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学反动”说与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燕强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134,共13页
20世纪的清代学术思想研究,对于清学性质与内容的甄辨,往往是以宋明理学为比较之参照。或以为清学是宋学的反动,或以为清学是宋学的转进,这就是清儒所谓的汉宋之争。梁启超据此建构了"理学反动"的理论范式,其余诸家在探究清... 20世纪的清代学术思想研究,对于清学性质与内容的甄辨,往往是以宋明理学为比较之参照。或以为清学是宋学的反动,或以为清学是宋学的转进,这就是清儒所谓的汉宋之争。梁启超据此建构了"理学反动"的理论范式,其余诸家在探究清学及其与宋学的关系时,无论是赞同或反对,均就梁氏的"理学反动"说进行某种回应或发挥。因此,透过考察"理学反动"说的内涵及其影响,可窥见现当代中国学者对清代学术思想的性质、特征及其哲学方法论的认识,并展示他们对传统思想的内在发展理路及其现代性转型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学 理学反动 内在理路 早期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心时代与人的存在——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省思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燕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31-40,共10页
"轴心时代"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人性与人的存在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主题。雅斯贝尔斯把存在的觉醒视为历史的起源,历史的目标是建立自由的、统一的人类世界。由此,历史在本质上即是人的存在... "轴心时代"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人性与人的存在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主题。雅斯贝尔斯把存在的觉醒视为历史的起源,历史的目标是建立自由的、统一的人类世界。由此,历史在本质上即是人的存在如何显现、超越和统一的过程,历史研究不是单纯地关注事件、文物及典章制度,而是要从具体的、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探究人类是何时及如何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反思人在现代科技发展中遭遇何种困境及如何解除危机,进而思考人类如何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引导人类去抵挡荒谬、歪曲和堕落,指引人类走向开放性的真理,建构一个自由、博爱的世界。因此,从生存哲学的角度解读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更能呈现其历史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轴心时代 历史哲学 存在论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康德历史哲学何以可能的再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凤娟 李恭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23-29,共7页
相对于康德的理论哲学和道德哲学,其历史哲学受到的关注是较少的。然而,历史仍然构成其哲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到自由之最终实现的时间演历,但也是其科学的形而上学建筑所遮蔽的那种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要... 相对于康德的理论哲学和道德哲学,其历史哲学受到的关注是较少的。然而,历史仍然构成其哲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到自由之最终实现的时间演历,但也是其科学的形而上学建筑所遮蔽的那种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要素。康德从其纯粹理性的通盘把握的视角出发,将历史把握为人类一切经验性行动的系统整体。这个整体既是时间上向前、向后不确定地延展的世界理念,又是按照合目的性秩序联结所有世代人的行动的自然理念。而如此这般被设想的一种普遍历史的理念,也揭示了人类理性自身在时间中发展完善的历程。理性既是建构历史哲学的理论主体,也被看作是在历史过程中自我成就的实践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历史哲学 理性 合目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国力理论的演变与中国化 被引量:5
4
作者 贾海涛 唐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8,共8页
综合国力研究始于西方,属于西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中权力(power)理论的一部分;中国综合国力问题的研究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已经与西方相关理论体系分道扬镳而自成体系。这是一种学术的自觉和创新,但也... 综合国力研究始于西方,属于西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中权力(power)理论的一部分;中国综合国力问题的研究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已经与西方相关理论体系分道扬镳而自成体系。这是一种学术的自觉和创新,但也存在一定的学术失范和对西方相关理论的承接不足,因而缺乏国际学术对话。追根溯源,比照差异,有助于这一理论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国力 权力 理论源头 体系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儒学案》的道统论话语建构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明儒学案》通常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这种观点的误区是把《明儒学案》与其所属学术传统割裂开来。《明儒学案》并没有超出传统上"以道为体、以史为用"的道统史观,它是以总结明代儒学为途径、以表彰刘宗周之学为目标... 《明儒学案》通常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这种观点的误区是把《明儒学案》与其所属学术传统割裂开来。《明儒学案》并没有超出传统上"以道为体、以史为用"的道统史观,它是以总结明代儒学为途径、以表彰刘宗周之学为目标的道统论著作。刘宗周建立了一种从整体上超越朱子学和阳明学的哲学立场,黄宗羲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通达的道统史观,把存在诸多差异的明儒学术统合为一个价值整体。其话语特色是:既按各家思想自身的逻辑突出其特质,又使各家思想以参证、彰显刘宗周之学的方式存在于话语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儒学案 黄宗羲 刘宗周 道统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老子》文本的演变——由《韩非子》等战国著作中的《老子》引文来考察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华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118,共12页
