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
24
1
作者
逯浩
温铁军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共12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审视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新机制和新方向。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面临政府治理和农民主体“双悬浮”造...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审视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新机制和新方向。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面临政府治理和农民主体“双悬浮”造成治理失效、小农经济与小集体经济并存阻碍集体经济规制,由此面临“产业结构-组织形态”锁定和低利润市场空间过度竞争以及科技要素难以嵌入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等新挑战,亟须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转型适配为导向,运用生态新质生产力在比较优势集合、业态容积率与产权非互斥方面的新经济特性,通过多产融合、绿色增长和多元有效治理等新机制,有效规避乡村治理城市化、“反生态化”和重资产投资沉没成本过高三大“成本陷阱”,并科学地化解基层财政风险与村镇集体债务风险叠加、负债压力下乡村基层治理劣化以及乡村生态文明转型特殊风险等非典型治理风险。同时,要在转型中及时创设集体经济监管机构以保障国家安全,以“就地现代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人-自然-社会”多元治理结构重构为转型调整方向,最终实现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的治理现代化境界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就地现代化
永续发展观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供销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的起源、融合发展及改革方向
被引量:
10
2
作者
温铁军
逯浩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历史任务,在客观上要求更加重视对中国特色制度经验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学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是人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起源和...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历史任务,在客观上要求更加重视对中国特色制度经验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学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是人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起源和发展上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以合作经济性质为原点的制度变迁经验,其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和改革开放所要求的财产关系重塑,落寞于政府财政减负和农村长期“去组织化”的制度变迁,恢复于国家新型举国体制和对分散小农“再组织化”的制度需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有必要全面地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合作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特征,梳理供销合作社与合作社、集体经济之间互动发展的经验过程,探讨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与农村“去组织化”“去集体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晰新发展阶段“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基本原因和方向目标。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性机遇,更准确地理解“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现实语境,更清晰地判断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销社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人民经济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情基础和发展阶段: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认知
被引量:
6
3
作者
逯浩
温铁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4,共1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分别指向中国的国情基础和内生制度,此两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其中的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分别指向中国的国情基础和内生制度,此两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其中的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引入“唯物基础”概念来扩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约束经济基础的客观“地理—人口”条件的学理解释,并将其与初始产权条件、初始技术条件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决定内生性制度的条件组合,以此来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非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并解释社会发展的不同演化方向和剖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把握历史主动,以高度历史自觉引领全体人民全面有意识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重要特征,有意识地调整唯物基础以符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需要是实现有意识演进的主要方式。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演进阶段既是革命党也是应然的执政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和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判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政党特征。只有充分理解国情基础、内生性制度和其决定的发展阶段性,才能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在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基础
有意识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
24
1
作者
逯浩
温铁军
机构
新疆
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疆
大学
乡村
振兴
研究院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产品多元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机制研究”(21AZD1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英才”科研项目(510523004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共同富裕新格局赋能西北边疆安全治理的宏观政策研究”(XJEDU2024J005)。
文摘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审视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新机制和新方向。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面临政府治理和农民主体“双悬浮”造成治理失效、小农经济与小集体经济并存阻碍集体经济规制,由此面临“产业结构-组织形态”锁定和低利润市场空间过度竞争以及科技要素难以嵌入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等新挑战,亟须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转型适配为导向,运用生态新质生产力在比较优势集合、业态容积率与产权非互斥方面的新经济特性,通过多产融合、绿色增长和多元有效治理等新机制,有效规避乡村治理城市化、“反生态化”和重资产投资沉没成本过高三大“成本陷阱”,并科学地化解基层财政风险与村镇集体债务风险叠加、负债压力下乡村基层治理劣化以及乡村生态文明转型特殊风险等非典型治理风险。同时,要在转型中及时创设集体经济监管机构以保障国家安全,以“就地现代化”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人-自然-社会”多元治理结构重构为转型调整方向,最终实现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的治理现代化境界跃升。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就地现代化
永续发展观
基层治理
Key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local moderniza-tion
the concept of perpetu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ssroots governance
分类号
D42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供销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的起源、融合发展及改革方向
被引量:
10
2
作者
温铁军
逯浩
机构
新疆
大学
国家安全
研究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
新疆
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与实践创新研究”(22JD710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产品多元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机制研究”(21AZD125)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历史任务,在客观上要求更加重视对中国特色制度经验和社会发展变迁的学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是人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起源和发展上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以合作经济性质为原点的制度变迁经验,其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和改革开放所要求的财产关系重塑,落寞于政府财政减负和农村长期“去组织化”的制度变迁,恢复于国家新型举国体制和对分散小农“再组织化”的制度需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有必要全面地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合作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特征,梳理供销合作社与合作社、集体经济之间互动发展的经验过程,探讨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与农村“去组织化”“去集体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晰新发展阶段“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基本原因和方向目标。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性机遇,更准确地理解“恢复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现实语境,更清晰地判断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供销社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人民经济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分类号
F32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C912.83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情基础和发展阶段: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认知
被引量:
6
3
作者
逯浩
温铁军
机构
新疆
大学
国家安全
研究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暨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4,共1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与实践创新研究”(22JD710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生态产品多元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机制研究”(21AZD125)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21ZDA058。
文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分别指向中国的国情基础和内生制度,此两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其中的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引入“唯物基础”概念来扩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约束经济基础的客观“地理—人口”条件的学理解释,并将其与初始产权条件、初始技术条件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决定内生性制度的条件组合,以此来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非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并解释社会发展的不同演化方向和剖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把握历史主动,以高度历史自觉引领全体人民全面有意识演进”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重要特征,有意识地调整唯物基础以符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发展需要是实现有意识演进的主要方式。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演进阶段既是革命党也是应然的执政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和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判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政党特征。只有充分理解国情基础、内生性制度和其决定的发展阶段性,才能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在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
关键词
唯物基础
有意识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思考
逯浩
温铁军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供销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的起源、融合发展及改革方向
温铁军
逯浩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国情基础和发展阶段: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认知
逯浩
温铁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