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烈山窑窑变釉瓷的工艺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
1
作者
王静云
许雅健
+2 位作者
陈超
方涛
李其江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窑出土的北宋、金代窑变釉标本进行了胎釉化学元素组成、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烈山窑窑变釉标本采用沉积性黏土为制胎原料;釉主要属于钙釉,其原料为初级阶段的釉灰(烧炼淘洗的石灰石)和不同于制胎原料的高铁低钛沉积性黏土。釉中SiO_(2)/Al_(2)O_(3)高摩尔比,以及P_(2)O_5、Fe_(2)O_(3)和SiO_(2)强烈不混溶是积釉或流釉处分相结构形成的原因;分相结构不仅形成了非晶结构色,也影响了化学色,因此烈山窑窑变区域的呈色是结构色和化学色相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山窑
一元配方
窑变釉
分相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
13
2
作者
杨桂美
杨玉璋
+3 位作者
姚政权
张茂林
王志
张居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0-1287,共8页
为探索明代初期中国琉璃瓦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与工艺特点,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及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69件琉璃瓦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热膨胀仪、吸...
为探索明代初期中国琉璃瓦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与工艺特点,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及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69件琉璃瓦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热膨胀仪、吸水率测定仪和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与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样品胎体根据元素化学组成差异可分为高钙高铁、低钙高铁和低钙低铁三种类型,表明该遗址琉璃瓦样品胎体制作原料可能具有不同来源,同时,部分明中都样品的化学组成与南京明故宫样品较为接近,而上述两处遗址样品与北京故宫样品在化学组成上皆具有显著差异。烧成温度、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琉璃瓦瓷质胎体样品的烧成温度较高,达到了1 141℃,且吸水率和显气孔率明显较低,达到了瓷胎的标准,而陶质胎体琉璃瓦样品的烧成温度约为880~1 100℃,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且不同样品间差异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明中都琉璃瓦胎体的来源不同,导致不同样品在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等方面差异较大。与北京、南京二处的琉璃瓦样品相比,明中都样品吸水率及显气孔率稍微高于二处,但三处陶胎琉璃瓦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基本都在1 100℃以下。明中都三种不同类型样品胎体显微结构差异较小,矿物颗粒粒径和孔隙大小相近,其中部分石英晶体具有明显的熔蚀边。此外,明中都和明故宫样品的显微结构特点显示两处遗址样品胎体原料加工皆较为精细,原料淘洗和烧结程度较高,琉璃瓦物理性能较好。对明初洪武时期明中都出土琉璃瓦烧制工艺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了解我国琉璃瓦工艺发展历程、还可对探索明初琉璃制作工艺和明中都营建的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都
琉璃瓦
化学组成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制备工艺对景德镇釉灰粉料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罗婷
吴军明
+2 位作者
虞会青
熊露
方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7,共6页
釉灰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传统制釉核心原料,其中又以景德镇生产的釉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不仅成就了景德镇宋元明清的制瓷盛况,而且拥有复杂、严谨且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制备工艺,其中为何要将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
釉灰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传统制釉核心原料,其中又以景德镇生产的釉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不仅成就了景德镇宋元明清的制瓷盛况,而且拥有复杂、严谨且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制备工艺,其中为何要将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经复杂加工过程最终制成仍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釉灰,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研究者关注的关键问题。实验分别制备和采集了过筛前后的熟石灰粉料,及不同煨烧次数、不同尿沤时间的釉灰样品,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差热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样品的粒度分布、加热特性、物相组成和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釉灰传统制备工艺不仅有利于石灰石的细粉化和提纯,还有利于提高釉灰原料的釉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超细粉化
提纯
釉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秦陶鬲袋状空足的演变和实用性探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虞会青
吴隽
吴军明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102,共5页
陶鬲作为一种炊具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炊具其独特之处在于三个中空的袋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陶鬲的袋足形制和它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地位几经变化,它的盛行是由于袋足的优势,退出历史舞台也因为其袋足的功能不再为人们所需...
