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生产遥感监测与智慧决策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柄婷 华传海 +8 位作者 叶晨洋 熊育春 钱涛 程涛 姚霞 郑恒彪 朱艳 曹卫星 江冲亚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2期57-72,共16页
[目的/意义]总结叙述水稻生产遥感监测及智慧决策算法的研究进展,剖析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方向。[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手段在时空尺度上如何监测水稻生长,其次剖析了遥感在水稻种植分布、生育期监测、长势监测和产量品质估算等方面的应... [目的/意义]总结叙述水稻生产遥感监测及智慧决策算法的研究进展,剖析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方向。[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手段在时空尺度上如何监测水稻生长,其次剖析了遥感在水稻种植分布、生育期监测、长势监测和产量品质估算等方面的应用;最后阐述了水稻生产智能决策算法与遥感耦合的潜力。[结论/展望]指出了遥感手段在水稻生产监测与人工智能耦合的应用与机遇,提出了大尺度、实时监测水稻生长的挑战与展望。本文可为水稻生产遥感监测相关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水稻精准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遥感 产量模拟 决策算法 智慧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作物估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恒彪 吉文翰 +7 位作者 郭彩丽 张小虎 邱小雷 姚霞 江冲亚 朱艳 曹卫星 程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快速、准确估测作物产量不仅有利于提前掌握粮食生产状况,而且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其快速、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以及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在作物产量估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 快速、准确估测作物产量不仅有利于提前掌握粮食生产状况,而且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其快速、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以及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在作物产量估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相关背景;其次对近二十年来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别从无人机平台、传感器、估产模型构建等方面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影响无人机遥感估产精度的因素、尚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无人机遥感估产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文可为了解无人机遥感估产研究前沿、技术瓶颈、发展前景提供重要参考,为精确栽培、智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产量 估测 无人机遥感 传感器 建模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载相机和HLS时序遥感数据的作物分类研究
3
作者 钱涛 詹雅婷 +9 位作者 李胤 宋珂 邵明超 虞钟直 程涛 姚霞 郑恒彪 朱艳 曹卫星 江冲亚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旨在探讨基于车载相机和HLS时序遥感数据相结合的作物分类方法,以提高作物分类的效率和精度,解决传统方法中地面样本采集效率低、遥感物候特征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研究以江苏省秋粮分类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通过车载相... 旨在探讨基于车载相机和HLS时序遥感数据相结合的作物分类方法,以提高作物分类的效率和精度,解决传统方法中地面样本采集效率低、遥感物候特征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研究以江苏省秋粮分类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潜力。通过车载相机采集道路两侧作物图像并构建大量人工标注样本,结合2023年和2024年的HLS时序数据,采用高斯滤波重构时间连续的地表反射率,提取多维特征,构建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玉米和大豆在HLS时序数据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水稻的分类精度最高,生产者精度与用户精度均超过90%,而玉米和大豆因物候特征的相似性,精度相对较低(74%-85%)。模型在独立验证县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9%,验证县内的水稻主要分布于全县东南区域,玉米和大豆则集中于西北区域,且分布特征清晰。车载相机结合HLS时序数据可实现高效的作物分类,随机森林模型对高维特征整合与抗样本不平衡性具有显著优势。尽管模型总体表现优良,但在破碎地块和高云量区域仍有改进空间。未来需融合多源遥感数据缓解云干扰,并扩展作物类型以增强模型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相机 HLS 农作物 遥感分类 农业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复种模式下氮肥与稻秸互作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及推荐施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陆汝华 王文轩 +4 位作者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0-1311,共12页
优化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技术为途径的农业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提升农业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关于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发表的关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氮肥和秸秆投入... 优化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技术为途径的农业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提升农业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关于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发表的关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氮肥和秸秆投入下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变化的文献,运用随机森林建模,定量分析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的影响,并结合情景设置进行了特定地点的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模拟,同时评估了碳排放强度(CEE)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NEEB)。结果表明,建立的区域尺度小麦产量与N_(2)O排放对氮秸互作响应的随机森林模型,验证结果R^(2)分别为0.66和0.65,RMSE分别为0.70和1.11。