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汉源麻家山遗址出土陶器的科技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茂林 郭富 +4 位作者 金普军 王丽丽 吴军明 李其江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89,92,共6页
利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实验表明,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和泥质陶,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等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它们... 利用各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分析了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元素组成、物相组成等。实验表明,四川汉源县麻家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和泥质陶,Na2O、MgO、Al2O3、SiO2、K2O、CaO、TiO2、Fe2O3等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它们所用原料可能是相同的。从XRD与EDXRF的测试结果分析,夹砂陶的物相主要为石英、长石和云母。从因子分析的散点图可以看出,这批陶器同其他遗址出土陶器相比,具有明显的产地特征。其中一片成分特殊的陶器很有可能是由于先民们的经济文化交流或其他原因流传至此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家山 黑陶 泥质陶 夹砂陶 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原始瓷器科技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其江 张茂林 +1 位作者 吴军明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7,共5页
回顾了原始瓷器科技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从原始瓷器的定名、原始瓷器的工艺特征研究、南北方原始瓷器烧制地区探讨、原始瓷器的器质判别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原始瓷器产地研究存在不同结论的原因,及在现存... 回顾了原始瓷器科技研究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从原始瓷器的定名、原始瓷器的工艺特征研究、南北方原始瓷器烧制地区探讨、原始瓷器的器质判别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原始瓷器产地研究存在不同结论的原因,及在现存条件下原始瓷器科技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 原始瓷器 科技研究 综述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江鹏飞 李其江 +4 位作者 吴军明 张茂林 叶正隆 熊露 吴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采用EDXRF,SEM,热膨胀分析等手段对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以及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引入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胎、釉组成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明了两地素天目黑釉瓷的组成及原料配方特征。同时,... 采用EDXRF,SEM,热膨胀分析等手段对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以及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引入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胎、釉组成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明了两地素天目黑釉瓷的组成及原料配方特征。同时,结合样品物理性能及显微结构测试结果,探析了两地素天目黑釉瓷的呈色机理及其异同点,并初步探明了影响其呈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天目釉瓷 化学组成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蜀山窑址出土历代紫砂陶的化学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茂林 李其江 吴军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而宜兴紫砂器是中国古代,甚至当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茶具品种之一。本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法,测试了宜兴丁蜀镇蜀山西麓和南麓古窑址出土的明、清时期紫砂标本及紫砂原料的元素组成,并对实验数...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而宜兴紫砂器是中国古代,甚至当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茶具品种之一。本文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法,测试了宜兴丁蜀镇蜀山西麓和南麓古窑址出土的明、清时期紫砂标本及紫砂原料的元素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历代紫砂陶制品配方演变规律。研究表明,不同年代的紫砂制品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可为宜兴紫砂的断代分期与科技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 紫砂陶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定窑白瓷的EDXRF和XAFS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茂林 汪丽华 +1 位作者 李其江 吴军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40-1545,共6页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生产白瓷而闻名于世的窑厂,其高超的刻印花纹技术及首创的支圈覆烧工艺,对国内外许多窑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采用(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EDXRF)探索了历代定窑白瓷的组成配方,并采用X射...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生产白瓷而闻名于世的窑厂,其高超的刻印花纹技术及首创的支圈覆烧工艺,对国内外许多窑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采用(energy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EDXRF)探索了历代定窑白瓷的组成配方,并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法分析了瓷釉中Fe元素的价态,以探讨定窑白瓷的相关烧制工艺。研究发现,定窑白瓷瓷胎具有典型北方瓷器"高铝低硅"的特征,并在瓷胎中特意添加了富含CaO的矿物原料,对瓷胎的烧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瓷胎中的TiO2应主要是高岭土原料中的杂质。定窑白瓷瓷釉具有"高钙高镁"特征,基本属于钙镁釉或钙镁碱釉。其瓷釉配方中应含有一定量的白云石或滑石。瓷釉中K2O的含量逐步增加,反映了定窑瓷釉由钙镁釉向钙碱釉发展演变的过程。此外,根据瓷釉中的Al2O3,MnO和P2O5等含量的特征,可以推测釉料配方中应添加了草木灰和高岭土。由XAFS分析结果可知,晚唐五代时期定窑白瓷釉中Fe3+比例最高,金代次之,宋代最低,不同时期定窑白瓷皆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宋金时期定窑白瓷白中泛黄可能由于燃料煤中富含的硫在燃烧过程中与瓷釉反应,生成Fe—S化合物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窑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烧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浙江地区出土东周时期原始瓷的器质界定 被引量:3
6
作者 吴隽 张茂林 +3 位作者 吴军明 李其江 李家治 邓泽群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9-663,共5页
近年来在中国浙江地区所出土的部分东周时期陶瓷标本,无论是在成型还是烧制技术方面都相当成熟,已体现出较高的工艺制作水平,由此引发了其是否改变了中国陶瓷史,成为远早于东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瓷器的广泛争议.采用多种测试技术,研究了有... 近年来在中国浙江地区所出土的部分东周时期陶瓷标本,无论是在成型还是烧制技术方面都相当成熟,已体现出较高的工艺制作水平,由此引发了其是否改变了中国陶瓷史,成为远早于东汉时期的中国最早瓷器的广泛争议.采用多种测试技术,研究了有代表性的浙江东周时期各类陶瓷标本,并通过与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出土的越窑青瓷的比较,对这批备受关注的精美陶瓷标本的工艺特点、性能指标和器质界定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家山窑 亭子桥窑 前山窑 瓷器起源 原始瓷 青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