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招志毅(综述) 陈建苏(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2-666,共5页
2006年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建立被誉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得进行患者体细胞来源的干细胞治疗成为可能。近年的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的成纤维细胞、B淋巴细胞、神经干细胞、头发角质细胞、胰腺细胞、脐带基质和羊膜的间... 2006年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建立被誉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得进行患者体细胞来源的干细胞治疗成为可能。近年的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的成纤维细胞、B淋巴细胞、神经干细胞、头发角质细胞、胰腺细胞、脐带基质和羊膜的间充质细胞均可重编程成为iPSCs并可通过一定的诱导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为多种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而iPSCs研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眼科,iPSCs诱导后可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感光细胞和其他视网膜细胞,从而为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干细胞治疗不同,iPSCs移植治疗相应的疾病避免了传统干细胞治疗所存在的道德伦理及免疫排斥等限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就iPSCs的概念、诱导策略及方法、在眼科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视网膜变性性疾病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徐舒怡 侯光辉 +1 位作者 吴静 徐锦堂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2-887,共6页
背景眼表疾病导致的角膜盲已成为全球致盲性角膜疾病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组织工程角膜为眼表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到兔角膜基质后的分化发育... 背景眼表疾病导致的角膜盲已成为全球致盲性角膜疾病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组织工程角膜为眼表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到兔角膜基质后的分化发育情况,探讨人UC-M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以及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可行性。方法获取人脐带组织,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人UC—MSCs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扩增和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及诱导成骨分化鉴定。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将人UC—MSCs接种于去上皮的猪角膜基质上,培养4d后行实验组兔左眼板层角膜移植;对照组以相同的手术方法单纯移植去上皮猪角膜基质。术后对角膜定期行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并分别于术后2、4、8周摘除各组实验眼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评价移植到兔角膜基质的人UC-MSCs的存活、分化以及移植局部的反应等;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后角膜上皮细胞中角蛋白3(CK3)、CKl2以及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ABCG2)的表达。结果消化培养的人UC—MSCs呈圆形,细胞胞体较大,贴壁后细胞呈长梭形。培养获得的人UC—MSCs的细胞表型CD105^+/CD29^+/CD44^+/CD34^-/CD45^-,并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实验组人ISC—MSCs接种到去上皮猪角膜基质后贴附良好、生长迅速,术后植片在植床上存活良好,种植了人UC-MSCs的去上皮猪角膜移植到兔眼,可见实验组受体角膜较对照组透明,未见明显新生血管,在活体共焦显微镜下可见新生的角膜上皮样细胞,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在重建的角膜上皮层检测到CK3及CKl2的阳性表达,而未见ABCG2的表达。结论将种植了人UC—MSCs的猪角膜基质移植到损伤的兔角膜后,人UC—MSCs可以存活、增生并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可用于修复甚至重建损伤的角膜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猪角膜基质 组织工程角膜 上皮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编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晓令 刘庆 +3 位作者 王婵 郭永龙 余榕捷 陈建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18-1222,1227,共6页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即通过不同的转导方法,将影响重编程的关键转录因子、RNA、蛋白或小分子化合物导入到成体细胞,使其"返老还童"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并能够被诱导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即通过不同的转导方法,将影响重编程的关键转录因子、RNA、蛋白或小分子化合物导入到成体细胞,使其"返老还童"回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并能够被诱导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 iPSCs 的问世,对干细胞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患者来源的体细胞可以被诱导成iPSCs,用于相关疾病的检测分析与干细胞治疗,规避了免疫排斥和道德论理等问题。但是由于iPSCs诱导的低效性和致瘤性,使得这个"新星"在临床中的应用被质疑,目前科学家一直围绕这2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改进转导途径,改变重编程方法来提高它的安全性和效率,并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结果,从而使iPSCs未来用于临床的前景变得越来越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纤维囊为载体培养角膜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光霞 陈建苏 徐锦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索以脱细胞的肾纤维囊作为载体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并研究角膜内皮细胞特性。