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研究——以电网企业A公司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沈洪涛 李艺苑 毛婕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9-135,共7页
环境会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微观层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实务上也尚未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制度,已有的较为完善的监管规定主要集中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文章通过对电网企业... 环境会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微观层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实务上也尚未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制度,已有的较为完善的监管规定主要集中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文章通过对电网企业A公司的深度调研,基于环境会计基本理论和企业现行会计制度,构建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以A公司的W项目为例,通过环境支出识别、环境数据提取、环境数据核算与评估,在实务层面探索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在借鉴已有理论研究和各国优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为A公司构建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实际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希望能够为其他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核算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环境会计核算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0年广东省人为源多环芳烃排放演变特征
2
作者 唐凤 沙青娥 +9 位作者 刘颍颖 翁淑娟 周宁 陈豪琪 刘露云 司徒淑娉 钟庄敏 许冠英 陈多宏 郑君瑜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9,共11页
针对广东省多环芳烃(PAHs)排放清单存在时间滞后、排放源分类不精细、排放演变特征不清晰的问题,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构建了精细化的人为源PAHs排放因子库,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下而上地构建了2006~2020年广东省16种PAHs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 针对广东省多环芳烃(PAHs)排放清单存在时间滞后、排放源分类不精细、排放演变特征不清晰的问题,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构建了精细化的人为源PAHs排放因子库,采用排放因子法自下而上地构建了2006~2020年广东省16种PAHs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识别了广东省PAHs主要排放物种、重点排放源和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006~2020年PAHs人为源排放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比例为45%,其中,8种致癌PAHs排放贡献从60%下降到29%;排放量靠前的主要PAHs物种分别为萘(Nap)、苯并[g,h,i]苝(Bghip)和菲(Phe),对PAHs排放总量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3%、10%和9%;随着国家柴油车和摩托车排放标准提升、广东省淘汰黄标车、秸秆禁烧等政策推行,广东省PAHs重点排放源逐步从摩托车、柴油车和生物质燃烧演变为工业燃煤、炼焦和民用燃烧源;空间分布上,以摩托车和柴油车排放为主的线源排放显著下降,但以工业燃烧源为主的点源排放在全省许多地区有所上升;从人群健康风险角度考虑,以控制人口密集地区PAHs排放为目标,建议广东省加强炼焦行业等工业燃煤的多环芳烃排放控制.本研究可为广东省开展以人群健康为导向的多环芳烃排放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多环芳烃 排放清单 排放趋势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异戊二烯的在线观测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诗炀 龚道程 +6 位作者 王好 宋伟 张沈阳 王安侯 陈多宏 周磊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04-2512,共9页
在2015年7~11月,选取我国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为观测点,应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干湿季变化、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高浓度O_3污染天气... 在2015年7~11月,选取我国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为观测点,应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干湿季变化、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高浓度O_3污染天气以及典型台风天气过程对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南岭森林大气异戊二烯的平均浓度为(0.173±0.171)×10^(-9),低于国内其它大气背景站.湿季异戊二烯浓度高于干季,分别为(0.261±0.178)×10^(-9)和(0.080±0.089)×10^(-9).白天(06:00~18:00)异戊二烯浓度[(0.247±0.332)×10^(-9)]远高于夜晚[(0.071±0.129)×10^(-9)],异戊二烯浓度于06:00开始稳步升高,午后14:00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异戊二烯浓度水平与温度呈正指数相关关系,且湿季温度对异戊二烯浓度水平影响更加显著(R2=0.308).O_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日均浓度[(0.257±0.128)×10^(-9)]水平普遍高于非O_3污染日[(0.158±0.173)×10^(-9)],然而O_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光化学降解反应相对更为活跃.对台风"杜鹃"的分析表明,台风天气过程中外来污染气团的输送会导致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 在线观测 森林排放 大气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井山空气背景站单颗粒气溶胶有机硫酸酯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安侯 张沈阳 +6 位作者 王好 龚道程 张诗炀 宋伟 陈多宏 周磊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63-1669,共7页
