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塑复合食品包装中的铝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乔兆华 单利君 +3 位作者 林勤保 宋欢 郭捷 王蓉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50-253,共4页
建立了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铝塑复合食品包装中的铝向食品模拟物迁移量的测定方法。采用两种食品模拟物(3%(w/v)乙酸、水),利用迁移机使食品模拟物与铝塑食品包装材料单面接触,在温度27±2、45、70℃下进行迁移实验... 建立了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铝塑复合食品包装中的铝向食品模拟物迁移量的测定方法。采用两种食品模拟物(3%(w/v)乙酸、水),利用迁移机使食品模拟物与铝塑食品包装材料单面接触,在温度27±2、45、70℃下进行迁移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食品模拟物中的铝元素进行测定,得出迁移规律。随着迁移时间的延长,铝的最大迁移量都在增加;在实验温度区间,随着温度的升高,铝的迁移量也随之增加至迁移平衡。本方法适合用于铝塑复合食品包装中的铝向3%(w/v)乙酸溶液和蒸馏水两种食品模拟物迁移后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塑包装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塑料复合食品包装中的纳米成分及其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苏启枝 林勤保 +1 位作者 钟怀宁 李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283-289,共7页
在塑料食品包装中加入纳米材料可以实现很好的机械性、气体阻隔性或抗菌性等优良性能。然而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这些纳米材料也有可能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威胁,甚至对市场及消费者信心造成负面影响。对纳米材料进行迁... 在塑料食品包装中加入纳米材料可以实现很好的机械性、气体阻隔性或抗菌性等优良性能。然而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这些纳米材料也有可能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威胁,甚至对市场及消费者信心造成负面影响。对纳米材料进行迁移研究是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一环,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纳米塑料复合包装的种类、在食品包装中应用较多的纳米材料及其作用,并详细分析了食品包装中纳米材料向食品或食品模拟物迁移的研究。结果表明:食品包装中纳米材料向食品或食品模拟释放的量较小,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它们是否会以纳米形态释放出来仍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另外,微波处理、塑料助剂的添加可以影响纳米材料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塑料 复合包装 食品包装 迁移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中助剂对银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田海娇 林勤保 +4 位作者 郭捷 李波 王蓉珍 刘国红 张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2,共5页
为探究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中添加剂对纳米银颗粒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在20、40℃和70℃条件下分别将空白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和含有助剂(抗氧化剂1076、抗氧化剂168、光稳定剂622和光稳定剂944)的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在3g/1... 为探究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中添加剂对纳米银颗粒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在20、40℃和70℃条件下分别将空白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和含有助剂(抗氧化剂1076、抗氧化剂168、光稳定剂622和光稳定剂944)的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在3g/100mL乙酸溶液和体积分数50%乙醇溶液两种食品模拟物中浸泡1~30h,然后蒸干定容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银的含量。结果表明:食品模拟物中银的加标回收率在84.19%-115.6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21%-8.75%之间;在8h内塑料中的添加剂会促进银向两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同时银的迁移率会随着迁移温度的升高和迁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直至平衡;平衡时,塑料中的添加剂反而阻碍银向这两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银在酸性模拟物中的迁移率大于在酒精类模拟物中的迁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复合包装 食品模拟物 塑料添加剂 迁移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法测定铝塑复合食品包装中的9种重金属 被引量:19
4