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 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老子》一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至少已具有了其中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在这六十四章中,只有三十八章是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老子》某章内容,且它们全都出于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诸书所引《老子》则属只言片语或概述大意。这又说明,到《韩非子》成书时为止,《老子》一书实际只有三十八章完全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今本《老子》的最后定型,应该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统一思想由丞相李斯主持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韩非子》 文本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律话语理论从德沃金到哈贝马斯的演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为了超越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法律解释,德沃金坚持认为,必须把基本的权利原则作为具体的法律实践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和适当地制定和应用一种法律。为此,德沃金要求建立一种基于"整体性原则"之上的法律话语理... 为了超越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法律解释,德沃金坚持认为,必须把基本的权利原则作为具体的法律实践的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和适当地制定和应用一种法律。为此,德沃金要求建立一种基于"整体性原则"之上的法律话语理论。但由于坚持了一种"真理符合论"的立场,他并没能对法律话语理论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解释。为了走出法律话语理论的误区,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建立在"真理合意论"之上的法律话语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沃金 哈贝马斯 法的有效性商谈 法的应用性商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伦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4,共7页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了理性的无能。在他看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被确定为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实在世界的理性洞察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它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今天,认知主义伦理学似乎还是用程...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指出了理性的无能。在他看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被确定为我们能够正确把握实在世界的理性洞察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它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今天,认知主义伦理学似乎还是用程序性的道德自我切断了自我与其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不可分的联系(它回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的无能的问题),而本体论伦理学以文化—伦理具有自我解释的功能为由,整个地否定了反思性的自我的特殊性(它走向了一种彻底的还原论)。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方法论上入手:一方面对道德自我的形成重新做出一种非本体论的评价,另一方面对认知主义的程序理性思维进行批判,以便对处于历史的自然秩序中的自我做出正确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伦理学 本体论伦理学 理性的无能 主体性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 个体性的伦理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形式推理走向实质推理:论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钢 《哲学分析》 2011年第4期14-28,196,共15页
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是直接反对形式语义学分析中的表象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因此,他用实质推理取代了形式推理、把说话者的信念(断言)和表征内容视为语义分析的主要内容,并运用了语用学解释和语义学分析的方法。布兰顿希望表明,如果意... 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是直接反对形式语义学分析中的表象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因此,他用实质推理取代了形式推理、把说话者的信念(断言)和表征内容视为语义分析的主要内容,并运用了语用学解释和语义学分析的方法。布兰顿希望表明,如果意向性状态是一种具有内容的意向性状态,那么,语义学就是对这种内容的研究,而语用学则是对具有这种内容的意向性状态、态度和言语行为的语力或意味的研究。另一方面,布兰顿考虑了表征的内容与推理的关系,他认为表征的内容只有通过推理才能被理解。因此,在他的整个推理主义的建构中,他所要发展的是一种对信念和表征性内容进行推理主义转换的强的推理主义;这种强的推理主义在技术上是基于替换原理和回指这两种关键的语义推理的方法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语义学 自然主义 形式推理 实质推理 表征的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远源考论——先秦墨家与上古的氏族、部落及国家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华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123,167,共20页
《汉书·艺文志》的“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一说,存在明显的语义模糊和牵强附会之处。墨家的起源应为“司空之官”,其“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上同”等思想主张,皆源于此。在中国的上古传说时代,属于炎帝... 《汉书·艺文志》的“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一说,存在明显的语义模糊和牵强附会之处。墨家的起源应为“司空之官”,其“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上同”等思想主张,皆源于此。在中国的上古传说时代,属于炎帝部落分支的共工氏的首领“共工”,同时兼任“平水土”“营城郭”和“监百工”——实即“周官”中的司空之职。尧、舜以部落联盟盟主的身份平息了共工氏与颛顼(祝融)氏因洪水而起的冲突之后,另任命禹为司空,共工氏的垂为“共工”。从此,司空之职仅主“平水土”“营城郭”,而共工氏的首领“共工”(“垂”)则仅负责“监百工”,变成了“工巧”的代名词。随着共工氏的衰落和中国民族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也就不再有关于共工氏的新的传说产生。关于“平水土”“营城郭”和“监百工”之职官的完整记载,只有“鸟名官”的少皞氏胞族鷷雉氏中的奚仲一族。奚仲一族以“工巧”著名,自夏商到春秋战国之际,世居于薛国,产生了墨翟、公输班等能工巧匠,孕育出了墨家的思想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司空 共工氏 少皞氏 薛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中的“Sein ist offenbar kein reales Pradikat”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凤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101,共6页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的理想”一节阐述了上帝与有条件者的规定和被规定关系,这构成“上帝的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这一节的重要语境。