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达到最大产量所需的氮肥量为208~212 kg hm^(-2),达到最小CEE所需的氮肥量为113~130 kg hm^(-2),达到最高的NEEB所需的氮肥量为202~205 kg hm^(-2),其中在6.75 t hm^(-2)的秸秆投入下施用202 kg hm^(-2)的氮肥可以获得最高的生态收益1.37万元。优化氮肥和秸秆投入具备减少作物碳排放强度并获得最大净生态环境效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秸秆投入 小麦 N_(2)O 排放模型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及DESTIN约束的高分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庆云 程涛 +2 位作者 顾兴健 朱艳 黄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9-999,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善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中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问题,并进一步修正语义分割的识别错误。[方法]以安徽省阜南县、江苏省淮安市为研究地点,自建了农田田块数据集,引入考虑影像多尺度特征...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善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中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问题,并进一步修正语义分割的识别错误。[方法]以安徽省阜南县、江苏省淮安市为研究地点,自建了农田田块数据集,引入考虑影像多尺度特征的尺度分割思想与基于物候学的DESTIN(delineation by fus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分割算法,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及DESTIN约束的高分遥感影像农田田块语义分割方法。[结果]多尺度与DESTIN约束下基于深度模型的田块语义分割有效改善模型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和块状模糊等问题,一定程度修正了深度模型语义分割的错误识别,IoU指标在2个测试集上分别达到94.08%和90.79%,相较深度模型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分别提高1.65%和2.32%,对研究区域的田块提取区域更完整、精度更高。[结论]多尺度及DESTIN约束进一步改善了田块语义分割问题,有助于提高高分遥感影像的田块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割 多尺度分割 DESTIN分割 农田田块提取 高分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聚类与谱聚类在农田管理分区中的适用性
6
作者 邵诗琦 费梦婕 +4 位作者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8-236,共9页
管理分区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环节,模糊C均值(fuzzy C means,FCM)与K均值(K-means)是常用的方法。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及属性复杂性的增加,传统方法在处理高维和非线性数据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为此,该研究旨在通过引入谱聚类和深度聚类方... 管理分区是精准农业的重要环节,模糊C均值(fuzzy C means,FCM)与K均值(K-means)是常用的方法。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及属性复杂性的增加,传统方法在处理高维和非线性数据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为此,该研究旨在通过引入谱聚类和深度聚类方法,与FCM和K-means进行对比,评估其在农田管理分区中的应用效果,为精准农业提供更科学的分区决策支持。研究以园区尺度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数据采集,采用综合权重法构建土壤肥力指数(soil fertility index,SFI),作为分区指标进行分区。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平均轮廓系数(averaged silhouette coefficient,ASC)、方差比指数(Calinski Harabasz index,CHI)和方差分析,量化评估各方法的分区性能,并在案例区验证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FI有效反映了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研究区中部肥力较高,东北部较低,整体土壤肥力较好;Kappa检验表明,深度聚类与FCM一致性最高(Kappa系数为0.77),谱聚类与深度聚类次之(Kappa系数为0.66),K-means一致性最低(Kappa系数仅为0.21~0.23);显著性分析表明,分区数为2或3时,各类别间差异显著,分区数为4时部分差异减弱;ASC和CHI指标显示,谱聚类方法在分区数为3时表现最佳,能够有效捕捉土壤属性与作物长势的空间变异性,各分区内各变量的变异系数均下降;在案例区进行分区验证的结果表明,谱聚类和深度聚类在不同区域均能有效区分管理单元,其中谱聚类表现最佳。综上所述,谱聚类在空间数据分区中的表现优于传统方法,生成的管理分区图能准确揭示研究区的空间异质性,适用于农田管理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分区 谱聚类 深度聚类 FCM K-MEANS 土壤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合-CO_(2)响应模型对水稻快速A-C_(i)响应(RACiR)曲线拟合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雪 康敏 +3 位作者 王偲媛 曹卫星 朱艳 刘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光合-CO_(2)响应(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CO_(2)response,A-C_(i))模型是定量研究植物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响应的主要手段,也是植物生理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旨在探究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数学模型来更好... [目的]光合-CO_(2)响应(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CO_(2)response,A-C_(i))模型是定量研究植物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响应的主要手段,也是植物生理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旨在探究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数学模型来更好地获取水稻光合参数。[方法]以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快速A-C_(i)响应(rapid A-C_(i)response,RACiR)曲线与传统的光合-CO_(2)响应曲线测试方法对水稻单叶光合参数进行测量。使用生化模型(FvCB)、直角双曲线模型、Michaelis-Menten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叶子飘模型以及指数修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RACiR方法通过不同模型获得的参数与A-C_(i)方法测试得到的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RACiR技术可节约近50%的测试时间。但也存在不能同步测量荧光数据以及难以实时查看测试数据是否存在异常等弊端。除FvCB外的7种光合-CO_(2)响应模型中,叶子飘模型整体上拟合出的光合特征参数较为可靠。[结论]RACiR测试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且相对于传统方法其测试效率显著提高;叶子飘模型在水稻光合作用参数拟合上具有更优的性能。研究结果将为水稻光合作用-CO_(2)响应研究选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和拟合模型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作用 CO_(2)响应模型 快速光合-CO_(2)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素需求特征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杜宇笑 李鑫格 +5 位作者 王雪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0-1789,共10页