作者 乔兆华 林勤保 +3 位作者 郭捷 宋欢 王蓉珍 薛圆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6-189,共4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铝塑复合食品包装容器中的9种重金属(铅、镍、镉、铬、铜、砷、锰、锌、钛)。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1.62μg/kg,定量限为0.03~5.35μg/kg,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在3个水平(20、50、100...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铝塑复合食品包装容器中的9种重金属(铅、镍、镉、铬、铜、砷、锰、锌、钛)。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1~1.62μg/kg,定量限为0.03~5.35μg/kg,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在3个水平(20、50、100μg/kg)进行添加实验,加标回收率在82.6%~119.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1%~12.3%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合于铝塑复合食品包装中的重金属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食品包装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比与紫外老化对PLA/PBAT包装膜性能及其中增塑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钟怀宁 张明 +2 位作者 何金凤 林勤保 李泽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208,共7页
制备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LA/PBAT)复合食品包装薄膜,探究了配比和紫外老化时间对其性能及其中增塑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迁移的影响。制备了10∶90、20∶80、30∶70三种不同配比的PLA/PBAT复合薄膜,经过72、150、300 ... 制备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LA/PBAT)复合食品包装薄膜,探究了配比和紫外老化时间对其性能及其中增塑剂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迁移的影响。制备了10∶90、20∶80、30∶70三种不同配比的PLA/PBAT复合薄膜,经过72、150、300 h紫外老化时间后,对薄膜的拉伸强度、阻隔性、可见光透过率、结晶度等性能进行测试。借助GC-MS建立增塑剂ATBC的检测方法,探究不同配比及紫外老化时间对薄膜中ATBC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配比对力学性能、透光率无明显影响,30∶70配比薄膜的阻隔性及结晶度最优,ATBC迁移率最低,氧气透过率和水蒸气透过率分别为894 m L/(m^2·d·0.1 MPa)和520 g/(m^2·day),结晶度为5.99%,ATBC的迁移率为25%;紫外老化以后会破坏薄膜内部结构,同时使表面生成致密层,降低力学性能的同时阻碍了其中ATBC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薄膜 增塑剂 紫外老化 迁移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焙烤食品及其塑料包装中31种邻苯二甲酸酯 被引量:25
6
作者 薄艳娜 李蓉 +5 位作者 张朋杰 林勤保 张宪臣 陈丽斯 胡仪光 黄志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68-879,共12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焙烤食品及其塑料包装中31种邻苯二甲酸酯( PAEs)的方法.焙烤食品采用乙酸乙酯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冷冻(-18℃)、低温高速离心净化,剪碎后的塑料包装材料采用体积比为1: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焙烤食品及其塑料包装中31种邻苯二甲酸酯( PAEs)的方法.焙烤食品采用乙酸乙酯超声提取,提取液经冷冻(-18℃)、低温高速离心净化,剪碎后的塑料包装材料采用体积比为1:1:1的甲醇-丙酮-正己烷混合溶剂进行液液超声萃取后进入HPLC-MS/MS分析.采用 MGⅢC18色谱柱(2.0mm×100mm,5 μm),选择反应监测( SRM)模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3 1种邻苯二甲酸酯 的特征离子质量色谱峰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 995 8).样品加标回收率除邻苯二甲酸二月桂酯( DLP)为70. 9%-109. 7%外,其余30种化合物为80. 1%-113. 0%,相对标准偏差( n = 6)为1.0%-13.7%.31种PAEs的检出限在0.02-8.15μg/kg之间,定量限在0.07-27.17μg/kg之间.应用该方法检测了面包、饼干、糕点、馅料4大类焙烤食品及其塑料包装中31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等优点,满足日常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邻苯二甲酸酯 焙烤食品 塑料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保留指数分析食品包装用纸中挥发性气味成分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宜彩 林勤保 +2 位作者 黄湛艳 李忠 李烃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268-273,共6页
建立一种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保留指数分析食品包装用纸中挥发性气味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顶空直接进样方式,经气相色谱-质谱上机检测,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质谱库检... 建立一种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保留指数分析食品包装用纸中挥发性气味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顶空直接进样方式,经气相色谱-质谱上机检测,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质谱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及气味物质谱库对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最后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9种食品包装用纸中共鉴别出113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检索气味物质谱库,最终确定出36种挥发性气味物质,主要为醛类、羧酸类、酮类、烯烃类、呋喃类、醇类、酚类及含硫化合物共8大类。其中,主要气味物质包括糠醛、苯甲醛、2-戊基呋喃、乙酸、2-乙基-1-己醇、苯乙烯等。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出食品包装用纸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提高了定性分析的工作效率;食品包装纸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可能会影响食品气味,需引起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保留指数 气味物质 异味 食品包装用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餐包装纸中矿物油向固体食品模拟物的迁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宜彩 林勤保 +5 位作者 王亮 曾莹 吴泽春 钟怀宁 陈燕芬 李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86-292,共7页
