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氯-1,2-丙二醇对睾丸间质瘤细胞R2C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邹飞雁 白顺 +4 位作者 白卫滨 孙建霞 张磊 黄亚东 孙伟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9-573,共5页
为了探讨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睾丸间质瘤细胞R2C活性的影响,分别用0.5、1、2、4、6 mmol/L的3-MCPD刺激R2C细胞,利用MTT法得到3-MCPD对R2C细胞的IC25、IC50以及IC75。取以上3种不同... 为了探讨3-氯-1,2-丙二醇(3-Monochloropropane-1,2-diol,3-MCPD)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睾丸间质瘤细胞R2C活性的影响,分别用0.5、1、2、4、6 mmol/L的3-MCPD刺激R2C细胞,利用MTT法得到3-MCPD对R2C细胞的IC25、IC50以及IC75。取以上3种不同浓度的3-MCPD作用细胞4 h和24 h,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检测其作用4 h时对DNA损伤的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assay,RIA)检测其作用4 h和24 h对孕酮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MCPD能抑制R2C细胞的增殖,其IC25、IC50和IC75分别为1.027、1.802、3.160 mmol/L;浓度为IC75的3-MCPD作用R2C细胞4 h后,对其DNA有损伤作用,且孕酮的合成量降低了16.0%;当3-MCPD各浓度组作用R2C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孕酮合成量降低9.5%至61.2%。以上结果表明,3-MCPD能抑制R2C的活性,影响细胞孕酮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1 2-丙二醇 睾丸间质瘤细胞 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氯-2-丙醇对睾丸间质细胞R2C活性及孕酮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白顺 孙建霞 +3 位作者 白卫滨 邹飞雁 张齐好 黄亚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2-295,共4页
目的:研究1,3-二氯-2-丙醇(1,3-DCP)对体外睾丸间质细胞活性及孕酮合成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5、1、2、4、6mmol/L浓度的1,3-DCP作用R2C细胞48h,利用MTT法获得1,3-DCP对R2C细胞的IC25、IC50以及IC75。选取以上3种不同浓度的1,3-DCP作用... 目的:研究1,3-二氯-2-丙醇(1,3-DCP)对体外睾丸间质细胞活性及孕酮合成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5、1、2、4、6mmol/L浓度的1,3-DCP作用R2C细胞48h,利用MTT法获得1,3-DCP对R2C细胞的IC25、IC50以及IC75。选取以上3种不同浓度的1,3-DCP作用细胞4h或24h,通过单细胞电泳法(SCGE)检测其作用4h时对DNA损伤的程度;通过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h或24h处理时对孕酮合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3-DCP能抑制R2C细胞的增殖,其IC25、IC50、IC75分别为(1.161±0.046)、(1.897±0.018)、(3.100±0.040)mmol/L;作用4h对R2C细胞DNA有损伤作用;各浓度组作用4h或24h后与对照组相比均能降低孕酮的合成。结论:1,3-DCP能抑制R2C的活性,影响细胞孕酮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二氯-2-丙醇 睾丸间质细胞 孕酮 细胞活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污染物3-氯-1,2-丙二醇毒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白顺 孙建霞 +2 位作者 邹飞雁 孙丛龙 白卫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2,共5页
氯丙醇类化合物3-氯-1,2-丙二醇(3-MCPD)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关注的食品污染物,最初发现在酸水解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食品中。近年来,许多食品特别是精制油中发现大量3-MCPD脂类,其能够在体内通过代谢途径产生3-MCPD。研究发现3-MCPD在啮齿... 氯丙醇类化合物3-氯-1,2-丙二醇(3-MCPD)是目前国际上广为关注的食品污染物,最初发现在酸水解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食品中。近年来,许多食品特别是精制油中发现大量3-MCPD脂类,其能够在体内通过代谢途径产生3-MCPD。研究发现3-MCPD在啮齿类动物中存在明显的毒性作用,且具有种属和位点特异性。结合国内外毒理学研究成果,概述3-MCPD体内代谢途径,详细综述其急性毒理、致癌性以及遗传、生殖、免疫、神经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3-MCPD毒理学评价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1 2-丙二醇 毒理 食品安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P2蛋白在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谢妍 迟恒 +1 位作者 乜春城 曹佐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0-156,共7页