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素需求特征,可为小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在江苏开展的多年多点不同品种、氮肥水平以及播期播量的小麦试验,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的实测数据集,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位籽粒需氮量、... 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素需求特征,可为小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在江苏开展的多年多点不同品种、氮肥水平以及播期播量的小麦试验,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的实测数据集,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单位籽粒需氮量、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氮浓度(植株氮浓度、秸秆氮浓度、籽粒氮浓度)、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和氮营养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下单位籽粒需氮量无显著差异,中低产的单位籽粒需氮量最高,其值为27.8 kg t–1;低产水平最低,其值为24.8 kg t–1。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植株氮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显著。小麦产量与植株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期—拔节期、拔节期—开花期和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均随着产量的提高而提高,但不同生育阶段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积累占比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秸秆和籽粒氮浓度均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高产水平下的秸秆氮浓度与中产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中低产和低产水平;而对于籽粒氮浓度,除中产和中低产水平外均存在显著差异。收获指数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其变化范围为0.39~0.49,其中低产和中低产显著低于中产和高产;而不同产量水平间氮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其变化范围为0.60~0.96。氮营养指数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逐渐提高,且在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显著,高产水平的氮营养指数较高,部分值大于1,表明有的试验氮肥供应过量。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单位籽粒需氮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植株氮浓度、秸秆氮浓度和籽粒氮浓度均逐渐提高,其中秸秆氮浓度增幅高于籽粒氮浓度,田间施肥应注意避免小麦对氮素的奢侈吸收。收获指数和氮收获指数的变化范围与前人研究一致,生长后期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是小麦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利用氮营养指数可以对小麦田间氮肥管理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水平 单位籽粒需氮量 收获指数 氮营养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植株水分状况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9
作者 史博 马祖凯 +4 位作者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503,共9页
小麦植株水分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对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概述水分监测对小麦重要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植株水分遥感监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明确了不同水分诊断指标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小麦植株水分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对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概述水分监测对小麦重要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植株水分遥感监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明确了不同水分诊断指标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最后,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应加强遥感信息与土壤、气象和表型信息等数据的融合,建立新型水分诊断指标;综合利用星-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发展数据同化技术;优化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自动化处理流程;深入研究小麦需水生理过程和调控机理,结合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现智能化水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遥感监测 植株水分状况 诊断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严红 曹克涛 +6 位作者 陈新文 李金星 熊涛 杜雪梅 白涛 郑文新 郭雷风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3年第3期93-103,共11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养殖在现代畜牧业中应用越来越多,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正在逐步应用到马养殖的全过程,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马产业智慧化发展,提高马养殖效率,是马产业走向现代化、科技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养殖在现代畜牧业中应用越来越多,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正在逐步应用到马养殖的全过程,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马产业智慧化发展,提高马养殖效率,是马产业走向现代化、科技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新疆某马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最新信息技术,研发了基于设备层、数据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共四层系统架构的马智慧养殖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档案管理、防疫管理、育种管理、行为管理和环境管理五大功能模块,实现了马养殖过程中数据采集、分析以及构建模型和应用等功能。