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介导小鼠再障模型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忻 汪明春 +3 位作者 廖继东 林晨 马秀君 江振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6-717,共2页
目的 :探讨建立免疫介导小鼠再障模型中的最适照射剂量。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的 [60 Co γ]射线对BALB/c小鼠进行全身照射 ,并输入DBA/2小鼠的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 ,于照射并输入细胞后第 14d处死实验小鼠观察股骨骨髓增生程度及病理改... 目的 :探讨建立免疫介导小鼠再障模型中的最适照射剂量。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的 [60 Co γ]射线对BALB/c小鼠进行全身照射 ,并输入DBA/2小鼠的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 ,于照射并输入细胞后第 14d处死实验小鼠观察股骨骨髓增生程度及病理改变 ,以确定诱导再障发生的情况。结果 :6 0Gy、5 5Gy和 5 0Gy各照射剂量再障诱导组的再障发生率分别为 85 7%、84 6 %和 2 2 2 %。各实验组小鼠第 14d存活率分别为 5 7 1%、10 0 %和10 0 %。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 ,5 5Gy的照射剂量对建立免疫介导小鼠再障模型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 小鼠 再障模型 再障性贫血 最适辐射剂量 存活率 动物模型 改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患者免疫状态的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君武 韦静 +1 位作者 赖祥青 李鸿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93-497,共5页
本文观察了70例癫痫(EP)患者的免疫状态,首次检测了B淋巴细胞亚群,sIL-2R及TNF,对各项免疫学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IgA,IgM含量明显降低,CIC含量明显增高(P<0.01),C_3明显降低(P<0.... 本文观察了70例癫痫(EP)患者的免疫状态,首次检测了B淋巴细胞亚群,sIL-2R及TNF,对各项免疫学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IgA,IgM含量明显降低,CIC含量明显增高(P<0.01),C_3明显降低(P<0.05),显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发现CD_3 ̄+,CD_4 ̄+明显降低,CD_8 ̄+明显增高,CD_4 ̄+/CD_8 ̄+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在B细胞亚群检测中发现CD_(10) ̄+,DR ̄+明显增高,CD_(20) ̄+明显降低(P<0.01),提示体液免疫功能低下与成熟B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同时血清中sIL-2R水平明显增高(P<0.01)进一步表明EP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TN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资料表明,EP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与不同发作类型,病史长短及服用抗癫痫药物与否无明显的相关(P>0.05),提示EP患者免疫功能的低下可能存在某些内在因素,而不是受临床表现和抗EP药物的影响,提示EP患者免疫调节网络处于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免疫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脲脲原体与不孕、早孕、生殖道炎症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6
3
作者 刘小澄 林晨 +2 位作者 黄环珍 袁桂秀 罗伟中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06-307,共2页
解脲脲原体与不孕、早孕、生殖道炎症关系的探讨刘小澄林晨黄环珍袁桂秀罗伟中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正常人生殖道可以分离出的一种支原体。目前对Uu与原因不明的不孕症、流产、死胎、新... 解脲脲原体与不孕、早孕、生殖道炎症关系的探讨刘小澄林晨黄环珍袁桂秀罗伟中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正常人生殖道可以分离出的一种支原体。目前对Uu与原因不明的不孕症、流产、死胎、新生儿肺炎、女性生殖道炎症等疾病的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脲原体 女性不育 妊娠 生殖道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因不明不孕症妇女月经周期与解脲脲原体感染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小澄 林晨 +2 位作者 黄环珍 袁桂秀 罗伟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00-503,共4页
本文检查了74例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妇女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情况,其中39例阳性(52.70%),正常组51例14例阳性(27.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解脲脲原体检出率的高低与月经周期... 本文检查了74例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妇女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情况,其中39例阳性(52.70%),正常组51例14例阳性(27.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解脲脲原体检出率的高低与月经周期有关,排卵前7天至排卵后8天不孕症组的阳性率为63%(32/47),明显高于卵泡早期23%(3/13)(P<0.01)和黄体晚期28.57%(4/14)(P<0.01),正常组的阳性率为55.55%(10/18),明显高于卵泡早期7.69%(1/13)(P<0.05)和黄体晚期15%(3/20)(P<0.05)。提示女性生殖道的解脲脲原体感染与月经周期和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排卵前后几天解脲脲原体感染率的增高与导致不孕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女性不育症 解脲 性激素 月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在QSG7701细胞中的表达和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君武 许小亮 +5 位作者 江静 王志鹏 林绍强 黄泽棋 韦静 李小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9-582,585,共5页
