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深圳湾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圆 岑竞仪 +2 位作者 梁芊艳 吕颂辉 王建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3,共13页
以18S rDNA V4区为目标基因,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深圳湾2019年冬季—2021年春季4个季节海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整理该海域有害藻华生物的历史纪录数据,以探讨深圳湾有毒有害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演替规律。... 以18S rDNA V4区为目标基因,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深圳湾2019年冬季—2021年春季4个季节海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整理该海域有害藻华生物的历史纪录数据,以探讨深圳湾有毒有害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演替规律。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深圳湾海域真核浮游植物含硅藻、甲藻、绿藻、褐藻、定鞭藻、隐藻和红藻7个类群,共82科269种。其中以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要类群,春季和秋季以微拟球藻(Nannochloris sp.)为优势种,夏季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优势种,冬季以极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minima)为优势种。冬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全年最高。此次调查共检测出有毒有害浮游植物32种,其中甲藻15种、硅藻13种、褐藻3种、定鞭藻1种。与历史资料相比,深圳湾海域的有毒有害浮游植物呈微型化和多样性逐渐增加的趋势,呈现由甲藻或硅藻为主的有毒有害单类群群落演替到以甲藻和硅藻为主的有毒有害双类群群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真核浮游植物 有毒有害藻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氏凯伦藻(Karenia hui)对卤虫(Artemia salina)的急性毒性及溶血活性研究
2
作者 陈时兵 黄博珠 +3 位作者 谢学东 赵金平 吕颂辉 岑竞仪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凯伦藻藻华在全球范围内频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胡氏凯伦藻(Karenia hui)为2024年鉴别的凯伦藻属新种,且发现其对海洋青鳉鱼(Oryziasmelastigm)具有致死性,但目前对该种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通过研究胡氏凯伦藻的生长特性、对... 凯伦藻藻华在全球范围内频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胡氏凯伦藻(Karenia hui)为2024年鉴别的凯伦藻属新种,且发现其对海洋青鳉鱼(Oryziasmelastigm)具有致死性,但目前对该种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通过研究胡氏凯伦藻的生长特性、对卤虫(Artemiasalina)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不同生长阶段的溶血活性,旨在揭示该藻的生长特征、对卤虫的毒性效应以及溶血活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胡氏凯伦藻具有特殊的双生长周期,即初次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后,会再次进入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胡氏凯伦藻对卤虫具有急性毒性,其对卤虫的致死率与藻密度呈正相关,并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升高。在对其不同生长时期对卤虫急性毒性研究中发现,在23天初次稳定期时对卤虫毒性最强,在24h卤虫比死亡速率达到最高,为(0.22±0.03)h^(-1),72h死亡率达到(98.33%±4.08)%。胡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在首次指数生长期升高,并在该期末达到峰值(14.43×10^(-6)HU·cells^(-1)),随后在首次稳定期开始下降,在第二次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内的藻细胞溶血活性较低(0.31×10^(-6)HU·cells^(-1))。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和预防胡氏凯伦藻藻华引起的潜在生态风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伦藻 胡氏凯伦藻 急性毒性 溶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生物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毒性和温度适应初步研究
3
作者 张静 刘悦 +3 位作者 岑竞仪 吕颂辉 洪洁漳 王建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6-985,共10页
2021年8月26日,我国广东省海门湾海域暴发了一起裸甲藻赤潮,现场藻细胞密度达3.39×10^(3)cells·mL^(−1).本文对该次赤潮肇事种进行了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对现场赤潮水样进行了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48 h急性生... 2021年8月26日,我国广东省海门湾海域暴发了一起裸甲藻赤潮,现场藻细胞密度达3.39×10^(3)cells·mL^(−1).本文对该次赤潮肇事种进行了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对现场赤潮水样进行了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48 h急性生物毒性分析,对赤潮藻纯培养细胞进行了卤虫(Artemia salina)48 h急性生物毒性分析、溶血活性测定以及最佳生长温度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潮肇事种为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急性生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赤潮海水对海洋青鳉鱼无明显致死效应,海洋青鳉鱼48 h内游动正常,无异常反应.该藻纯培养藻种对卤虫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藻密度4.32×10^(3)cells·mL^(−1)时,48 h卤虫死亡率为35%.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藻溶血活性较低,藻细胞密度为3.66×10^(3)cells·mL^(−1)时,溶血活性百分数为26.7%.实验室纯培养下,该藻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在20℃、25℃、30℃下均可生长,最高密度达(2.35—2.54)×10^(4)cells·mL^(−1).25℃时藻细胞比生长速率最高(μmax=0.371);33℃不适宜该藻增殖,此温度下,藻密度长时间维持在(1.40—6.85)×10^(2)cells·mL^(−1).本次赤潮为我国南海海域首次报道伊姆裸甲藻赤潮,该藻的潜在危害及赤潮灾害效应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姆裸甲藻 生物毒性 溶血活性 温度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四种凯伦藻种间作用与溶血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雅柔 岑竞仪 +2 位作者 王建艳 梁芊艳 吕颂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2-1411,共10页
凯伦藻属种类广布于世界沿海海域甚至大洋,属广域分布种。该属下多个种类曾在全球近岸海域暴发有毒有害赤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不乏由多种凯伦藻同时混合形成赤潮的现象存在。在2016年香港海域的一次凯伦藻赤潮中,本团队从赤潮海... 凯伦藻属种类广布于世界沿海海域甚至大洋,属广域分布种。该属下多个种类曾在全球近岸海域暴发有毒有害赤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不乏由多种凯伦藻同时混合形成赤潮的现象存在。在2016年香港海域的一次凯伦藻赤潮中,本团队从赤潮海水中分离出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长沟凯伦藻(K.longicanalis)、鞍形凯伦藻(K.selliformis)和蝶形凯伦藻(K.papilionacea)4种凯伦藻。本研究以此4种凯伦藻进行单种藻及多种藻混合样品的培养和溶血活性研究,以探究复合型凯伦藻的种间作用及溶血活性。结果表明,4种凯伦藻间存在种间相互作用,长沟凯伦藻会促进蝶形凯伦藻的生长,鞍形凯伦藻和米氏凯伦藻会抑制长沟凯伦藻生长。4种凯伦藻对兔血红细胞均有明显溶血活性,长沟凯伦藻溶血活性最强为46.36%±1.02%。每种凯伦藻与其他凯伦藻混合培养3天后,对兔血的溶血活性会明显增加,其中含4种凯伦藻的混合组溶血活性最高,为57.05%±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形凯伦藻 鞍形凯伦藻 长沟凯伦藻 米氏凯伦藻 溶血活性 有害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