本研究可为马养殖基地和企业智慧养殖建设提供思路,实现马养殖的精细化监控和管理,提高马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对马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养殖 智慧养殖 大数据平台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植物表型平台及性状鉴定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20
11
作者 徐凌翔 陈佳玮 +4 位作者 丁国辉 卢伟 丁艳锋 朱艳 周济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0年第1期23-42,共20页
植物表型组学研究正逐渐向综合化、规模化、多尺度和高通量的方向快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表型研究的最新动向。然后针对室内表型监测平台的特点和各类室内表型针对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产量、品质、胁迫抗性(包括干旱、... 植物表型组学研究正逐渐向综合化、规模化、多尺度和高通量的方向快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表型研究的最新动向。然后针对室内表型监测平台的特点和各类室内表型针对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产量、品质、胁迫抗性(包括干旱、抗冷热、盐胁迫、重金属和病虫害)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根据通量、传感器集成度和平台大小等把一些国内外流行的室内植物表型平台进行了分类,并介绍了这些室内表型平台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室内表型数据的管理和解析方法。最后,本文着重讨论了室内表型平台的发展方向,并结合中国植物研究的实际情况对表型组学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以期为中国植物表型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表型组学 室内表型监测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抗性表型 表型数据管理和解析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健成 刘卿 +7 位作者 汪翠存 陆汝华 刘艳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28-5339,共12页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两大主要补给途径,其在调控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以及水稻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秸秆还田或氮肥施用单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而双因素互作...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两大主要补给途径,其在调控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以及水稻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秸秆还田或氮肥施用单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而双因素互作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未明确。同时,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进行合理的氮肥施用鲜有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3个氮肥处理(0、180、360 kg N/hm^(2))和3个秸秆还田处理(0、2.25、3.75 t/hm^(2))进行多年水稻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H_(4)季节累积排放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无显著正相关关系;N_(2)O季节累积排放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秸秆还田量无显著正相关关系;秸秆还田对于产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两年均在秸秆不还田+不施氮处理(S0N0)出现最低产量,2021与2022年最低产量分别为5740.64和4903.75 kg/hm^(2)。2021与2022年最高产量分别在秸秆不还田+高氮(S0N_(2))和高量秸秆还田+高氮(S2N_(2))出现,分别为10938.48和10384.83 kg/hm^(2)。同时,本研究发现在低量秸秆还田条件下,在碳足迹(CF, Carbon Footprint)方面,施氮量为251 kg N/hm^(2)时碳足迹达到最低点,为1.01 kg C/kg;而在生态经济净收益(NEEB, Net Ecosystem Economic Benefits)方面,施氮量为294 kg N/hm^(2)时生态经济净收益达到最高点,为11778.15元/hm^(2)。为协同生态经济净收益与碳排放,在低量秸秆还田(S1)下,配合251—294 kg N/hm^(2)的施氮量为最优施肥方案。研究结果为指导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实现稻田碳中和以及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与低碳生产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 氮肥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辅助下基于光谱指数的作物冠层组分分类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羽 杨涛 +6 位作者 马吉锋 黄宇 郑恒彪 程涛 田永超 朱艳 姚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3-170,共8页
