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爱芬 许忠能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6期582-585,共4页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创办,2004年开始招生,由生态学系和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合一单位负责建设.该专业开办7年来,己培养了80名本科毕业生.结合近年来的办学实践,该文对专业建设目标进行了审视与定位,...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创办,2004年开始招生,由生态学系和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合一单位负责建设.该专业开办7年来,己培养了80名本科毕业生.结合近年来的办学实践,该文对专业建设目标进行了审视与定位,以利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本科办学的社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暨南大学 生态学本科 专业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
作者 韦桂峰 胡韧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82-384,共3页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从优化整合实验课内容、引导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强化实践过程三个方面,对生态学系的植物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实验 生态学专业 改革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生态学研究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博平 雷腊梅 +2 位作者 赵亮 彭亮 肖利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3,共9页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被认为是热带或泛热带种类,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其在水体中形成优势或发生水华将直接影响供水安全并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近30年来,拟柱孢藻的分布在全球尺度上呈“蔓延”之... 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被认为是热带或泛热带种类,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其在水体中形成优势或发生水华将直接影响供水安全并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近30年来,拟柱孢藻的分布在全球尺度上呈“蔓延”之势,在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大陆的很多水体中广泛发生。我国近10年来拟柱孢藻分布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珠江下游地区的供水水库中成为最主要的优势蓝藻种类。按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拟柱孢藻将很快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继微囊藻(Microcystis)之后的第2个管控有害蓝藻种类。为避免发生类似于被动应对大范围微囊藻重度水华的困局,迫切需要前瞻性地开展基于现代生态学理念的拟柱孢藻种群生态学研究,理解其快速大范围发生并占据优势的生态学基础。本文从生物地理学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对当前拟柱孢藻的扩张机制、种群竞争优势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拟柱孢藻对磷的高效吸收机制与对热带水环境的适应性,强调认为珠江流域及邻近地区是东亚和全球尺度上拟柱孢藻研究的关键区域。我们认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珠江流域及邻近地区将成为该种北向扩散的种源区,以云贵高原为跳板,进入长江流域进一步向高纬度扩散。制定国家层面上的监测规范、防治方法和管理对策,迫切需要实施跨学科的整合研究,大力推进我国拟柱孢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藻毒素 扩张 竞争 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环境DNA与生态网络分析探索赣江浮游植物对水质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瑞 高保燕 +3 位作者 金宗安 朱子钦 赵建刚 张成武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0-1439,共10页
为揭示赣江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本研究结合环境DNA(e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23年7月赣江上、中、下游9个典型采样点的水样及其主要理化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水质指示性浮游植物,探讨... 为揭示赣江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本研究结合环境DNA(eDNA)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对2023年7月赣江上、中、下游9个典型采样点的水样及其主要理化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水质指示性浮游植物,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评估其在流域水质监测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赣江共鉴定出49种真核浮游植物,隶属7纲17目28科39属,其中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和隐藻纲(Cryptophyceae)为优势类群,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为绝对优势种,广泛分布于各样点。②α-多样性分析显示,赣江下游群落多样性最高,中游最低,呈显著空间分异。指示种分析发现,球囊赭球藻(Ochromonas sphaerocystis)偏好高pH水体,水母菱形藻(Nitzschia aequorea)在高氮浓度环境中丰度显著,斯卡尔德小环藻(Cyclotella scaldensis)和孔形近囊孢藻(Paraphysomonas foraminifera)对高硝酸盐氮和总磷浓度具有指示作用。③冗余分析(RDA)显示,溶解性活性磷(SRP)和总溶解态磷(TDP)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14.3%和5.5%的物种分布变异。④共现网络分析揭示,浮游植物群落具有高度模块化结构,链星冠盘藻(Stephanodiscus suzukii)和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在网络中具有较高中心性,可能在维持群落稳定性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显示,将eDNA的群落监测与生态网络分析相结合,能够高效解析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响应特征,识别关键指示种,为复杂河流生态系统的水质评估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DNA 生态网络分析 指示物种 赣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八大口门冬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