目的:进行丙型病毒肝炎核心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在人源肝细胞QSG7701中进行表达与鉴定。方法:从含有丙肝病毒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BRTM/HCV1-3011质粒中扩增出HCV核心(core)基因片段,构建pcDNA3.1(-)/core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然后... 目的:进行丙型病毒肝炎核心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在人源肝细胞QSG7701中进行表达与鉴定。方法:从含有丙肝病毒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BRTM/HCV1-3011质粒中扩增出HCV核心(core)基因片段,构建pcDNA3.1(-)/core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然后采用阳离子多聚体将其转染人肝细胞QSG7701,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表达,再通过Westernblot印迹法进行鉴定。结果:所克隆的core片段大小正确,序列正确;成功的构建了pcDNA3.1(-)/core重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QSG7701细胞,用SP免疫组化检测到了核心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印迹法显示其分子量约为21000。结论:丙型病毒肝炎核心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ore在人肝细胞中能有效表达HCV核心蛋白,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解析核心蛋白在肝细胞癌变机制中的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核心蛋白表达系统,同时也为开发丙型肝炎DNA疫苗提供了前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汉族人群HLA-DR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志鹏 郭实士 余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4-1015,1025,共3页
目的探讨湖南汉族人群HLA-DR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O基因分型技术对93例湖南汉族鼻咽癌患者和93例健康对照作HLA-DRB1、-DRB3、-DRB4、-DRB5基因分型,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 目的探讨湖南汉族人群HLA-DR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O基因分型技术对93例湖南汉族鼻咽癌患者和93例健康对照作HLA-DRB1、-DRB3、-DRB4、-DRB5基因分型,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NPC组DRB11101明显低于对照组,DRB10801明显高于对照组,但P值经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均无显著(Pc>0.05)。结论湖南汉族人群HLA-DR位点与鼻咽癌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HLA-DR抗原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灭活和紫外线照射灭活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效果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赖赛麟 李海成 +8 位作者 王威 孙毅凡 郭卉欣 陈涛 江勇 钱明 江振友 周琳 钟球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621-623,共3页
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结核分枝杆菌被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1]。实验室研究课题中,大部分涉及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操作,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至今,已有... 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结核分枝杆菌被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1]。实验室研究课题中,大部分涉及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操作,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至今,已有一些关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患结核病的报道,其中呼吸道吸入感染是实验室感染的最主要类型[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生物安全 结核分枝杆菌 紫外线照射 热灭活 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工作人员 实验室感染 危害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下结核esat-6抗原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君武 宋东 +3 位作者 王珊珊 胡建广 刘艳 黄清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10,140,共5页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pEGHLE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Esat-6基因,连接到含有玉米特异性启动子globulin-1的pCR2.1载体上,将globulin-1-Esat6联合片断切下连到含有抗除草剂基因bar的pCAMBIA1300载体中,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质粒pCAMBIA13... 