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陶瓷修复用碱激发偏高岭土基胶凝聚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其江 王宪旅 +2 位作者 袁枫 张茂林 吴隽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5-332,共8页
以修复要求最高的白瓷胎体为修复目标,选用超白高岭土为铝硅酸盐原料,钠水玻璃及NaOH为复合激发剂,制备出了可用于古陶瓷修复的碱激发偏高岭土基胶凝聚合材料,探讨了高岭土锻烧温度、激发剂模数、激发剂用量及水用量对其抗弯强度与抗水... 以修复要求最高的白瓷胎体为修复目标,选用超白高岭土为铝硅酸盐原料,钠水玻璃及NaOH为复合激发剂,制备出了可用于古陶瓷修复的碱激发偏高岭土基胶凝聚合材料,探讨了高岭土锻烧温度、激发剂模数、激发剂用量及水用量对其抗弯强度与抗水解性能的影响。对最优样品的白度、透光度、粘结瓷胎强度及收缩率与石膏作了对比分析,并采用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了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生成的是纳米级小球状的硅铝胶凝聚合物,没有晶体及类晶体生成;制备出的最优样品抗弯强度可达10.72 MPa,抗水解性能最优,对其制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高岭土的活化温度及水的用量;最优样品粘结瓷质胎体和陶质胎体的强度分别是石膏的31.71倍和5.29倍;白度和透光度与石膏相近,但膨胀系数大于石膏。本研究工作拓宽了碱激发胶凝聚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对于古陶瓷的修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陶瓷 修复 碱激发 无机胶凝材料 高岭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古代瓷器热释光前剂量法测年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林子薇 李锦伟 +3 位作者 张茂林 高锦君 吴安健 于啸天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9-1047,共9页
热释光测年技术是鉴定古陶瓷真伪和断代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瓷器所释放的光子能量判断出瓷器从高温烧制后所接受的环境背景辐射能量总和,从而估算自高温烧制时间点至今所经过的时间。然而,若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遭遇高温事件,其内部晶体累... 热释光测年技术是鉴定古陶瓷真伪和断代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瓷器所释放的光子能量判断出瓷器从高温烧制后所接受的环境背景辐射能量总和,从而估算自高温烧制时间点至今所经过的时间。然而,若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遭遇高温事件,其内部晶体累积的热释光能量将被全部或部分释放,导致测得的年龄可能并非瓷器烧制的真实年代。本研究通过实验,对古瓷器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并利用热释光前剂量技术测量累计辐射剂量,以探讨热处理温度对热释光测年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300℃以下的热处理对测年结果无显著影响;当温度超过400℃时,测年结果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温度达到600℃以上时,热释光信号完全消失。因此,为确保热释光测年的准确性,需要详细了解古瓷器的受热历史,当样品本底异常高的时候,应该考虑该样品是否经历过高温热事件。如果在古瓷器保存和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热处理,温度应严格控制在300℃以下,以避免对热释光信号造成干扰。这一发现对古陶瓷鉴定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测年 热处理温度 前剂量技术 古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病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石俊雯 张茂林 +1 位作者 李其江 袁枫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6-262,共7页
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难以清理,不仅影响瓷器美观,并且易造成侵蚀等损害,已经弓I起了我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出土陶器表面“银釉”形成机理、表面沉积膜的去除方法及出土瓷器表面沉积物成分分析、形成原因、清理方法等研究进行系统... 陶瓷文物表面沉积物难以清理,不仅影响瓷器美观,并且易造成侵蚀等损害,已经弓I起了我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出土陶器表面“银釉”形成机理、表面沉积膜的去除方法及出土瓷器表面沉积物成分分析、形成原因、清理方法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陶瓷器表面沉积物形成机理、保护措施和清洗方法奠定基础。此外,还对目前陶瓷器保护未解决的难题、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器保护 沉积物 出水瓷器 出土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科技分析及工艺研究
4
