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1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子力显微镜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曾洁铭 曾耀英 +1 位作者 蔡继业 肇静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0-185,共6页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is becoming a powerful tool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With their high-resolution and capability to image under aqueous solution, AFM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is becoming a powerful tool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With their high-resolution and capability to image under aqueous solution, AFM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biomolecules and biological process in real time. From visualization of DNA and IgG to DNA transcription, the advances in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s have made these events come true. In addition, AFM can be used in molecular recognition.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ese major achievements of AFM in biolog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电子 DNA IG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师徒制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以生命科学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马三梅 王永飞 +4 位作者 周天鸿 郑文杰 李弘剑 杨维东 闫道广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33-36,共4页
以生命科学为例,介绍采用师徒制方式培养研究生的5个步骤:导师示范读、导师评析科研思维、学生开口讲解文献、学生动手做试验、学生撰写和修改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培养出"敢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做前人没有做过的试验、... 以生命科学为例,介绍采用师徒制方式培养研究生的5个步骤:导师示范读、导师评析科研思维、学生开口讲解文献、学生动手做试验、学生撰写和修改论文。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培养出"敢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做前人没有做过的试验、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文章"的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徒制 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韶山 王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122-127,共6页
在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 ,以生物多样性和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例 ,探讨了结合生物学科有关课程的教学 ,采用渗透的方式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行性 ,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 在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 ,以生物多样性和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例 ,探讨了结合生物学科有关课程的教学 ,采用渗透的方式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行性 ,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化 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 光合作用 生命学科 生物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噪声对暨南大学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彭辉 尹华 +2 位作者 张娜 刘慧璇 汤心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 :考察中山大道交通噪声对暨南大学北区以及华南快速干线交通噪声对暨南大学东区的影响 .方法 :采用 2 4h和 1周连续监测方法 ,分别统计监测点的等效声级Leq、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结果 :北区监测点的Ld 为 6 1 6dB ,Ln... 目的 :考察中山大道交通噪声对暨南大学北区以及华南快速干线交通噪声对暨南大学东区的影响 .方法 :采用 2 4h和 1周连续监测方法 ,分别统计监测点的等效声级Leq、昼间等效声级Ld、夜间等效声级Ln.结果 :北区监测点的Ld 为 6 1 6dB ,Ln 为 5 8 7dB ;东区 3个监测点的Ld 分别为 6 3 9、6 1 8、6 0 2dB ,Ln 分别为 5 8 7、5 1 6、4 7 5dB ,均超过了国家标准中的 1类标准 .1周连续监测结果显示 ,北区和东区居民所受到的噪声污染是长期而不间断的 .结论 :暨南大学东区和北区噪声普遍超标 .随着城市机动车辆数的继续增加 ,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噪声 暨南大学 声环境 噪声污染 等效声级 噪声治理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爱芬 乔永民 韩博平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79-381,共3页
为适应社会需求,暨南大学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开办了生态学本科专业,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该文从生态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回顾了办学以来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教师队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6
作者 韦桂峰 胡韧 《生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382-384,共3页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 植物学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科研特长,对实验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改革研究以2007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为对象,从优化整合实验课内容、引导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强化实践过程三个方面,对生态学系的植物学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实验 生态学专业 改革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暨南大学环境噪声污染现状评价
7
作者 茹至刚 张冬鹏 +1 位作者 钟学军 李秀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1期88-95,共8页
在暨南大学校园内的32个测点进行3200次的环境噪声的监测,用IBM微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暨南大学共有超标点24个,占测定点的75%。最高等效声级为56.8dB(A),最低等效声级为50.1dB(A),平均等效声级为52.4dB(A)。与广州市和深圳市罗湖区... 在暨南大学校园内的32个测点进行3200次的环境噪声的监测,用IBM微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暨南大学共有超标点24个,占测定点的75%。最高等效声级为56.8dB(A),最低等效声级为50.1dB(A),平均等效声级为52.4dB(A)。与广州市和深圳市罗湖区比较,暨南大学的环境噪声比广州市和深圳市罗湖区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噪声 评价 等效声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药物质健康调节的靶点挖掘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白卫滨 胡俊 +2 位作者 龙钰 马嘉颐 孙建霞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5,共11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健康益处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兼具食品与药品特性的食药物质越发成为研究热点。这些物质在传统医学和现代营养学中被广泛应用,其生物活性成分在调节健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靶点挖掘技术的发展为揭示食药物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健康益处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兼具食品与药品特性的食药物质越发成为研究热点。这些物质在传统医学和现代营养学中被广泛应用,其生物活性成分在调节健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靶点挖掘技术的发展为揭示食药物质的健康调节机制提供了关键支持,通过分子探针、化学蛋白质组学等前沿技术,研究人员能够精准鉴定食药物质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化学生物学技术深入解析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健康调节作用,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食品营养化学生物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食品营养化学生物学融合了食品科学、营养学、化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深入探索食药物质的功能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介绍了食药物质的概念及其特性,详细阐述了常见的靶点挖掘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深入剖析了相关作用靶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促进食药物质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营养化学生物学 食药物质 靶点挖掘 分子营养学 化学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Label-free技术研究AflaILVB/G/I基因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9
