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度劳动对线上线下休闲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实证
1
作者 殷振轩 欧阳琳欣 +1 位作者 王德 陆俊贤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123,共7页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活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度劳动在我国日趋严重,挤压了居民的休闲时间,降低了生活质量。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定量化测度上海市居民的线上线下休闲生活活动,并从时间约束的视角探讨了过...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活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度劳动在我国日趋严重,挤压了居民的休闲时间,降低了生活质量。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定量化测度上海市居民的线上线下休闲生活活动,并从时间约束的视角探讨了过度劳动对休闲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劳动对线下休闲活动具有抑制作用。相较于正常工作人群,过度加班人群的线下休闲生活活动参与率更低、活动时间更短。相反,过度加班人群更倾向于依赖线上休闲生活活动。其泛娱乐类app使用时间更长,尤其是观看短视频和浏览新闻资讯等使用时间碎片化程度较高的活动。基于此,文章提出建设美好生活城市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劳动 线下休闲生活活动 线上休闲生活活动 手机信令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影响家庭消费的机理和路径——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 被引量:4
2
作者 文武 靳菁华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61,共3页
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影响家庭消费的机理和路径,并区分消费类型和家庭异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家庭消费增长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针对不同消费类型探讨发现,互联网对增加食品类、衣... 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影响家庭消费的机理和路径,并区分消费类型和家庭异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家庭消费增长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针对不同消费类型探讨发现,互联网对增加食品类、衣着类和文娱类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类型探讨发现,互联网对农村地区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文章对推进互联网发展、提高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家庭消费 消费结构 城乡差异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与规划响应--以北京高校毕业生择城落脚观察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科比 甘霖 +2 位作者 徐勤政 王雅捷 冯永恒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以北京高校毕业生的择城落脚分析为切口,整合“个案—社群—群像”的多尺度社会调研工作及“空间分析—网络民族志”交融的多维分析方法,揭示北京高校毕业生择城落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落脚城市择业、择居、择游的空间需求特征。在以... 以北京高校毕业生的择城落脚分析为切口,整合“个案—社群—群像”的多尺度社会调研工作及“空间分析—网络民族志”交融的多维分析方法,揭示北京高校毕业生择城落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落脚城市择业、择居、择游的空间需求特征。在以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中,高校毕业生在留城发展的链条上存在市民化、自足化、有巢化、家庭化、本地化、高阶化6个关键环节,以规划为空间治理抓手践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是从这6个关键环节着手,面向青年群体释放空间权利,具体可在多元活力的就业机遇区域、职住联动的住房保障资源、过渡时期的落脚关怀服务、青春化公共场景设计等方面为青年群体“充值”城市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发展型城市 高校毕业生 城市选择 空间需求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通勤圈范围识别、特征与跨界通勤模式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伍毅敏 李伟 +2 位作者 杜立群 阚长城 冯永恒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2,70,共8页
从跨界通勤视角审视北京与环京地区关系的新变化,基于行政边界和5km网格两种空间单元,通过通勤率、通勤规模等指标测算,识别进入北京通勤圈的主要环京区县。结合职住空间分布、人口属性等分析通勤圈发展特征,发现跨界通勤向着网络化格... 从跨界通勤视角审视北京与环京地区关系的新变化,基于行政边界和5km网格两种空间单元,通过通勤率、通勤规模等指标测算,识别进入北京通勤圈的主要环京区县。结合职住空间分布、人口属性等分析通勤圈发展特征,发现跨界通勤向着网络化格局发展,当前已形成5条主要通勤廊道、3类通勤目的地、4种不同驱动力的典型跨界通勤模式。未来应正视环京地区跨界通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北京通勤圈内城镇组团互补融合发展,形成“圈层补充、廊道串联、簇轴发展”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通勤圈 通勤模式 都市圈 京津冀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峰通勤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以上海为例
5
作者 朱玮 王嘉欣 +2 位作者 陈薪 张岩 张楠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6,共7页
为遏制疾病传播,错峰交通的政策被提出.本文旨在验证错峰通勤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能够发挥作用.以上海为例,基于手机数据反映人口实际通勤现状,用多代理人模拟方法模拟疾病的传播,考察不同错峰通勤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错峰通勤增强了人... 为遏制疾病传播,错峰交通的政策被提出.本文旨在验证错峰通勤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能够发挥作用.以上海为例,基于手机数据反映人口实际通勤现状,用多代理人模拟方法模拟疾病的传播,考察不同错峰通勤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错峰通勤增强了人员流动性,反而会加快疾病的传播,错峰率越大,传播越快;早上班人群被感染的比例略低于晚上班人群;个人的通勤距离越长,家和工作地离市中心越近,越可能成为易感者和易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疾病传播 多代理人模拟 错峰通勤 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