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碳对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贡献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恩 张振文 +3 位作者 王文科 孙长顺 苏雅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7-1195,共9页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由于储存环境稳定、物理化学性质顽固,难以参与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循环.近年来这一观念不断被挑战.研究表明老碳能够参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碳循环: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被浮游动物、无脊椎动物直接或者间接摄取、或沿着营养级传递至鱼类、水禽等高级消费者.这意味着除了内部初级生产,老碳是支撑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源.本文概述了当前老碳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关系研究最新进展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放射性14C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以期促进我国水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食物网 老碳 14C同位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苗滕 高健 +1 位作者 陈炳辉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为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文于2010年1-12月份对惠州西湖未修复的子湖-平湖及已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子湖-元妙观湖、南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龟状笔纹溞、卵型盘肠溞、矩形尖额溞和右突新... 为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文于2010年1-12月份对惠州西湖未修复的子湖-平湖及已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子湖-元妙观湖、南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龟状笔纹溞、卵型盘肠溞、矩形尖额溞和右突新镖水蚤仅出现在修复后的元妙观湖与南南湖,而颈沟基和溞与平直溞仅在平湖中检出;元妙观湖和南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种属数、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哲水蚤密度与营养盐呈负相关。研究显示,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西湖 生态修复 浮游甲壳动物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复对湖北洋澜湖富营养化与生态状况的影响:基于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家乐 甘磊 +10 位作者 刘素霞 钟萍 莫家勇 何小林 王备新 何虎 于谨磊 杜瑛珣 关保华 陈非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47-1558,共12页
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比较了洋澜湖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水域(修复区)和未实施水域(未修复区)水质和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群落差异,并对湖泊生态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治理... 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比较了洋澜湖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水域(修复区)和未实施水域(未修复区)水质和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群落差异,并对湖泊生态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修复区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低于未修复区,修复区透明度显著高于未修复区.共发现底栖动物30种,隶属于3门4纲12科,其中修复区29种,未修复区19种.修复区与未修复区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69.3和34.7 ind./m^2,平均生物量(湿重)分别为102.9和37.2 g/m^2.耐污值指数和多度量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修复区生态系统状态优于未修复区.结果表明,结合透明度改善、鱼类控制与沉水植物重建等手段为主的湖泊修复能改善水质和生态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澜湖 富营养化 生态状态 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浅水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生态修复的响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曾海逸 钟萍 +3 位作者 赵雪枫 李超 何小林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0-177,共8页
热带浅水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和小型枝角类为主,往往缺乏大型浮游动物,其影响因子还存在争议,因此通过减少鱼类,提高大型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从而增强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修复热带富营养化湖泊的方法受到质疑.暨大南湖位于广州... 热带浅水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和小型枝角类为主,往往缺乏大型浮游动物,其影响因子还存在争议,因此通过减少鱼类,提高大型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从而增强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控制、修复热带富营养化湖泊的方法受到质疑.暨大南湖位于广州暨南大学校园内,是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于2014年1—2月实施以鱼类去除和水生植被重建为主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以期改善水质.通过对南湖修复前后水质、后生浮游动物以及修复后鱼类群落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对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修复前相比,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降低,透明度显著上升.枝角类丰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修复后初期出现较高密度的大型枝角类蚤状溞(Daphnia pulex),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轮虫丰度下降而生物量上升;后生浮游动物体长和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随着鱼类密度的增加,蚤状溞丰度快速降低,后期鱼类减少后蚤状溞丰度又有所升高.因此,本研究显示鱼类是控制热带浅水湖泊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因素,由于控制鱼类密度以维持较高大型浮游动物密度较为困难,因此单纯生物操纵在热带浅水湖泊修复中难以取得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浅水湖泊 后生浮游动物 生态修复 鱼类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改性膨润土对浅水湖泊水体磷浓度和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甘磊 钟萍 +1 位作者 苏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9-1228,共10页