方法将培养扩增的角膜内皮细胞分别接种到培养板和肾纤维囊上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免疫荧光、HE染色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进行检测,观察角膜内皮细胞... 目的探索以脱细胞的肾纤维囊作为载体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并研究角膜内皮细胞特性。方法将培养扩增的角膜内皮细胞分别接种到培养板和肾纤维囊上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免疫荧光、HE染色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进行检测,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在培养板和肾纤维囊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在肾纤维囊上快速贴壁生长并增殖,细胞形态为多角形或六边形,多次传代后细胞仍维持原有的形态和功能,细胞能长期培养。在培养板上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贴壁生长和增殖情况稍差。结论角膜内皮细胞在脱细胞的肾纤维囊载体上生长良好,细胞形态结构明显。本研究为角膜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提供了简单和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纤维囊 角膜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用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标记的研究
5
作者 谭美华 陈建苏 +4 位作者 陈剑 吴静 招志毅 戴应 李善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9-822,共4页
背景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多向分化特性为各种临床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新的种子来源,在眼科领域,iPSCs已成为人眼变性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良好模型,而更好的iPSCs识别和鉴定技术是对其体内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 背景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多向分化特性为各种临床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新的种子来源,在眼科领域,iPSCs已成为人眼变性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良好模型,而更好的iPSCs识别和鉴定技术是对其体内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目的探讨量子点标记人iPSCs的可行性及其最佳浓度,并观察量子点标记人iPSCs的光稳定性,为iPSCs应用于眼部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示踪技术。方法用无饲养层细胞培养法培养和扩增脐带间充质基质细胞一人iPSCs系,并用免疫荧光法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鉴定;选取不同浓度CdSe/ZnS核壳结构的量子点对扩增培养的iPSCs进行标记,用三维去卷积实时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标记效果。将量子点标记后的iPSCs继续培养,分别于1次传代后1周和2次传代后1周观察荧光标记的稳定性。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培养和扩增的iPSCs呈克隆样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iPSCs中OCT4和Nanog两种干细胞标志蛋白均阳性表达。5.0、7.5、10.0nmol/L三种浓度的量子点标记后均可见iPSCs中的橘红色荧光,随着量子点浓度的增加,iPSCs中标记的橘红色颗粒明显增加,10.0nmol/L量子点标记后iPSCs中的橘红色荧光最强,荧光颗粒最多。iPSCs2次传代1周后仍可观察到量子点的橘红色荧光,但与传代前和1次传代后1周相比荧光强度减弱。结论量子点标记技术可示踪iPSCs,其荧光标记效果呈浓度依赖性。本研究实验条件下量子点标记的荧光至少可维持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标志物 诱导多能干细胞 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精氨酸对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庆志 朱晓谦 +2 位作者 李彦 杨皓庄 原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94-1096,共3页
目的:观察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IR)致心律失常的演变及L-Arg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在体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48只兔分为4组:IRa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IRb组(缺血120min再灌注120min),IRa+L-Arg组,IRb+L-Arg组;每组12只。... 目的:观察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IR)致心律失常的演变及L-Arg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在体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48只兔分为4组:IRa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IRb组(缺血120min再灌注120min),IRa+L-Arg组,IRb+L-Arg组;每组12只。记录心电图,计算心律失常评分及与时间依赖关系并分析L-Arg干预效果。结果:①随右冠状动脉结扎时间延长,各组心律失常分数逐渐呈上升趋势,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并逐渐加重;②再灌注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次数减少,且由Ⅲ度→Ⅱ度→Ⅰ度→正常,窦性和房性心律失常逐渐恢复窦性心律;IRa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低于IRb组相同再灌注时段(P<0.01);③IRa+L-Arg组和IRb+L-Arg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数分别明显低于IRa和IRb组相同再灌注时段(P<0.01);④IRa+L-Arg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低于IRb+L-Arg组(P<0.01)。结论:补充适量的L-Arg具有抗因右冠状动脉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缺血期时间越长,L-Arg抗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 心律失常 精氨酸 冠状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水培养对牛角膜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善义 戴应 +3 位作者 谭美华 丁勇 钟敬祥 陈建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7-131,共5页