研究从市场上收集到的24种快餐包装纸中的矿物油向固体食品模拟物Tenax的迁移规律。在多个不同的迁移条件(40℃/0.5、1、2、3 h,40℃/10 d和70℃/2 h),探究矿物油的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价其安全性。选择正己烷-乙醇(1∶1,V/V)混... 研究从市场上收集到的24种快餐包装纸中的矿物油向固体食品模拟物Tenax的迁移规律。在多个不同的迁移条件(40℃/0.5、1、2、3 h,40℃/10 d和70℃/2 h),探究矿物油的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价其安全性。选择正己烷-乙醇(1∶1,V/V)混合溶液对Tenax进行过夜萃取,采用质量分数0.3%硝酸银固相萃取柱对饱和烃矿物油(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MOSH)和芳香烃矿物油(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s,MOAH)进行分离纯化,最后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种快餐包装纸中矿物油向Tenax的迁移量也随之增加。涂蜡纸中MOSH迁移量均有所检出,其数值为110.49~615.40 mg/kg,而MOAH部分均未检出,这可能是因为涂蜡纸表面涂覆的石蜡层属于MOSH类,导致其MOSH部分的迁移量较高。网购餐盘纸和常规餐盘纸中MOSH迁移量约为其特定限量值(0.6 mg/kg)的10~400倍,MOAH的迁移量约为其特定限量值(0.5 mg/kg)的10~70倍,而使用优质胶印油墨的原生纤维餐盘纸均未超过其限量值。最后,通过对印有胶印油墨的原生纤维餐盘纸中矿物油进行溯源分析,发现经过迁移的矿物油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其所用油墨,其他来源可能来自于回收纤维、黏合剂、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油 快餐包装纸 胶印油墨迁移行为 固体食品模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非有意添加物和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智峰 郝天英 +2 位作者 林勤保 钟怀宁 王志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68-1576,共9页
随着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加重,塑料的回收利用备受关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安全性是将其用作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不合规的再生塑料流入食品接触材料市场,危害消费者的... 随着塑料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加重,塑料的回收利用备受关注。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安全性是将其用作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不合规的再生塑料流入食品接触材料市场,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再生塑料的鉴别技术显得非常重要。该文首先对再生塑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研究进行总结,并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对原生和再生塑料的鉴别技术,如质谱技术、光谱技术和热分析技术;近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也逐渐被用于再生塑料鉴别领域,提高了再生塑料的鉴别效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塑料 非有意添加物 质谱法 光谱法 热分析技术 化学计量学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GC-Q-TOF MS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鉴别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天英 林勤保 +5 位作者 钟怀宁 董犇 寇筱雪 陈智峰 叶智康 王志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47-1458,共12页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GC×GC-Q-TOF MS)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别回收和原生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首先,对回收和原生PET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非靶...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GC×GC-Q-TOF MS)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别回收和原生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首先,对回收和原生PET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非靶向分析。然后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T检验筛选出对鉴别贡献度高的标记物质,并基于所有物质、标记物质和高标准标记物质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模型。结果表明,PCA模型很好地展示了回收PET组和原生PET组之间的差异,基于高标准标记物的LDA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鉴别准确率分别达到100%和97.1%。该方法具有可行性、高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能够达到鉴别回收PET材料的要求。此外,共检测和鉴定了468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31种挥发性有机物为对鉴别起重要作用的高标准标记物质。这些高标准标记物质的可能来源是食品、药品、化妆品、农药、塑料、工业和未知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全二维气相色谱 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 化学计量学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回收塑料 挥发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食品中的来源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佳玲 张天龙 +3 位作者 陈杰 林勤保 钟怀宁 穆景利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72-1680,共9页