分析湖泊沉积物磷形态的变化是揭示控制沉积物磷释放机理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了暨南大学南湖加镧改性膨润土前后水体磷浓度和沉积物磷形态变化,以探讨镧改性膨润土对削减水体磷浓度的效果.结果显示,镧改性膨润土添加后,上覆水磷浓度波动较... 分析湖泊沉积物磷形态的变化是揭示控制沉积物磷释放机理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了暨南大学南湖加镧改性膨润土前后水体磷浓度和沉积物磷形态变化,以探讨镧改性膨润土对削减水体磷浓度的效果.结果显示,镧改性膨润土添加后,上覆水磷浓度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至60d时,水体总磷、颗粒态磷、总溶解磷和溶解性反应磷分别比添加前下降了45.1%、44.1%、48.2%和85.3%;沉积物中的弱结合态磷和氧化还原敏感性磷含量减少,更稳定的磷灰石结合态磷和残渣磷含量增加,而金属氧化物磷和有机磷含量变化较小.本研究表明镧改性膨润土能改变沉积物磷形态,使活性磷转化为稳定的磷形态,从而提高沉积物对磷的滞留能力、降低湖水磷含量,改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改性膨润土 浅水湖泊 沉积物磷形态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倩红 刘正文 +4 位作者 甄伟 张秀梅 郝征 莫家勇 赵雪枫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2-868,共7页
冠层型水草轮叶黑藻在富营养情况下,生长迅速,覆盖水面,对于草甸型水草密刺苦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控制轮叶黑藻的竞争优势,于湖北省鄂州市团头鲂原种场的一个池塘进行了原位围隔(10 m×10 m)实验,研究不同密度(0、0.5和1尾/m2)... 冠层型水草轮叶黑藻在富营养情况下,生长迅速,覆盖水面,对于草甸型水草密刺苦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控制轮叶黑藻的竞争优势,于湖北省鄂州市团头鲂原种场的一个池塘进行了原位围隔(10 m×10 m)实验,研究不同密度(0、0.5和1尾/m2)团头鲂牧食作用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通过无人机数字图像处理获取水草覆盖度信息.实验过程中,沉水植物总覆盖度未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团头鲂选择性牧食使得密刺苦草生物量和覆盖度显著增加.随着牧食强度的加大,团头鲂对轮叶黑藻的控制效果显著,放养密度为1尾/m2的围隔中轮叶黑藻比例降幅最明显.群落中轮叶黑藻与密刺苦草的生物量之比迅速下降,由6.14减少至0.002,覆盖度之比由4.88左右减少至约1.44.图像处理结果与实际采样情况相吻合,且通过误差矩阵得到图像分类平均精度达到90%以上,表明无人机数字图像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获取沉水植物覆盖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实验结束后,1尾/m2组的围隔中密刺苦草成为优势种,其植株密度、株高、株重和单株叶片数均显著增加,草甸更加密实.实验结果表明,放养1尾/m2密度的团头鲂可以有效控制轮叶黑藻并维持密刺苦草种群优势,结果为团头鲂对湖泊沉水植物群落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选择性牧食 放养密度 沉水植物群落结构 无人机影像 数字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鱊对4种沉水植物的选择性摄食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路生 夏曼莉 +3 位作者 于谨磊 关保华 陈非洲 刘正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120,共8页
有关杂食性鱼类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研究目前多集中在个体较大的种类(如鲤、鲫),对小型个体研究较少,小型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其对不同沉水植物的选择性摄食目前尚不清楚。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了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有关杂食性鱼类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研究目前多集中在个体较大的种类(如鲤、鲫),对小型个体研究较少,小型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其对不同沉水植物的选择性摄食目前尚不清楚。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了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对4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选择性摄食,分析大鳍鱊对这些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鳍鱊显著增加了水体营养盐浓度,降低了水体pH值;(2)大鳍鱊对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2种植物占鱼类肠含物的比例分别为75%和17%,大鳍鱊对密刺苦草的牧食较少(8%),内含物中未出现轮叶黑藻;(3)大鳍鱊显著抑制了穗花狐尾藻和金鱼藻的相对生长率(RGR),而对轮叶黑藻和密刺苦草的RGR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大鳍鱊对不同沉水植物有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摄食活动可显著降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大鳍鱊或者其他小型杂食性鱼类(如麦穗鱼和鲹等)可能会通过选择性摄食沉水植物的途径影响其群落结构和生物量,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在湖泊管理与生态修复中,需要关注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种群规模,将其控制在较低生物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鱊 轮叶黑藻 密刺苦草 穗花狐尾藻 金鱼藻 摄食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寿螺牧食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何日利 刘正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南方水体的主要入侵物种之一,为了探究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室外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0、15 ind/m2、29 ind/m2、58 ind/m2)福寿螺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花狐尾藻(Myriop...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我国南方水体的主要入侵物种之一,为了探究福寿螺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室外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0、15 ind/m2、29 ind/m2、58 ind/m2)福寿螺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组成的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寿螺显著降低了沉水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并对3种沉水植物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对苦草和狐尾藻有极显著性负影响,对苦草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对狐尾藻叶的影响大于茎,而对黑藻也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影响趋势不同。福寿螺为低密度时,促进黑藻的生长,但这种影响随福寿螺密度增加而减小。研究表明,福寿螺可严重地影响沉水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从而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功能,因此,在浅水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中必须严格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入侵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福寿螺 苦草 穗花狐尾藻 轮叶黑藻 牧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