5
作者 何瑞 唐红亮 +3 位作者 蒋然 李丽 罗欢 彭松耀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4,共7页
为深入了解珠江口门区冬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珠江八大口门布设8个样点,共鉴定到浮游动物5大类47种,其中7个优势种(Y>0.01)。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 为深入了解珠江口门区冬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在珠江八大口门布设8个样点,共鉴定到浮游动物5大类47种,其中7个优势种(Y>0.01)。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0—0.84之间,生态位重叠值最低的为萼花臂尾轮虫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长日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olstitialis)、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而生态位重叠值最高的为小拟哲水蚤和火腿伪镖水蚤。珠江八大口门浮游动物7个优势种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值,表明浮游动物优势种处于衰退阶段。浮游动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轴1和轴2累计解释物种变异的100%,表明轴1和轴2能较好地反映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活性磷酸盐是显著解释变量。综上分析得出,小拟哲水蚤对水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幅度;优势种萼花臂尾轮虫生态位重叠值低,种间竞争比较弱;浮游动物群落总体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且存在正向演替的趋势;优势种之间以及优势种和环境之间尚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优势种正处发展阶段;总有机碳和亚硝酸盐是影响珠江八大口门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和生态位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本科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爱芬 许忠能 +1 位作者 赵建刚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215-219,共5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教学特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生态特色的生态学毕业实习教学过程的优化与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建刚 彭亮 +1 位作者 许德麟 林秋奇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6期213-217,共5页
生态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实习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暨南大学生态学毕业实习是一门必修实习实践课程,论文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实习考核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 生态学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实习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暨南大学生态学毕业实习是一门必修实习实践课程,论文对实习地点的选择、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实习考核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多年实习教学的基础上,对毕业实习课程的开展充分体现该专业的水生态科研优势,科研促进教学给予了肯定;教学过程逐渐改变了以往参观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课程考核方面,改变了以往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老师给定成绩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学生汇报答辩,师生互动交流环节等。此外,论文也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毕业实习 优化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碳对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贡献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恩 张振文 +3 位作者 王文科 孙长顺 苏雅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7-1195,共9页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 传统理论认为,支撑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碳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大型水生植物等,或者来自陆源输入的新鲜且容易分解的有机质;而部分生物或非生物生产的有机碳,在冰川、冻土等环境中可停留数百年至数千年(定义为老碳),由于储存环境稳定、物理化学性质顽固,难以参与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循环.近年来这一观念不断被挑战.研究表明老碳能够参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碳循环: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被浮游动物、无脊椎动物直接或者间接摄取、或沿着营养级传递至鱼类、水禽等高级消费者.这意味着除了内部初级生产,老碳是支撑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碳源.本文概述了当前老碳与水生态系统食物网关系研究最新进展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放射性14C同位素技术在水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同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以期促进我国水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食物网 老碳 14C同位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与区域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群落构建的饱和与开放
