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硝酸镍为镍源,通过水热法制成NiO-C载体,随后利用L-抗坏血酸和氢气将铂离子镶嵌入载体中,制备出Pt和NiO共存的Pt@NiO-C催化剂,并对其全解水性能进行测试。首先运用XRD、SEM、XP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半导...以硝酸镍为镍源,通过水热法制成NiO-C载体,随后利用L-抗坏血酸和氢气将铂离子镶嵌入载体中,制备出Pt和NiO共存的Pt@NiO-C催化剂,并对其全解水性能进行测试。首先运用XRD、SEM、XP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半导体NiO不仅可以作为析氢贵金属载体,同时也可以为析氧提供活性点位。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5 mol/L的硫酸溶液中,Pt@NiO-C材料的析氢起始电位仅为25 mV(VS.RHE),塔菲尔斜率为31 m V·dec^(-1),经过20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依旧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析氧性能优于商用铂碳(20%),为质子交换膜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展开更多
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阴极La0.6Sr0.4Co0.2Fe0.8O3(LSCF)粉体。以NiO-GDC||GDC为阳极和电解质上并在GDC电解质表面,制备了GDC-LSCF复合阴极。采用离子浸渍法在GDC-LSCF阴极内部制备了IrO2功能材料,并比较了在不同温度和浸渍量下...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阴极La0.6Sr0.4Co0.2Fe0.8O3(LSCF)粉体。以NiO-GDC||GDC为阳极和电解质上并在GDC电解质表面,制备了GDC-LSCF复合阴极。采用离子浸渍法在GDC-LSCF阴极内部制备了IrO2功能材料,并比较了在不同温度和浸渍量下燃料电池的输出效果。采用XRD、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表征方法对该电池和复合阴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离子浸渍法在GDC-LSCF复合阴极骨架的表面,形成了大量的IrO2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大幅度增加了三相反应界面的长度。当IrO2浸渍量为0.5 wt%的时候,燃料电池的性能在750℃的功率密度为492 m W·cm^-2,电化学阻抗为1.30Ω·cm^2,该电池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和较低的阻抗,这与IrO2较好的电子电导和催化活性有关。该电池在中温条件700℃、750℃和800℃的电池功率分别为493 mW·cm^2、581 mW·cm^2、632 m W·cm^2,具有较好的中温操作特性。展开更多
文摘以硝酸镍为镍源,通过水热法制成NiO-C载体,随后利用L-抗坏血酸和氢气将铂离子镶嵌入载体中,制备出Pt和NiO共存的Pt@NiO-C催化剂,并对其全解水性能进行测试。首先运用XRD、SEM、XP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半导体NiO不仅可以作为析氢贵金属载体,同时也可以为析氧提供活性点位。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5 mol/L的硫酸溶液中,Pt@NiO-C材料的析氢起始电位仅为25 mV(VS.RHE),塔菲尔斜率为31 m V·dec^(-1),经过20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依旧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析氧性能优于商用铂碳(20%),为质子交换膜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文摘通过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阴极La0.6Sr0.4Co0.2Fe0.8O3(LSCF)粉体。以NiO-GDC||GDC为阳极和电解质上并在GDC电解质表面,制备了GDC-LSCF复合阴极。采用离子浸渍法在GDC-LSCF阴极内部制备了IrO2功能材料,并比较了在不同温度和浸渍量下燃料电池的输出效果。采用XRD、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等表征方法对该电池和复合阴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离子浸渍法在GDC-LSCF复合阴极骨架的表面,形成了大量的IrO2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大幅度增加了三相反应界面的长度。当IrO2浸渍量为0.5 wt%的时候,燃料电池的性能在750℃的功率密度为492 m W·cm^-2,电化学阻抗为1.30Ω·cm^2,该电池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和较低的阻抗,这与IrO2较好的电子电导和催化活性有关。该电池在中温条件700℃、750℃和800℃的电池功率分别为493 mW·cm^2、581 mW·cm^2、632 m W·cm^2,具有较好的中温操作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