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我们存在的知识到规范性知识——驳事实与价值的鸿沟
1
作者 迈克尔·史密斯 周希炜(译) 陈真(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50,I0003,共13页
分析哲学家难以达成共识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是否存在着事实与价值的鸿沟,或者说,我们能否从“是”的断言中推导出“应当”。休谟著名的看法是存在这样一种鸿沟。我们事实上做的是一回事,我们应当做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前者的认知和理解... 分析哲学家难以达成共识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是否存在着事实与价值的鸿沟,或者说,我们能否从“是”的断言中推导出“应当”。休谟著名的看法是存在这样一种鸿沟。我们事实上做的是一回事,我们应当做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前者的认知和理解不足以认识和理解后者。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抵制休谟的结论。具体地说,关于我们应当做什么的知识可以从关于我们自身本性的知识、从我们自身属于能够确定好的属性的类的知识、从我们是怎样的知识,即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的显而易见的先天知识中推出。我们足不出户所能知道的事包括我们是存在的;时间顺序也是存在的;空间顺序也是存在的;我们处于时空顺序当中,这种时空顺序构成了我们思考能力的基础,无论它是什么,且其他行动者也可能位于其中;时空顺序中的元素彼此之间因果相连,其中一些元素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因此甚至更为根本的是,我们是我们能力的基础,正是因为这种能力,我们获得这个世界的知识并在这个世界中实现我们的欲望;而这预先就假定了我们是我们意愿能力和某种程度上工具理性能力的基础;等等。我们可以用纯描述性的术语,按照从最好到最差的等级来给行动者排序,而且这种排序进一步意味着各种评价性和应然性的断言。从足不出户的知识中推导出的规范性真理也属于足不出户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的知识 规范性知识 事实与价值的鸿沟 能够确定好的属性的类 足不出户的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何理由采取道德的行动
2
作者 何瑶(译) +1 位作者 张洁婷(译) 陈真(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41,共9页
有些行动道德上是禁止的,也有些行动我们有理由不去做。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两种行动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从道德立场所提出的行动评价可以相当普遍地为从理性立场所提出的行动评价所解释,因此,那些不道德的行动者从理性立... 有些行动道德上是禁止的,也有些行动我们有理由不去做。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两种行动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答案是:从道德立场所提出的行动评价可以相当普遍地为从理性立场所提出的行动评价所解释,因此,那些不道德的行动者从理性立场上是可以加以批评的。在论证这一结论的过程中,我们将会看到两种道德原则可以从关于何为一个理性行动者的抽象事实中推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立场 理性立场 规范性 道德原则 理性行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心理行为论简议
3
作者 《哲学分析》 2023年第4期191-195,共5页
明代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阳明,1472-1529)提出过“知行合一”这一很有影响的学说。无论传统上对于王阳明的批评者,还是当代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中心问题在于:王阳明的学说是否在本质上基于某种对于“知”(知识)与“行”... 明代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阳明,1472-1529)提出过“知行合一”这一很有影响的学说。无论传统上对于王阳明的批评者,还是当代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中心问题在于:王阳明的学说是否在本质上基于某种对于“知”(知识)与“行”(行动)的修正性的理解。王阳明究竟是接受了对于知识和行动的通常的理解并在这个意义上主张知识和行动是“合一”的,还是提出了一种修正性的知识和行动的概念,从而使得“知行合一”这一立场显得更加合理?就该问题关于“行”的方面来看,一直以来,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王阳明文献中的那样一些段落,在那些段落中,王阳明清楚地声称特定的心理事件(mental events)就是“行”,或者构成“行”的部分。学者们一直在问这样的问题:一种将各种心理事件都包括在的广义的“行”的概念,是否构成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行为 知行合一 王守仁 心理事件 王阳明 修正性 当代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