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地区环境大气中的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
1
作者 陶梓 陈卫 +6 位作者 冯婷婷 赵文慧 袁斌 王超敏 武彩虹 胡伟伟 王新明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3,I0006-I0008,共15页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 大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由于S/IVOCs组成、来源复杂,在分子水平上对S/IVOCs定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应用于模型的S/IVOCs的排放清单非常有限。为研究S/IVOC对SOA的贡献,当前模型主要用一次有机气溶胶(POA)排放量乘固定系数确定S/IVOCs大气排放量。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复杂,且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较大,使用单一比例的估算方法是否合理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基于广州城市地区POA浓度和挥发性的外场观测结果,结合源排放研究中不同类型机动车排放源(柴油车排放、未过滤的柴油车排放、汽油车排放)S/IVOCs的挥发性分布特征,借助烟雾箱产率,估算机动车和餐饮源S/IVOCs一次排放量、大气环境消耗量(13.3~46.4μg/m^(3))和其对SOA的贡献。结果表明,S/IVOCs的大气环境消耗量在汽油车排放情景下<柴油车<未过滤的柴油车,与其一次排放因子的排序一致。S/IVOCs与POA的比值为1.2~4.1,可以作为SOA模型的模拟参考值。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IVOCs排放的53%和47%,表明餐饮源也是城市地区S/IVOCs的重要来源。不同情景下,S/IVOCs对SOA的总贡献为24%~53%(其余由VOCs贡献),表明S/IVOCs是SOA的重要贡献源。汽油车排放的估算结果与测量差异最小,表明城市地区汽油车排放可能与实际环境S/IVOCs挥发性分布更为接近。机动车和餐饮源分别贡献SOA的13%~29%和11%~24%,阐明与化石燃料燃烧相关的人为源排放以及非化石源家庭烹饪排放对SOA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有机气溶胶 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 机动车源/餐饮源 光化学龄 挥发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环境标准中挥发性有机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展毅 曾凡进 +2 位作者 朱智成 程小谷 曾立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6年第5期14-18,共5页
综述了我国不同介质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介绍了样品采集和前处理、分析方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内容,以及VOCs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VOCs监管控制的现状和重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VOCs环... 综述了我国不同介质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介绍了样品采集和前处理、分析方法、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内容,以及VOCs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VOCs监管控制的现状和重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健全VOCs环境标准体系、完善分类监管的优先控制物种清单、尽快实现VOCs监测工作的常态化、推广应用先进的VOCs监测技术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环境标准 挥发性有机物 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南海及周边区域夏季气候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春晖 何超 万齐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80,共13页
针对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南海周边区域旱涝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降水格局的影响等科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就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南海周边区域夏季气候的影响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针对青藏高原热力强迫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南海周边区域旱涝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降水格局的影响等科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就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南海周边区域夏季气候的影响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通过影响雪盖反照率、改变辐射平衡和通过积雪-水文效应改变土壤湿度两个途径来影响东亚夏季风;通过改变大陆-海洋经向热力对比影响南海季风爆发早晚;通过改变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季风环流变化来影响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分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感热加热的减弱可能对降水年代际"南涝北旱"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随着全球变暖减缓,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的感热呈现出复苏态势,"南涝北旱"的降水格局分布在将来有可能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海及周边区域 夏季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综合潜力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荣浩 潘登 +4 位作者 刘嘉文 蓝晓东 王伟文 王雪梅 彭勃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8,共12页