背景组织工程角膜内皮层的构建需要有活性的角膜内皮细胞(CECs),因此如何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有生理功能的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观察房水对体外培养的牛CECs生长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牛眼球前房抽取1.2ml房水,经... 背景组织工程角膜内皮层的构建需要有活性的角膜内皮细胞(CECs),因此如何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有生理功能的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观察房水对体外培养的牛CECs生长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牛眼球前房抽取1.2ml房水,经消毒过滤后取上清备用。从牛眼角膜组织分离牛CECs并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传代。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体积的房水,使房水终体积分数分别为2.5%、5.O%、10.O%、15.O%、20.O%,对照组不加房水,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_8)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在450nm处的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分析10.O%房水培养对CECs细胞周期的影响。待培养细胞融合成单层后,1ml塑料枪头尖端在培养皿底划痕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加入10.O%房水培养24h,未加入房水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检测细胞单层的愈合情况。将细胞以6xlO’个/ml密度接种到培养皿中,分别用含10.0%房水的培养液和无房水的培养液孵育5d,利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分析细胞密度。结果培养的CECs呈六角形、铺路石样的扁平状。CCK-8比色法检测表明,各培养组细胞的A450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1,P=0.007);与对照组比较,各房水培养组细胞的A450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含10.0%房水培养组CECs的A450值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10.0%房水孵育24h后,处于S-G2期的细胞比例为(34.80±3.13)%,对照组为(23.0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9,P=0.005)。划痕愈合分析检测表明,10.0%房水组的细胞单层划痕面积为(0.116±0.019)mm2,对照组为(0.358±0.04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2,P=0.000)。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10.0%房水组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439±110)个/视野,大于对照组的(1162±4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0,P=0.000)。结论房水作用于培养的牛CECs后可促进CECs的生长,10.0%房水对培养的CECs有促进角膜细胞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水 角膜内皮细胞 增生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诱导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招志毅 陈建苏 +3 位作者 钟敬祥 谭美华 李善义 戴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6-981,共6页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全身各种类型的体细胞,同时不会引起伦理学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因此iPSCs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角膜内皮重建的种子细胞。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人iPSCs...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全身各种类型的体细胞,同时不会引起伦理学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因此iPSCs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角膜内皮重建的种子细胞。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人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ECs)混合共培养后分化iPSCs的形态学变化,并找出其细胞膜超微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分别培养兔CECs和人MMC-iPSCs细胞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PSCs细胞的标志物以鉴定iPSCs细胞。将传代后7d的iPSCs与60%融合的CECs在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共培养建立混合共培养模型,利用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CECs及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貌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CECs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66.93±10.48)μm和(44.85±8.14)μm,共培养前未分化的谮SCs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2.51±1.40)μm和(10.93±1.69)μm,共培养后分化的iPSCs长度和宽度分别为(36.12±10.29)μm和(31.53±9.65)μm。