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论《景德镇陶歌》的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7-170,共4页
《景德镇陶歌》是清人龚鉽于嘉、道年间撰写的一部陶瓷诗歌专集,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在中国陶瓷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即使在整个中国陶瓷文献编撰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工艺学... 《景德镇陶歌》是清人龚鉽于嘉、道年间撰写的一部陶瓷诗歌专集,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第一部陶瓷诗歌专集,在中国陶瓷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即使在整个中国陶瓷文献编撰史上,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工艺学、文学、史学、鉴藏学等方面对该集的内容价值进行探讨和评析,认为该集尽管在内容编撰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但仍不失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部名著,其内容弥补了以往陶瓷文献记述的许多缺失,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陶歌》 龚鉽 陶瓷诗歌 内容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视角下的陶瓷艺术——首届“陶瓷与文化”论坛纪要 被引量:3
2
作者 孔铮桢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7-450,共4页
1 会议背景与“人文”视角的介入价值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为实现对陶瓷艺术的多角度考察,探讨陶瓷与文化、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互为关系,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国务院学位委员... 1 会议背景与“人文”视角的介入价值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为实现对陶瓷艺术的多角度考察,探讨陶瓷与文化、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互为关系,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艺术 中国文化 教育指导委员会 人文 论坛 专业学位 高等学校 景德镇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明代“空白期”窑业遗存的考古学探索与新认知 被引量:7
3
作者 秦大树 高宪平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3-77,共15页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制瓷业缘于缺少纪年器物而长期不被人们认识,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然而这一时期却处在明代景德镇官民窑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此期制瓷业的关注和研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历程,随着景德镇陶瓷考古...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制瓷业缘于缺少纪年器物而长期不被人们认识,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然而这一时期却处在明代景德镇官民窑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此期制瓷业的关注和研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历程,随着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本文通过梳理景德镇窑址考古的探索过程,使读者能够对三朝瓷业研究探索过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随着窑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取得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明代空白期 官窑和民窑 制瓷业 窑址考古新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时期陶瓷文献分类方法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宁 曹之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41,共12页
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古代科技类文献与经部、史部、集部等文献相比较少;作为古代手工技艺之一的陶瓷制作,相关论述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探索古代科技类文献稀少的原因;建构符合宋元陶瓷文献状况的分类方法,将其划分成十类... 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古代科技类文献与经部、史部、集部等文献相比较少;作为古代手工技艺之一的陶瓷制作,相关论述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探索古代科技类文献稀少的原因;建构符合宋元陶瓷文献状况的分类方法,将其划分成十类:六经类、小学类、历史类、地理类、政书类、目录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和诗文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陶瓷文献 分类方法 编撰概况 原因考察 宋元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文化对唐代巩义窑陶瓷制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宁 曹一凡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7,共10页