作者 黄楚蓝 曾睿 +3 位作者 陈佩榕 赵亚荣 王旭 姚冬生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1-333,共13页
【目的】探究乙酰羟酸合成酶(AHAS)在黄曲霉毒素合成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通过代谢网络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4D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地比较ΔAflaILVB/G/I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对获得... 【目的】探究乙酰羟酸合成酶(AHAS)在黄曲霉毒素合成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通过代谢网络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4D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地比较ΔAflaILVB/G/I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对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KEGG富集和蛋白互作等分析。【结果】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15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521个表达上调,637个表达下调,与黄曲霉毒素合成相关的17个差异蛋白中,有14个明确属于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上的蛋白且均呈现显著性表达下调,该结果与RNA-Seq和RT-qPCR结果相对一致。将这17个蛋白与支链氨基酸合成相关的9个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AHAS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调控机制可能不是通过关键节点蛋白来实现,而是通过影响代谢通路的物质分配来实现的。【结论】ΔAflaILVB/G/I菌株通过干扰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导致琥珀酰辅酶A和琥珀酸生成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重编程。这种代谢重编程不仅抑制黄曲霉的生长,还影响黄曲霉毒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羟酸合成酶 支链氨基酸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 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科学技术在医药学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剑 陈小佳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7-10,共4页
生物科学技术在医药学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林剑陈小佳(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510632)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增强本国的经济综合实力,而... 生物科学技术在医药学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林剑陈小佳(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510632)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增强本国的经济综合实力,而发展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科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技术产业 应用现状 生物科学 单克隆抗体 医药学 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治疗 研究与开发 基础研究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藻负排放理论技术研究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宇峰 邹立功 +2 位作者 贺志理 张永雨 王庆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6,共10页
大型海藻作为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碳捕获和长久封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海洋负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海藻具有广阔的可栽培区域和高效的固碳增汇能力,结合生物碳泵和微生物碳泵的协同作用,有望成为海水养殖负排放的排头兵... 大型海藻作为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碳捕获和长久封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海洋负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海藻具有广阔的可栽培区域和高效的固碳增汇能力,结合生物碳泵和微生物碳泵的协同作用,有望成为海水养殖负排放的排头兵。通过大型海藻生物修复技术、资源养护技术和生态增养殖技术,可增加大型海藻资源,改善海区环境和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碳汇渔业;而通过大型海藻绿色饲料技术,可减少经济水产动物与畜牧动物温室气体(如甲烷)排放。大型海藻的规模化栽培和资源绿色低碳利用,能够为海水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应重点开展大型海藻生态系统负排放理论研究和碳汇技术研发,编研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大型海藻碳汇核算标准和方法学,探讨大型海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发展大型海藻负排放理论和技术不仅有利于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对于我国实现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水渔业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并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海洋负排放 碳汇理论 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科学作为大学本科公共课对我国生物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
12
作者 梁旭方 李贵生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5,共2页
讨论了我国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我国生物资源保护应立足于树立人与野生生物共存的自然观 ,片面依靠保护生物名单的宣传普及是远远不够的 。
关键词 生物科学 大学本科教育 公共课 生物资源保护 战略意义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的形成、危害及其减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颜婷 葛天嗣 +3 位作者 黄才欢 罗紫明 欧仕益 郑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57-266,共10页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热处理赋予食品美好的香气和独特的风味与口感,但也导致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生成。PAHs稳定且广泛地存在于热加工食品基质中,是一类... 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热处理赋予食品美好的香气和独特的风味与口感,但也导致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生成。PAHs稳定且广泛地存在于热加工食品基质中,是一类具有急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癌致畸性、光致毒性的物质。研究表明,饮食接触PAHs占人体日暴露量的88%~98%,因此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降低食品中PAHs的危害水平,本文从PAHs的主要生成途径、毒性危害及减控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食品中PAHs的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形成机理 毒理学 减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深圳湾真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圆 岑竞仪 +2 位作者 梁芊艳 吕颂辉 王建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3,共13页
以18S rDNA V4区为目标基因,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深圳湾2019年冬季—2021年春季4个季节海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整理该海域有害藻华生物的历史纪录数据,以探讨深圳湾有毒有害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演替规律。... 以18S rDNA V4区为目标基因,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深圳湾2019年冬季—2021年春季4个季节海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并整理该海域有害藻华生物的历史纪录数据,以探讨深圳湾有毒有害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演替规律。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深圳湾海域真核浮游植物含硅藻、甲藻、绿藻、褐藻、定鞭藻、隐藻和红藻7个类群,共82科269种。其中以微微型浮游植物为主要类群,春季和秋季以微拟球藻(Nannochloris sp.)为优势种,夏季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优势种,冬季以极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minima)为优势种。冬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全年最高。此次调查共检测出有毒有害浮游植物32种,其中甲藻15种、硅藻13种、褐藻3种、定鞭藻1种。与历史资料相比,深圳湾海域的有毒有害浮游植物呈微型化和多样性逐渐增加的趋势,呈现由甲藻或硅藻为主的有毒有害单类群群落演替到以甲藻和硅藻为主的有毒有害双类群群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真核浮游植物 有毒有害藻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南典型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