作者 吴晨宇 吴晴雯 +3 位作者 吴卫华 吴强 李锦伟 李其江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大口窑是宋元福建的重要青白瓷窑口,2018年经考古勘探出土一批青白瓷样品。本文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色差计等测试方法,对大口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进行... 大口窑是宋元福建的重要青白瓷窑口,2018年经考古勘探出土一批青白瓷样品。本文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色差计等测试方法,对大口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口窑青白瓷制备原料与同时期景德镇窑和繁昌窑具有明显的区别,属于单一高铝瓷石类原料。大口窑青白瓷釉分为钙釉和钙碱釉两类,制釉使用瓷石类原料和烧炼的石灰石。釉主要呈青白色,并以浅绿青白色为主,着色氧化物为Fe_(2)O_(3),采用还原气氛烧成。大口窑青白瓷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胎体致密性较好,胎釉结合处可见清晰钙长石反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窑 青白瓷 科技考古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釉灰”的发展演变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其江 张茂林 +2 位作者 熊露 计颖 吴隽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0,共6页
"釉灰"是景德镇传统制釉的重要原料之一,人们早已掌握"釉灰"的制备过程及形成机理,但对其工艺演变过程研究仍有不足。本文以载有制瓷技术理论的古陶瓷典籍为基础,结合考古发掘资料,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对景德... "釉灰"是景德镇传统制釉的重要原料之一,人们早已掌握"釉灰"的制备过程及形成机理,但对其工艺演变过程研究仍有不足。本文以载有制瓷技术理论的古陶瓷典籍为基础,结合考古发掘资料,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对景德镇"釉灰"的工艺演变进行了探讨,明晰了"釉灰"的概念,并对古陶瓷典籍中"釉灰"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辩证,这为完善我国陶瓷技术史及景德镇制瓷技术史提供了重要的、新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器 釉灰 景德镇 石灰石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件瓷器修复补配材料研究——以元青花大盘修复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洪梅 黄苗 +2 位作者 李其江 袁枫 王宪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3,共8页
古陶瓷修复材料存在局限性和复杂性,修补缺损较多的瓷器会因为重心偏离而存在损坏风险,同时因为材料结构、机理等因素的差异也会使修复材料难以达到与古陶瓷同等的质感。本工作以景德镇陶瓷大学所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盘为例,从元... 古陶瓷修复材料存在局限性和复杂性,修补缺损较多的瓷器会因为重心偏离而存在损坏风险,同时因为材料结构、机理等因素的差异也会使修复材料难以达到与古陶瓷同等的质感。本工作以景德镇陶瓷大学所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盘为例,从元青花大盘本体材质特征出发,通过透光度、密度、硬度等对补配材料进行适配性分析研究,最终确认适合补配元青花大盘的粘接剂为Hxtal(NYL-1),而200目、800目、3000目氧化铝混合后掺入红星509环氧胶是最接近元青花工艺特点的补配材料。研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古陶瓷修复材料应用的科学性,在遵循修复原则的基础上,既减少了文物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使器物展陈具有更好的整体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青花 粘接 补配 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辐照对瓷器热释光前剂量法测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安健 李其江 +1 位作者 李锦伟 林子薇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2,共7页
热释光技术通过释放瓷器烧制至今累计的辐射量来计算瓷器的年龄,而人工辐照对热释光的鉴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辐照可以增加瓷器的“年龄”,从而将一件“新”的瓷器变成一件“旧”的瓷器。通过易接触瓷器的辐照源(高铁站等场所的... 热释光技术通过释放瓷器烧制至今累计的辐射量来计算瓷器的年龄,而人工辐照对热释光的鉴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辐照可以增加瓷器的“年龄”,从而将一件“新”的瓷器变成一件“旧”的瓷器。通过易接触瓷器的辐照源(高铁站等场所的安检、实验室的人工辐照、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瓷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铁站等场所的安检装置对瓷器测年并不能造成影响;常规时间的XRF测试对瓷器的断代不会产生影响;实验室中的辐射剂量能够定量增大瓷器的热释光年代,实验室人工辐照剂量对瓷器年龄的影响的呈线性规律,瓷器在实验室接受人工辐照时间过长将出现辐照吸收衰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 人工辐照 前剂量技术 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青花钴料微区化学组成差异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熊露 郁永彬 +3 位作者 李锦伟 吴强 吴琳 李其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1-607,共7页