而康德在其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中对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分,也必须与该语境相结合;由...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的理想”一节阐述了上帝与有条件者的规定和被规定关系,这构成“上帝的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这一节的重要语境。而康德在其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中对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分,也必须与该语境相结合;由此,“Sein ist offenbar kein reales Pradikat”(存在显然不是实在谓词)这一关键命题才能得到准确理解。在他看来,上帝只是思维中的一个概念,关于上帝的任何命题都不包含实在谓词。因为实在谓词表达的不是上帝的整全的、最高的实在性,而是有条件者的作为部分的、具有确切内容的实在性。前者是后者的先验的通盘规定根据,两者正好对应于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上帝 存在 逻辑谓词 实在谓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原儒”及其经子关系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燕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39,共17页
近代以来的“原儒”研究,学者通常以为始于章太炎、胡适。其实,在他们之前,康有为就采用“即道以原儒”的方法,从思想演变的视角梳理儒家的起源及其在先秦的流衍,考察儒家与孔子及六经的关系,由此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比较康有为与近... 近代以来的“原儒”研究,学者通常以为始于章太炎、胡适。其实,在他们之前,康有为就采用“即道以原儒”的方法,从思想演变的视角梳理儒家的起源及其在先秦的流衍,考察儒家与孔子及六经的关系,由此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比较康有为与近代学者的“原儒”工作,给予我们的提示是,原儒不能局限于考证“儒”的本义,还要探究“儒家”作为一种思想的起源,以及儒学在先秦的授受源流。同时,古今学者的“原儒”包含经子关系命题,因思想立场、研究方法的不同,各人对经子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研究者必须结合学术思想史来考察经子关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形态,不能用某一命题笼统地概括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儒 儒家 儒教 经子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六经五记”与近代经学转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燕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9,共10页
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研究,从破坏的方面说,打破了十三经系统,使人从尊经转向疑经,带来了经学的革命。从建设的方面言,辨伪经传不是目的,康氏在辨伪的同时,又以正名的方式,论证了“孔子作六经”的命题。六经之中,《易》和《春秋》是孔学正宗... 康有为的今文经学研究,从破坏的方面说,打破了十三经系统,使人从尊经转向疑经,带来了经学的革命。从建设的方面言,辨伪经传不是目的,康氏在辨伪的同时,又以正名的方式,论证了“孔子作六经”的命题。六经之中,《易》和《春秋》是孔学正宗,而《礼运》《中庸》《孟子》《论语》及《公羊传》等寄寓着孔子的微言大义。康有为主张用五部传记来配六经,藉此重建新的经书系统,此即“六经五记”。通过对经典的注解,康有为建构了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即天元性命之学。由此阐发的仁学思想,则为其政治制度和大同世界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体现出政治学与心性学的统一。康有为的“六经五记”以今文经学为主,兼采宋明性理之学,这一调和汉宋的思想体系,为当代的“回归经学”思潮开拓了一种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五记 正名 天元 仁学 大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的文化基因——先秦道家与上古的氏族、部落及国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华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37,共19页
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道家二十六家七百三十四篇著作中,可确定属于宋、卫、陈、郑、齐、楚诸国者二十二家七百零一篇,占《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道家总人数的84%以上、著作总篇数的95%以上。而宋、卫、陈、郑、齐、楚... 在《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先秦道家二十六家七百三十四篇著作中,可确定属于宋、卫、陈、郑、齐、楚诸国者二十二家七百零一篇,占《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道家总人数的84%以上、著作总篇数的95%以上。而宋、卫、陈、郑、齐、楚诸国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众多的先秦道家人物和著作,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基本民众乃上古颛顼氏之苗裔,在他们的基因中天然地具有某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官”意识。“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亦即“道家者流,盖出于颛顼氏(重、黎)天地之官”。源于颛顼氏的道家思想文化基因在陈、宋、楚三国有较纯正的传承,其故地流行的老庄道家多主“虚静无为”和“以自隐无名为务”;而在卫、郑、齐三国的道家则明显具有东夷文化和西部炎黄文化融合的特征,其道家思想亦在道家之“道”的名义下,寻求与儒、法、刑、名等各种思想的相互调适与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源流 氏族 部落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观与心证——《庄子》“忠恕之道”发微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燕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0-146,共7页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忠恕 身观 心证 才全而德不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之间——论伍连德之中医现代性转型探索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丁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0-155,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始终在民族主义与现代性的张力中寻求平衡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其现代性转型亦如是。鉴于此,本文将伍连德有关中医的论述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大历史处境中进行考察,即在阐释伍...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始终在民族主义与现代性的张力中寻求平衡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其现代性转型亦如是。