9
作者 韩博平 王璐 +2 位作者 刘振元 周婷婷 黄琦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0,共12页
自MacArthur和Wilson建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模型以来,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群落生态学进入了范式转变的阶段,从更为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群落构建这一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机制。与经典群落生态学不同,新范式的群落生态学将局域群落视... 自MacArthur和Wilson建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模型以来,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群落生态学进入了范式转变的阶段,从更为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群落构建这一决定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机制。与经典群落生态学不同,新范式的群落生态学将局域群落视为一个开放的单元,认为区域群落和集合群落内部的物种扩散与迁移是平衡局域群落中物种灭绝的关键力量。局域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是局域过程与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局域过程包括生物过滤和非生物过滤,而区域过程包含了影响物种形成的地理、历史和进化过程。局域过程与区域过程在局域群落构建中的相对重要性具有时空依赖性。文章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群落生态学研究范式的变化,从群落构建、物种库与群落饱和性等概念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基于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分析区域与局域过程相对重要性的方法及其局限性,并介绍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的辅助分析方法。物种库是生物地理学的基础概念,物种库的物种数量与组成记录了地理与区域尺度上历史上发生的生态与进化过程,物种库为表述区域过程的作用提供了可定量化的变量。局域群落是区域物种库所有物种的子集,局域群落构建是这一子集形成的过程与机制。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是用于比较群落构建中区域与局域过程的相对重要性的直观方法,这种关系的非线性反映了群落的饱和性。由于这种关系受到空间尺度、环境条件和群落中物种特性的影响,在判读群落是否饱和时需要结合其他理论与经验方法。对于物种均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群落而言,当局域尺度足够小时,容易检测到群落的饱和性。而对于包括多个营养级的群落,局域-区域物种丰富度关系的解读需要考虑跨营养级的相互作用。环境选择与种间相互作用都是通过性状实现的,实际观测的局域群落与随机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比较可以辅助判断局域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准确定义物种库是理解局域群落构建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前提,同时应考虑物种库的大小与功能属性,这将促进我们对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格局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库 区域群落 扩散限制 环境过滤 物种库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的安徽太平湖水环境生态评价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俊莉 刘冬燕 +2 位作者 古滨河 李东京 吴明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9-947,共9页
安徽太平湖是国家重点保护湖泊,但其生态本底资料非常缺乏.于2012、2013年对太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6种,隶属7门93属,绿藻门种数最多,共40属68种;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27.12×104cells/L,蓝藻与绿藻... 安徽太平湖是国家重点保护湖泊,但其生态本底资料非常缺乏.于2012、2013年对太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6种,隶属7门93属,绿藻门种数最多,共40属68种;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27.12×104cells/L,蓝藻与绿藻相对丰度之和达61.5%;生物量平均值为0.74 mg/L,蓝藻和绿藻相对生物量之和达40.3%;太平湖优势种种类多且优势度不高;α-中污染和β-中污染指示种分别为9和28种,占总种数的7.1%和22.2%;各采样点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2.48、2.35和0.71.利用各种浮游植物特征参数对太平湖水营养水平的评价结果不太一致,而各指标对太平湖水质污染状况的评价较为一致,为β-α-中污染.与以往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太平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未发生大的变化,丰度及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指示水体清洁的种类消失,新增的浮游植物种类超过50%为中污带指示种,但未见P-多污带指示种类出现,说明太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但没有达到恶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指数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幼苗对纳米氧化铜的吸收及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响应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涛 向垒 +5 位作者 余忠雄 莫测辉 李彦文 赵海明 蔡全英 李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80-1486,共7页