以本实验室构建的pEGHLE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Esat-6基因,连接到含有玉米特异性启动子globulin-1的pCR2.1载体上,将globulin-1-Esat6联合片断切下连到含有抗除草剂基因bar的pCAMBIA1300载体中,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质粒pCAMBIA1300GEsat-6,电击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LBA4404中。通过对pC1300GEsat-6质粒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Esat-6与预期相符,酶切从农杆菌中所提的质粒,条带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支杆菌 ESAT-6 Globu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君武 韦静 +1 位作者 赖祥青 李鸿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癫痫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李君武,韦静,赖祥青,李鸿智我们首次观察了刀例癫痫(EP)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ZR)水平,现报告如下。检测对象70例EP,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根据临... 癫痫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李君武,韦静,赖祥青,李鸿智我们首次观察了刀例癫痫(EP)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ZR)水平,现报告如下。检测对象70例EP,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根据临床症状,脑电图及其它有关辅助检查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白细胞介素2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肝脏局部纤维化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文斌 姜海平 +2 位作者 张海伟 林晨 郭国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1-494,507,共5页
目的:探讨二氧化硅(SiO2)致小鼠肝脏局部纤维化的方法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成实验对照组(生理盐水)、碘油组(超液化碘油)、混和液组(超液化碘油+SiO2),分别用生理盐水、超液化碘油及混和液各0.2 mL局部注射小鼠... 目的:探讨二氧化硅(SiO2)致小鼠肝脏局部纤维化的方法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成实验对照组(生理盐水)、碘油组(超液化碘油)、混和液组(超液化碘油+SiO2),分别用生理盐水、超液化碘油及混和液各0.2 mL局部注射小鼠右肝,3个月后观察注射局部病理变化并分别统计比较变性坏死、纤维化及巨噬细胞和纤维化结节的面积差异,测量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变化。结果:3组动物注射局部处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别;镜下观察,3组小鼠注射局部变性坏死面积不同,其中混和液组引起局部变性坏死面积最大(χ2=15.4,P<0.01);混和液组与碘油组两两比较变性坏死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0.8,P>0.05);在混和液组可见肝脏组织局部的巨噬细胞结节和纤维细胞增生,局部纤维细胞增生较碘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5,P<0.05);3组小鼠血清IgM水平均数不同(F=1 720.3,P<0.01),其中,混合液组最高(314.7±10.7)mg/L。结论:SiO2与超液化碘油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地引起小鼠肝脏局部纤维细胞增生,其机制可能与体液免疫因素IgM水平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肝纤维化 超液化碘油 小鼠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病毒促进人树突状细胞分泌TNF-α、IL-6、IFN-γ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史毓杰 江振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研究登革病毒(DV)对人树突状细胞(D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人外周新鲜血常规分离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培养DC,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用登革病毒2型感染DC,于作用后6、12、24、48、72h... 目的:研究登革病毒(DV)对人树突状细胞(DC)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人外周新鲜血常规分离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培养DC,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用登革病毒2型感染DC,于作用后6、12、24、48、72h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病毒抗原表达,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感染后细胞因子TNF-α、IL-6、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人外周血经GM-CSF、IL-4诱导培养1周即可得到典型树突状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DC胞浆和胞膜上携带登革病毒抗原,DV感染使DC分泌TNF-α、IL-6能力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但其分泌IFN-γ的能力无明显改变。结论:树突状细胞是登革病毒的靶细胞,登革病毒感染可促进树突状细胞分泌TNF-α、IL-6。