屋顶光伏发电仅利用屋顶空间和太阳辐射,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因此成为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选择。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本研究基于区域地理和当前技术条件提出5°和20°两种安装角度、... 屋顶光伏发电仅利用屋顶空间和太阳辐射,不额外占用土地资源,因此成为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选择。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本研究基于区域地理和当前技术条件提出5°和20°两种安装角度、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光伏板材料,共计4种屋顶光伏安装方案,分析在珠三角城市群开展大面积屋顶光伏项目的技术、经济以及减排潜力。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屋顶总面积为2493.255 km^(2),占珠三角土地面积的4.5%;珠三角地区的最大屋顶光伏发电潜力约为440.6×10^(8)~721.2×10^(8) kW h,且每年能够减少47.83%~78.14%的广东省电力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净现值指标对屋顶光伏发电的经济收益进行评估,5°单晶硅的安装方案所带来净现值最高,达到了2151亿元,同时其初始投资也是4种安装模式中最小的;4种安装方案均在第四年可实现成本回收,表明在珠三角地区推行大面积屋顶光伏具有显著的潜力,未来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具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太阳辐射 经济效益 温室气体 减排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废弃物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模拟研究
5
作者 李华圣 严薇 +5 位作者 刘舒乐 高文康 高庆先 马占云 朱小燕 赵颖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4-2443,共10页
为了分析未来环渤海地区废弃物焚烧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积极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基于系统动力学和IPCC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构建了环渤海地区废弃物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以2016-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础,在源头... 为了分析未来环渤海地区废弃物焚烧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积极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基于系统动力学和IPCC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构建了环渤海地区废弃物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以2016-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础,在源头、中端和末端分别设立减排情景,预测2020-2050年环渤海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_(2)当量计)的趋势变化,分析减排潜力以及排放分布差异。结果表明:①2016-2020年河北省、辽宁省和天津市废弃物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均呈增长趋势,而山东省因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激增,导致其排放量经历了先增后降再增的波动。受此影响,环渤海地区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2020年再次出现增长。②2020-2050年,源头减排情景和中端减排情景的温室气体排444放量均于2030年达到峰值(分别为6288.22×10^(4)和4867.90×10^(4) t),到2050年二者的累积减排量分别为19656.59×10^(4)和427477.60×10^(4) t,通过政策支持提升垃圾分类比例、推动发展大规模焚烧发电产业园区、提高入炉垃圾的热值来提升焚烧效率,4可以进一步增加两种情景下的减排潜力。末端减排情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于2025年达到峰值4392.73×10^(4) t,到2050年积累减4排量为34858.82×10^(4) t,减排潜力最大,可通过发展高参数焚烧发电技术以及加强发电余热利用实现热电联产来提高焚烧发电效率,进一步增加末端减排情景的减排潜力。③环渤海地区焚烧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与区域GDP、人口和面积等参数均呈正相关。研究显示,提升焚烧发电效率能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建议加强联防联控,区域内共同建设大型垃圾焚烧产业园区,提升焚烧发电效率并促进区域内平衡和协调发展,减少废弃物焚烧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烧处理 温室气体排放 排放情景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市夏季含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与组成特征研究
6
作者 蔡肯敏 郑雪芹 +7 位作者 钟冰倩 尼玛楚多 边巴 王雨静 刘俊文 俞鹏飞 李军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3,共8页
