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1
作者 李彩红 侯娣 +8 位作者 李燕 郭婷 纪光燕 罗顺珍 曹阳 纪开萍 鲍大鹏 于晓丹 杨瑞恒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第一个栽培成功的牛肝菌目(Boletales)真菌,一般采用覆土栽培模式,覆土微生物对子实体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覆土微生物上,但缺少对子实体内生菌的研究。为揭开暗褐网柄牛肝... 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第一个栽培成功的牛肝菌目(Boletales)真菌,一般采用覆土栽培模式,覆土微生物对子实体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覆土微生物上,但缺少对子实体内生菌的研究。为揭开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内生菌的组成,本研究基于Illumina MiSeq平台,利用16S rRNA V3~V4区高通量测序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fruiting body,FB)内部存在很高丰度的细菌,主要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属水平上以贪铜菌属(Cupriavidus)(64.98%)、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7.62%)、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6.02%)为主。与覆土(casing soil,CS)基质固有的细菌种群进行比较,VENN分析显示子实体内有468个OTUs为独有,占总序列的26.65%,分类上隶属于贪铜菌属、不动杆菌属和Delftia。FB和CS差异性分析以及Lefse标志性微生物分析均显示贪铜菌属、苍白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嗜糖假单胞菌属(Pelomonas)等为FB特异性、标志性类群。利用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进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预测发现,子实体内生菌群的主要代谢途径为膜传输、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与覆土菌群有20个代谢通路的差异,并且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信号转导、其他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细胞过程和信号5个通路的比例要高于覆土,微生物类群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产生这些功能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多样性 丰富度 标志性微生物 暗褐网柄牛肝菌 覆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腔虫瘿中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体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高锋 刘静 +5 位作者 何明霞 方艺伟 杨天伟 王云 曹旸 张春霞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8,共12页
为了研究菌腔虫瘿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丝体群体遗传结构,利用ITS、tef 1和rpb 1序列对云南、四川两省12个地理居群共45份样品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地理居群遗传分化、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从45份样品中,共检... 为了研究菌腔虫瘿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丝体群体遗传结构,利用ITS、tef 1和rpb 1序列对云南、四川两省12个地理居群共45份样品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地理居群遗传分化、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从45份样品中,共检出15个ITS单倍型、16个tef 1单倍型和17个rpb 1单倍型,总体上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d:0.7790~0.8460),核苷酸多样性较低(Pi:0.00178~0.00295)。地理居群DF、GD、HS、LC、MH、XMY和YB样品遗传分化程度高(F_(st)>0.25000),与其他地理居群样品缺乏基因交流(N_(m)<1.00),地理居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69.73%,在系统发育树中按照地理来源聚在同一分支上;DZ、JN、YX、RZS样品遗传分化程度低(F_(st)<0.25000),相互间存在明显基因流(N_(m)>1.00),MY与DZ间也存在明显基因流(N_(m)=2.17);DZ、JN、YX、RZS与MY样品之间的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8.87%,在系统发育树中未严格按照地理来源聚类;地理居群样品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无相关性(R^(2)=0.00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菌腔虫瘿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褐网柄牛肝菌高多态性SSR标记的开发 被引量:6
3
作者 高锋 何明霞 +3 位作者 张春霞 刘静 许欣景 曹旸 《热带农业科技》 2021年第1期24-28,共5页