目的:在蛋白质水平确定小鼠卵巢的颗粒细胞内是否表达透明带蛋白.方法:制作小鼠卵巢组织的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实验用抗ZP2抗体检测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是否存在ZP2蛋白,荧光显微镜下对卵巢切片的荧光信号拍照,通过灰度分析评估小鼠卵巢的... 目的:在蛋白质水平确定小鼠卵巢的颗粒细胞内是否表达透明带蛋白.方法:制作小鼠卵巢组织的冰冻切片,免疫荧光实验用抗ZP2抗体检测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中是否存在ZP2蛋白,荧光显微镜下对卵巢切片的荧光信号拍照,通过灰度分析评估小鼠卵巢的颗粒细胞中的荧光信号,检测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内的ZP2蛋白.结果:实验组卵巢切片颗粒细胞区抗透明带ZP2抗体标记的荧光信号灰度值(1. 88±0. 57)明显比对照组(1. 20±0. 11)强.结论: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也表达透明带ZP2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带 颗粒细胞 免疫荧光试验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ZP2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乜春城 姚冠颖 曹佐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2-525,548,共5页
目的制备抗小鼠ZP2(m ZP2)抗体并研究抗血清的免疫活性。方法利用Rosetta宿主菌诱导表达m ZP2重组蛋白,电泳分离重组ZP2蛋白,切胶制备免疫抗原;利用乳化抗原主动免疫新西兰雄兔制抗血清;通过ELISA测定抗体应答水平;以免疫组化测定抗血... 目的制备抗小鼠ZP2(m ZP2)抗体并研究抗血清的免疫活性。方法利用Rosetta宿主菌诱导表达m ZP2重组蛋白,电泳分离重组ZP2蛋白,切胶制备免疫抗原;利用乳化抗原主动免疫新西兰雄兔制抗血清;通过ELISA测定抗体应答水平;以免疫组化测定抗血清特异性;通过精卵结合实验检测抗血清对小鼠卵子结合顶体反应后精子的影响。结果 ELISA结果说明用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雄兔诱发产生了抗血清。免疫组化实验证明抗血清与小鼠卵巢透明带发生了特异性反应,精卵结合实验显示抗ZP2抗体能抑制顶体反应后精子与卵子结合。结论重组m ZP2蛋白诱发产生了抗ZP2抗体,抗体能抑制顶体反应后的精子与卵子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卵透明带mZP2 抗血清 免疫组化 精卵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雄性生殖损伤小鼠体外受精作用的影响
6
作者 芦春斌 张雁 +3 位作者 陈博慧 林泽斌 仇平乐 刘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0-916,共7页
用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P)处理小鼠建立雄性生殖损伤模型,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饲料喂食30 d,进行体外受精实验,检测其受精率及2-细胞、4-细胞、8-细胞和囊胚的形成率和优胚率,评估转基因大豆饲料对雄鼠生殖功能的潜在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用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P)处理小鼠建立雄性生殖损伤模型,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饲料喂食30 d,进行体外受精实验,检测其受精率及2-细胞、4-细胞、8-细胞和囊胚的形成率和优胚率,评估转基因大豆饲料对雄鼠生殖功能的潜在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CP处理导致的生殖损伤条件下,与非转基因大豆喂食组相比,以抗草甘膦转基因饲料喂食30 d对小鼠受精率,及其分裂形成的2-细胞、4-细胞、8-细胞和囊胚形成率和优胚率无显著(P>0.05)影响,表明CP诱导的生殖损伤状态下,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饲料喂食30 d不会对雄性小鼠的生殖功能造成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小鼠 环磷酰胺(CP) 体外受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台运动对高龄大鼠运动机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华伟 廖肇福 +6 位作者 赖炳林 李艳梅 沈晓涛 郑馨 冯珊珊 齐绪峰 蔡冬青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大鼠运动机能随增龄的变化规律,以及运动对高龄大鼠运动机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6月龄、8月龄和2月龄SD大鼠进行为期2周的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干预,测定大鼠运动前后前肢拉力、耐力、躯体向上活动能力及极限速度4个机能指标,进行... 