运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在雨季(2015年8月18日~9月7日)于广东南岭天井山国家背景空气站,首次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中发现了有异戊二烯参与生成的有机硫酸酯(IEPOX-derived organosulfate),并初步研究了其变化规律.运用... 运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在雨季(2015年8月18日~9月7日)于广东南岭天井山国家背景空气站,首次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中发现了有异戊二烯参与生成的有机硫酸酯(IEPOX-derived organosulfate),并初步研究了其变化规律.运用自适应共振理论神经网络算法(ART-2a)将细颗粒物按化学成分分为9类,元素碳(EC)、有机碳(OC)、元素/有机混合碳(ECOC)、左旋葡聚糖颗粒(LEV)、富钾颗粒(K-rich)、富钠颗粒(Na-rich)、金属颗粒(Metal)、富硅颗粒(Si-rich)和有机胺(Amine).并运用示踪离子法研究森林中与异戊二烯氧化相关的有机硫酸酯的变化规律,发现其变化趋势与O_3较为相关,与SO_2和CO几乎不相关.另外,有机硫酸酯在相对湿度大于90%和在温度小于18℃时更容易形成.在夜间观测到的有机硫酸酯较白天高出49%,这可能与森林夜间湿度更高,温度更低有关.本研究证实了该森林地区已经受到人为源污染的影响,并且可以生成人为源二次有机气溶胶(AS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硫酸酯 单颗粒气溶胶 二次有机气溶胶 森林排放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炼化无组织VOCs的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力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勤勤 张志娟 +4 位作者 李杨 龚道程 高洁 张春林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3-1331,共9页
选取我国光化学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PRD)典型石油炼化工艺的炼油装置、化工装置和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离线和在线的多种先进仪器监测其VOCs的无组织排放特征,并采用间、对-二甲苯/苯(X/B)、甲苯/苯(T/B)、乙苯/苯(E/B)比值分析其VOCs的... 选取我国光化学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PRD)典型石油炼化工艺的炼油装置、化工装置和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离线和在线的多种先进仪器监测其VOCs的无组织排放特征,并采用间、对-二甲苯/苯(X/B)、甲苯/苯(T/B)、乙苯/苯(E/B)比值分析其VOCs的老化特征,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等效丙烯浓度法和OH自由基反应速率法(LOH)_3种方法综合评价其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研究发现,炼油装置区和化工装置区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早晚高,中午低;污水处理区呈双峰趋势.3个装置区无组织排放的VOCs中烷烃浓度均占比最高,同一装置区内的不同装置VOCs排放特征不同.石化企业X/B、T/B和E/B值较城区和郊区的高,化工装置区的压缩碱洗装置区(CAW)T/B值最大.石化企业VOCs的活性较城区和郊区的强,其平均OH消耗速率常数为15.22×10^(-12)cm^3/(mol?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为4.21mol(O_3)/mol(VOC).化工装置区对石化企业OFP总量的贡献最高,为84.83%;其次是污水处理区,12.95%;炼油装置区最低,为2.22%.化工装置区的CAW对石化企业OFP贡献率最高,为34.26%;污水处理区的浮选池(FT)贡献率最低,为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炼化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无组织排放特征 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某炼油厂苯系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丹 张志娟 +3 位作者 高飞龙 李勤勤 古颖纲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61-1970,共10页
为了解我国炼油厂装置区BTEX(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排放特征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于2015年11月采集了珠江三角洲某大型炼油厂装置区排放的苯系物,使用预浓缩-GC-MS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并采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模... 为了解我国炼油厂装置区BTEX(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排放特征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于2015年11月采集了珠江三角洲某大型炼油厂装置区排放的苯系物,使用预浓缩-GC-MS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并采用美国EPA人体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对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常减压蒸馏装置(AVDU)、催化裂化装置(CCU)、MTBE装置、连续重整装置(CRU)、芳烃联合装置(ACU)、延迟焦化装置(DCU)排放的苯系物浓度分别高达(239.5±159.5)、(149.9±36)、(313.8±373.8)、(136.3±12.8)、(103.5±92)和(116.9±102.8)μg/m^3.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装置区BTEX经吸入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数量级为1.0×10^(-3)~1.0×10^(-1).经皮肤暴露的非致癌风险数量级为1.0×10^(-9)~1.0×10^(-7),6大装置的BTEX非致癌风险指数均<1,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伤害.各装置区BTEX经吸入途径的致癌风险数量级为1.0×10-6~1.0×10-5,经皮肤暴露的非致癌风险数量级为1.0×10^(-12)~1.0×10^(-11).6大装置区的苯、乙苯致癌风险指数均超过EPA人体可接受致癌风险值(1.0×10^(-6)).皮肤暴露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与吸入暴露有相同的趋势,但风险值远小于吸入暴露的风险值,占总风险值的比例不足0.001%,说明该炼油厂引起人体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为吸入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厂装置 苯系物 健康风险评价 吸入暴露 皮肤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信息不对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与企业环境治理 被引量:77