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 为促进食品中微塑料的治理,该文从食品中微塑料的来源、提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综述,并针对食品中微塑料的规范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从食品原料到生产加工过程及食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成为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潜在来源。消解法是食品中微塑料提取的主要方法。目前,对食品中微塑料进行鉴别以及定量的主流方法有目检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今后,建议开展食品中微塑料检测的标准方法研究,开发纳米级微塑料的光谱鉴别和定量技术。同时,面对食品中越来越严重的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加强微塑料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溯源分析和控制技术研究,加快新型材料的开发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食品安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生物降解复合膜向食品模拟物的总迁移及钙的迁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金凤 林勤保 +2 位作者 任纪州 吕新广 李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39-1644,共6页
研究了5种不同碳酸钙含量的PLA/PBAT/CaCO_(3)复合膜中的钙在40℃和70℃下向3%乙酸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及向3种食品模拟物(3%乙酸、10%乙醇、95%乙醇)的总迁移,探究了复合膜中碳酸钙含量与总迁移的关系,并研究了紫外老化处理对迁移的影响... 研究了5种不同碳酸钙含量的PLA/PBAT/CaCO_(3)复合膜中的钙在40℃和70℃下向3%乙酸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及向3种食品模拟物(3%乙酸、10%乙醇、95%乙醇)的总迁移,探究了复合膜中碳酸钙含量与总迁移的关系,并研究了紫外老化处理对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复合膜向3%乙酸中的总迁移量均超过总迁移限值(OML),且总迁移主要受复合膜中碳酸钙含量的影响,钙浓度与总迁移量呈线性关系。同时,随着复合膜中碳酸钙含量的增加,钙的迁移量增加,且不同碳酸钙含量的复合膜均在短时间内达到迁移平衡(40℃,4 h)。将复合膜紫外老化处理较长时间(24 h以上)会导致钙的迁移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是紫外照射引起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的交联反应,从而抑制了钙的迁移。此类生物降解复合膜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生物降解薄膜 聚乳酸 碳酸钙 迁移 紫外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聚苯乙烯发泡餐盒中化学成分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雪超 林勤保 +2 位作者 方红 吴宇梅 王志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8-202,共5页
采用正己烷超声提取发泡餐盒中的化学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在NIST质谱检索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对化学物进行定性分析,再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个物质的含量。3种发泡餐盒分别分离出35、39、38种化学成分,分别确定了其中25... 采用正己烷超声提取发泡餐盒中的化学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在NIST质谱检索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对化学物进行定性分析,再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个物质的含量。3种发泡餐盒分别分离出35、39、38种化学成分,分别确定了其中25、27、23种物质,大都为含有苯环的有毒有害物质,相对标准偏差在2.26%-6.06%之间。本方法提高了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为发泡餐盒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保留指数 聚苯乙烯发泡餐盒 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再生聚苯乙烯发泡餐盒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静静 陈智峰 +3 位作者 宋雪超 林勤保 钟怀宁 吴宇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再生餐盒和新餐盒的方法。发泡餐盒试样经二氯甲烷溶解,加入甲醇沉淀大分子聚合物,采用GC-MS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再生餐盒和新餐盒的方法。发泡餐盒试样经二氯甲烷溶解,加入甲醇沉淀大分子聚合物,采用GC-MS进行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analysis,OPLS-D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再生餐盒和新餐盒的差异性物质,建立了再生餐盒和新餐盒的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再生餐盒和新餐盒中的主要物质包括聚合残余(苯乙烯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苯衍生物和添加剂等。OPLS-DA和t检验筛选出41种在含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质,基于差异性物质建立鉴别模型,初步建立了有效的鉴别再生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餐盒 鉴别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差异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聚乙烯复合膜中4种添加剂的检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薄艳娜 林勤保 +3 位作者 吴恩玉 李波 钟怀宁 李丹 《包装学报》 2017年第2期1-5,24,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构建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膜中2种抗氧化剂和2种光稳定剂的检测方法。