同一元青花瓷子母线旋纹与主题纹蓝彩色泽等装饰效果存有异同,本研究为探索其微区化学组成特征差异,采用能谱仪(EDXRF)对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绘饰内容进行无损分析并进行实验模拟,取得以下成果:(1)探明了这批标本所用钴料组... 同一元青花瓷子母线旋纹与主题纹蓝彩色泽等装饰效果存有异同,本研究为探索其微区化学组成特征差异,采用能谱仪(EDXRF)对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绘饰内容进行无损分析并进行实验模拟,取得以下成果:(1)探明了这批标本所用钴料组成特征以及其类别归属;(2)揭示了子母线旋纹与主题纹饰化学组成差异以及其特征;(3)厘清了钴料工艺提纯对形成特征差异之间的关系;(4)佐证了元青花瓷已开始出现不同的绘饰用料,继而影响明清时期青花瓷绘体系。该研究不仅为元青花瓷科技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同时为进一步探索中国青花瓷绘饰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青花 微区差异 实验模拟 提纯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流变特征的陶瓷凤纹函数建立及应用
9
作者 熊露 唐敏 +3 位作者 吴琳 袁枫 方涛 郁永彬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4,共6页
中国传统凤纹是陶瓷装饰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图案之一。本文按照历史演变选取凤纹图案为主要研究对象,突破以往认知陶瓷凤纹通过目测感官的经验性和局限性,以数字流变反映凤纹的造型嬗变,同时利用数字流变特征建立不同时期的判别... 中国传统凤纹是陶瓷装饰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图案之一。本文按照历史演变选取凤纹图案为主要研究对象,突破以往认知陶瓷凤纹通过目测感官的经验性和局限性,以数字流变反映凤纹的造型嬗变,同时利用数字流变特征建立不同时期的判别函数。结果表明,凤纹微观细节的数字特征变化能够体现当代社会审美和情趣的流变,而数字判别函数能够可靠有效的对凤纹进行综合认知,此方法对陶瓷的认知提供了一种的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纹 数字流变 造型演化 经验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梅瓶的FISHER判别研究
10
作者 熊露 唐敏 +1 位作者 吴琳 袁枫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2,共7页
器型结构特征是古陶瓷鉴定中的重要信息之一。本文以宋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典型器型梅瓶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数据提取、数据统计技术等,对样品的器型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探明了景德镇宋元明清时期梅瓶器型结构特征值的区别。分析还得... 器型结构特征是古陶瓷鉴定中的重要信息之一。本文以宋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典型器型梅瓶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数据提取、数据统计技术等,对样品的器型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探明了景德镇宋元明清时期梅瓶器型结构特征值的区别。分析还得出四组Fisher判别函数,并验证了判别函数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为进一步综合认知梅瓶提供了条件,同时还为丰富和完善梅瓶器型数据库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型结构 景德镇梅瓶 FISHER判别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出土陶器成分与岩相分析
11
作者 郁永彬 王雪伊 +2 位作者 薛剑雯 范宪军 郭伟民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28,共6页
本文对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油子岭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52件陶片样本进行化学组成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鸡叫城遗址油子岭与屈家岭文化时期制陶原料为同一区域的普通易熔黏土,但不同时代的陶工采用的原料和加工工艺存在差异。屈家岭文化时... 本文对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油子岭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52件陶片样本进行化学组成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鸡叫城遗址油子岭与屈家岭文化时期制陶原料为同一区域的普通易熔黏土,但不同时代的陶工采用的原料和加工工艺存在差异。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泥质陶胎质较油子岭文化时期细腻程度更高,但也选择了更大粒径和更多种类的羼和料以制作夹砂陶。原料和加工工艺的差异导致两个时期陶器的化学组成有别,这对认识鸡叫城遗址油子岭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制陶工艺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叫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 制陶工艺 岩相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温还原的CaO/MgO摩尔比对R_(2)O-RO-Fe_(2)O_(3)-Al_(2)O_(3)-SiO_(2)系分相-析晶釉呈色的影响
12