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机体抗登革病毒感染的免疫防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病毒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恶性畸胎瘤PA-1细胞染色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君武 高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 :探讨人类恶性畸胎瘤PA - 1细胞株染色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带核型分析、DNA碱基序列分析及Westernblot(蛋白印迹分析 )等方法对经 2 0余年 4 0 7- 4 4 5继代培养的PA - 1细胞株染色体核型及p5 3基因状态进行了研究。结... 目的 :探讨人类恶性畸胎瘤PA - 1细胞株染色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带核型分析、DNA碱基序列分析及Westernblot(蛋白印迹分析 )等方法对经 2 0余年 4 0 7- 4 4 5继代培养的PA - 1细胞株染色体核型及p5 3基因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 :PA - 1细胞株 80 %以上仍然保持近乎二倍体的核型 ,30代以后的细胞由于第 15号染色体与 2 0号染色体间的相互易位形成了M1及M2标识染色体。RT -PCR产物DNA定向序列分析显示具有野生及突变两个带 (p5 3密码子 2 39突变 ) ,Westernblot未检测出突变的p5 3基因蛋白 ,而p2 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正常成纤维细胞低。结论 :人卵巢恶性畸胎瘤PA - 1细胞株经 2 0年的继代培养后 ,一个p5 3等位基因发生错义突变 ,另一个仍然是野生型的。仅一个p5 3等位基因发生突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畸胎瘤 染色体 P53基因 p21基础 PA-1细胞株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CDKN2A基因座p14^(ARF)基因变异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绍辉 李君武 +3 位作者 罗和生 于皆平 杨冬华 舒建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9-382,共4页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p14ARF基因变异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PCR、PCR -SSCP、PCR甲基化分析法和RT -PCR分别检测 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突变、CpG岛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状况。结果 :①胃癌组织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率...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p14ARF基因变异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PCR、PCR -SSCP、PCR甲基化分析法和RT -PCR分别检测 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突变、CpG岛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状况。结果 :①胃癌组织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率为 3 1 3 % (15 / 48) ,癌旁组织均未见纯合性缺失。② 3 3例无纯合性缺失的胃癌及癌旁组织均未见p14ARF基因点突变。③胃癌组织p14ARF基因甲基化率为 47 9% (2 3 / 48) ,癌旁组织仅 2例甲基化 ,两者差异有显著 (P <0 0 1)。④ 45 8% (2 2 / 48)的胃癌组织p14ARFmRNA无表达。 3例外显子E1β和E2共甲基化者p14ARFmRNA均无表达 (10 0 % ) ,2 0例单纯E2甲基化者仅 3例无表达 (15 % ) ,两者差异有显著 (P <0 0 5 )。结论 :胃癌中p14ARF基因失活多由纯合性缺失和 5’CpG岛甲基化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N2A P14^ARF 基因变异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小亮 李君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0期930-933,共4页
面对丙型肝炎的流行,至今缺少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方案,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非结构蛋白3(NS3)蛋白酶是近年来抗丙型肝炎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作者综述了NS3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活性特点。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非结构蛋白 蛋白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活化的THP-1源巨噬细胞杀伤荧光BCG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赖赛麟 孙毅凡 +3 位作者 陈涛 杨晓 周琳 钟球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62-368,共7页
