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人颞肌和咬肌肌梭分布的体视学研究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张跃蓉
刘静
黄跃
-
机构
遵义医学院口腔系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
暨南大学医学院口腔系口腔修复学教研室
遵义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
-
出处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9-422,共4页
-
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20003039)
曁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51205036)
-
文摘
目的研究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形态和分布特征,探讨其在咀嚼活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和调节中所起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对5具尸体的双侧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再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肌梭的长度和直径,并计算肌梭数、肌梭密度和梭内肌纤维数。结果咬肌和颞肌肌梭分布呈不均质性,多成簇分布于特定的区域,且形态多样,以单个体和联合体形式存在。咬肌肌梭大多位于深层,而浅层仅在靠近肌腹中央附近发现有较少量的肌梭;颞肌肌梭密集分布于前份纤维靠近喙突处,而在颞肌的后缘以及远端缺乏肌梭的分布。对咬肌浅、深两层和颞肌前、后两部的肌梭密度进行比较,显示咬肌深层肌梭密度最高,颞肌前部次之,颞肌后部肌梭密度最低。结论咬肌和颞肌的肌梭分布呈不均质性,咬肌深层和颞肌前部肌梭密度高。咬肌深层和颞肌前部在下颌位置的维持和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
关键词
咬肌
颞肌
肌梭
肌密度
-
Keywords
masseter muscle
temporal muscle
spindle
muscle density
-
分类号
R32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
-
题名人咀嚼肌群肌梭分布的对比研究
- 2
-
-
作者
张跃蓉
刘静
-
机构
遵义医学院口腔解剖生理学教研室
暨南大学医学院口腔系口腔修复学教研室
-
出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20-1822,1826,共4页
-
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黔计字20003039)
曁南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51205036)
-
文摘
目的查明人咀嚼肌群肌梭的形态与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咀嚼肌在咀嚼运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与调节中的不同的作用。方法对6侧人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咬肌肌梭密度为32.11个/g,深层肌纤维肌梭密度最高(70.76个/g),且肌梭联合体比例高,浅层纤维以肌腹中央肌梭密度高,两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肌肌梭密度为5.44个/g,前份纤维肌梭密度为7.74个/g,后份纤维肌梭密度为3.78个/g,两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翼内肌肌梭密度为4.43个/g;咬肌、颞肌、翼内肌肌梭密度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形态的咀嚼肌或同一块咀嚼肌的不同部位肌梭分布不均匀。咀嚼肌肌梭分布与肌纤维型、肌构筑有关。
-
关键词
咀嚼肌群
肌梭
-
Keywords
masticatory muscles
muscle spindle
-
分类号
R323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780.1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