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颅内高压的临床病理生理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曾红科 王华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63-1663,共1页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性颅内高压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水盐代谢、肾功能等机能代谢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三部分进行.(1)对20名昏迷的、有侧脑室引流指征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共46例次降颅内高压试验.中心静脉推注23.4%高渗盐水30 mL...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性颅内高压的疗效及其对患者水盐代谢、肾功能等机能代谢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三部分进行.(1)对20名昏迷的、有侧脑室引流指征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共46例次降颅内高压试验.中心静脉推注23.4%高渗盐水30 mL.监测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脑灌注压(CPP)及血液生化指标.(2)对15名昏迷的、有侧脑室引流指征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共52例次降颅内压治疗.随机分组,采用中心静脉推注23.4%高渗盐水30 mL,或中心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降低颅内压.检测指标同上.将30例清醒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高渗盐水治疗组(H组)和甘露醇治疗组(M组).H组静注10%盐水40mL q 12 h连续5 d;M组静滴20%甘露醇250 mL 30 min内滴完,q 12 h连续5 d.用药前及用药后1、3、7天测患者血清电解质、渗透压、肾功能.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盐水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 颅内高压 生理研究 临床病理 23.4%高渗盐水 20%甘露醇 脑出血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痛悼念《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主编李楚杰教授
2
作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I0002-I0003,共2页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家 主编 杂志 中国 悼念 医学教育家 医学事业 第一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雾化吸入氟碳及中药川芎嗪治疗急性肺损伤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病理的改变 被引量:4
3
作者 彭雪梅 谢娟华 +4 位作者 帅兵 李雅兰 王仲红 王华东 王彦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82-1386,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雾化吸入PFC(perfluorocarbon)与中药川芎嗪治疗急性肺损伤时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病理的改变。方法采用肺灌洗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动物分3组:①雾化吸入PFC(perfluorocarbon group,P组)组;②联合雾化吸入... 目的探讨联合雾化吸入PFC(perfluorocarbon)与中药川芎嗪治疗急性肺损伤时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病理的改变。方法采用肺灌洗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动物分3组:①雾化吸入PFC(perfluorocarbon group,P组)组;②联合雾化吸入PFC-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perfluorocarbon group,TP组)组;③雾化中药川芎嗪(chinese medicial con-tral group,T组)组。分别在ALI前、灌洗后、ALI及ALI后1、2、3、4 h 7个时段观察MAP、PetCO2、mPAP、CVP以及PAW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做病理学分析。结果肺灌洗后3组动物MAP、mPAP、CVP以及PAWP显著升高(P>0.05),TP组治疗干预后各时段MAP、mPAP、CVP以及PAWP变化与P、T组相应时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TP组的病理改变最小,T组改变最大。结论联合雾化吸入PFC与中药川芎嗪能有效的改善氧合,显著的降低肺动脉压,减少肺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 氟碳 急性肺损伤 川芎嗪 肺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PFC给药方式治疗ALI时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积分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彭雪梅 刘慧慧 +2 位作者 李雅兰 王仲红 王华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9-433,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氟碳(perfluorocarbon,PFC)给药方式治疗急性肺损伤时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病理积分的变化。方法:采用肺灌洗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动物分3组:①雾化吸入PFC(inhalation withaerosolized perfluorocarbon g... 目的:探讨两种氟碳(perfluorocarbon,PFC)给药方式治疗急性肺损伤时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病理积分的变化。方法:采用肺灌洗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后,动物分3组:①雾化吸入PFC(inhalation withaerosolized perfluorocarbon group,IAP)组;②部分液体通气(partial liquid ventilation group,PLV)组;③传统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group,CV)组。分别在ALI前、ALI及ALI后1、2、3、4 h 7个时段观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pH、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压差(AaD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取肺组织做病理积分统计。结果:肺灌洗后3组动物PO2显著降低、AaDO2显著升高,两组PFC治疗干预后PaO2升高、AaDO2显著降低,与CV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AP组2 h后各时段与PLV组相应时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积分显示IAP组与PLV、CV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PFC给药方式下都具有改善肺氧合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雾化吸入组的效果更好,病理改变也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吸入 部分液体通气 氟碳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的临床生理学(一)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54-56,共3页