复合膜经甲苯溶解,离心净化,氮吹,采用甲醇复溶后过膜,再进行HPLC分析。以XBridge TM C18作为色谱柱,以甲醇作为流动相,采用外标法定量检...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构建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膜中2种抗氧化剂和2种光稳定剂的检测方法。复合膜经甲苯溶解,离心净化,氮吹,采用甲醇复溶后过膜,再进行HPLC分析。以XBridge TM C18作为色谱柱,以甲醇作为流动相,采用外标法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4种添加剂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确定系数r2>0.998 9,方法的回收率在81.6%~101.8%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4%~9.1%之间。4种添加剂的检出限为0.03~0.30μg/mL,定量限为0.10~1.0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纳米银-聚乙烯 抗氧化剂 光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发泡餐盒中两种爽滑剂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何金凤 吕新广 +3 位作者 林勤保 李忠 许彩芸 谢德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3-129,共7页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建立了聚乳酸(polyactic acid, PLA)发泡餐盒中2种爽滑剂(硬脂酰胺和芥酸酰胺)的检测方法,并研究这2种爽滑剂向3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PLA发泡餐盒在40℃和70℃下与...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建立了聚乳酸(polyactic acid, PLA)发泡餐盒中2种爽滑剂(硬脂酰胺和芥酸酰胺)的检测方法,并研究这2种爽滑剂向3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PLA发泡餐盒在40℃和70℃下与异辛烷、无水乙醇和95%体积分数乙醇的双面接触;使用毒理学关注阈值法(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 TTC)对餐盒中2种爽滑剂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2种爽滑剂向95%体积分数的乙醇和无水乙醇的迁移量几乎相同,均高于在异辛烷中的迁移量;与芥酸酰胺相比,硬脂酰胺向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的更快,有更高的迁移率,但由于芥酸酰胺在餐盒中的初始含量远大于硬脂酰胺,所以芥酸酰胺的迁移量要大于硬脂酰胺;从PLA发泡餐盒中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的硬脂酰胺和芥酸酰胺,其估计日摄入量(estimated daily intake,EDI)分别为0.34 mg/(人·d),0.73 mg/(人·d),均超过安全阈值0.09 mg/(人·d),说明该PLA发泡餐盒作为食品接触材料使用时要严格控制爽滑剂的用量,确保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聚乳酸 发泡餐盒 硬脂酰胺 芥酸酰胺 迁移 毒理学关注阈值(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 TT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焙烤食品中28种邻苯二甲酸酯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蓉 薄艳娜 +3 位作者 卢俊文 林勤保 黄志强 陈丽斯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2-511,共10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焙烤食品中2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物质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超声提取,用中性氧化铝净化后进行检测。经程序升温气化进样口(PTV)不分流进样,TR-5MS色谱柱(30 m×0.25... 建立了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焙烤食品中2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物质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超声提取,用中性氧化铝净化后进行检测。经程序升温气化进样口(PTV)不分流进样,TR-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进行色谱分离,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进行质谱扫描,采用内标法定量。2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线性范围,除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在0.1~20 mg/L外,其余27种均在0.05~10 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6 2。方法检出限范围为0.1~9.8μg/kg,方法定量限范围为0.4~32.6μg/kg。分别在面包、饼干、糕点、馅料4类样品中进行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加标回收率为81.0%~117%,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1.3%~13.6%。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不同焙烤食品中塑化剂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焙烤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邻苯二甲酸酯 塑化剂 焙烤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ME/GC×GC-QTOF MS法测定回收PET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14
18