作者 江财水 吴军明 +4 位作者 江枫 罗婷 杨晨 刘昆 郑乃章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以高岭土、滑石、方解石和氧化铁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色差计、XRD、SEM-EDS、TEM等测试手段探究了在高温还原工艺条件下不同CaO/MgO摩尔比对R_(2)O-RO-Fe_(2)O_(3)-Al_(2)O_(3)-SiO_(2)系分相-析晶釉的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以高岭土、滑石、方解石和氧化铁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色差计、XRD、SEM-EDS、TEM等测试手段探究了在高温还原工艺条件下不同CaO/MgO摩尔比对R_(2)O-RO-Fe_(2)O_(3)-Al_(2)O_(3)-SiO_(2)系分相-析晶釉的呈色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aO/MgO摩尔比由4.0逐渐降低至1.22,釉面由乳蓝色向乳白色转变,并逐渐析出普通辉石晶体,釉色向黄绿色转变,晶体随摩尔比降低而增大增多,最终覆盖釉面而呈无光。CaO/MgO摩尔比增大,分相尺寸减小,瑞利散射效应增强,乳蓝色加深;CaO/MgO摩尔比减小,分相尺寸增大,米氏散射效应增强,乳白色增强。高温还原促进了氧化铁的分解和气泡的迁移,使得釉层断面组分分布不均匀,在釉表面形成卵状斑纹,釉上层的钙、镁、铁元素高于下层,釉上层分相结构(200~300 nm)产生米氏散射而呈乳白色,釉下层分相结构(50~100 nm)产生瑞利散射而呈乳蓝色。随着CaO/MgO摩尔比减小,乳白色分相区域向釉底层延伸,分相尺寸随之增大,呈色加深,分相富集的钙、镁、铁等元素促进辉石晶体析出,析晶现象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相–析晶釉 CaO/MgO摩尔比 普通辉石 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缸瓦窑与河北定窑白瓷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瑞妍 冯吉祥 +3 位作者 张茂林 杨敬好 郁永彬 吴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2,共8页
缸瓦窑为内蒙古地区辽代规模较大的窑场,为辽代官窑,与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同处一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揭示缸瓦窑与定窑之间胎、釉制作工艺关系,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缸瓦窑与定窑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同时结合... 缸瓦窑为内蒙古地区辽代规模较大的窑场,为辽代官窑,与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定窑同处一个历史时期。为科学揭示缸瓦窑与定窑之间胎、釉制作工艺关系,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分析了缸瓦窑与定窑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同时结合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分析,并辅助以往的研究资料,将宋辽时期河北定窑与赤峰缸瓦窑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及制作工艺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缸瓦窑受定窑影响较大,缸瓦窑白瓷的生产体现了宋辽两地制瓷工艺的交流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瓦窑 白瓷 定窑 EDX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陵寨头河战国墓地出土陶器的科技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郁永彬 方涛 +1 位作者 熊露 李其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2-699,共8页
利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WDXRF)、扫描电镜及其配备的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岩相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分析了陕西黄陵寨头河墓地出土陶器的元素、物相组成和岩相特征等。研究表明,寨头河墓地出土的甘青式、中原式和“... 利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WDXRF)、扫描电镜及其配备的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岩相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分析了陕西黄陵寨头河墓地出土陶器的元素、物相组成和岩相特征等。研究表明,寨头河墓地出土的甘青式、中原式和“融合式”三种风格陶器中的Al_(2)O_(3)和SiO_(2)等主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小,制作原料取自相邻或同一地方,制成泥质和夹砂两种类型的陶器,夹杂颗粒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和云母,部分含有钙质矿物或小砾石;其中一件黑皮陶表面黑皮的Al_(2)O_(3)和Fe_(2)O_(3)含量最低,分别为14.12 wt.%和4.69 wt.%,而SiO_(2)的含量最高为72.14 wt.%,其应为外地流入,为研究寨头河墓地先民与其他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头河墓地 陶器 黑皮陶 “羼合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东钱湖和奉化出土越窑青瓷科技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李 吴军明 +3 位作者 罗鹏 张茂林 李其江 吴隽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73,共6页