近地遥感常被用于获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但在提取叶片反射率时常受到土壤背景、穗和阴影效应的影响。为准确分类并提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该研究通过分析小麦冠层各组分(光照/阴影叶片、土壤、穗)的光谱及纹理差异,提出了一种光谱指数与... 近地遥感常被用于获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但在提取叶片反射率时常受到土壤背景、穗和阴影效应的影响。为准确分类并提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该研究通过分析小麦冠层各组分(光照/阴影叶片、土壤、穗)的光谱及纹理差异,提出了一种光谱指数与数学形态学结合的作物冠层组分分类方法,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的最佳冠层组分分类方法,并定量分析不同组分的归一化光谱指数与小麦叶片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谱指数法能较好地区分小麦抽穗前的不同冠层组分,而抽穗期的分类效果易受麦穗影响;光谱指数与数学形态学结合的分类方法能较好地消除麦穗对光照/阴影叶片提取的干扰(总体分类精度为97.80%,Kappa系数为0.97,运行时间3.87 min),该方法的分类精度及运行效率均优于传统分类方法(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lgorithm, ISODATA)和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而且,基于光照和阴影叶片的归一化光谱指数对叶片氮含量最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其他作物冠层组分分类和精准农业中农学参数的定量反演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组分 光谱指数 数学形态学 高光谱影像 光照叶片 阴影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便携式高值仪器管理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雪 田永超 +3 位作者 姚霞 朱艳 曹卫星 汤亮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4-278,共5页
针对农业信息化实验室的便携式高值仪器设备管理现状,从设备信息管理不足、租借流程管理不规范、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并建设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便携式高值仪器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便携设备管理与移动互联网优势进行有机... 针对农业信息化实验室的便携式高值仪器设备管理现状,从设备信息管理不足、租借流程管理不规范、设备使用效率不高等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并建设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便携式高值仪器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便携设备管理与移动互联网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将便携式设备抽象为唯一的条形码,实验基地抽象为地理围栏,利用移动终端扫码、定位、通信实现对便携式设备的入库管理、租借流程进行信息化,从而实现高效,便捷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整合到实验室管理微信平台,并在水稻大田实验中推广使用。系统的运行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缩减了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工成本,使得实验室设备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移动互联网 便携设备管理系统 农业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向反射和方向半球反射光谱差异及其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反演的影响
15
作者 王雪 王文辉 +4 位作者 李栋 姚霞 朱艳 曹卫星 程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496,共12页
二向反射率因子(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factor,BRF)和方向半球反射率因子(directional-hemispherical reflectance factor,DHRF)是反射光谱的两种形式,但在生化参数监测过程中,多数研究忽略了BRF和DHRF光谱的差异及其对叶片叶绿素... 二向反射率因子(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factor,BRF)和方向半球反射率因子(directional-hemispherical reflectance factor,DHRF)是反射光谱的两种形式,但在生化参数监测过程中,多数研究忽略了BRF和DHRF光谱的差异及其对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反演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品种、密度及氮素处理的小麦田间小区试验为基础,在叶片尺度获取了BRF和DHRF光谱,并计算相应的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建立了基于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的LCC监测模型,定量分析BRF和DHRF光谱、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的差异及其对LCC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1)BRF和DHRF随LCC变化趋势一致,但两种光谱存在显著差异,且BRF光谱值高于DHRF光谱值;2)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均可消除BRF和DHRF光谱差异的影响,其中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red edge vegetation index,NDRE)和红边叶绿素指数(red edge chlorophyll index,C_(Ired-edge))可以消除BRF和DHRF光谱差异的影响(R^(2)=0.930),但小波系数的性能要优于植被指数(R^(2)=0.995);3)基于DHRF光谱的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对LCC的估测能力优于BRF光谱,所有植被指数中NDRE反演效果最好(DHRF:R^(2)=0.957;BRF:R^(2)=0.938;All:R^(2)=0.892),第4尺度765 nm处的小波系数WF(4,675)反演LCC的效果优于NDRE(DHRF:R^(2)=0.985;BRF:R^(2)=0.971;All:R^(2)=0.973),且WF(4,675)消除BRF和DHRF光谱差异对LCC反演的影响能力强于NDRE(WF(4,675):R^(2)=0.973;NDRE:R^(2)=0.892)。综上所述,BRF和DHRF光谱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不能直接忽略。研究明确了BRF和DHRF光谱的差异,为构建基于BRF和DHRF光谱的统一模型及提升冠层尺度LCC精确反演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二向反射 方向半球反射 叶片叶绿素含量 植被指数 小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监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印玉明 王永清 +6 位作者 马春晨 郑恒彪 程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姚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9-180,共12页