目的探讨大鼠运动机能随增龄的变化规律,以及运动对高龄大鼠运动机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26月龄、8月龄和2月龄SD大鼠进行为期2周的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干预,测定大鼠运动前后前肢拉力、耐力、躯体向上活动能力及极限速度4个机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6月龄大鼠组的前肢拉力、耐力、躯体向上活动能力、极限速度均显著低于8月龄组和2月龄组,且后3个指标呈现增龄性下降;226月龄和8月龄组的前肢拉力运动后高于运动前,8月龄组和2月龄组的躯体向上活动能力运动后高于运动前;3运动干预前后4项指标的运动机能总评分进行比较,26月龄组运动后显著高于运动前。结论大鼠的前肢拉力、耐力、躯体向上活动能力及极限速度等4项运动机能指标呈增龄性下降,可作为大鼠运动机能的衰老指标。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能显著改善高龄大鼠总运动机能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运动机能 跑台运动训练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参与保护葡萄糖饥饿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1
8
作者 姚悦纯 蔡冬青 陈夷林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8-247,共10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否参与葡萄糖缺乏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方法:使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株构建葡萄糖饥饿模型,分别使用BDNF的siRNA及BDNF-TrkB通路阻断剂对经建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处理,使用...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否参与葡萄糖缺乏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方法:使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株构建葡萄糖饥饿模型,分别使用BDNF的siRNA及BDNF-TrkB通路阻断剂对经建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处理,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使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对BDNF及其他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葡萄糖饥饿会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晚期凋亡水平随着缺糖时间增加而升高,且微血管内皮细胞BDNF表达量上调。在葡萄糖饥饿状态下,使用BDNF受体TrkB的抑制剂K252a阻断BDNF-TrkB通路能增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凋亡;抑制BDNF表达使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升高。结论:BDNF参与保护葡萄糖饥饿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参与非葡萄糖饥饿和葡萄糖饥饿状态下糖酵解关键调控基因PFKM表达水平的维持,从而在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及通过糖酵解供能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葡萄糖饥饿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核测序揭示成年小鼠心脏构成细胞的分群及占比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春宝 李立林 蔡冬青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目的:利用单细胞核测序技术分析成年小鼠心脏构成细胞的分群,以及各群细胞所属类别、相对特异标记基因及各细胞群在心脏构成细胞的占比,旨在为阐明不同类型心脏构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选择2月龄的C57BL/6J小鼠心脏用于... 目的:利用单细胞核测序技术分析成年小鼠心脏构成细胞的分群,以及各群细胞所属类别、相对特异标记基因及各细胞群在心脏构成细胞的占比,旨在为阐明不同类型心脏构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选择2月龄的C57BL/6J小鼠心脏用于心脏构成细胞的细胞核制备。使用10×Genomics单细胞测序技术对经制备的心脏细胞核进行测序。使用Cellranger将测序的原始数据解析为fastq文件,生成feature-barcoded定量矩阵进行数据整合及基因表达分析等。利用Seurat对经Cellranger分析处理的数据进行质控、标准化、降维、tSNE聚类、细胞类别注释及具体细胞分群可视化处理。结果:成年小鼠心脏细胞可分为19群,共10个细胞种类,占比较大的细胞分别为内皮细胞(39.46%)、心肌细胞(26.56%)和成纤维细胞(13.46%),合计占心脏细胞总数的79.48%。标记基因鉴定发现,内皮细胞前两位的特异性标记基因为Pecam1和Cdh5基因,心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基因为Actn2和Tnnc1基因,而成纤维细胞则为Col1a2和Col3a1基因。结论:成年小鼠心脏主要由10种细胞构成,其在心脏的占比不同,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是位列前3位的构成细胞。每种构成细胞均存在相对特异的标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核测序 小鼠 心脏 心脏构成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