分化的iPSCs长度和宽度均大于共培养前的iP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的iPSCs宽度与CE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Cs细胞膜表面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2.11±1.03)μm和(115.68±92.08)nm,膜表面凹陷为窗孔样凹陷,最大宽度为(1.49±0.65)μm,膜表面结构几何参数均方根粗糙度(Rq)为(39.20±7.82)nm,平均粗糙度(Ra)为(30.37±5.32)nm;未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为颗粒状,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39±0.22)μm和(13.11±9.18)nm,膜表面凹陷为虫蚀样,凹陷的最大宽度为(0.34±0.18)μm,Rq和Ra分别为(26.60±4.93)nm和(9.97±3.78)nm;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为指状,突起的最大宽度和高度分别为(1.91±0.76)μm和(106.55±77.27)nm,膜表面凹陷为窗孔样,凹陷的最大宽度为(1.61±1.25)μm,Rq为(57.33±12.80)nm,Ra为(43.63±11.17)nm。分化的iPSCs细胞膜表面突起最大宽度和高度、凹陷最大宽度、Rq、Ra均大于共培养前未分化的iPS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M能够敏感地观察到iPSCs与CECs接触共培养7d后iPSCs向CECs方向转化的形态学变化,为进一步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 混合共培养 分化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结膜杯状细胞在维持眼表完整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志杰 王嫦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1,共5页
眼表组织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而发生异常,包括微生物侵袭、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粉尘、紫外线和变态反应原的刺激等。结膜杯状细胞在维持眼表自稳态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结膜杯状细胞在眼表黏膜免疫调控中的作... 眼表组织易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而发生异常,包括微生物侵袭、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粉尘、紫外线和变态反应原的刺激等。结膜杯状细胞在维持眼表自稳态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结膜杯状细胞在眼表黏膜免疫调控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杯状细胞是人和哺乳动物唯一的单细胞腺,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和眼表等器官的上皮层,是一种典型的黏液细胞,其发育和分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发现的ETS家族中的转录因子Spdef。结膜杯状细胞散在分布于结膜上皮细胞间,是结膜上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分泌黏蛋白保护和润滑眼表,还分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杯状细胞还参与抗原递呈,调控树突状细胞表型的分化,诱导免疫耐受,参与多种眼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许多眼表疾病,例如干眼,可造成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功能的改变。因此,眼科医师应关注结膜杯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眼表疾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状细胞/生理 上皮细胞/细胞学 眼表 稳态 黏膜/生理 黏蛋白 免疫 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环境中兔角膜内皮细胞诱导人iPSCs分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美华 陈建苏 +5 位作者 招志毅 丁勇 钟敬祥 戴应 李善义 杨皓庄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88-1493,共6页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兔CECs并传代,同时使用无饲养层细胞法培养扩增人脐带源iPSCs,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用量子点对iPSCs进行标记示踪,以不同密度比例建立iPSCs与CECs的共培养模式,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iPSCs分化前后CD34、CD133、CD31和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培养扩增的兔CECs形态为六边形,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iPSCs呈克隆样生长,Western blotting检测Oct4、Nanog和Sox2多能性标志蛋白均呈阳性;10 nmol/L量子点标记的iPSCs以1/4悬液与融合60%的兔CECs共培养为最佳模式;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共培养后iPSCs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浆比减小,细胞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物,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iPSCs的CD34、CD133、CD31和AQP1表达均呈阴性,共培养2周后iPSCs的CD34、CD133和CD31表达阴性,AQP1表达阳性。结论:与兔CECs混合共培养后人iPSCs不仅从形态学上向内皮样细胞方向转化,同时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蛋白AQ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 混合培养 显微镜检查 原子力 水通道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水对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光霞 陈建苏 +4 位作者 徐锦堂 吴连胜 潘红卫 林熙 唐建军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6-419,共4页
目的观察房水对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的角膜去除后弹力层、内皮层和上皮层后,得到基质层,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角膜基质细胞。在实验组的培养基中加入10%房水,对照组使用常规培养基培养。通过CCK8实验测得角膜... 目的观察房水对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的角膜去除后弹力层、内皮层和上皮层后,得到基质层,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角膜基质细胞。在实验组的培养基中加入10%房水,对照组使用常规培养基培养。通过CCK8实验测得角膜基质细胞的吸光度(A)值以分析细胞增生的情况。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2.5%、5%、10%、15%、20%的房水,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活性。