利用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拉萨市夏季(2021年8月30日~2021年9月23日)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对不同含碳气溶胶组分进行测定和探讨。根据碳组分挥发性的强弱,将有机碳(OC)分为易挥发组分(HOC)、中等挥发组分(MOC)和难挥发组分(LOC),... 利用颗粒物采样器采集拉萨市夏季(2021年8月30日~2021年9月23日)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并对不同含碳气溶胶组分进行测定和探讨。根据碳组分挥发性的强弱,将有机碳(OC)分为易挥发组分(HOC)、中等挥发组分(MOC)和难挥发组分(LOC),元素碳(EC)分为焦碳(char)和烟炱(soot)。结果显示,拉萨市夏季大气环境白天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9±0.98μg/m^(3)和1.09±0.69μg/m^(3),夜晚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39±1.43μg/m^(3)和1.17±0.57μg/m^(3)。系统比较OC/EC和char/soot源示踪指标在源辨识上的差异,发现char/soot值比OC/EC值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关键排放源对含碳气溶胶的影响,说明char/soot值是一个可靠的源解析工具。本研究测定的char/soot平均值为0.20,符合机动车尾气污染特征,远小于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特征值,说明拉萨夏季大气环境主要受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LOC是拉萨夏季含碳气溶胶最丰富的OC组分,在所有碳组分中的占比为47.7%,其次为MOC(18.2%)和HOC(10.8%)。不同碳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HOC主要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未来可成为评估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一个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碳组分 OC/EC char/so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Cd胁迫对蔬菜发芽和幼苗的毒性效应
7
作者 姚宇 梁小莹 +2 位作者 徐乔 王小治 许美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8-1216,共9页
为探究微塑料与镉(Cd)单一及复合作用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日常典型蔬菜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和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1000 mg·L^(-1)和2000 mg·... 为探究微塑料与镉(Cd)单一及复合作用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日常典型蔬菜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和生菜(Lactuca sativa L.)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1000 mg·L^(-1)和2000 mg·L^(-1))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微塑料与重金属Cd(2 mg·L^(-1))对3种蔬菜发芽指标、形态指标和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和C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3种蔬菜发芽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了蔬菜的根长、芽长和鲜质量。PVC与Cd复合处理对蔬菜幼苗的毒性大于PE与Cd复合处理,蔬菜对微塑料和Cd复合处理的敏感顺序为生菜>萝卜>小白菜。此外,PE微塑料抑制了生菜幼苗对Cd的吸收,且抑制作用大于PVC微塑料。研究表明,微塑料与Cd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毒性作用与微塑料类型和蔬菜种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聚氯乙烯 CD 复合作用 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不同天气形势下GRACEs模式臭氧预报检验及误差来源分析
8
作者 陈靖扬 李婷苑 +3 位作者 邓涛 翁佳烽 欧阳珊珊 林子锋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0-412,共13页
利用2018—2020年广东省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再分析资料、CMA模式预报资料和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开展不同天气型下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GRACEs)臭氧预报性能评估及其误差来源分析。结果表明:(1)GRACEs模式对O_(3)_8h浓... 利用2018—2020年广东省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再分析资料、CMA模式预报资料和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开展不同天气型下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GRACEs)臭氧预报性能评估及其误差来源分析。结果表明:(1)GRACEs模式对O_(3)_8h浓度趋势预报较好,但对O_(3)_8h及其前体物NO_(2)浓度预报值总体偏低,其中NO_(2)浓度预报偏差更显著。(2)在台风外围+冷高压脊(TPR)和弱冷高压脊(HR)天气型下,臭氧平均浓度和臭氧污染城次概率最高,且模式对此类型天气下O_(3)_8h浓度的预报能力亦最差。NO_(2)预报偏差是导致O_(3)_8h浓度预报偏差的重要原因,而CMA模式对边界层气象要素预报值的偏差可进一步导致O_(3)_8h浓度预报偏低。(3)GRACEs模式对臭氧污染的漏报率较高,相对于整体预报水平,在TPR天气型下GRACEs模式对NO_(2)浓度预报偏低程度更大,HR天气型下模式对2 m气温预报负偏差也更明显。(4)从空间分布来看,GRACEs模式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城市O_(3)_8h浓度预报效果较好,而GRACEs模式对NO_(2)浓度和CMA模式对全省21个城市2 m气温预报偏低的分布差异是导致O_(3)_8h浓度预报效果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大气成分数值模式 GRACEs CMA模式 预报检验 误差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温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污染成因分析