一、什么是发热(一)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长期以来,文献上给发热所下的定义多半不尽合理。随着本领域新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对以往有关发热概念的一些传统论述,有必要重新进行讨论和修正。Pickerin... 一、什么是发热(一)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长期以来,文献上给发热所下的定义多半不尽合理。随着本领域新研究资料的不断积累,对以往有关发热概念的一些传统论述,有必要重新进行讨论和修正。Pickering等对发热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发热是体温调节的障碍,因而不能保持体温于正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调节障碍 病理性 调节性 致热原 动物 发热病人 发热性疾病 调定点 体温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的临床生理学(二)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58-61,共4页
二、什么是致热原和激活物?传统上把引入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物质,通称致热原(Pyrogen)。想像到体内某些病灶产物也能引起发热,为了区别起见,有的学者把致热原又划分为“外致热原”和“内致热原”,用以表示来自体外或体内的致热物质。顾名... 二、什么是致热原和激活物?传统上把引入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物质,通称致热原(Pyrogen)。想像到体内某些病灶产物也能引起发热,为了区别起见,有的学者把致热原又划分为“外致热原”和“内致热原”,用以表示来自体外或体内的致热物质。顾名思义,致热原这个术语应指具有致热性的物质,或表示含有致热成分的物质,但是事实上,传统上被称为致热原的物质,多数未经验证是否含有致热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热原 激活物 血白细胞 静脉内注射 家兔 内毒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临床生理学(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1985年第3期54-56,共3页
三、在输液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热原反应”?无论输液制品或输液器械是否经过灭菌消毒,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有时仍出现恶寒和发热。其最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污染了微生物;另一是污染了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如果污染了微生物,那么把... 三、在输液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热原反应”?无论输液制品或输液器械是否经过灭菌消毒,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有时仍出现恶寒和发热。其最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污染了微生物;另一是污染了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如果污染了微生物,那么把溶液样品进行培育,可以发现微生物繁殖。如果没有污染微生物,则最大可能性就是溶液在制备过程中或输液过程中污染了内毒素。后者是“热原反应”的最常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致热原 肿瘤细胞 脂多糖 细菌内毒素 内毒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1
8
作者 朱耀魁 屈洋 +2 位作者 夏明翰 王晓玉 罗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14-2417,共4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OPN在30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颈癌及30例正常对照组织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PN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0...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OPN在30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颈癌及30例正常对照组织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PN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0%,显著高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0%)及分泌期子宫内膜 (50%),P<0.01;OPN在子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55%)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10%),P<0.01;而宫颈磷癌及宫颈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及6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OPN的阳性表达率随临床病理分期的增加及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显著升高。结论:OP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组织均有显著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期及分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 子宫内膜肿瘤 宫颈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瓜络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效应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菁 付咏梅 +3 位作者 朱伟杰 张穗梅 严玉霞 颜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64-1266,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丝瓜络 (RLF)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效果 ,以及对实验大鼠体重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 32只 ,随机均分为 4组 :对照 (A)组、高脂模型 (B)组、高脂 +丝瓜络 (C)组、丝瓜络 (D)组。