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对象、问题与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颜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共9页
因历史经验、社会制度、区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区域间的华文文学流播具有跨语境性。对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过程和经验的清理,将敞开文学汇流过程的诸多问题和规律,有利于在世界性视野中重建华文文学... 因历史经验、社会制度、区位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区域间的华文文学流播具有跨语境性。对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过程和经验的清理,将敞开文学汇流过程的诸多问题和规律,有利于在世界性视野中重建华文文学研究范式,实现新的逾越。通过对总体性命名的思考、对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中诸多现象与问题的梳理,以及媒介研究视角的深入分析,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逐渐清晰,为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跨语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本土”与走向“世界”:现代传媒与90年代以来的马华文学--以“花踪文学奖”和《花踪文汇》为例
2
作者 吴奕锜 王文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103,共8页
"花踪文学奖"的举办和《花踪文汇》的诞生是现代传媒深刻地介入到马华文学体制中的产物。《花踪文汇》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结集出版,保存和显示了马华文学近20多年来的创作实绩,描绘了马华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具有弥... "花踪文学奖"的举办和《花踪文汇》的诞生是现代传媒深刻地介入到马华文学体制中的产物。《花踪文汇》从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结集出版,保存和显示了马华文学近20多年来的创作实绩,描绘了马华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同时亦显示了传媒在参与建构"马华文学经典"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传媒强大的推动之下,90年代以来的马华文学在诸多层面上建立了与世界华语文学圈的深刻联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从域外(包括港台、大陆、海外)汲取了宝贵的文学资源,成为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自省和发展的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踪文汇》 马华文学经典 世界华语文学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海外华文文学诗学批评体系——评《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
3
作者 龙扬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5-160,164,共6页
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 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已经延续三十多年,与相对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回应,以关涉合法性基础的学科归属为例,足以说明它在处理“自身问题”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知识谱系 批评体系 当代文学研究 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考辩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文学时空 共聚暨南论道——“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综述
4
作者 吴奕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0,共4页
由大陆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合作举办的“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11月23—2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来自两岸四地及海外3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华文作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华文文学与... 由大陆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合作举办的“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11月23—2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来自两岸四地及海外30多个国家的400余位华文作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文学研讨会 时空 共享 综述 暨南大学 作家协会 华文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
5
作者 陈玉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8-90,共3页
2010年3月8日至11日,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009“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此次博士论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承办,中国世界华文文学... 2010年3月8日至11日,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009“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此次博士论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承办,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协办。论坛共征集学术论文101篇,得到全国18个省市(包括台港澳地区)4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子们积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海外华文文学 2009年 诗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国家教育部 综述 暨南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比较文艺学“飞地”,探海外华文诗学奥秘——饶芃子的文艺学研究特色
6
作者 陈玉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新时期以来,饶芃子在原来文艺学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中西文学和诗学的比较研究,在文艺学与比较文学的交叉领域寻找两者的契合点,拓宽了文艺学的学科内涵,并促进其更新和发展;她还率先倡导、开展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华文诗学研究,从而... 新时期以来,饶芃子在原来文艺学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中西文学和诗学的比较研究,在文艺学与比较文学的交叉领域寻找两者的契合点,拓宽了文艺学的学科内涵,并促进其更新和发展;她还率先倡导、开展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海外华文诗学研究,从而发现和提出新的诗学命题,在拓展学科边界和新的理论建设上做出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芃子 文艺学 比较文艺学 海外华文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的焦虑:论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列耀 龙扬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0,162,共6页