唐代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开明的国家政策,吸引着海外诸国纷纷来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中外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而陶瓷器物的制作则是这一时期中外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的典型代表。巩义窑是唐代北方的重要窑口,曾... 唐代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和积极开明的国家政策,吸引着海外诸国纷纷来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中外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而陶瓷器物的制作则是这一时期中外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的典型代表。巩义窑是唐代北方的重要窑口,曾一度生产宫廷使用的贡瓷,辉煌一时。试以唐代巩义窑的陶瓷制作为例,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系统探讨外来文化对其陶瓷制作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形成原因,希望以此为基点,能从具体层面反映外来文化对唐代文化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文化 巩义窑 造型 装饰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病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石俊雯 张茂林 +1 位作者 李其江 袁枫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6-262,共7页
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难以清理,不仅影响瓷器美观,并且易造成侵蚀等损害,已经弓I起了我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出土陶器表面“银釉”形成机理、表面沉积膜的去除方法及出土瓷器表面沉积物成分分析、形成原因、清理方法等研究进行系统... 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难以清理,不仅影响瓷器美观,并且易造成侵蚀等损害,已经弓I起了我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出土陶器表面“银釉”形成机理、表面沉积膜的去除方法及出土瓷器表面沉积物成分分析、形成原因、清理方法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陶瓷器表面沉积物形成机理、保护措施和清洗方法奠定基础。此外,还对目前陶瓷器保护未解决的难题、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器保护 沉积物 出水瓷器 出土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司岙匣钵工艺特征及其对青瓷釉面呈色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吴军明 桑月侠 +3 位作者 郑乃章 郑建明 吴琳 山日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82-2091,共10页
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烧制成熟的青瓷器,其中使用瓷质匣钵烧造秘色青瓷是越窑独特的烧造技术,为揭示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匣钵的工艺特征及其对装烧青瓷的影响,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 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烧制成熟的青瓷器,其中使用瓷质匣钵烧造秘色青瓷是越窑独特的烧造技术,为揭示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匣钵的工艺特征及其对装烧青瓷的影响,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瓷质匣钵、普通匣钵、普通青瓷、秘色青瓷进行了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吸水率等测试分析。同时采用分光光度计,对该遗址出土的唐五代普通青瓷和秘色青瓷表面色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唐五代普通匣钵的基体部分和瓷质匣钵组成相似,采用了SiO_(2)含量约为75%、Al_(2)O_(3)含量约为16%,且与青瓷胎体类似的当地冲积粘土类原料;而唐五代瓷质匣钵中TiO_(2)和Fe_(2)O_(3)的含量高于青瓷胎体且差异略大,说明青瓷胎体淘洗工艺更加严格。其中普通匣钵内存在大量平均尺寸在530μm左右,且具有颗粒级配呈现一定规律的夹杂粗颗粒,是一类为增加普通匣钵使用寿命特意拣选添加的高硅质原料,增加了匣钵的透气性、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从而延长匣钵的使用寿命;唐五代瓷质匣钵的气孔率为1.61%、吸水率为0.73%,低于普通匣钵8.18%和4.28%,而体积密度为2.22 g·cm^(-3)高于普通匣钵的1.99 g·cm^(-3),且导热性能高于普通匣钵,有利于减少匣钵内外温差、缓解温度滞后现象。另外,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青瓷使用气孔率较低的瓷质匣钵,并进行口沿封釉,有效降低了装烧青瓷釉在冷却过程中被二次氧化的程度,提高了匣钵内气氛的稳定性和青瓷釉层中Fe^(2+)的含量,改善了其呈色稳定性和外观效果。同时秘色青瓷釉层略厚,减少了胎体对产品外观的影响,增大了釉面折射率和明亮度,使其在CIE色度空间中相比普通青瓷处在更偏蓝绿色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 瓷质匣钵 秘色青瓷 化学组成 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郎世宁新体绘画对乾隆时期珐琅彩瓷装饰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宁 徐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51,共4页
郎世宁是意大利知名画家,曾在清初宫廷长期任职,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郎世宁通过汲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融汇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写实技法,研创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体绘画风格。本文试图从郎世宁新体绘画之“线法画”“人物肖... 郎世宁是意大利知名画家,曾在清初宫廷长期任职,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郎世宁通过汲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融汇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写实技法,研创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体绘画风格。本文试图从郎世宁新体绘画之“线法画”“人物肖像画”“洛可可”风格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一下它对乾隆时期珐琅彩瓷装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世宁 新体绘画 珐琅彩瓷 装饰风格 乾隆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初朝贡贸易对中国青花瓷制作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7-92,共6页