鉴于此,本文将伍连德有关中医的论述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大历史处境中进行考察,即在阐释伍连德对中医现代性转型探索的内容——中医发展的症结、中医如何契合科学以及中医如何完成进化,并将其主张与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伍连德该探索背后的心灵世界——民族主义保国与现代化强国的混合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连德 中医 科学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志与立法:康德论“创作法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凤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法则的创作者和立法者并不是相等同的概念。康德将上帝理性和人类理性都看作立法能力,但不承认它们是创作法则的能力。因为它们所确立的法则并不针对具体的情境和内容,而是从其概念中分析出来的。与之不同的是,人的...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法则的创作者和立法者并不是相等同的概念。康德将上帝理性和人类理性都看作立法能力,但不承认它们是创作法则的能力。因为它们所确立的法则并不针对具体的情境和内容,而是从其概念中分析出来的。与之不同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在面临具体情境时,应当将其行为准则普遍化为法则,这才是创作法则的活动。这两种法则之间是一和多的关系,并且对应于理性对意志的立法和意志对理性法则的执行这两种活动。创作法则的活动的实质在于,意志在执行理性法则的同时就包含着立法的意义。康德的这两个层面的立法思想延续了哲学史上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区分传统,而其创造性价值就在于将自然法和人定法的统一性纳入人类自身甚至个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立法 法则 理性 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家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华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1-134,167,168,共16页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公开进行学术批评的学派之一。尽管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墨子仍然对“儒之道足丧天下者四政焉”提出了批评;而墨子后学甚至还有对孔子本人的攻击。墨家的“兼爱”“尚贤”“右鬼”“非命”诸论,...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公开进行学术批评的学派之一。尽管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墨子仍然对“儒之道足丧天下者四政焉”提出了批评;而墨子后学甚至还有对孔子本人的攻击。墨家的“兼爱”“尚贤”“右鬼”“非命”诸论,则主要是针对道家杨朱学派“为我”“不尚贤”“无鬼”及“安于性命之情”之说的批评。在墨子时代,尽管阴阳、纵横、法、名、农、杂等其它诸子学派尚未正式形成,但它们的某些思想观点却已经存在,故《墨子》中也不乏对阴阳、纵横、法、名、农、杂及小说家等诸子学派观点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先秦诸子 静态比较 思想渊源 学术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论资产阶级在殖民地的伪善——以《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以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所描述的资产阶级文明分别在其故乡与殖民地两副截然相反的面孔为契入点,全面梳理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文明伪善的系统理论,并指出该批判与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的道德批判之间的差异。具体而... 本文以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所描述的资产阶级文明分别在其故乡与殖民地两副截然相反的面孔为契入点,全面梳理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文明伪善的系统理论,并指出该批判与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的道德批判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本文呈现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文明在殖民地伪善的内涵并比较其与马克思的道德批判之间的异同,揭示资本主义文明伪善的原因以及指出超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纲挈领地勾勒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与殖民地关系的理论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和对贸易摩擦加剧与单边主义盛行的当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殖民地 资产阶级 双重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与名家形而上学的历史纠葛及其影响和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华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8-123,共6页
中国哲学有两种基本的形而上学形态:一种是以道家为代表的“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另一种是以名家为代表的纯粹的形而上学。道家的“道”本为天道,指形上之道,但道家的“道”既绝对无形无名,又是“其中有象”“有物”的“恍惚”或“惚恍... 中国哲学有两种基本的形而上学形态:一种是以道家为代表的“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另一种是以名家为代表的纯粹的形而上学。道家的“道”本为天道,指形上之道,但道家的“道”既绝对无形无名,又是“其中有象”“有物”的“恍惚”或“惚恍”,是“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名家的“常(恒)名”则是与所有“达名”“类名”“私名”皆相对的“纯粹的范畴”或“绝对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整合这两种形而上学的历史,其结果则是以道家为代表的“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淘汰了以名家为代表的纯粹的形而上学。道家“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显示了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特征,也形塑了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性格。名家纯粹的形而上学,则说明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文化中也存在“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代表了中国哲学和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与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中西哲学和文化的对话、交融、接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和结合点。名家和道家形而上学上的历史纠葛,则是上古传说时代中华民族内部历史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名家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