A组和D组大鼠每日饲基础饲料 ,B组... 目的 :探讨中药丝瓜络 (RLF)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效果 ,以及对实验大鼠体重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 32只 ,随机均分为 4组 :对照 (A)组、高脂模型 (B)组、高脂 +丝瓜络 (C)组、丝瓜络 (D)组。A组和D组大鼠每日饲基础饲料 ,B组和C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 ,C组和D组的大鼠每日经胃灌服丝瓜络煎剂 10mL/kgBW ,A组和B组为每日每只经胃灌服饮用水 2mL ,实验周期为 14d。结果 :(1)实验后B组大鼠的血清胆固醇 (TC)和甘油三脂 (TG)分别为 (4 6 3± 1 10 )和 (1 13± 0 15 )mmol/L ,显著高于对照 (A)组的TC[(1 5 7± 0 13)mmol/L]和TG[(0 6 8± 0 0 9)mmol/L](P <0 0 1) ,而C组的TC[(3 71± 0 4 7)mmol/L]和TG[(0 77± 0 2 2 )mmol/L]则显著低于B组 (分别为P <0 0 5及P <0 0 1) ;(2 )D组大鼠的TC ,实验后较给药前有显著降低 (P <0 0 1) ;(3)在实验的第 8d ,B组大鼠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为 (0 6 1± 0 11)mmol/L ,显著低于A组 [(0 91± 0 14 )mmol/L](P <0 0 1) ,而C组HDL -C[(0 95± 0 0 8)mmol/L]与A组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4 )B组大鼠体重在实验后显著增加 ,而C组的体重在变化与A组相似。结论 :丝瓜络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有明显的降血脂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络 高脂血症 大鼠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VSA对IL-1_β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董军 李楚杰 +2 位作者 陆大祥 付咏梅 颜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和方法: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在32只新西兰兔下丘脑视前区(POAH)记录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腹中膈区(VSA)对致热原IL-1β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l)侧脑室注射白介素... 目的和方法:本实验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在32只新西兰兔下丘脑视前区(POAH)记录温敏神经元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腹中膈区(VSA)对致热原IL-1β作用下兔POAH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l)侧脑室注射白介素-1β(IL-1β)能使POAH热敏神经元放电减少,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而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对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放电均无明显影响。(2)电刺激VSA可反转IL-1β对POAH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上述作用。结论:VSA可能作为负调节中枢参与致热原作用下的体温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调节 电生理学 下丘脑视前区 IL-1Β V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孙葳 陆大祥 +1 位作者 丁勇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观察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方法与结果: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正常情况下,异硫氰酸盐标记的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为(852±16)%,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为303... 目的:观察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方法与结果: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正常情况下,异硫氰酸盐标记的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为(852±16)%,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为303±019;在加入甘氨酸后,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降至(225±18)%,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也低至104±008,这表明甘氨酸能降低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的结合率,另在电镜下观察到正常的内毒素呈较规则的网络状、条带状(×100000),受甘氨酸作用后,结构受到破坏,呈散乱分布的点、段状。结论:提示甘氨酸对内毒素的拮抗剂作用与其改变内毒素的正常结构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单核细胞 结合率 构型 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_1、Re、Rb_1 被引量:10
12
作者 洪爱华 陆大祥 +2 位作者 戚仁斌 尹平河 李国强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1-493,共3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的人参皂苷Rg1、Re、Rb1浓度的分析方法.以RESTEK Pinnacle Ⅱ C18柱(50mm×2.1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200μL·min^-1;柱温...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小鼠血浆中的人参皂苷Rg1、Re、Rb1浓度的分析方法.以RESTEK Pinnacle Ⅱ C18柱(50mm×2.1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200μL·min^-1;柱温:20℃;质谱条件为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源(ESI),检测方式为正离子多离子反应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为m/zRg1 832.8→643.6;Re969.8→789.7;Rb1 1132.1→365.3;生物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方法处理.人参皂苷Rg1、Re、Rb1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5~1000ng·mL^-1,最低定量下限达到0.5ng·mL^-1,日内、日间变异系数(RSD)均〈15%,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果表明该法准确、灵敏、特异,适用于血浆中人参皂苷Rg1、Re、Rb1浓度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 人参皂苷RG1 RE RB1 浓度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抗拮作用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陆大祥 李楚杰 +1 位作者 付咏梅 王华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5-238,共4页