9
作者 陈靖扬 李婷苑 +3 位作者 陈耀登 欧阳珊珊 龚宇 林子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76-4785,共10页
为探究非高温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臭氧(O_(3))污染的成因,基于2015~2023年空气质量数据及气象数据,分析高温日(日最高气温≥28℃)与非高温日(日最高气温<28℃)下珠江三角洲地区O_(3)污染特征差异.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O_(3)污染... 为探究非高温条件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臭氧(O_(3))污染的成因,基于2015~2023年空气质量数据及气象数据,分析高温日(日最高气温≥28℃)与非高温日(日最高气温<28℃)下珠江三角洲地区O_(3)污染特征差异.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O_(3)污染主要发生在高温日,但总污染城市数中仍有17.2%出现在非高温日.高温日下污染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和西南部,非高温日以西南部为主.非高温日O_(3)污染主要发生在日最高气温25.0~27.2℃、相对湿度44.9%~56.8%、日照时数7.7~9.8h的条件下.与高温污染日对比,非高温污染日相对湿度平均偏低6.0%,日照时数更加集中在高值区间.基于SHAP方法,进一步揭示了相对湿度是影响O_(3)浓度最重要的气象因子,高温日和非高温日下相对湿度对O_(3)_8h浓度的贡献最高可达30和60μg/m^(3).低相对湿度(<65%)通常伴随着高日照时数,共同促进O_(3)生成,而高相对湿度(>65%)则不利于O_(3)生成.此外,非高温日下日照时数的影响显著,表明充足太阳辐射是非高温情况下O_(3)生成的关键条件.非高温日NO_(2)对O_(3)浓度变化的贡献约15μg/m^(3),影响弱于高温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臭氧(O_(3)) 非高温 气象影响 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气象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0
作者 苗世光 蒋维楣 +7 位作者 梁萍 刘红年 王雪梅 谈建国 张宁 李炬 杜吴鹏 裴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7-499,共23页
中国数十年来在城市气象研究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文中从城市气象观测网与观测试验、城市气象多尺度模式、城市气象与大气环境相互影响、城市化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等4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气象的主要研... 中国数十年来在城市气象研究这一新兴学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文中从城市气象观测网与观测试验、城市气象多尺度模式、城市气象与大气环境相互影响、城市化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等4个方面论述了城市气象的主要研究进展:中国各大城市已建立或正在完善具有多平台、多变量、多尺度、多重链接、多功能等特点的城市气象综合观测网;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大型城市气象观测科学试验,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研究示范项目;成功开展了风洞实验、缩尺度外场实验研究;建立了多尺度城市气象和空气质量预报数值模式,并应用于业务;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对降水影响、城市气象与城市规划、城市化对区域气候及空气质量的影响、城市气象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展。最后指出,未来需要重点从新观测技术及观测资料同化应用、城市系统模式研究、城市化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机理、城市化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城市水文气象气候与环境综合服务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为中国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天气 城市气候 综合观测网 外场观测试验 多尺度数值模式 大气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异戊二烯的在线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诗炀 龚道程 +6 位作者 王好 宋伟 张沈阳 王安侯 陈多宏 周磊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04-2512,共9页
在2015年7~11月,选取我国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为观测点,应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干湿季变化、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高浓度O_3污染天气... 在2015年7~11月,选取我国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为观测点,应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干湿季变化、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高浓度O_3污染天气以及典型台风天气过程对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南岭森林大气异戊二烯的平均浓度为(0.173±0.171)×10^(-9),低于国内其它大气背景站.湿季异戊二烯浓度高于干季,分别为(0.261±0.178)×10^(-9)和(0.080±0.089)×10^(-9).白天(06:00~18:00)异戊二烯浓度[(0.247±0.332)×10^(-9)]远高于夜晚[(0.071±0.129)×10^(-9)],异戊二烯浓度于06:00开始稳步升高,午后14:00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异戊二烯浓度水平与温度呈正指数相关关系,且湿季温度对异戊二烯浓度水平影响更加显著(R2=0.308).O_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日均浓度[(0.257±0.128)×10^(-9)]水平普遍高于非O_3污染日[(0.158±0.173)×10^(-9)],然而O_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光化学降解反应相对更为活跃.对台风"杜鹃"的分析表明,台风天气过程中外来污染气团的输送会导致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 在线观测 森林排放 大气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井山空气背景站单颗粒气溶胶有机硫酸酯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安侯 张沈阳 +6 位作者 王好 龚道程 张诗炀 宋伟 陈多宏 周磊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63-1669,共7页
