,在磷营养贫乏的环境下更容易形成优势。在氮磷组合实验中,低氮(0.5 mg/L)显著抑制拟柱孢藻的生长,且这种生长抑制不受磷浓度的影响;而在低磷(0.04 mg/L)条件下,水体中氮浓度的增加会显著促进拟柱孢藻的生长,拟柱孢藻在高氮中磷和高氮高磷下的生长显著优于其他氮磷组合条件。研究表明,广东省水库拟柱孢藻的生长受磷的限制较弱,氮是其生长的决定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海水库 拟柱孢藻 氮磷营养盐 生长特性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溪河水库沉积物粒度的时空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艳杰 唐红渠 姜仕军 《生态科学》 CSCD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重建水库建库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对水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流溪河水库4个沉积物柱状样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的粒级组成及粒度参数特征。结果显示:(1)流溪河水库自建库以来,沉积速率经历了"高—低—高—低"的演变规律;... 重建水库建库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对水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流溪河水库4个沉积物柱状样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的粒级组成及粒度参数特征。结果显示:(1)流溪河水库自建库以来,沉积速率经历了"高—低—高—低"的演变规律;(2)河流是水库的主要沉积物来源,沿入库口至大坝方向,水动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呈现"由粗到细"的空间变化特征;(3)入库口(S3)主要受河流水动力作用影响;库湾区(S8)远离入库口,反映了稳定的湖心沉积环境;过渡区(S4和S6)受河流搬运营力、再沉积作用及库区消落带侵蚀的共同作用,呈现由"双峰向单峰"的变化,反映了上述三种主要营力互为消长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粒度分析 水动力 沉积环境 流溪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