从暗褐网柄牛肝菌基因组数据中开发高多态性的SSR标记,按照本实验中设计的方法得到43对引物,扩增分型后,30个位点在供试的157个样品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其中:三碱基单元的位点22个,四碱基单元的位点4个,五碱基单元的位点1个,六碱基... 从暗褐网柄牛肝菌基因组数据中开发高多态性的SSR标记,按照本实验中设计的方法得到43对引物,扩增分型后,30个位点在供试的157个样品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其中:三碱基单元的位点22个,四碱基单元的位点4个,五碱基单元的位点1个,六碱基单元的位点3个。PCR产物的长度为114~561 bp。从聚类结果来看,157个样品共有147种多位点分子表型。共享多位点分子表型的样品分别来自同一采样地点,推测来源于同一菌丝无性繁殖系。样品并未按地理群体聚在一起,说明各个地理群体间有基因交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样品也未与来自中国的样品完全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SSR标记 高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黑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合成培养基及主要环境条件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顺珍 纪光玉 +3 位作者 纪光燕 黄海涛 金福 纪开萍 《中国食用菌》 2017年第5期45-48,51,共5页
在以马铃薯为主要成分的半人工合成培养基基础上,研究替代马铃薯的全合成培养基及主要环境条件(温度、pH)对黑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半人工合成培养基去除马铃薯,增加尿素、硫酸铵、蛋白胨等氮源0.5 g... 在以马铃薯为主要成分的半人工合成培养基基础上,研究替代马铃薯的全合成培养基及主要环境条件(温度、pH)对黑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半人工合成培养基去除马铃薯,增加尿素、硫酸铵、蛋白胨等氮源0.5 g·L^(-1)和氧化钙(无机盐0.2 g·L^(-1))对黑牛肝菌菌丝生长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环境条件中,适宜温度为28℃~33℃,适宜pH为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牛肝菌 合成培养基 营养需求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及生长调节剂对黑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陶玲 曹旸 +6 位作者 纪光燕 晏汐蓓 王秋兰 罗顺珍 纪光玉 高丽霞 纪开萍 《中国食用菌》 2021年第6期74-79,共6页
在黑牛肝菌母种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05 g·L^(-1)、0.10 g·L^(-1)、0.50 g·L^(-1)的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烟酸、烟酰胺、维生素B_6、维生素C及生长调节剂吲哚-3-乙酸、6-苄氨基腺嘌呤,探讨其对黑牛肝菌菌丝生... 在黑牛肝菌母种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浓度为0.05 g·L^(-1)、0.10 g·L^(-1)、0.50 g·L^(-1)的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烟酸、烟酰胺、维生素B_6、维生素C及生长调节剂吲哚-3-乙酸、6-苄氨基腺嘌呤,探讨其对黑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IAA外的添加剂对黑牛肝菌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菌落颜色、吐水情况、菌落的边缘整齐度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添加0.05 g·L^(-1)的VB1和0.50 g·L^(-1)的VC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明显优于其他维生素和生长调节剂。所有试验浓度的IAA均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牛肝菌 菌丝生长 维生素 生长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氨基酸对黑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晏汐蓓 曹旸 +6 位作者 纪光燕 陶玲 罗顺珍 高丽霞 纪光玉 王秋兰 纪开萍 《中国食用菌》 2021年第6期84-87,共4页
在黑牛肝菌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观察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3 g·L^(-1)的组氨酸或0.1 g·L^(-1)的天冬氨酸后,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菌丝浓密粗壮、长势好,菌落颜色正常、边缘整齐。但较高浓... 在黑牛肝菌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观察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3 g·L^(-1)的组氨酸或0.1 g·L^(-1)的天冬氨酸后,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菌丝浓密粗壮、长势好,菌落颜色正常、边缘整齐。但较高浓度的组氨酸和天冬氨酸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添加各浓度的赖氨素、精氨酸和谷氨酸均对菌丝生长速度或菌落形态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牛肝菌 菌丝生长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温度及孢子稀释液对黑牛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罗顺珍 陈燕 +4 位作者 曹旸 纪光燕 陶玲 晏汐蓓 纪开萍 《中国食用菌》 2021年第5期50-53,57,共5页
通过调整培养温度、浸泡时间,以及孢子稀释液的pH、添加碳源、氮源等条件,研究各因素对黑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担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5℃、30℃、35℃下培养时平均萌发菌落数显著高于15℃、20℃下培养,并以30℃为最优;... 通过调整培养温度、浸泡时间,以及孢子稀释液的pH、添加碳源、氮源等条件,研究各因素对黑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担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25℃、30℃、35℃下培养时平均萌发菌落数显著高于15℃、20℃下培养,并以30℃为最优;涂布前将孢子以无菌水浸泡24 h,能显著提高萌发菌落数;调节孢子稀释液pH为6,在稀释液中添加1%葡萄糖、添加0.1%酒石酸铵或尿素,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萌发菌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牛肝菌 孢子萌发 培养温度 稀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