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DE-209对土壤微生物PLFAs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谢登科 符安 +2 位作者 林耀东 秦华明 莫测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8-484,共7页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BDE-209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组成、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BDE-209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包括内标19∶0在内,共检测出20种磷脂脂肪...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BDE-209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组成、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BDE-209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包括内标19∶0在内,共检测出20种磷脂脂肪酸,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s种类较丰富,PLFAs组成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脂肪酸16∶0含量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含量较少。不同浓度BDE-209会改变微生物的组成与含量,与对照(CK)相比,1.0 mg·kg-1处理可将不同种类PLFAs的增加或降低的程度分为3类,10 mg·kg-1和100 mg·kg-1处理的分为4类,增加程度最大的都是细菌。BDE-209对以PLFAs表征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总微生物量都有显著的影响,且真菌对BDE-209更敏感,细菌对BDE-209耐受更强,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对BDE-209污染的响应较敏感,革兰氏阳性细菌更容易存活,而含16:1ω7t的微生物比含16:1ω7c的微生物抗逆性更强。主成分分析发现,对照、1.0、10 mg·kg-1处理和第一主成分呈显著正相关,100 mg·kg-1处理和第二主成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第一主成分以含16:0、18:0、18:1ω7t、18∶2ω6,9的微生物为优势种群,第二主成分以含i17:0、a15:0的微生物为优势种群。PLFAs表征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对BDE-209的响应敏感,可以作为BDE-209污染下指示土壤环境质量变化的有效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联苯醚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土壤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生长、Cd吸收累积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罗方舟 向垒 +6 位作者 李慧 张丽君 冯乃宪 李彦文 赵海明 蔡全英 莫测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0-1095,共6页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不同Cd添加水平(0、2、10 mg·kg-1)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旱稻(Oryza Sativa L.)生长、Cd吸收累积和根际土壤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M菌可有效侵染旱稻根系...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不同Cd添加水平(0、2、10 mg·kg-1)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旱稻(Oryza Sativa L.)生长、Cd吸收累积和根际土壤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M菌可有效侵染旱稻根系,其侵染率为37%~72%,随Cd污染程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接种GM菌使旱稻根际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提高幅度为9.6%~44.5%,从而促进根际土壤碳素和氮素循环,并显著提高旱稻根系、地上部和籽粒的生物量,提高幅度为10.4%~57.1%;接种GM菌同时可降低旱稻对Cd的富集和转运能力,从而显著降低其各部分尤其是籽粒中的Cd含量,降幅为26.8%~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旱稻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旭 向垒 +5 位作者 莫测辉 李彦文 蔡全英 黄献培 吴小莲 李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45-1350,共6页
通过土柱淋溶实验探讨了4种典型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洛美沙星(LOM)、恩诺沙星(ENR)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污染程度、淋溶液pH和淋溶时间)。结果表明,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低污染程度(≤4mg... 通过土柱淋溶实验探讨了4种典型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NOR)、环丙沙星(CIP)、洛美沙星(LOM)、恩诺沙星(ENR)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污染程度、淋溶液pH和淋溶时间)。结果表明,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低污染程度(≤4mg·kg^-1)下只迁移至40~50cm层(0.2pg·kg^-1),在高污染程度(20mg·kg^-1)下可迁移至90-100cm层(4.7μg·kg^-1),不同化合物的迁移能力强弱顺序为NOR〉cIP〉LOM〉ENR;在酸性条件(pH=5)下各化合物的迁移能力最强,可迁移至70080em层(3.0la,g·kg^-1),在其余条件(pH=3、7、9)下只迁移至40-50cm层(0.3μg·kg^-1);淋溶时间较短(≤3d)时只迁移至30~40cm层(0.1μg·kg^-1),淋溶时间为5d时可迁移至90-100em层(4.0μg·kg^-1)。因此,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污染较严重、长时间降水尤其是弱酸性降水时易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土柱淋溶 迁移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稻田土壤和谷粒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分布特征及人体健康暴露风险 被引量:22
4
作者 鲁磊安 陈学斌 +4 位作者 赵海明 莫测辉 李慧 李彦文 蔡全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42-1248,共7页
选择珠三角地区(东莞、惠州、广州、番禺)4个水稻种植区,采集土壤(30个)和水稻谷粒(37个)样品,通过超声提取进行样品前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9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化合物的含量,研究PAEs的污染特征和人体健康... 选择珠三角地区(东莞、惠州、广州、番禺)4个水稻种植区,采集土壤(30个)和水稻谷粒(37个)样品,通过超声提取进行样品前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9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化合物的含量,研究PAEs的污染特征和人体健康暴露风险。结果表明,4个地区稻田土壤中PAEs总含量(∑PAEs)为3.25~8.05 mg·kg^-1(平均为5.25 mg·kg^-1),水稻谷粒的∑PAEs为1.77~4.13 mg·kg^-1(平均为2.93 mg·kg^-1),两者均以东莞的平均值最高,分别为(6.26±1.45)mg·kg^-1和(3.13±0.71)mg·kg^-1。土壤和水稻谷粒中PAEs均以邻苯二甲酸正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为主,三者的累计含量占∑PAEs的85%以上。水稻谷粒对PAEs化合物的生物富集系数在0.37~1.27之间,部分DBP、DIBP、DEHP的大于1。大米和谷壳中∑PAEs分别为1.33~3.22 mg·kg^-1(平均为2.17 mg·kg^-1)和0.81~2.61 mg·kg^-1(平均为1.43 mg·kg^-1)。若人体食用这些大米,成人和儿童对DBP和DEHP的日均摄入量均小于10μg·kg^-1bw·d^-1,低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日允许摄入量(DBP:100μg·kg^-1bw·d^-1,DEHP:20μg·kg^-1bw·d^-1),健康暴露风险较小。但人体通过食用大米的长期低剂量暴露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稻田土壤 谷粒 人体健康暴露风险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