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作物光合作用、氮素营养以及胁迫状况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获取冠层和单叶的辐亮度光谱、反射率光谱及生理生态指标等,计算日光诱导... 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作物光合作用、氮素营养以及胁迫状况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获取冠层和单叶的辐亮度光谱、反射率光谱及生理生态指标等,计算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指数和植被指数,进一步基于线性回归和辐射传输模型2种方法来建立叶绿素含量监测模型,评估多个叶绿素监测模型的精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1)在冠层尺度,冠层761 nm处SIF强度(F761)与冠层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为0.72,略高于表现最好的红边叶绿素指数(Red edge Chlorophyll index,CIred edge)(R^(2)=0.63);2)在单叶尺度,归一化下行SIF指数(↓FY NDFI)与单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R^(2)为0.77,比表现最好的上行荧光产量双峰比值指数(↑FY687/↑FY741)R^(2)高出0.10,与表现最好的植被指数CIred edge效果相当(R^(2)=0.81);3)基于SCOPE(Soil Canopy Observation,Photochemistry and Energy fluxes)模型反演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的验证R^(2)为0.57,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56.54μg/cm,效果差于PROSAIL模型(模型检验的R^(2)为0.91,RMSE为22.59μg/cm);4)单叶Fluspect-B模型反演水稻单叶叶绿素含量的验证R^(2)为0.55,均方根误差RMSE为19.45μg/cm,效果差于PROCWT模型反演结果(R^(2)为0.72,RMSE为6.42μg/cm)。综上,SIF指数在监测冠层和单叶叶绿素含量时效果较好,基于SIF的辐射传输模型也可以用来反演水稻冠层和单叶的叶绿素含量。研究结果可为SIF监测作物叶绿素含量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未来利用SIF进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 模型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单叶尺度 冠层尺度 SCOPE Fluspec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下稻茬小麦的氮素营养指标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杜宇笑 李鑫格 +6 位作者 张羽 程涛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20-1429,共10页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营养指标变化规律,为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实时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江苏省多年多点田间不同氮肥、播期、密度和品种试验,构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大数据,分析不同产量水平... 【目的】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营养指标变化规律,为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实时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江苏省多年多点田间不同氮肥、播期、密度和品种试验,构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大数据,分析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和植株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小麦临界氮浓度,得到累积氮亏缺和氮营养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明确高产稻茬小麦氮素营养指标特征。【结果】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均逐渐增加,植株氮浓度逐渐减小,累积氮亏缺和氮营养指数会出现波动。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在高产小麦和中产小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植株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中低产小麦,中低产小麦又显著高于低产小麦。在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高产和中产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低产小麦,中低产小麦又显著高于低产小麦。依据累积氮亏缺值判断氮素营养状况,高产和中产小麦的累积氮亏缺变化趋势一致,在起身—孕穗期,高产小麦的累积氮亏缺值由0.3 kg/hm^2降低为-23.0 kg/hm^2,中产小麦由7.0 kg/hm^2降低为-14.6kg/hm^2,孕穗—抽穗期又呈升高趋势,高产小麦由-23.0 kg/hm^2升高为-11.4 kg/hm^2,中产小麦由-14.6 kg/hm^2升高为2.4 kg/hm^2,开花—灌浆期的波动较小。表明高产小麦氮营养除起身期之外均为过剩,中产小麦在拔节—孕穗期的累积氮亏缺小于0,其余时期累积氮亏缺均大于0,但该水平的累积氮亏缺值一直在适宜范围内波动。中低产小麦在起身—拔节期,累积氮亏缺值由14.2 kg/hm^2降低为9.5 kg/hm^2,之后逐渐升高,灌浆期达到最大为43.9 kg/hm^2;低产小麦在起身期到灌浆期,累积氮亏缺值由17.3 kg/hm^2升高为71.1 kg/hm^2。表明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氮营养水平在整个生育期内逐渐降低,且整个生育期均处于亏缺状态(累积氮亏缺值>0)。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高产水平的小麦植株实际氮浓度高于植株临界氮浓度,中产小麦在孕穗期的植株实际氮浓度高于临界氮浓度,而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在整个生育期植株实际氮浓度低于植株临界氮浓度。高产和中产的小麦氮营养指数在1附近波动,其中高产小麦的氮营养指数在起身—孕穗期由0.9升高为1.1,在抽穗—灌浆期,氮营养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值分别为1.0、0.9和1.0,中产小麦与高产小麦的变化趋势一致,起身—孕穗期的氮营养指数由0.8升高为1.0,之后逐渐下降,其值均小于1,抽穗—灌浆期分别为0.9、0.9和0.9。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氮营养指数始终低于1,中低产小麦在起身—拔节期氮营养指数由0.7升高为0.8,之后则逐渐下降,低产小麦从起身—开花期均逐渐下降,而这两个产量水平的氮营养指数在灌浆期会呈现略微上升趋势。【结论】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小麦植株干物质和氮积累量、植株氮浓度、氮营养指数等都相应增加,累积氮亏缺相应下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营养指数和累积氮亏缺均能准确诊断小麦氮营养状况,可为小麦氮肥精准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水平 氮素营养 临界氮浓度 氮营养指数 累积氮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分析的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高光谱预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骁 闫岩 +4 位作者 王文辉 郑恒彪 姚霞 朱艳 程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63-1580,共18页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影响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利用遥感技术及时、准确地获取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可以指导相应栽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以提高稻米的食味品质。小波分析作为光谱敏感特征提取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作物生理生化参数的估算,...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影响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利用遥感技术及时、准确地获取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可以指导相应栽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以提高稻米的食味品质。