运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在雨季(2015年8月18日~9月7日)于广东南岭天井山国家背景空气站,首次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中发现了有异戊二烯参与生成的有机硫酸酯(IEPOX-derived organosulfate),并初步研究了其变化规律.运用... 运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在雨季(2015年8月18日~9月7日)于广东南岭天井山国家背景空气站,首次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中发现了有异戊二烯参与生成的有机硫酸酯(IEPOX-derived organosulfate),并初步研究了其变化规律.运用自适应共振理论神经网络算法(ART-2a)将细颗粒物按化学成分分为9类,元素碳(EC)、有机碳(OC)、元素/有机混合碳(ECOC)、左旋葡聚糖颗粒(LEV)、富钾颗粒(K-rich)、富钠颗粒(Na-rich)、金属颗粒(Metal)、富硅颗粒(Si-rich)和有机胺(Amine).并运用示踪离子法研究森林中与异戊二烯氧化相关的有机硫酸酯的变化规律,发现其变化趋势与O_3较为相关,与SO_2和CO几乎不相关.另外,有机硫酸酯在相对湿度大于90%和在温度小于18℃时更容易形成.在夜间观测到的有机硫酸酯较白天高出49%,这可能与森林夜间湿度更高,温度更低有关.本研究证实了该森林地区已经受到人为源污染的影响,并且可以生成人为源二次有机气溶胶(AS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酸酯 单颗粒气溶胶 二次有机气溶胶 森林排放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饮油烟VOCs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勤勤 龚道程 +2 位作者 吴爱华 王伯光 栾胜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3-121,共9页
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餐饮油烟排放VOCs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受到广泛关注。该文对餐饮油烟VOCs排放特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餐饮源对大气环境中VOCs的贡献、时空分布特征、化学成分谱、排放因子及排放量估算,并初步探讨了影响餐饮... 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餐饮油烟排放VOCs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受到广泛关注。该文对餐饮油烟VOCs排放特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餐饮源对大气环境中VOCs的贡献、时空分布特征、化学成分谱、排放因子及排放量估算,并初步探讨了影响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的多种因素。文章指出了餐饮油烟VOCs排放特征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源谱未统一、排放因子未本地化、排放量估算存在偏差等。规范化源谱测量方法及测量组分,加强对中小型餐馆VOCs排放的监测,标准化餐饮油烟VOCs源谱数据库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油烟 VOCS 排放特征 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饮源排放PM_(2.5)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勤勤 吴爱华 +2 位作者 龚道程 王伯光 栾胜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1-50,共10页
餐饮油烟排放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餐饮源已成为城市环境PM_(2.5)的重要来源之一。文章对餐饮源排放PM_(2.5)污染特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餐饮源对城市大气环境中PM_(2.5)的贡献、餐饮源排放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化学特性、排放... 餐饮油烟排放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餐饮源已成为城市环境PM_(2.5)的重要来源之一。文章对餐饮源排放PM_(2.5)污染特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餐饮源对城市大气环境中PM_(2.5)的贡献、餐饮源排放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化学特性、排放量的估算;初步总结了影响餐饮源PM_(2.5)排放特征的多种因素;分析了餐饮源PM_(2.5)污染的健康效应。该文在汇总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餐饮源PM_(2.5)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源 PM2.5 时空分布 化学特性 健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庆市PM_(2.5)重污染天气形势及冬季典型污染过程输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吴洛林 周柳艺 +4 位作者 王雪梅 陈伟华 戴佳宁 沙琛源 常鸣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2-792,共11页