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呈多角形或树枝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明胶酶谱法显示实验组的条带比对照组清晰。实验第1~5天分别测角膜基质细胞的A值,实验组的检测条带明显强于对照组,>10%的房水培养组检测的条带明显强于2.5%、5%房水培养组。CCK8检测表明,培养1~5d实验组的角膜基质细胞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水作用于角膜基质细胞后,可促进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10%房水对体外培养角膜细胞有促细胞增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水 角膜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集落样、分散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球型可移植的功能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晓令 朱德良 +4 位作者 连瑞玲 曾巧浪 Sanjana MATHEW 唐仕波 陈建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3-610,共18页
目的: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分化而来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在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前景。本研究将探讨非集落样、分散的hiPSC分化为功能性RPE细胞(hiPSC-RPE细胞)的可能性,并提供一种基于细胞球的可选移植方法。方... 目的: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分化而来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在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方面有很大的前景。本研究将探讨非集落样、分散的hiPSC分化为功能性RPE细胞(hiPSC-RPE细胞)的可能性,并提供一种基于细胞球的可选移植方法。方法:通过RT-PCR、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hiPSC-RPE。通过荧光素渗漏实验、跨上皮电阻测定、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光感受器外节段吞噬实验、冰冻切片、死/活细胞染色、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评估hiPSC-RPE的体内和体外功能。结果:hiPSC-RPE细胞阳性表达RPE细胞的生物标志物但不表达iPSC的生物标志物,例如CRALBP(97.4%)、EMMPRIN(93.8%)、Oct4(2.1%)和Sox2(2.0%)。hiPSC-RPE细胞表现出与RPE细胞一样的特性,包括屏障功能、吞噬活性和极性膜。hiPSC-RPE成球处理后细胞阳性表达nestin,并且SA-β-Gal染色减少(P<0.01)。hiPSC-RPE细胞球在脱细胞基质角膜上培养能形成单层。在碘酸钠诱导的RPE退化的青紫蓝兔视网膜下腔移植1个月,hiPSC-RPE细胞球能存活下来,并维持部分片状结构生长。结论:非集落样、分散的hiPSC能有效分化为功能性RPE细胞,而且移植后的hiPSC-RPE细胞球能在RPE退化的青紫蓝兔视网膜下腔维持部分片状结构生长。本研究可能为未来治疗RPE退行性疾病提供一种可选的细胞球移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球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注动物细胞培养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光霞 陈建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灌注培养方法是在传统的培养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动物细胞的培养方法。目前,组织工程方面有关灌注培养条件下细胞体外生长的研究表明,灌注培养提供的动态培养环境有利于细胞体外生长和增殖,可以得到与活体组织相似的体外组织,用灌... 灌注培养方法是在传统的培养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动物细胞的培养方法。目前,组织工程方面有关灌注培养条件下细胞体外生长的研究表明,灌注培养提供的动态培养环境有利于细胞体外生长和增殖,可以得到与活体组织相似的体外组织,用灌注培养所得的细胞或组织进行体内移植的成功率较高。灌注培养方法为组织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对灌注动物细胞培养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培养 组织工程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α,25-二羟维生素D_3对早期角膜移植小鼠Th17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14
作者 吴静 张瑾 +3 位作者 侯光辉 崔裕波 王超 陈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26-2231,共6页
目的:观察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小鼠模型中,1α,25-二羟维生素D3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作为受体,BALB/c小鼠作为供体,建立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模型。术后隔日对角膜移植小鼠腹腔注射1.0μg 1α,25二羟维... 目的:观察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小鼠模型中,1α,25-二羟维生素D3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作为受体,BALB/c小鼠作为供体,建立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模型。术后隔日对角膜移植小鼠腹腔注射1.0μg 1α,25二羟维生素D3(维生素D3干预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大豆油。在裂隙灯活组织镜下观察角膜移植物的透明情况,评估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取角膜移植物做病理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外周血中RORγt及IL-17的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IL-17和IFN-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α,25-二羟维生素D3显著地抑制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同时减少了角膜移植物的炎性渗出。应用1α,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后,小鼠脾脏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降低;外周血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被下调。结论:1α,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小鼠同种异体角膜排斥反应的作用与IL-17及相关细胞因子RORγt细胞调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二羟维生素D3 角膜移植术 辅助性T细胞17 白细胞介素17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基因的多态性与白塞病易感关联性的Meta分析