目的研究γ干扰素(IFN-γ)活化的THPI源巨噬细胞对BCG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杀伤机制是否与自噬有关。方法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也称佛波酯)诱导THP-1分化成巨噬细胞。牛分枝杆菌减毒株荧光BCG以感染复数MOI(multi... 目的研究γ干扰素(IFN-γ)活化的THPI源巨噬细胞对BCG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杀伤机制是否与自噬有关。方法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也称佛波酯)诱导THP-1分化成巨噬细胞。牛分枝杆菌减毒株荧光BCG以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ofinfection,细菌数与细胞数的比例)10:1感染未活化(Control组)、IFN7活化(IFN-γ组)、Rapamycin诱导自噬(Rapa组)、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自噬(IFN-γ+3-MA组)4组不同预处理的巨噬细胞。感染48h后,超纯水裂解细胞,收集裂解液和培养上清混合,相同比例取各组混合液10μl,连续10倍稀释3次涂7H10平板培养基,置37℃生化培养箱培养,第3至4周观察记录菌落数,计算生存率Econtrol组的菌落数为分母,其他组(包括control组)的菌落数为分子相除得到的数值为生存率]。同时在感染过程的不同时间点裂解细胞提取总蛋白,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B的表达,监测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果数据以3次重复实验数据的“x±s”形式展示(Westernblot结果除外,只采用其中-个结果数据为代表)。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巨噬细胞贴壁率比较和凋亡率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巨噬细胞活化后不同时间点分泌的TNF-α浓度比较和BCG感染各组巨噬细胞后的生存率比较用One-WayANOVA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CG感染各组巨噬细胞48h后的生存率:Control组为(100%±0%),IFN7组(45Yo±3%),Rapa组(48%±3%),IFN-γ+3-MA组(91%±2%)。BCG生存率经One-WayANOVA检验,与Control组(未活化组)比较:IFN-γ组BCG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细胞自噬水平明显增高;Rapa组BCG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细胞自噬水平明显增高;IFN-γ+3MA组BCG生存率无下降(P=0.13),细胞自噬水平无增高。结论BCG感染巨噬细胞,或者说巨噬细胞吞噬BCG,两者的相互作用微妙而复杂。巨噬细胞在IFN7活化期间遭遇BCG,可以明显杀伤BCG,杀伤机制与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干扰素Ⅱ型 巨噬细胞 自噬 细胞系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对人不死化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细胞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君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 :探讨ATP对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细胞膜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人TIG- 7和OUMS - 36细胞株 ,不死化人KMST - 6和SUSM - 1细胞株在不同浓度的ATP ,ADP ,AMP条件下分别进行2 4和 96h的常规细胞培养 ,观察存活细胞数目 ,... 目的 :探讨ATP对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细胞膜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人TIG- 7和OUMS - 36细胞株 ,不死化人KMST - 6和SUSM - 1细胞株在不同浓度的ATP ,ADP ,AMP条件下分别进行2 4和 96h的常规细胞培养 ,观察存活细胞数目 ,DNA的合成和 [3 2 P]ATP标记膜蛋白的表达。结果 :培养 96h后 ,0 4mmol/LATP对不死化细胞KMST - 6的抑制率为 77%且DNA合成明显地被抑制 ,而正常OUMS - 36细胞抑制率为 41%且DNA合成无明显改变。在 1mmol/LATP时 ,多数KMST - 6细胞发生死亡 ,而正常OUMS - 36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当ADP ,AMP和腺苷或磷酸处理的细胞 ,仅有ADP处理的不死化细胞存活数目减少 (P <0 0 1)。与正常细胞比较 ,不死化细胞 30kD、31kD、33kD和 40kD的 [3 2 P]-ATP标记膜蛋白呈高表达。结论 :ATP对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且使磷酸化细胞膜蛋白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不死化细胞 ATP 成纤维细胞 细胞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非结构蛋白3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3的构建
17
作者 李君武 江静 +5 位作者 王志鹏 许小亮 林绍强 黄泽棋 韦静 李小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155-2157,2160,共4页
目的 :构建HCVNS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为进一步研究和解析HCVNS3基因诱发不死化人肝细胞癌化的机制准备了条件。方法 :将含HCV全长基因的pBRTM/HCV1- 30 11质粒转化感受态菌JM10 9并扩增 ;提取pBRTM/HCV1- 30 11质粒 ;从pBRTM/HCV1- 30 1... 目的 :构建HCVNS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为进一步研究和解析HCVNS3基因诱发不死化人肝细胞癌化的机制准备了条件。方法 :将含HCV全长基因的pBRTM/HCV1- 30 11质粒转化感受态菌JM10 9并扩增 ;提取pBRTM/HCV1- 30 11质粒 ;从pBRTM/HCV1- 30 11质粒中PCR扩增出HCVNS3片段 ;并将其插入到克隆载体pMD18-T中 ,再与表达载体pcDNA3 1(- )重组 ,以得到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 ) /NS3;最后限制性酶切鉴定HCVNS3表达载体。结果 :从pBRTM/HCV1- 30 11质粒中扩增出的HCVNS3片段大小正确 ,经测序证明其碱基序列为编码目的基因的正确序列 ;凝胶电泳结果证明已将此片段克隆到pcDNA3 1/NS3内。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HCVNS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丙型 基因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NS3基因真核质粒的构建及其在人肝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18
作者 李君武 江静 许小亮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501,共7页