以纳米氧化铜nano-Cu O(10,100mg/L)为研究对象,以微米氧化铜micron-Cu O(10,100mg/L)及铜离子Cu2+(1.4,2.3mg/L)为对照,通过水培实验,探讨水稻对nano-Cu O的吸收积累及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响应.结果表明,各浓度(10,100mg/L)n... 以纳米氧化铜nano-Cu O(10,100mg/L)为研究对象,以微米氧化铜micron-Cu O(10,100mg/L)及铜离子Cu2+(1.4,2.3mg/L)为对照,通过水培实验,探讨水稻对nano-Cu O的吸收积累及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响应.结果表明,各浓度(10,100mg/L)nano-Cu O处理条件下,水稻根部及地上部铜含量(根351~1444mg/kg dw;地上部9~45mg/kg dw)总体高于micron-Cu O处理(根248~817mg/kg dw;地上部1.57~1.60mg/kg dw)及Cu2+处理(根147~220mg/kg dw;地上部14~26mg/kg dw),且在水稻幼苗根及茎透射电镜图片中均观察到nano-Cu O的存在,指示水稻可通过纳米颗粒的形式吸收、转运nano-Cu O.Nano-Cu O在水稻根细胞中主要存在于核内体中,指示内吞作用是其进入根细胞的主要方式.Nano-Cu O对水稻幼苗根系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对各根系形态指标的抑制率为28%~74%,其中总根长、根体积和比表面积为最敏感;nano-Cu O的吸收累积及纳米效应是其水稻根系毒性的主要原因.低浓度nano-Cu O(1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无显著差异;高浓度nano-Cu O(100mg/L)胁迫时,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和总吸收面积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水稻 根系 形态 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流近自然修复过程中附着藻类群落恢复与环境驱动机制
12
作者 莫露清 杨扬 +11 位作者 邰义萍 戴玉女 陶然 张晓萌 余佰伦 张杰 区廷哲 李明 禤倩红 朱文玲 周新民 黄家俊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6-1937,共12页
对附着藻类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关键。本研究以广州市实施低水位运行策略的代表性穿城河流——车陂涌(自然生境)、猎德涌(高度渠道化)和沙河涌(混合生境)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修复后连续4年(2020... 对附着藻类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关键。本研究以广州市实施低水位运行策略的代表性穿城河流——车陂涌(自然生境)、猎德涌(高度渠道化)和沙河涌(混合生境)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修复后连续4年(2020-2023年)丰水期附着藻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近自然修复措施影响下附着藻类群落恢复及环境驱动机制。结果显示:本研究共记录到193种附着藻类,隶属于6门53科90属,其中硅藻门占主导(51.26%)。附着藻类现存量在空间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年际间均有显著差异,时间异质性高于空间异质性。空间上,车陂涌附着藻类总物种数最高(184种);猎德涌附着藻类丰度(2.17×10^(9)cells/m^(2))、生物量(3.16×10^(3)mg/m^(2))、香农多样性指数(3.14)及均匀度指数(0.66)均值最高。时间上,猎德涌附着藻类的物种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年际增幅最大,分别为41.43%和15.58%;沙河涌附着藻类丰度和生物量年际增幅最高,分别为92.62%和96.53%,均匀度指数为0.6左右,年际变化较为平稳,反映所研究河流附着藻类恢复的有效性。基于生态位宽度与重叠指数的分析表明,所研究河流间的附着藻类群落生态位宽度总体保持稳定,且大部分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度低于竞争阈值(0.6),反映出资源利用效率高、种间竞争压力较低,群落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校正随机率结果显示,在修复过程中确定性与随机性过程均可能占主导,其相对贡献受环境异质性调控。冗余分析进一步识别总氮、总磷、溶解氧、水深和流速是驱动河流附着藻类群落恢复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结果为城市河流的近自然修复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低水位运行 附着藻类恢复 群落构建 时空异质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空间与季节变化:以柳江为例
13
作者 张亚男 何安尤 +3 位作者 刘斐 黄琦 肖林 万凌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45,共11页
以柳江为对象,探讨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轮虫的物种组成和功能性状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柳江这一典型的南亚热带河流中,轮虫多度低但物种... 以柳江为对象,探讨南亚热带典型河流轮虫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轮虫的物种组成和功能性状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柳江这一典型的南亚热带河流中,轮虫多度低但物种多样性高,多数种类为沿岸带种类,物种和功能组成分布反映了其对生境的适应;轮虫的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平水期时最高,物种和功能α多样性的变化主要与水温、食物资源有关;物种和功能β多样性丰水期时最高,β多样性变化主要由物理因子、化学因子解释,这可能是由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同时作用的结果;功能β多样性组分变化比物种β多样性组分变化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更加敏感;在对河流轮虫群落研究时,应考虑轮虫的物种和功能性状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功能性状 Β多样性 周转 季节性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区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章铭 于谨磊 +7 位作者 何虎 李宽意 陈非洲 关保华 胡耀辉 苏雅玲 杜瑛珣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0-244,共5页
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常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这种生态系统修复方式对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水质的改善效果,论文研究了五里湖生态修复区与未进行任何修复的对照湖区为期6个月(2010年7~12月... 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常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这种生态系统修复方式对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水质的改善效果,论文研究了五里湖生态修复区与未进行任何修复的对照湖区为期6个月(2010年7~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以及悬浮质(TSS)浓度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区低43.4%、48.3%、65.5%和78.9%,透明度则明显升高,约为对照区的3倍。