15
作者 李萍 刘春 +5 位作者 张立杰 刘钊琳 张宇恒 樊光辉 朱颖洁 左悦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研究桂东南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来源,评价其潜在风险,为西南地区矿区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流域支流——义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季节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7种重金属(Cu、Pb、Zn... 研究桂东南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来源,评价其潜在风险,为西南地区矿区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流域支流——义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季节流域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7种重金属(Cu、Pb、Zn、Ni、Mn、Cr、Cd)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协同评估重金属积累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Cu、Pb、Ni、Cr在秋季最高,Cd、Zn在夏季最高,Mn在春季最高;Pb、Zn、Cd含量上游>下游>中游,而Cu、Cr、Mn含量下游>中游>上游。相关性分析表明,Pb、Zn、Cd之间以及Cu、Ni之间具有相同来源,受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地累积指数评价表明,Cd为中度污染,Mn为偏中度污染,其余重金属为轻度或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进一步表明,Cd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危害程度为高风险,其余重金属危害程度均为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桂东南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合流水库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16
作者 王晓辉 黄泉萍 +1 位作者 谢天 肖利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169-172,共4页
为掌握合流水库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于2019—2023年对合流水库开展季度调查,监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3年合流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 为掌握合流水库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于2019—2023年对合流水库开展季度调查,监测主要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3年合流水库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整体上升趋势。2019—2023年该水库水质指标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表现为主汛期高于枯水期。相关性分析表明,Chl.a浓度与TP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高锰酸盐指数(COD_(Mn))、NH3-N浓度、TN浓度、水温、pH等均无显著相关。合流水库为磷限制性水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水库 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营养盐 气象水文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傅美兰 彭建军 +3 位作者 王莹 于冬梅 王利利 张宇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8-122,共5页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一种通过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来快速、准确的识别与鉴定物种的技术.这几年一直是物种分类和生物多样方面研究的热点,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DNA条形码也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的遗传...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一种通过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来快速、准确的识别与鉴定物种的技术.这几年一直是物种分类和生物多样方面研究的热点,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DNA条形码也开始广泛应用于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本文简单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状况、原理、标准基因片段,着重阐述了其在生物分类学和遗传多样性等中的应用,以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物种分类 标准基因片段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5
18
作者 周红春 黄雅 +2 位作者 沈丽佳 李招忠 唐渝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8-33,共6页
本文主要针对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利用侨校的优势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运用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组织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基于问题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利用侨校的优势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运用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组织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希望对其他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学习模式 教改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毛细管区带电泳系统的南方水牛奶酪蛋白分析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丽娜 李子超 +1 位作者 李昀锴 徐明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4-268,共5页
该文建立了一种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南方水牛奶酪蛋白(CN)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50.2cm×75μmi.d.的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柱,在运行电压为25kV,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14nm的条件下,研究了缓冲液体系、... 该文建立了一种毛细管区带电泳(CZE)分离南方水牛奶酪蛋白(CN)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50.2cm×75μmi.d.的未涂层熔融石英毛细管柱,在运行电压为25kV,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14nm的条件下,研究了缓冲液体系、缓冲液浓度、pH、尿素浓度及进样时间等对水牛奶酪蛋白分离的影响。实验测得α—CN、β-CN、κ-CN在0.5~5.0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80,加标回收率为98%~106%,酪蛋白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峰面积及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不高于0.67%、3.0%及3.2%。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水牛奶及其乳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区带电泳 酪蛋白 水牛奶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对污染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凤娟 杨扬 +4 位作者 潘鸿 阿丹 李丽 乔永民 钟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8-504,共7页
对强化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修复南方重污染感潮河流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与河流水质改善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经强化生态浮床处理后,重污染感潮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浮游动物的种类由... 对强化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修复南方重污染感潮河流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与河流水质改善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经强化生态浮床处理后,重污染感潮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浮游动物的种类由修复工程实施前的5种增加到49种,且由单一耐污种转变为多种种类共存;示范区各月浮游动物个体丰度较对照区都有极显著增加(P<0.01),由修复前最低1.22ind./L,达到示范区最高47.19ind./L;示范区的多样性指数也有显著提高,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由初始的1.27、2.22,分别提高到1.62和3.12.本研究中示范区表现出了比对照区更强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恢复能力,表明强化生态浮床原位修复技术的应用在提升受污水体的生态恢复效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强化生态浮床 感潮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