陶鬲作为一种炊具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炊具其独特之处在于三个中空的袋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陶鬲的袋足形制和它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地位几经变化,它的盛行是由于袋足的优势,退出历史舞台也因为其袋足的功能不再为人们所需求。把陶鬲袋足的实用功能与先秦社会的饮食结构、取食工具、农业等等的相关因素相结合来研究,对于探求陶鬲袋足形制变化的社会动因是比较重要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鬲
袋足
饮食结构
取食工具
炊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烈山窑窑变釉瓷的工艺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
1
作者
王静云
许雅健
陈超
方涛
李其江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
江西教育传媒集团科普杂志社
安徽省文物考
古
研究所
江西
陶瓷
文物遗存保护暨御窑
研究
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245)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21081)。
文摘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窑出土的北宋、金代窑变釉标本进行了胎釉化学元素组成、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烈山窑窑变釉标本采用沉积性黏土为制胎原料;釉主要属于钙釉,其原料为初级阶段的釉灰(烧炼淘洗的石灰石)和不同于制胎原料的高铁低钛沉积性黏土。釉中SiO_(2)/Al_(2)O_(3)高摩尔比,以及P_(2)O_5、Fe_(2)O_(3)和SiO_(2)强烈不混溶是积釉或流釉处分相结构形成的原因;分相结构不仅形成了非晶结构色,也影响了化学色,因此烈山窑窑变区域的呈色是结构色和化学色相耦合的结果。
关键词
烈山窑
一元配方
窑变釉
分相
呈色机理
Keywords
Lieshan kiln
Unary formula
Kiln altered glaze
Phase separation
Color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TQ174.1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TQ174.43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
13
2
作者
杨桂美
杨玉璋
姚政权
张茂林
王志
张居中
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
古
系
安徽省文物考
古
研究所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
出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0-128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217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项目资助
文摘
为探索明代初期中国琉璃瓦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与工艺特点,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及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69件琉璃瓦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热膨胀仪、吸水率测定仪和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与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样品胎体根据元素化学组成差异可分为高钙高铁、低钙高铁和低钙低铁三种类型,表明该遗址琉璃瓦样品胎体制作原料可能具有不同来源,同时,部分明中都样品的化学组成与南京明故宫样品较为接近,而上述两处遗址样品与北京故宫样品在化学组成上皆具有显著差异。烧成温度、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琉璃瓦瓷质胎体样品的烧成温度较高,达到了1 141℃,且吸水率和显气孔率明显较低,达到了瓷胎的标准,而陶质胎体琉璃瓦样品的烧成温度约为880~1 100℃,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且不同样品间差异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明中都琉璃瓦胎体的来源不同,导致不同样品在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等方面差异较大。与北京、南京二处的琉璃瓦样品相比,明中都样品吸水率及显气孔率稍微高于二处,但三处陶胎琉璃瓦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基本都在1 100℃以下。明中都三种不同类型样品胎体显微结构差异较小,矿物颗粒粒径和孔隙大小相近,其中部分石英晶体具有明显的熔蚀边。此外,明中都和明故宫样品的显微结构特点显示两处遗址样品胎体原料加工皆较为精细,原料淘洗和烧结程度较高,琉璃瓦物理性能较好。对明初洪武时期明中都出土琉璃瓦烧制工艺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了解我国琉璃瓦工艺发展历程、还可对探索明初琉璃制作工艺和明中都营建的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明中都
琉璃瓦
化学组成
制作工艺
Keywords
Mingzhongdu tiled glaze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iring technology
Raw materials of origin
分类号
TU522.23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制备工艺对景德镇釉灰粉料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2
3
作者
罗婷
吴军明
虞会青
熊露
方涛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
北京科技
大学
冶金与材料史
研究所
出处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7,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2137
51362016)
+1 种基金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1BAB216118)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文摘
釉灰是中国古代独特的传统制釉核心原料,其中又以景德镇生产的釉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不仅成就了景德镇宋元明清的制瓷盛况,而且拥有复杂、严谨且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制备工艺,其中为何要将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经复杂加工过程最终制成仍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釉灰,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研究者关注的关键问题。实验分别制备和采集了过筛前后的熟石灰粉料,及不同煨烧次数、不同尿沤时间的釉灰样品,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差热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样品的粒度分布、加热特性、物相组成和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釉灰传统制备工艺不仅有利于石灰石的细粉化和提纯,还有利于提高釉灰原料的釉用性能。
关键词
粒度
超细粉化
提纯
釉料性能
Keywords
particle size
fine pulverization
pur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glaze
分类号
TQ174.4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陶鬲袋状空足的演变和实用性探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虞会青
吴隽
吴军明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
出处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102,共5页
基金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15114)
文摘
陶鬲作为一种炊具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炊具其独特之处在于三个中空的袋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陶鬲的袋足形制和它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地位几经变化,它的盛行是由于袋足的优势,退出历史舞台也因为其袋足的功能不再为人们所需求。把陶鬲袋足的实用功能与先秦社会的饮食结构、取食工具、农业等等的相关因素相结合来研究,对于探求陶鬲袋足形制变化的社会动因是比较重要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陶鬲
袋足
饮食结构
取食工具
炊具
Keywords
Earthenware Li
Hollow leg
Dietary structure
Feeding tool
Cooker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TQ174.71 [化学工程—陶瓷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烈山窑窑变釉瓷的工艺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
王静云
许雅健
陈超
方涛
李其江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
杨桂美
杨玉璋
姚政权
张茂林
王志
张居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传统制备工艺对景德镇釉灰粉料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罗婷
吴军明
虞会青
熊露
方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先秦陶鬲袋状空足的演变和实用性探析
虞会青
吴隽
吴军明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