明初,由于朝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朝贡贸易成为了当时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国青花瓷由于深受海外诸国的喜爱和崇尚,成为当时中外朝贡贸易中十分重要的商品货物。明廷为了"投其所好",所生产的青花瓷必须考... 明初,由于朝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朝贡贸易成为了当时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国青花瓷由于深受海外诸国的喜爱和崇尚,成为当时中外朝贡贸易中十分重要的商品货物。明廷为了"投其所好",所生产的青花瓷必须考虑海外诸国的生活习惯、宗教习俗、文化审美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当时中国青花瓷的器物造型、装饰风格、纹饰图案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明初朝廷通过朝贡贸易,尤其是郑和下西洋活动,从海外获取了大量的青花钴料,这对当时中国青花瓷的生产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 明代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阮朝顺化皇城嵌瓷装饰景观特征及影响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潼 詹嘉 郭雅坤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7-917,共11页
采用实地考查、信息采集、测绘数据、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以越南阮朝顺化皇城修复的主要宫殿为例,从文化地理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提取识别越南顺化皇城空间格局、装饰题材、色彩配置的景观特征,揭示其与中国岭南嵌瓷装饰的内在关系及影响... 采用实地考查、信息采集、测绘数据、文献整理等研究方法,以越南阮朝顺化皇城修复的主要宫殿为例,从文化地理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提取识别越南顺化皇城空间格局、装饰题材、色彩配置的景观特征,揭示其与中国岭南嵌瓷装饰的内在关系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顺化皇城嵌瓷在岭南建筑装饰中融入本土文化,之所以形成越南官署嵌瓷样式,是因为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建筑陶瓷的区际辐射和阮朝统治阶层的青睐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嵌瓷装饰的文化表征集巧丽繁缛于一体的,彰显出宗法礼教与国家意志的皇权空间特质,成为东南亚王宫建筑景观的典范。为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活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顺化皇城 嵌瓷装饰 岭南地区 文化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性的书写:民间青花瓷的地理、空间与审美变迁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甘霖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2-604,共3页
民间青花瓷既是一种最日常化的工艺生产与陶艺行径,也是人类物质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生活行径。历史演进中的民间青花瓷的审美变迁与时代风尚、地域环境、艺术形态紧密相关,它们总会在纹样、泥性和釉理及烧成与传播等方面传递出地理空间... 民间青花瓷既是一种最日常化的工艺生产与陶艺行径,也是人类物质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生活行径。历史演进中的民间青花瓷的审美变迁与时代风尚、地域环境、艺术形态紧密相关,它们总会在纹样、泥性和釉理及烧成与传播等方面传递出地理空间与人文价值。民间青花瓷自发展起始,地理空间与审美变迁成为新的文化特点。这与社会空间变迁紧密相关。民间青花是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中的主要地理意象,其民间陶瓷丰富性、完整性及各种总体性社会变迁得以在此发生的自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青花瓷、地理、空间、审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紫砂茶器名著《阳羡名陶录》版本流传考
12
作者 陈宁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5-201,共7页
《阳羡名陶录》是清代紫砂茶器名著,由乾嘉学者吴骞编撰。该书系统记述了宜兴紫砂茶器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名家巧匠等内容,是今人研究宜兴紫砂的必备参考文献。可惜的是,目前该书的传世版本众多繁乱,缺乏全面系统的考察梳理。有鉴于... 《阳羡名陶录》是清代紫砂茶器名著,由乾嘉学者吴骞编撰。该书系统记述了宜兴紫砂茶器的制作工艺、发展历史、名家巧匠等内容,是今人研究宜兴紫砂的必备参考文献。可惜的是,目前该书的传世版本众多繁乱,缺乏全面系统的考察梳理。有鉴于此,本文对该书的传世版本进行了全面考察、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厘清了这些传世版本之间的流传演变关系,以供相关研究者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羡名陶录》 吴骞 紫砂茶器 版本流传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法制备铝酸铜色料的研究
13
作者 程智鹏 刘昆 +6 位作者 徐轶男 方圆 江财水 李豪 于欢 包启富 周健儿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90-3496,共7页
以三水合硝酸铜、九水合硝酸铝和甘氨酸为原料,采用燃烧法制备了铝酸铜(CuAl_(2)O_(4))棕色色料。采用SEM、XRD、FT-IR、TG-DTA和UV-Vis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煅烧制度和铜铝摩尔比(Cu/Al)对色料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呈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以三水合硝酸铜、九水合硝酸铝和甘氨酸为原料,采用燃烧法制备了铝酸铜(CuAl_(2)O_(4))棕色色料。采用SEM、XRD、FT-IR、TG-DTA和UV-Vis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煅烧制度和铜铝摩尔比(Cu/Al)对色料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呈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Al摩尔比为1∶2.4,煅烧温度为1100℃(不进行保温)时,可以得到呈色性能最佳的CuAl_(2)O_(4)色料,其色度值为L*=46.22、a*=24.43、b*=2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_(2)O_(4) 棕色色料 燃烧法 煅烧制度 呈色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