本研究表明以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为主要手段的生态系统修复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体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沉水植被重建 鱼类清除 水质改善 五里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草根系对硝氮和氨氮的吸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徐昇 李欣 +1 位作者 钟萍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湖泊沉积物间隙水生物可利用氮源的主要形态。论文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苦草根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及其与氮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苦草(Vallisneria natan)根系对NH4+-...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湖泊沉积物间隙水生物可利用氮源的主要形态。论文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苦草根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及其与氮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苦草(Vallisneria natan)根系对NH4+-N的吸收显著高于NO3--N;根系吸收氮后向叶转移,而且NO3--N为氮源时其转移速率较高;NH4+-N浓度的变化对苦草吸收NO3--N有影响,当NH4+-N浓度小于0.072 mmol/L时,根系对NO3--N的吸收随NH4+-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同时,NO3--N浓度对苦草吸收NH4+-N也有类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稳定同位素 氨氮 硝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枝角类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的分析与应用
16
作者 黄琦 张亚男 +4 位作者 张晓莉 ERIC Zeus Rizo 王璐 刘平 韩博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基于性状的方法为理解物种分布、解析群落组装和确定群落生态功能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通常以复杂的食物网存在,由于组成群落的物种涉及多个营养级,因此合理选择性状,并将这些性状与对环境的响应和生态过... 基于性状的方法为理解物种分布、解析群落组装和确定群落生态功能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通常以复杂的食物网存在,由于组成群落的物种涉及多个营养级,因此合理选择性状,并将这些性状与对环境的响应和生态过程联系起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题。枝角类是淡水食物网中的关键类群,是上行、下行效应作用的枢纽,对该类群群落构建与生态功能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认识。为此,笔者梳理了枝角类性状划分、量化和性状选择,功能多样性测量方法概述和计算,功能性状在响应环境和生态系统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内容。目前枝角类的性状研究主要集中在响应性状上,为能更好地理解该类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今后需加强的工作有:1)枝角类的化学计量学、摄食率、生长率等效应性状的测量和收集,并与响应性状联合使用;2)基于α功能多样性的计算,进一步拓展到功能冗余度和功能β多样性等计算;3)加强对关键的功能性状(如摄食模式和防御)的认识,关注它们在不同分类水平、生境以及地理上的分布和变异,认识全球变化对枝角类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性状选择 功能组 生态系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苗滕 高健 +1 位作者 陈炳辉 刘正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为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文于2010年1-12月份对惠州西湖未修复的子湖-平湖及已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子湖-元妙观湖、南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龟状笔纹溞、卵型盘肠溞、矩形尖额溞和右突新... 为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文于2010年1-12月份对惠州西湖未修复的子湖-平湖及已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子湖-元妙观湖、南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龟状笔纹溞、卵型盘肠溞、矩形尖额溞和右突新镖水蚤仅出现在修复后的元妙观湖与南南湖,而颈沟基和溞与平直溞仅在平湖中检出;元妙观湖和南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种属数、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哲水蚤密度与营养盐呈负相关。研究显示,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西湖 生态修复 浮游甲壳动物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和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广西涠洲岛马尾藻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粪便碳通量
18
作者 黎洁丽 邹立功 +1 位作者 杨宇峰 王庆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20,共17页
为分析大型海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粪便碳通量的影响,于2024年3月、5月和6月在广西涠洲岛马尾藻海藻场及其邻近对照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估算了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并于2024年5月马尾藻茂盛期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浮游... 为分析大型海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粪便碳通量的影响,于2024年3月、5月和6月在广西涠洲岛马尾藻海藻场及其邻近对照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估算了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并于2024年5月马尾藻茂盛期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对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检测。