本研究用新西兰家兔(封闭群)42只,分为7组,观察不同剂量甘氨酸(G)对内毒素(ET)致热性的灭活效果q结果表明:(1)G与ET的比例为10mg:100U时,即可显著抑制ET的致热性q使双相热变为单相热;(2)G与E... 本研究用新西兰家兔(封闭群)42只,分为7组,观察不同剂量甘氨酸(G)对内毒素(ET)致热性的灭活效果q结果表明:(1)G与ET的比例为10mg:100U时,即可显著抑制ET的致热性q使双相热变为单相热;(2)G与ET的比例为50mg:100U时,ET的致热活性进一步减弱,体温反应曲线只出现一个小而低平的单峰;(3)G与ET的比例为200mg:100U时,ET的致热性几乎完全被抑制,体温反应曲线上未见有明显的热峰;(4)G单独给药对正常体温没有明显的影响;(5)在ET静脉给药后5min再给予G时,对ET的致热性无显著影响。根据这些结果,作者认为G在体外对ET的致热性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Ca^(2+)]i、cAMP在家兔EGTA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华东 李楚杰 +1 位作者 屈洋 程少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用60只新西兰兔分两部分进行实验。(1)用12只制备下丘脑细胞悬液,在离体条件下,应用Fura—2荧光指示剂测定细胞内Ca ̄(2+)浓度([Ca ̄(2+)]i).结果表明,用EGTA络合神经细胞外Ca ̄(2+)而降低... 用60只新西兰兔分两部分进行实验。(1)用12只制备下丘脑细胞悬液,在离体条件下,应用Fura—2荧光指示剂测定细胞内Ca ̄(2+)浓度([Ca ̄(2+)]i).结果表明,用EGTA络合神经细胞外Ca ̄(2+)而降低细胞外Ca2+浓度时,下丘脑神经细胞[Ca ̄(2+)]i明显降低(P<0.O1);相反,增加细胞外C32+浓度,则[Ca ̄(2+)]i明显增高(P<0.01).(2)用48只家兔分4组,分别向侧脑室记注ACSF、EGTA、EGTA+CaCl2,和CaCl2,观察结肠温度和下丘脑cAMP含量变.结果表明,侧脑室灌注EGTA,引起下丘脑cAMP含量明显增高(P<0.001)和结肠温度明显上升(P<0.001),灌注EGTA后立即灌注CaCl2,则抑制了EGTA引起的下丘脑cAMP含量增高和结肠温度上升.体温反应指数(TRI1.5)与下丘脑CAM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812P<001).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下丘脑细胞内Ca2+↓→cAMP↑可能是EGTA性发热的重要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环-磷酸 发热 体温调节 下丘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多粘菌素B合剂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期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6 位作者 王华东 董军 王彦平 付咏梅 杨皓庄 张穗梅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0-613,共4页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诱导的家兔急性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模型 ,其中实验组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 ,当家兔的体温上升至高峰后 1h采血 ,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清C -反应蛋...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诱导的家兔急性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模型 ,其中实验组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 ,当家兔的体温上升至高峰后 1h采血 ,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清C -反应蛋白、微量元素 (Cu2 + 、Fe2 + 、Zn2 + )的测定。结果 :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可以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 ,包括对家兔体温、C -反应蛋白以及微量元素 (Cu2 + 、Fe2 + 、Zn2 + )的变化的抑制等 (P <0 0 5 ) ,并且其效果与预先给予全剂量多粘菌素B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内毒素性疾病治疗中 ,选择分别作用于内毒素不同结构部位的两种拮抗剂组成合剂 ,可以利用某些拮抗剂的不同特点相互取长补短 ,从多个环节上拮抗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降低单一药物的剂量 ,减轻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急性期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动脉血压的调节 被引量:8
16
作者 程少冰 谭敦勇 +3 位作者 陈小琳 杨皓庄 张穗梅 颜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液动力学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所用动物为健康、雄性、Dahl盐敏感(DS)及 Dahl盐不敏感(DR)大鼠,体重(190±4)g。通过慢性血液动力学实验观察静脉输入诱导型一氧化...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液动力学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所用动物为健康、雄性、Dahl盐敏感(DS)及 Dahl盐不敏感(DR)大鼠,体重(190±4)g。通过慢性血液动力学实验观察静脉输入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AG对大鼠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此外,本实验还测定了一氧化氮(NO)终产物NO2-及NO3-含量以及钙依赖及钙不依赖的NOS活性以了解iNOS的功能。结果:(1)iNOS特异抑制剂 AG对正常血压(包括高盐或低盐输入的Dahl盐抵抗大鼠及低盐输入的Dahl盐敏感大鼠)没有明显影响,但能明显放大高钠引起的DS大鼠的血压上升效应;(2)高盐在导致的DS大鼠血压升高的同时,能引起iNOS活性的明显升高。