宁波东钱湖作为越窑窑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水岙窑址于2016年被评为该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随着2016年~2017年东钱湖及奉化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出土了大量北宋时期的青瓷,对于研究和丰富越窑青瓷内容具有重... 宁波东钱湖作为越窑窑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水岙窑址于2016年被评为该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随着2016年~2017年东钱湖及奉化窑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出土了大量北宋时期的青瓷,对于研究和丰富越窑青瓷内容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热膨胀仪对东钱湖及奉化地区出土的51件北宋代表性样品的胎釉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进行测试。研究发现东钱湖越窑青瓷在原料处理和烧制工艺上都优于奉化越窑青瓷,但两地制胎原料应均采用了钛含量相对较高的本地沉积土,为丰富越窑青瓷体系的技术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 越窑 北宋 青瓷 EDX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瑶里明代青花瓷的EDXRF分析——兼与浙江龙坦青花瓷的对比
16
作者 王学权 陈天民 +2 位作者 吴军明 郁永彬 吴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3-570,共8页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明代中期景德镇瑶里青花瓷胎、釉和青花部位化学元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并结合浙江龙坦窑青花瓷已有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瑶里青花胎中Al_(2)O_(3)含量(~20.78 wt.%)高于龙坦窑青花(~17...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明代中期景德镇瑶里青花瓷胎、釉和青花部位化学元素组成进行测试分析;并结合浙江龙坦窑青花瓷已有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瑶里青花胎中Al_(2)O_(3)含量(~20.78 wt.%)高于龙坦窑青花(~17.59 wt.%),而SiO_(2)含量(~71.40 wt.%)低于龙坦窑青花(~78.92 wt.%),但二者瓷胎TiO_(2)、Fe_(2)O_(3)的含量都符合我国南方典型瓷胎的特征;瑶里青花瓷釉化学组成标准差要比龙坦窑的大,瑶里青花瓷釉中R_(2)O含量均值(~4.40 wt.%),高于龙坦窑(~2.33 wt.%),两窑址青花瓷釉助熔剂主要为CaO,其次为K_(2)O,皆以钙碱釉为主,其次为钙釉,龙坦窑部分青花瓷釉为碱钙釉。瑶里青花n(MnO)/n(CoO)为2.30~9.58,n(Fe_(2)O_(3))/n(CoO)为1.20~6.26;龙坦窑青花n(MnO)/n(CoO)为6.59~14.37,n(Fe_(2)O_(3))/n(CoO)为1.29~9.07。二者青花部位均具有高锰低铁的特征,呈色青中偏灰,均使用国产钴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景德镇 瑶里 龙坦窑 EDX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光谱学分析探究高温木叶黑釉瓷的实验模拟
17
作者 熊露 袁寅洁 +4 位作者 李丹 杨轩 季然 李其江 吴军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81-2387,共7页
高温木叶黑釉瓷作为一种兼具雅致和审美特点的文化符号,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逐渐成为中国茶道文化中备受青睐的陶瓷器具。然而,其配烧技术至今仍然神秘莫测,虽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仍未完全披露其形成和机理。为此,采用实验模拟方法并结... 高温木叶黑釉瓷作为一种兼具雅致和审美特点的文化符号,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逐渐成为中国茶道文化中备受青睐的陶瓷器具。然而,其配烧技术至今仍然神秘莫测,虽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仍未完全披露其形成和机理。为此,采用实验模拟方法并结合光谱学分析,通过利用样品色调角h°、饱和度C*以及反射光谱曲线和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分析釉面显微结构及其与黑釉呈色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黑釉呈色和木叶纹清晰展现的机理,并基于传统黑釉筛选出了一组最佳的釉料配烧参数,其中Si/Al摩尔比在10.14~10.47,MgO摩尔量为0.19~0.22,CaO摩尔量为0.42~0.47,施釉厚度在0.7~0.9 mm之间可使黑釉呈现出最稳定的色泽和清晰度,并且木叶纹装饰较为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釉料配方组成及施釉厚度等对于黑釉的色调呈现和木叶纹清晰装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所采用的光谱学分析方法和实验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辅助陶瓷行业中的釉料配方优选研发,有望提高制瓷工艺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实现了对木叶黑釉显微结构与反射光谱曲线特征的解析,凸显了光谱学分析方法在陶瓷泥釉料研发方面的应用前景,有助于促进陶瓷文化的发展,为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叶黑釉 