15
作者 吴静 崔裕波 +3 位作者 侯光辉 王超 张日佳 祁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43-747,共5页
背景白细胞介素-1(IL-1)α-889C/T、IL-1B-511C/T、+3962C/T和IL-1Ra-2是IL-1基因的不同位点。IL-1基因的多态性与白塞病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已经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已发表的关于IL-1基因... 背景白细胞介素-1(IL-1)α-889C/T、IL-1B-511C/T、+3962C/T和IL-1Ra-2是IL-1基因的不同位点。IL-1基因的多态性与白塞病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已经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对已发表的关于IL-1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之间关联性的文献进行二次分析,探讨儿IL-1基因多态性是否增加白塞病的易感性。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2013年5月31日之前公开发表的关于 IL-1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文献,检索途径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knowledge、GoogleScholar、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发表语种限于英文和中文,研究设计包括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Newcastle-OttawaScale(NOS)量表(共9分)评价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分析IL-1α-889TT基因型、IL-1β-3962C等位基因、IL-1p-511T表型基因和IL-1Ra-2等位基因与白塞病易感性间的关联性,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7篇研究中异质性低(12〈50%)的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评价各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异质性高(12〉50%)的指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价合并效应量。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0篇,经过阅读摘要和全文共纳入7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NOS量表评分均≥8分。7篇文献共包括白塞病患者499例和正常人708名,结果发现IL-1β-3962C等位基因多态性增加白塞病的风险(OR=1.41,95%CI:1.06~1.88,P=0.02),IL-1α-889TT表型基因的多态性降低白塞病的风险(OR=0.61,95%CI:0.40~0.92,P=0.02),而IL-1B-511T等位基因(OR=0.84,95%CI:0.58~1.23,P=0.38)和IL-1Ra-2等位基因(OR=1.25,95%CI:0.50~3.14,p=0.63)与白塞病之间均无明显关联。结论儿IL-1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易感性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要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白细胞介素-1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xadilan 对兔角膜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16
作者 招志毅 陈建苏 +4 位作者 余榕捷 谭美华 李红阳 刘晓飞 王静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1-903,911,共4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的PAC1受体特异激动剂Maxadilan对角膜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方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角膜上皮细胞,并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 目的探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的PAC1受体特异激动剂Maxadilan对角膜上皮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方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角膜上皮细胞,并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兔角膜上皮细胞PACAP的PAC1受体;细胞增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01μmol.L-1、0.03μmol.L-1、0.05μmol.L-1、0.10μmol.L-1、0.15μmol.L-1Maxadilan作为实验组,未加入Maxadilan作为对照组,检测不同浓度的Maxadilan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0.10μmol.L-1Maxadilan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RT-PCR检测显示兔角膜上皮细胞含有PACAP的PAC1受体;CCK-8法检测显示0.05μmol.L-1、0.10μmol.L-1、0.15μmol.L-1Maxadilan实验组分别比对照组细胞增多29.1%、41.5%、3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0、0.000);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0.10欁μmol.L-1Maxadilan组细胞增殖指数平均值为35.98%,与对照组细胞细胞增殖指数平均值29.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角膜上皮细胞存在PACAP的PAC1受体,Maxadilan对角膜上皮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ADILAN 角膜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眼表居留免疫细胞群的复杂性
17