7
作者 赵阳 沈洪涛 周艳坤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4-118,共15页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本文以2013-2016年深交所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环境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环境信息披露较差以及本地...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本文以2013-2016年深交所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企业环境治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环境信息披露较差以及本地子公司较多的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环境治理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考察实地调研对企业环境治理的影响路径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推动了企业环境治理的资本市场监督和媒体监督。本文的研究验证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拓宽了实地调研经济后果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理解并推动我国企业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信息不对称 实地调研 企业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高管薪酬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禹桥 陈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25,共12页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国有经济提出了“分类改革”的重大战略。那么,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是否适用于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体制设计?为此,本文利用CSMAR上市公司数据库,以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国有企业经济任务、社会任务及政治任务表现对其高管薪酬...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国有经济提出了“分类改革”的重大战略。那么,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是否适用于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体制设计?为此,本文利用CSMAR上市公司数据库,以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国有企业经济任务、社会任务及政治任务表现对其高管薪酬的影响;并按照国有企业的不同任务目标,将国有企业划分为竞争类(商业类)和非竞争类(公益类),进行分类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经济任务表现和社会任务表现均有利于提升高管薪酬,而政治任务表现与高管薪酬无关;分类考核后,竞争性的商业类国有企业的经济任务表现有助于提升高管薪酬,而社会任务表现与高管薪酬无关;非竞争性的公益类国有企业的经济任务表现和社会任务表现均有助于提升高管薪酬。因此,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效果优于非竞争性国有企业。本文既为国有企业分类考核的有效性,亦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考核体系的设计,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学术指导与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高管薪酬 商业类国有企业 公益类国有企业 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国庆效应及其源解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珺 龚道程 +6 位作者 廖彤 周炎 张涛 王瑞文 王好 陈多宏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65-3280,共16页
选取珠三角典型城区和郊区站点,分析了2021年国庆假期前中后VOCs的浓度、来源及O_(3)生成潜力.结果表明,珠三角的O_(3)浓度水平整体呈国庆前中后逐时段降低趋势,其中国庆前与国庆中的O_(3)污染严重,浓度均值分别为(102.6±64.3),(80... 选取珠三角典型城区和郊区站点,分析了2021年国庆假期前中后VOCs的浓度、来源及O_(3)生成潜力.结果表明,珠三角的O_(3)浓度水平整体呈国庆前中后逐时段降低趋势,其中国庆前与国庆中的O_(3)污染严重,浓度均值分别为(102.6±64.3),(80.2±47.7)μg/m^(3),且城区的污染发生频率和浓度超标值均高于郊区.珠三角TVOC与烷烃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烷烃是TVOC的主要成分.城区的炔烃以及活性较高的烯烃和芳香烃浓度基本呈现“假期下降,节后回升”的规律,其中节后回升幅度最大的是芳香烃,最大增幅可达82%.国庆期间,甲苯、二甲苯等工业源VOCs的浓度显著下降(约30%),而正/异丁烷、正/异戊烷等交通源VOCs的浓度相对上升(约10%),呈现“节假日停工停产+出行高峰”的假日效应.基于特征标志物比值和正交矩阵因子(PMF)的来源解析表明,节假日时段珠三角地区VOCs的主要贡献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2.4%±5.3%),非节假日时段,除关注机动车排放源(31.2%±10.8%)和溶剂使用源(20.0%±7.9%)外,城区还应关注油气挥发源(21.3%±3.8%),郊区关注燃烧源(23.9%±12.3%).各站点最大贡献源在非节假日与节假日之间的变化反映出工作日与假日不同的人口流动方向,具有假日效应.城区节假日和非节假日O_(3)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组分均为芳香烃,郊区为烯烃或芳香烃.城区和郊区节假日时段的烯烃OFP占比高于非节假日,芳香烃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珠江三角洲 国庆效应 PMF源解析 光化学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