小波分析作为光谱敏感特征提取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作物生理生化参数的估算,然而基于小波分析的作物品质参数估算,在米粉、稻穗水平上的应用还未见报道。本文以室内获取的水稻米粉与干穗反射光谱为基础数据源,通过连续小波光谱变换、敏感小波特征提取、共性特征分析和预测模型构建等4个步骤,明确不同光谱参数预测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性能,最终实现在器官水平的直链淀粉含量高光谱预测。结果表明:(1)相较归一化光谱指数,敏感小波特征可有效地提高直链淀粉含量预测精度,预测模型更具普适性和鲁棒性;(2)从米粉光谱提取的敏感小波特征WF2037,6,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性较高(R^(2)=0.59),对独立年份的样本预测效果较好(RMSE=1.51%,Bias=0.44%,RRMSE=23.50%),并可直接应用于干穗光谱(R^(2)=0.62,RMSE=1.49%,Bias=−0.17%,RRMSE=25.76%)。本文利用连续小波光谱分析,提取了米粉和稻穗水平的直链淀粉敏感小波特征WF2037,6,建立了高精度预测模型,拓宽了连续小波光谱分析的应用范围,为冠层水平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高光谱估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 稻穗 反射光谱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 光谱指数 连续小波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及光谱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鑫格 高杨 +4 位作者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5-987,共13页
为阐明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与光谱指标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开展连续两年不同播期、播量及施氮量的冬小麦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三因素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关键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归一化红边指数... 为阐明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与光谱指标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开展连续两年不同播期、播量及施氮量的冬小麦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三因素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关键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归一化红边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NDRE)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三因素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冠层NDRE适宜时序曲线,以便于实时监测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长势动态。结果表明,冬小麦冠层NDRE与LAI随关键生育期的变化相似,且三因素对关键生育时期2个指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2018—2019年冬小麦产量、不同生育时期LAI和冠层NDRE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2019—2020年除灌浆期外,晚播冬小麦产量、LAI及冠层NDRE峰值最大。2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LAI、冠层NDRE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播量间无明显差异。三因素中播期、施氮量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随施氮量增加被纵向拉长;曲线下降部分随播期推迟向左平移,同时2018—2019年随播期推迟曲线峰值下降,2019—2020年晚播、过晚播冬小麦曲线峰值高于适播期冬小麦。将2个年份数据融合在一起建立了3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冠层NDRE适宜时序曲线(产量水平分别为:小于6.75、6.75~8.25、大于8.25 t hm^(-2));发现随产量水平升高,NDRE时序曲线峰值及幅宽均增大。综上所述,冬小麦应适期早播,但若冬前积温较高,应适当推迟播期;且可通过增加一定播量和施氮量来改善晚播冬小麦群体长势。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播期及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长势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施氮量 LAI ND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指数时序动态的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鑫格 项方林 +5 位作者 吴思雨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为构建冬小麦冠层临界植被指数时序模型,探究实时、无损诊断冬小麦全生育期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能性,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与相对产量的关系确定NNI临界值,并利用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ormalized... 为构建冬小麦冠层临界植被指数时序模型,探究实时、无损诊断冬小麦全生育期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能性,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与相对产量的关系确定NNI临界值,并利用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NDRE)与NNI的定量关系确定临界NDRE值,进而以累积生长度日为时间驱动因子,利用双Logistic函数构建临界NDRE时序模型并用于诊断,且对诊断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NI与冬小麦相对产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均呈现明显的线性加平台关系(R^(2)在0.76以上),在开花—灌浆期表现最好;NNI与NDRE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在0.76以上),在孕穗—开花期表现最好;临界NDRE时序诊断模型在拔节后期、孕穗期、开花期的诊断精度较高;适期播种时冬小麦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整个生育期均处于轻微氮亏缺或氮适宜状态,为较优施氮量。适期播种时冬小麦氮素营养状况主要受施氮水平的制约;过晚播时受播期的影响,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均处于氮亏缺状态。综上,依据氮营养指数与相对产量所构建的临界NDRE时序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实时诊断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状况,并为作物氮肥精确管理提供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营养指数 时序动态模型 氮素营养状况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