作者 李志杰 刘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眼表是内眼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特殊界面,它提供了有效的物理和生物屏障以防止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侵入到眼内.这种保护作用是由眼表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细胞成分所决定的,特别是局部居留的免疫细胞,如先天淋巴样细胞(ILCs)、巨... 眼表是内眼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特殊界面,它提供了有效的物理和生物屏障以防止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侵入到眼内.这种保护作用是由眼表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细胞成分所决定的,特别是局部居留的免疫细胞,如先天淋巴样细胞(ILCs)、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Cs)和γδT细胞.最近的研究强调了LCs和肥大细胞作为免疫耐受诱导细胞的重要性.大多数成人组织的巨噬细胞群体在出生前就已种植到各种组织并保持在稳定状态,而不依赖于来自血液单核细胞的补充.然而,在炎性状态下,单核细胞会瞬时进入到组织成为部分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可以细分为2个主要的表型和功能不同的亚群,一个亚群主要负责对内皮细胞完整性的监控,另一个亚群属于经典的单核细胞,如快速迁移到损伤部位来填补外周组织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在眼表组织中已发现有最新鉴定的ILCs.这些细胞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来抵御来自外部的不同刺激.累积的数据强调了局部居留的免疫细胞在眼表的自稳态和病理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免疫 先天淋巴样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肥大细胞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γδT细胞/免疫 眼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基因重组Sox2及其在小鼠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18
作者 李晓霞 袁军 陈建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9-512,共4页
目的基因重组构建具有穿膜活性的核转录因子Sox2真核表达系统,将其转染至小鼠角膜基质细胞,检测其在小鼠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重叠延伸PCR法重组目的基因Sox2-PTD构建质粒,测序检测重组DNA序列是否克隆正确。确定正确序列后... 目的基因重组构建具有穿膜活性的核转录因子Sox2真核表达系统,将其转染至小鼠角膜基质细胞,检测其在小鼠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重叠延伸PCR法重组目的基因Sox2-PTD构建质粒,测序检测重组DNA序列是否克隆正确。确定正确序列后将其转染至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转染后约10d免疫荧光化学鉴定其表达。结果成功构建质粒PCDNA3.1-Sox2-PTD;4个转录因子测序结果显示:Sox2基因测序结果与基因模板序列100%一致;成功转染至小鼠角膜基质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Sox2-PTD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有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结论成功构建核转录因子的真核表达系统,可转染至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并引起细胞形态和表型的变化,为真核重组外源蛋白诱导角膜基质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2 角膜基质细胞 诱导全能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乱昼夜节律对小鼠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鹏 刘俊 +5 位作者 薛芸霞 宋方 王寒晴 傅婷 夏潮涌 李志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9-50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昼夜节律对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C57BL/6雄性小鼠,在小鼠角膜中央直径为2 mm的圆形区域,用高尔夫样刀机械性去除其上皮层,使用荧光素钠显色创伤面积,动态观察上皮层修复的动力学,并观察白细胞、血小板和分...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昼夜节律对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用C57BL/6雄性小鼠,在小鼠角膜中央直径为2 mm的圆形区域,用高尔夫样刀机械性去除其上皮层,使用荧光素钠显色创伤面积,动态观察上皮层修复的动力学,并观察白细胞、血小板和分裂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全昼(12 h light/12 h light,LL)和全夜(12 h dark/12 h dark,DD)组角膜创伤修复速率小于对照组(12 h light/12 h dark,LD),表现为再上皮化延迟、上皮细胞数量降低、血管扩张直径增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募集的发生延迟,但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目显著增多。结论:扰乱昼夜节律延迟炎症反应的发生,但加剧炎症反应;延迟再上皮化过程,最终显著抑制角膜创伤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昼夜节律 创伤修复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培养原代小鼠角膜基质细胞的新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晓霞 陈建苏 +7 位作者 余榕捷 苏杭 李娟 田振彩 戴静 赵秀丽 李红阳 招志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改良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为角膜基质细胞生物学和角膜组织工程等研究提供更好的种子细胞。方法采用Dispase酶消化法联合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化... 目的改良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为角膜基质细胞生物学和角膜组织工程等研究提供更好的种子细胞。方法采用Dispase酶消化法联合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化学染色Vimentin表型和RT-PCR检测Vimentin、Lumican和CK12基因表达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别。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小鼠角膜基质细胞呈三角形和树枝状,细胞间连接明显,可形成网状连接;免疫荧光化学鉴定小鼠角膜基质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RT-PCR显示Vimentin和Lumican基因表达阳性,CK12表达阴性。结论 Dispase酶消化法联合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可获得具有角膜基质细胞特性的细胞,本方法为体外获得单纯小鼠角膜基质细胞提供了简单高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 细胞培养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