为了揭示肇庆市颗粒物重污染过程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利用2013—2014年PM_(2.5)监测数据,分析该区域两年间的空气质量整体变化情况以及PM_(2.5)污染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统计两年间所有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并根据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展开分析... 为了揭示肇庆市颗粒物重污染过程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利用2013—2014年PM_(2.5)监测数据,分析该区域两年间的空气质量整体变化情况以及PM_(2.5)污染过程的季节变化规律,统计两年间所有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并根据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展开分析,运用空气质量数值模型(WRF-Chem)对冬季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肇庆2013—2014年共发生27次PM_(2.5)重污染过程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结合气象场的分布特征,总结出四种诱发重污染过程发生的天气形势,分别是高压出海型(48%)、热带低压型(22%)、锋面影响型(19%)及冷高压控制型(11%)。在四种天气形势的影响下,肇庆整体风向以东南风和南风为主,大气处于静稳状态,导致污染物的积累并诱发重污染过程。WRF-Chem模拟结果进一步发现,不利气象条件及本地排放源是造成肇庆冬季重污染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四维通量模型对肇庆边界污染物输送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肇庆PM_(2.5)以输出为主,其中硝酸盐与氨盐的输出通量较大。此外,模型还揭示了肇庆境内的主要污染物输送通道呈东南-西北走向,外地输入的污染物也通过此通道影响肇庆的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分析 PM2.5 四维通量 传输特征 肇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洁工艺对道路尘负荷与扬尘控制效率差异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冬 薛占刚 +4 位作者 刘善文 高健 朱健忠 李贤芳 陈建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89-1595,共7页
为评估城市道路扬尘治理效果及精准治理道路扬尘,于2020年10月—2021年2月对河南省郑州市城区典型道路的积尘负荷和道路扬尘浓度进行测定,计算了不同类型保洁工艺的扬尘控制效率,分析了典型的湿式保洁工艺实施后的道路扬尘浓度变化.结... 为评估城市道路扬尘治理效果及精准治理道路扬尘,于2020年10月—2021年2月对河南省郑州市城区典型道路的积尘负荷和道路扬尘浓度进行测定,计算了不同类型保洁工艺的扬尘控制效率,分析了典型的湿式保洁工艺实施后的道路扬尘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各种保洁工艺的平均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时间、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实施保洁工艺后1 h内扬尘控制效率平均值为23%~47%,在1~2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20%~40%,在2~2.5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5%~27%,3 h后路面积尘基本恢复原有水平.扬尘控制效率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均呈弱相关.日气温较高时,会加速路面水分蒸发,进而导致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较低.(2)不同类型保洁工艺控制效率存在差异.在1 h内混合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37%~51%)最高,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11%~48%)次之,干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5%~19%)最低,原因在于各类保洁工艺的除尘和抑尘能力不同.(3)湿式作业干燥后可有效控制路面积尘和道路扬尘约1 h.洒水量会影响控尘效果,冬季降低洒水量(防止道路结冰)作业的控制道路扬尘效果较差.研究显示,道路积尘负荷及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工艺、保洁作业时间、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季节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在控制和治理城市道路扬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扬尘 积尘负荷 PM_(10) 控制效率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对佛山市PM_(2.5)的来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文龙 李云鹏 +4 位作者 余永昌 邓思欣 龚道程 古颖纲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16-1723,共8页
利用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CMAQ对广东省佛山市2014年11月大气PM_(2.5)浓度进行模拟,结合观测数据比对分析,显示模型对PM_(2.5)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佛山本地各污染源对PM_(2.5)浓度的相对贡献以及周边地区外来源对佛... 利用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CMAQ对广东省佛山市2014年11月大气PM_(2.5)浓度进行模拟,结合观测数据比对分析,显示模型对PM_(2.5)具有良好的模拟性能.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佛山本地各污染源对PM_(2.5)浓度的相对贡献以及周边地区外来源对佛山PM_(2.5)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个研究时段佛山本地源对PM_(2.5)贡献占主导,平均贡献为64.9%;而污染时段外来源影响增强,如广州对湖涌和惠景城站点平均相对贡献为36.8%,清远对云东海站点相对贡献为18.5%.