结论:iNOS是参与血液动力学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血压处于较高水平时,iNOS具有不容忽视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氯化钠 高血压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拮抗内毒素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4 位作者 颜亮 胡巢凤 王彦平 王华东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和方法: 通过LAL 改良基质显色法和紫外光谱法观察甘氨酸/ 多粘菌素B(PMB) 合剂体外拮抗内毒素的机制。结果:测定了各拮抗剂与内毒素中和后剩余内毒素的浓度( 活性) ,结果表明甘氨酸/PMB 合剂组、PMB 组和甘... 目的和方法: 通过LAL 改良基质显色法和紫外光谱法观察甘氨酸/ 多粘菌素B(PMB) 合剂体外拮抗内毒素的机制。结果:测定了各拮抗剂与内毒素中和后剩余内毒素的浓度( 活性) ,结果表明甘氨酸/PMB 合剂组、PMB 组和甘氨酸组均显著低于内毒素组( P< 0-01) ,并且甘氨酸/PMB 合剂组显著低于单独使用PMB 组和甘氨酸组( P< 0-01) 。从紫外光谱图上可看到两种拮抗剂中和内毒素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PMB 可以降低内毒素的吸收峰值(206 nm 和257nm 处) ,而甘氨酸与内毒素的吸收峰值则相加(212 nm 和257 nm 处) 。结论: 1) 内毒素脂质A 上磷酸基团及相连的氨基葡萄糖双糖结构在甘氨酸、PMB 作用下发生了变化,从而失去了对鲎试剂中C 因子的激活作用,并且甘氨酸、PMB 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效果要好;2) 提示甘氨酸和PMB 可能是分别作用在内毒素分子的不同结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甲状腺手术方式下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应激指标的改变 被引量:22
18
作者 彭雪梅 李雅兰 +2 位作者 王存川 王华东 王彦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8期2119-212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下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应激指标的改变。方法:50例甲状腺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开放手术组和腔镜手术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切皮后2h、术后24h、术后48h和术后72h等6个时段抽取血样监测血浆白介素-6(i...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下围手术期细胞因子及应激指标的改变。方法:50例甲状腺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开放手术组和腔镜手术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切皮后2h、术后24h、术后48h和术后72h等6个时段抽取血样监测血浆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皮质醇(cortisol,CORT)等。结果:两组病人IL-6、IL-8、CORT及TNF-α在切皮后2h比麻醉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RP在术后24h比麻醉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腔镜手术组各参数在术后24h比常规开放手术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对机体的刺激较开放甲状腺手术对机体的刺激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甲状腺 细胞因子类 应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早期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剑 黄建艳 +4 位作者 唐福星 郭祖文 赵松滨 王彦平 吴春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942-945,共4页
目的 :了解早期糖尿病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 ,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 ,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 6、8、10、12周取角膜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 目的 :了解早期糖尿病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 ,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 ,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 6、8、10、12周取角膜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改变。结果 :各个观察时点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水肿 ,胞浆内线粒体增多和肿胀 ,随着病程进度而明显 ;角膜内皮的破坏从周边开始 ,逐渐向中央发展 ;成模后第 10周开始出现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 ,部分呈格子状排列 ,有断裂现象。结论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角膜功能异常 ,这可能与高血糖时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角膜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酸拮抗内毒素性离体心脏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3 位作者 王华东 周华 王海华 李楚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研究甘氨酸拮抗内毒素性离体心脏心损伤的作用。方法取健康体重(250~30)gSD♂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7),内毒素组(n=7),甘氨酸+内毒素组(n=7),在Langendorff装置上用KrebsHenseleit(KH)液对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逆灌。... 目的研究甘氨酸拮抗内毒素性离体心脏心损伤的作用。方法取健康体重(250~30)gSD♂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7),内毒素组(n=7),甘氨酸+内毒素组(n=7),在Langendorff装置上用KrebsHenseleit(KH)液对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逆灌。连续记录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在相应的时点分别测定冠脉流出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甘氨酸组对内毒素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及D20延长有改善作用,减少内毒素损伤引起的LDH和CK的释放,同时可以逆转内毒素诱导的心肌SOD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升高。结论甘氨酸可以拮抗内毒素性心肌损伤,与其改善心肌功能状态和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