光谱学分析 实验模拟 配方筛选 反射光谱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白马窑仿龙泉青瓷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余 张茂林 +3 位作者 刘长 郁永彬 夏孝言 吴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采用EDXRF、热膨胀仪、光学显微镜和SEM/EDS分析白马窑中三官坑和枫树头两处代表性窑址青瓷的胎釉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和显微结构,讨论其青瓷的组成特征和制瓷技术。结果表明:白马窑青瓷胎土淘洗程度较低,其胎体组成具有"高硅低铝&q... 采用EDXRF、热膨胀仪、光学显微镜和SEM/EDS分析白马窑中三官坑和枫树头两处代表性窑址青瓷的胎釉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和显微结构,讨论其青瓷的组成特征和制瓷技术。结果表明:白马窑青瓷胎土淘洗程度较低,其胎体组成具有"高硅低铝"的特征。青瓷的烧成温度范围在1208℃~1268℃之间,胎体的吸水率小于1.1%,表现出较高的致密化程度。另外,白马窑陶工采用高锰低磷的草木灰为助熔剂制备青釉。釉中分相液滴、气泡和少量石英晶体的存在对可见光产生一定程度的吸收和散射,使得青釉的光泽效果更柔和舒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窑 仿龙泉 化学组成 烧成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田窑宋代青白瓷的组成及呈色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军明 马泓蛟 +2 位作者 潜伟 郑乃章 海金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55-3860,共6页
景德镇宋代以生产青白瓷而闻名,其中湖田窑又是景德镇宋代窑址中最典型的一处,其生产的青白瓷精巧细致,有“假玉器”和“饶玉”之称。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和色差计,分析了湖田窑宋代青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色度值,初步探... 景德镇宋代以生产青白瓷而闻名,其中湖田窑又是景德镇宋代窑址中最典型的一处,其生产的青白瓷精巧细致,有“假玉器”和“饶玉”之称。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和色差计,分析了湖田窑宋代青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色度值,初步探讨了不同时期青白瓷的组成、配方和呈色特征。研究表明,湖田窑北宋和南宋青白瓷胎体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均与当地瓷石原料较为接近,极有可能采用了附近的三宝瓷石原料制胎。瓷釉组成结果显示釉中含有较高的CaO和一定量的MnO和P2O 5,表明湖田窑青白瓷釉为“钙釉”,且釉料配方中引入了一定量的草木灰。色度分析结果显示,湖田窑北宋和南宋青白瓷釉主波长分别为500和496 nm左右,均落在可见光波的绿色波段。但对比北宋和南宋瓷釉组成和色度结果发现,北宋青白瓷釉无论是组成还是色度数据结果均较南宋更为分散,且南宋青白瓷釉层呈色相较北宋样品b值更小,釉色更为偏蓝。研究认为,湖田窑青白瓷从北宋至南宋,釉料配方经历了从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过程。研究结果不仅为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的断源断代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湖田窑青白瓷制瓷技艺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湖田窑 青白瓷 组成 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吉州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及原料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李碧芸 李其江 +2 位作者 张茂林 吴军明 吴隽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6-800,共5页
本文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EDXRF)测试了吉州窑宋代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并与当地原料化学组成对比,对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宋代吉州窑青白瓷除使用二次沉积类粘土制胎之外,更多的标本是使用瓷石类原料制胎。这... 本文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EDXRF)测试了吉州窑宋代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并与当地原料化学组成对比,对其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宋代吉州窑青白瓷除使用二次沉积类粘土制胎之外,更多的标本是使用瓷石类原料制胎。这一发现更新了吉州窑青白瓷坯体只使用二次沉积类粘土原料制备的传统观点。制釉时则对应地选择了二次沉积粘土或者瓷石类原料作为主要原料,结合草本植物灰和木本植物灰制备,使钙釉、钙碱釉和碱钙釉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州窑 青白瓷 胎釉X射线荧光光谱 化学组成 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