作者 叶智康 曾莹 +5 位作者 林勤保 吴学峰 郝天英 董犇 李丹 钟怀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96-1603,共8页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GC×GC-QTOFMS)测定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头、萃取温度、顶空平衡时间、调制周期和升...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GC×GC-QTOFMS)测定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固相微萃取纤维头、萃取温度、顶空平衡时间、调制周期和升温速率对测定效果的影响,用NIST谱库结合色谱保留指数对物质进行定性,并对高频检出物质进行半定量。结果表明,最佳检测条件为:80μm DVB/C-WR/PD⁃MS萃取纤维头、萃取温度110℃、平衡时间30 min、二维调制周期4 s、色谱升温速率8℃/min。9个回收PET样品中共检出209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苯系物、烷烃类、醇类、醛酮类、酯类、烯烃类、萘类、羧酸类和酚类等。高频物质的最高含量为2.13 mg/kg(十四烷),未发现浓度极高的误用物质。该研究为回收PET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调查提供了科学和可靠的方法依据,并为回收PET的利用和安全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PET 全二维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 挥发性有机物 方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 MS的食品接触用回收PET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非靶向筛查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犇 吴学峰 +9 位作者 郝天英 李丹 曾莹 吴思亮 寇筱雪 黎梓城 陈胜 林勤保 钟怀宁 郑建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45-1552,共8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对经初步清洗后的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瓶片中潜在的非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并考察了不同沉淀溶剂、去除溶剂方式、测试样品量等前处理方法,以及不同测...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对经初步清洗后的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瓶片中潜在的非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并考察了不同沉淀溶剂、去除溶剂方式、测试样品量等前处理方法,以及不同测试方法、流动相及洗脱剂梯度等条件对rPET瓶片中非挥发性有机物测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0.2 g的rPET瓶片溶于10 mL六氟异丙醇中,20 mL甲醇作为沉淀溶剂、氮吹去除溶剂的前处理方式,以甲醇-0.1%甲酸水体系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数据依赖型采集(DDA)模式进行测试。此时获得方法的回收率为66.0%~80.4%,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高于5.1%,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采用质谱数据库和二级谱图定性,通过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进行半定量,rPET瓶片中共检出30种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范围为0.038~4.92 mg/kg。检出物质包括环状和线型寡聚物、助剂副产物或降解产物和污染物等非有意添加物27种,其余3种可能是有意添加物。利用建立的非靶向筛查方法以及主成分分析(PCA)对两个不同地域厂家的24种rPET瓶片(rPETC和rPETN)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样品在正离子模式下有明显差异,检出差异物质15种;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不明显。表明同类型但不同来源的rPET瓶片具有不同的差异物质。研究表明,所建立的UPLC-QTOF MS筛查方法具有准确可靠、简单、快速等优点,可有效用于食品接触rPET中非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及安全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 MS) 非有意添加物 非靶向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盘纸中矿物油的检测及溯源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宜彩 林勤保 +5 位作者 陈胜 钟怀宁 陈燕芬 曾莹 吴泽春 李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1-267,共7页
对15种餐盘纸中矿物油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中1?种印刷有已知油墨的餐盘纸进行溯源分析。采用离线固相萃取前处理,以混合溶液(正己烷-乙醇(1∶1,V/V))作为提取溶剂,经0.3%硝酸银硅胶固相萃取柱分离纯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进... 对15种餐盘纸中矿物油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中1?种印刷有已知油墨的餐盘纸进行溯源分析。采用离线固相萃取前处理,以混合溶液(正己烷-乙醇(1∶1,V/V))作为提取溶剂,经0.3%硝酸银硅胶固相萃取柱分离纯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进行定量,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网店购买的4?种餐盘纸的矿物油含量普遍比快餐店中收集到的餐盘纸高,饱和烃矿物油的最高含量为3 397.6 mg/kg,芳香烃矿物油的最高含量为374.6 mg/kg,均超过限量值。通过溯源分析发现,有印刷的餐盘纸中一部分矿物油来源于油墨。本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2.73 mg/kg和8.19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1%~115.1%,相对标准偏差为3.12%~11.85%,准确性高,实验操作方便,可用于食品接触用纸中矿物油的检测及溯源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油 餐盘纸 固相萃取法 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