调查期间基于形态分类学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其中桡足类38种,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160~3960ind.·m^(−3),马尾藻海藻场的浮游动物种类及其丰度均高于对照海域(P<0.05)。通过形态学、18S rDNA和COI基因鉴定出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有较大差异,其中形态学鉴定出较多的桡足类,18S rDNA检测出较多的纤毛虫,而COI基因检测出较多的水母类,综合三种方法共同检测到的种类为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215~0.574mg C·m^(−2)·d^(−1),马尾藻海藻场浮游动物的粪便碳通量高于对照海域。调查结果表明,大型海藻马尾藻场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增加浮游动物粪便碳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岛 马尾藻场 浮游动物 环境DNA 粪便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典型大型水库氮磷化学计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以高州水库为例
19
作者 毛仲蒙 蒋燕茹 +3 位作者 刘瑞敏 陈凌 顾继光 肖利娟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9-1197,共9页
氮磷化学计量是淡水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水体中氮磷供应水平和比例对湖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深入了解华南地区大型水库水体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典型大型水库(高州水库)为对象,于2023年112月期间开展野外调查,运... 氮磷化学计量是淡水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水体中氮磷供应水平和比例对湖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为深入了解华南地区大型水库水体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典型大型水库(高州水库)为对象,于2023年112月期间开展野外调查,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影响氮磷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的因子。结果表明,水库湖泊区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均值分别为(0.54±0.13)和(0.026±0.011)mg/L,指示水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TN∶TP质量比在5~59间波动,均值为24±11,指示磷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在部分时期为氮限制水体。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在0.14~0.60 mg/L之间,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长期小于0.01 mg/L,指示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湖泊区底层SRP浓度均值为(0.006±0.003)mg/L且与上层水体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底层DIN全年稳定维持在0.6 mg/L左右,指示内源释放弱,湖泊区氮磷主要受外源输入影响。颗粒态氮磷是外源输入的主要形态,水温、水体稳定性和浮游植物是影响外源性氮磷输送至湖泊区的主要因子。稳定的水体环境减弱了河流区氮磷对湖泊区的影响,是湖泊区氮磷化学计量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外源营养盐输入是调节高州水库氮磷化学计量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关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库 化学计量 氮磷限制 限制性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鳑鲏对“蚌 草”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谨磊 杨柳 +4 位作者 夏曼莉 候元璋 何虎 关保华 刘正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17-1826,共10页
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是修复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关键.河蚌可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放养河蚌常被用于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并行手段.河蚌是鳑鲏产卵的重要基质,因此河蚌可能促进鳑鲏种群发展,而鳑鲏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尚... 重建沉水植物群落是修复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关键.河蚌可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物生长,因此放养河蚌常被用于沉水植物群落恢复的并行手段.河蚌是鳑鲏产卵的重要基质,因此河蚌可能促进鳑鲏种群发展,而鳑鲏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密刺苦草、大鳍鱊和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宇宙试验研究河蚌和鳑鲏对附着藻的影响,以及鳑鲏对水质和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结果发现:鳑鲏显著增加了水体总磷、总溶解性磷、总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而对总氮和总溶解性氮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河蚌对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总株数、根冠比及苦草最大叶长均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苦草的单株平均生物量,这可能与河蚌组较高的附着藻生物量有关.鳑鲏未显著影响河蚌与苦草间的关系,但鳑鲏的出现显著增加了附着藻类生物量;此外,鳑鲏还降低了苦草的根冠比,而增加了苦草的最大叶长,这可能与鳑鲏引起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升高,以及植物表面附着藻生物量显著升高有关.鳑鲏属于小型杂食性鱼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广泛,与沉水植物关系密切,且易在修复后的湖泊中形成优势鱼类,因此在湖泊修复和管理中应加强此类小型杂食性鱼类的监测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鱊 河蚌 密刺苦草 湖泊生态修复 沉水植物 杂食性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