马来语文学长期被视为建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主体,少数族裔文学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马华文学的"身份"因此成为新生代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持续于整个90年代的马华文学论争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属性展开,并涉及重写马华文学... 马来语文学长期被视为建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主体,少数族裔文学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马华文学的"身份"因此成为新生代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持续于整个90年代的马华文学论争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属性展开,并涉及重写马华文学史以清点过去和弱化中国性来建构马华文学未来的讨论,属于现代性思想领域中身份寻找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论争 身份 焦虑 阐释 中国性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纸两栖写作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列耀 蒙星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130,共7页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至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和作品。本文在梳理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组成、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余年以来的发展和分化之路:在英文网络系统中发泄苦闷、在汉化网...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展至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家和作品。本文在梳理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组成、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余年以来的发展和分化之路:在英文网络系统中发泄苦闷、在汉化网络系统中回望故国、在全球化华文网络中多元创作,并分析了网纸两栖写作现象的发展与特征,尤其是其给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带来的变化,及其模式化趋势可能带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华文文学 网络文学 网纸两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十年:澳门中文报纸与文学互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列耀 温明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9,共8页
澳门中文报纸与澳门文学关系密切,一方面,澳门中文报纸是澳门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对回归十年来澳门文学作者群、读者群的培植,澳门文学体裁、题材与主题的发展变革以及澳门文学观念的更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澳门文学也是澳门... 澳门中文报纸与澳门文学关系密切,一方面,澳门中文报纸是澳门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对回归十年来澳门文学作者群、读者群的培植,澳门文学体裁、题材与主题的发展变革以及澳门文学观念的更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澳门文学也是澳门中文报纸的重要组成,有效地拓展了澳门中文报纸的新闻表达空间、加强了澳门中文报纸的媒体竞争能力并建构了澳门中文报纸的文学文化品味。面对日益艰难的处境,澳门中文报纸与文学应积极寻求突围和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十年 澳门 中文报纸 文学 互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浅析叶维廉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述卓 郑焕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共8页
叶维廉反思现代文学研究的真知灼见,长期为他在古典美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成就所掩盖。综观叶维廉现代文学研究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以"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探寻现代文学传统的新质... 叶维廉反思现代文学研究的真知灼见,长期为他在古典美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成就所掩盖。综观叶维廉现代文学研究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以"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探寻现代文学传统的新质,使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其二,批判五四后的"定型思维"及其危害,以此展开对现代性思维专制的批判,显现其文学现代性反思的独特路径。叶维廉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显得尤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历史整体性 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孙康宜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多重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巧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美籍华人女学者孙康宜在中国古典诗词、比较诗学等方面成果颇多。本文在分析孙康宜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其研究有着多重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当代学界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史的重写;二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女... 美籍华人女学者孙康宜在中国古典诗词、比较诗学等方面成果颇多。本文在分析孙康宜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其研究有着多重的意义:一是有益于当代学界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和中国文学史的重写;二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作品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和海外传播;三是丰富了中国诗论,对深入开拓美国汉学性别研究亦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康宜 女性文学研究 多重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历史书写及其形态——以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5-101,162,共7页
当下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并非全指历史学视野中的历史,还应涵盖文学、美学语境下的“历史”;根据所涉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的具体文本情境,它具体呈现为三种书写形态,即“文革书写”、家族书写和加华史书写;这三种历史书写形态,在... 当下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并非全指历史学视野中的历史,还应涵盖文学、美学语境下的“历史”;根据所涉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的具体文本情境,它具体呈现为三种书写形态,即“文革书写”、家族书写和加华史书写;这三种历史书写形态,在北美华文文学、北美华裔文学、中国本土文学等文学语境的综合参照下,呈现出中既传承又变异的特征.具体来说,“文革书写”蕴含“隔洋视角”,并由此在文本中生成离散语境;家族书写除具有传统中国文学中的特指性与历时性特征外,又含有跨界性与未来性特征;加华史书写因历史时空的阻断与隔离,与前两种书写形式相比,脱离了这种主观式的俗套,最大可能性地接近于“不即不离”的艺术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 历史书写 文革书写 家族书写 加华史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他者——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新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池雷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89,162,共6页