佛山本地各类源对PM_(2.5)浓度的影响差别明显,污染时段,工业源对湖涌站点相对贡献为54.6%,对其他站点的相对贡献为28.2%~30.2%;流动源对惠景城站点相对贡献为28.9%.通过情景分析,在改善大气环境过程中提出对佛山各类型源的有效削减策略,同时注意城市间协作、区域间联防联控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空气质量模型 来源解析 情景分析 区域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07生态气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雪梅 冯兆忠 +4 位作者 汲玉河 常鸣 申芳霞 余振 要茂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66,共13页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整了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设置了15个二级申请代码,D0507生态气象是新设立的二级申请代码之一。在战略研究专项项目和科学界的支持下,关键词工作组组织专家经多轮研讨确定申请代码下设的研究方向和关键...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整了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设置了15个二级申请代码,D0507生态气象是新设立的二级申请代码之一。在战略研究专项项目和科学界的支持下,关键词工作组组织专家经多轮研讨确定申请代码下设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本文针对生态气象的4个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设置背景、整体框架、内在逻辑等进行解读。重点阐述了生态气象的总体框架,阐明了4个研究方向(微生物的大气过程、大气变化的生态效应、生态系统对大气的影响、生态气象监测与模拟)各自特点及内在关系;给出了各研究方向及其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近5年(2017~2021年)各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提出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关键词时的注意事项与建议。通过对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解读,有助于指导基金申请人选择合适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助力精准指派通讯评审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申请代码 生态气象 关键词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夏季VOCs对臭氧及SOA生成潜势的研究 被引量:88
19
作者 虞小芳 程鹏 +2 位作者 古颖纲 李梅 田智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0-837,共8页
2016年7月在广州城区开展了27d的大气VOCs在线监测,共得到73种VOCs,总浓度均值为40.07×10-9.其中烷烃占比55.17%,芳香烃占比15.42%,烯烃占比12.14%,氯代烃占比8.79%,乙炔占比3.97%,OVOC占比3.72%,乙腈占比0.79%.采用臭氧生成潜势(O... 2016年7月在广州城区开展了27d的大气VOCs在线监测,共得到73种VOCs,总浓度均值为40.07×10-9.其中烷烃占比55.17%,芳香烃占比15.42%,烯烃占比12.14%,氯代烃占比8.79%,乙炔占比3.97%,OVOC占比3.72%,乙腈占比0.79%.采用臭氧生成潜势(OFP)和OH自由基消耗速率估算了广州城区夏季VOC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结果表明芳香烃和烯烃是最主要的活性物种;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是甲苯、反-2-戊烯、间/对二甲苯、1,3-丁二烯、异戊二烯等.采用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估算了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贡献,结果显示芳香烃、烷烃、烯烃分别占总SOA生成潜势量的95.54%、2.5%、1.95%,甲苯、间/对二甲苯、乙苯、邻二甲苯、1,2,4-三甲基苯是对SOA生成贡献最大的前5个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大气中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S/IVOCs)的测量技术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谭鑫 袁斌 +3 位作者 王超敏 叶晨朔 张沈阳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24-4236,共13页
总结了环境大气中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S/IVOCs)的主要测量技术及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气相色谱技术和化学电离质谱技术的测量方法.S/IVOCs的测量主要由气相色谱技术开始发展,并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基于气相色谱技术的测量方... 总结了环境大气中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S/IVOCs)的主要测量技术及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气相色谱技术和化学电离质谱技术的测量方法.S/IVOCs的测量主要由气相色谱技术开始发展,并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基于气相色谱技术的测量方法,能够直接测量非极性化合物,但在面对组分多达千万种的复杂体系时,传统的一维色谱相对耗时,而且由于峰容量不够,峰重叠现象十分严重,难以实现全组分的准确分离.新近发展的多维分离系统如全二维气相色谱,通过正交的分离系统,能够实现复杂体系中物种组分的准确、快速分离.目前基于化学电离质谱技术的在线测量方法已经逐渐应用于S/IVOCs的测量,虽然在物种定性方面相对较弱,但其可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测量结果,帮助分析S/IVOCs在大气中的快速变化.在未来的研究中,高时间分辨率和全组分准确测量是S/IVOCs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大气 半/中等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技术 化学电离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