目的:进行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分析其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含有丙肝病毒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BRTM/HCV1-3011表达载体中PCR扩增出HCV NS3基因片段,将其与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得到重... 目的:进行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分析其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含有丙肝病毒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BRTM/HCV1-3011表达载体中PCR扩增出HCV NS3基因片段,将其与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得到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3。然后采用阳离子多聚体将其转染人肝细胞QSG7701,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HCV NS3蛋白的表达。结果:所得到的NS3片段正确,序列正确,所构建的真核质粒成功转染QSG7701细胞并表达蛋白,表达的NS3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0 000。结论:成功构建了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3,并且该载体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中能有效表达特异性HCV NS3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非结构蛋白3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恶性畸胎瘤PA-1细胞的p53基因结构、功能状态及其意义
19
作者 李君武 高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46-549,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恶性畸胎瘤PA-1细胞株p53基因的结构、功能状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DNA碱基序列分析、FASAY(酵母细胞中单个等位基因的功能分析)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等方法对经20余年407-445继代培养的PA-1细胞株p53的基因... 目的:探讨人类恶性畸胎瘤PA-1细胞株p53基因的结构、功能状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DNA碱基序列分析、FASAY(酵母细胞中单个等位基因的功能分析)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等方法对经20余年407-445继代培养的PA-1细胞株p53的基因结构、功能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RT-PCR产物DNA定向序列分析显示具有野生及突变2个带(p53密码子239突变),FASAY结果也显示p53一个等位基因是有活性的(野生的),而另一个是非活性的(突变的)。Western blot未检测出突变的p53基因蛋白,而p21蛋白的表达水平比正常成纤维细胞低。结论:人卵巢恶性畸胎瘤PA-1细胞株经20年的继代培养后,一个p53等位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另一个仍然是野生型的。仅一个p53等位基因发生突变,不足以引起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因此,研究PA-1细胞稳定核型的维持结构,在确定有关染色体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基因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恶性畸胎瘤 PA-1细胞 P53基因 结构 功能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对人不死化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膜蛋白表达及离子通道的影响
20
作者 李君武 片山文二 難波正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4-317,337,共5页
目的:探讨ATP抑制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对其DNA合成、细胞膜蛋白的表达以及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TIG-7和OUMS-36细胞株,不死化人KMST-6和SUSM-1细胞株在不同浓度的ATP、ADP、AMP,条件下分别进行24和96 h的常规细... 目的:探讨ATP抑制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对其DNA合成、细胞膜蛋白的表达以及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TIG-7和OUMS-36细胞株,不死化人KMST-6和SUSM-1细胞株在不同浓度的ATP、ADP、AMP,条件下分别进行24和96 h的常规细胞培养,观察存活细胞数目、DNA的合成、[32P]ATP标记膜蛋白的表达以及不死化KMST-6细胞分别在无钙离子培养基和应用Ca2+和K+通道桔抗剂时,细胞增殖率的改变。结果:培养96h后,0.4mmol/L ATP对不死化细胞KMST-6的抑制率为77%,且 DNA合成明显地被抑制,而正常 OUMS-36细胞抑制率为41%,且 DNA合成无明显改变。在 1mmol/L ATP时,多数KMST-6细胞发生死亡,而正常OUMS-36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当ADP、AMP,和腺苷或磷酸处理的细胞,仅有ADP处理的不死化细胞存活数目减少(P<0.01)。与正常细胞比较,不死化细胞30,31,33和40 kD的[32P]标记膜蛋白呈高表达。0.4 mmol/L ATP与 KMST-6细胞共培养时分别加入 Ca2+以及K+通道拮抗剂,这些药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 ATP的增殖抑制作用,当ATP处理的细胞液中无钙离子时,它们的增殖不受影响。结论:ATP对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使磷酸化细胞膜蛋白表达增高;其过程中有钙通道和钾通道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 膜蛋白质 DNA合成 钙通道 钾通道 ATP 癌症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