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 被引量:1
1
作者 金春峰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75-79,共5页
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金春峰陆象山哲学思想是心学思想。和王阳明一样,其哲学的基本命师题是“心即理”。朱熹讲“性即理”,不讲“心即理”,故学术界常认为朱陆为理学中两大对立的学派。“朱陆异同”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题目。实际... 朱熹思想之与陆象山金春峰陆象山哲学思想是心学思想。和王阳明一样,其哲学的基本命师题是“心即理”。朱熹讲“性即理”,不讲“心即理”,故学术界常认为朱陆为理学中两大对立的学派。“朱陆异同”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题目。实际上,朱熹的基本观点是心学,不过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哲学 陆象山 朱熹思想 心即理 道德本心 意识系统 天地生物之心 本体 “本心” 意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以屈原和《离骚》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柯马丁 姚竹铭(译) +1 位作者 顾一心(译) 郭西安(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76,166,共21页
“文化记忆”对理解屈原和《离骚》这一早期中国伟大诗作的文化意义颇有助益。屈原远不只是以一个原型诗人的形象被纪念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形象所象征的一整套身份认同生成的范式,维系了无数中国知识人的理想和志向。通过具体的文献... “文化记忆”对理解屈原和《离骚》这一早期中国伟大诗作的文化意义颇有助益。屈原远不只是以一个原型诗人的形象被纪念至今,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形象所象征的一整套身份认同生成的范式,维系了无数中国知识人的理想和志向。通过具体的文献学分析可以见出,《离骚》应该是一套更宽广的“屈原话语”的一部分,这套话语存在于散文、诗歌等多种文本之中。这一分散式的“屈原史诗”有如关于屈原鲜明个性的一组文集,这些性格特征构成一个类似神话般的屈原形象,它源自一种合成文本的构拟,寄寓着汉帝国文人怀旧的理想与处于转型时期的抱负。这一汉代的社会构想包含了一系列的追忆:昔日楚国贵族阶层的高尚典范,楚亡于秦而继之以秦亡的双重预言,楚国的宗教、历史、神话和文学传统,具象化的君臣关系模式,以及经由诗性英雄转化为英雄化诗人而逐渐形成的理想作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屈原 《离骚》 复合文本 文本素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与林语堂 被引量:6
3
作者 周质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1-81,共21页
关键词 林语堂 胡适 自由主义 人类历史 中国思想史 独立自主 民主自由 同中有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鬼”与“招魂”:胡适钱穆的共识与分歧 被引量:4
4
作者 周质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5-38,共14页
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胡适(1891-1962)和钱穆(1895-1990)是两个标志性的人物,都是“综贯百家,上下千载”的“通儒”。1963年,周法高发表《论汉学界的代表人物》,将胡适与钱穆分别列为当时“台湾汉学界”与“香港汉学界”的“代表人物”,... 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胡适(1891-1962)和钱穆(1895-1990)是两个标志性的人物,都是“综贯百家,上下千载”的“通儒”。1963年,周法高发表《论汉学界的代表人物》,将胡适与钱穆分别列为当时“台湾汉学界”与“香港汉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思想史、文学史、先秦诸子年代的考订等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胡适 中国思想史 招魂 代表人物 汉学界 先秦诸子 标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编撰方式及其局限 被引量:4
5
作者 柯马丁 何谷理 +2 位作者 卢絮(译) 顾一心(校对) 姚竹铭(校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该书作者梅维恒一方面采用韦得-贾尔斯音译系统,另一方面又希望平均水平的本科生都可以读懂,这是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除了全书的结构问题之外...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该书作者梅维恒一方面采用韦得-贾尔斯音译系统,另一方面又希望平均水平的本科生都可以读懂,这是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除了全书的结构问题之外,本书对传统标签和范畴不加思考地使用,过分依赖一些陈旧的中国文学史论述,从而使得该书成了一个章节有好有坏、结构杂乱无序的大杂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进""易退"的胡适大使岁月述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周质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2-109,共8页
1938年,胡适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其所追求的独立和自由的妥协,是牺牲个人的独立自由来为国家服务,是实际的参与救国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胡适使美四年的历史有所评说,但所用资料仅限于胡适的日记、书信、电稿及... 1938年,胡适出任中国驻美国大使,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其所追求的独立和自由的妥协,是牺牲个人的独立自由来为国家服务,是实际的参与救国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胡适使美四年的历史有所评说,但所用资料仅限于胡适的日记、书信、电稿及当时国内报刊的报导,而时当时美国方面的反应,则鲜有论述 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我们不但要从中国的角度来了解胡适的贡献,而且必须审视美国人对他的态度和看法,这样才能对其有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关关系 学者大使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论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质平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6期11-22,共12页
孙中山是民主中国的创建者;胡适在相当的程度上,赋予了这个新生的中国以学术上和语文上的新意义。辛亥革命若不能继之以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将少了许多新意和光彩;而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若没有辛亥革命成功在前,其收... 孙中山是民主中国的创建者;胡适在相当的程度上,赋予了这个新生的中国以学术上和语文上的新意义。辛亥革命若不能继之以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将少了许多新意和光彩;而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若没有辛亥革命成功在前,其收效和影响也绝不至如日后之神速与深远。孙中山和胡适,—主政治,—主文化,前后呼应,相辅相成。本文拟在这个框架下,就胡适中英文的著作,来审视他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孙中山 辛亥革命 知难行易 民主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