新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可简约地归纳为:异族形象的着力塑造、杂居体验的深入认识以及文化视野的真正拓展,而当下的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因缺乏应有的比较意识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而表现出某种偏颇与滞后。比... 新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可简约地归纳为:异族形象的着力塑造、杂居体验的深入认识以及文化视野的真正拓展,而当下的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因缺乏应有的比较意识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而表现出某种偏颇与滞后。比较意识要求能把握到异族交往与杂居体验的双向性,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要求在研究中不仅要超越"文化中心主义",还要尊重文化差异以及正视文化的外在性。而"异族叙事",践行"面向他者"的精神,是当前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新移民文学 比较意识 平等对话 异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表征与族群想象——论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中的“华裔”形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池雷鸣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28,共10页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验不尽相同。就现有的创作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显然认识、体会到了这一"历史的距离",且可贵的是,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漠视自身与华裔之间的空间差异,反而通过文学的表征将二者之间的差异审美化,将现实的体验置放于历史与未来的更广阔时空之中去探索"差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毕竟二者共同面临着公共公开的多元文化与隐性深层的种族歧视之间不可调和的生存处境。新移民作家追求差异的统一,他们在文学想象中既表达了对华人群体间特殊性及其价值的承认,又在承认之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期待与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加拿大 华裔形象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商业语境中的文学及其场域——以《澳门日报》(1999-2008)为中心
15
作者 王列耀 温明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0,157,共5页
报纸副刊既是澳门文学的载体和中介,也构成了澳门文学存在的一种语境/场域,其特殊的媒介文化——副刊文化已渗透到澳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内在地塑造着澳门文学的精神特质与艺术特质。受商业语境的影响,栖身副刊媒介场的澳门文学不可... 报纸副刊既是澳门文学的载体和中介,也构成了澳门文学存在的一种语境/场域,其特殊的媒介文化——副刊文化已渗透到澳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内在地塑造着澳门文学的精神特质与艺术特质。受商业语境的影响,栖身副刊媒介场的澳门文学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和异化:商业性与消费性堂而皇之地"进驻"澳门文学,精英意识让位于商业意识和消费意识,读者对文学的聚焦由精神维度转向物质维度。文学性的普遍流失也在这一进程中成为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澳门日报》 商业语境 文学 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代马华文学场域与地志文化散文的兴起
16
作者 陈庆妃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4-110,162,共7页
马来西亚报纸副刊对90年代马华散文有覆盖性的影响,副刊是马华散文最主要的发表场域,副刊专栏的写作成就了新生代作家的代际崛起。
关键词 马华文学 副刊专栏 新生代作家 地志文化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论新移民文学的女性叙事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奕锜 陈涵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77,159,共5页
新移民文学作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衍生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民族寓言的性质。尤其是新移民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以其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的运行轨迹,生动展示了后殖民语境所赋予的文化政治学方面的丰富含义。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女性叙事 自我殖民 后殖民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文化内蕴与价值流向探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伟军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5-168,共4页
传媒文化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的社会意识、话语系统和价值观念,被传媒潜移默化地塑造、修正和改变。传媒推动的消费文化、符号奇观和数字化生存,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况。不管技术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媒体的... 传媒文化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的社会意识、话语系统和价值观念,被传媒潜移默化地塑造、修正和改变。传媒推动的消费文化、符号奇观和数字化生存,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境况。不管技术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媒体的运作都不能偏离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文化 价值流向 意义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居残缺与故土召唤——论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 被引量:5
19
作者 池雷鸣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拥有"双重经验"的新移民作家,将"新居残缺—故土召唤"的"双向结构"隐匿于小说创作中。在面对面的新居体验之中,新移民开始逐渐在种种"残缺"之中洞察"西方"的真相,但同时这种"... 拥有"双重经验"的新移民作家,将"新居残缺—故土召唤"的"双向结构"隐匿于小说创作中。在面对面的新居体验之中,新移民开始逐渐在种种"残缺"之中洞察"西方"的真相,但同时这种"新居残缺"又蕴藏着"故土召唤",令新移民在聆听中重构"归境"。由于聆听"故土召唤"姿态的不同,新移民与故土之间产生了情感的、恐惧的和消费的三种诗学姿态,而只有基于情感承认的聆听与回归,才有可能让新移民赋予"离散"真正涵义,即在"边缘的视点"中重构"家园",实现"差异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加拿大 差异 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界”书写:熟悉的陌生人——曾晓文、陈河小说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列耀 温明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78,共5页
作为加拿大新移民文学中的两位实力派作家,曾晓文与陈河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小人物形象,并且将笔触指向了小人物欲望与恐惧交错的内心,进而挖掘这一心理结构背后的痴迷与隐晦;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三重越"界"的趋向。
关键词 曾晓文 陈河 小说比较 越“界”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