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伦湖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丰水期污染物通量(2010—2014)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卫平 陈阿辉 +4 位作者 于玲红 杨文焕 殷震育 杨培峰 焦丽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1-286,共6页
为控制呼伦湖的水体恶化趋势,利用2010-20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首次对呼伦湖的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丰水期(6-8月)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入湖通量进行详细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通过等标污染负荷... 为控制呼伦湖的水体恶化趋势,利用2010-20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首次对呼伦湖的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丰水期(6-8月)氨氮、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入湖通量进行详细研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通过等标污染负荷确定入湖口的首要污染物,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水质、水量、污染物通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克鲁伦河入湖口水体受总氮与化学需氧量污染较为严重,均处于V类或劣V类水平,总磷浓度整体处于Ⅲ~Ⅳ类水平.污染物入湖通量有逐年递增之势,2014年稍有下降,总氮的等标污染负荷最高,为入湖口的主要污染物.入湖口水质与水量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水量是影响污染物入湖通量的关键因子,而入湖水质则是影响入湖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控制总氮及化学需氧量的入湖通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合理控制放牧、将村镇的污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是减轻河湖水体污染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克鲁伦河 水质 水量 污染物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鲁伦河滨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培峰 李卫平 +5 位作者 于玲红 陈阿辉 杨文焕 韩佩江 任娟慧 焦丽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26-2132,共7页
为揭示克鲁伦河滨岸带重金属(As、Cd、Cr、Cu、Ni、Pb和Zn)污染生态风险状况,沿河采集10个采样点的土壤样品,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克鲁伦河重金属的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As、Cd、Cr、Cu、Ni、Pb... 为揭示克鲁伦河滨岸带重金属(As、Cd、Cr、Cu、Ni、Pb和Zn)污染生态风险状况,沿河采集10个采样点的土壤样品,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克鲁伦河重金属的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As、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其背景值的117.71、266.7、0.64、2.07、2.12、5.38、55.95倍,大小排序为Cd>As>Zn>Pb>Ni>Cu>Cr,其中As、Cd和Zn三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情况较为严重。地积累指数法得出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Cd>As>Zn>Pb>Cu>Ni>Cr,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污染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Cd>As>Zn>Pb>Ni>Cu>Cr,由于毒性系数的影响,导致两种方法中Ni和Cu的污染程度大小顺序发生变化。结合综合污染系数及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的分析得知,10个采样点均处于极高污染风险等级,克尔伦苏木污染最为严重。由潜在生态风险贡献率得出Cd和As对土壤污染贡献率最高,初步判断Cd和As应该作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的优先控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滨岸带 克鲁伦河 风险评估 地积累指数法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和污泥共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炭及其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韩剑宏 李艳伟 +3 位作者 姚卫华 张连科 余维佳 焦丽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92-98,105,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的玉米秸秆和污泥基生物质炭不同施加量对盐碱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盐碱土改良及土壤污染物质的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质量比5∶2的玉米秸秆和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分别在300,350,400,4...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的玉米秸秆和污泥基生物质炭不同施加量对盐碱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盐碱土改良及土壤污染物质的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质量比5∶2的玉米秸秆和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分别在300,350,400,450,500℃共5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质炭,通过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性质及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培养试验研究其对盐碱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微观结构越发达,比表面积越大,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也产生了显著性变化;同时随着热解温度逐渐升高,生物质炭C含量不断增加,而O,H和N含量却逐渐降低;添加玉米秸秆和污泥共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盐碱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而土壤中总氮、总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水溶性盐含量降低明显;加入生物质炭后大幅度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添加量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大;但生物质炭对土壤pH值影响不大。[结论]玉米秸秆和污泥基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肥力指标,降低了土壤盐碱性。玉米秸秆和污泥基生物质炭可用于盐碱土壤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盐碱土壤 玉米秸秆 剩余活性污泥 热解温度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与污泥的腐解物对盐碱地化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韩剑宏 王旭平 +3 位作者 张连科 余维佳 焦丽燕 王维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为探索发酵后的玉米秸秆对内蒙古地区盐碱化土壤化学性质(有机质、ESP,pH值、EC、土壤代换性Na^+)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污泥作为接种物,将玉米秸秆在不同发酵的条件下以不同梯度的秸秆还田量施加到盐碱化土壤中,以施加未发酵的玉米... 为探索发酵后的玉米秸秆对内蒙古地区盐碱化土壤化学性质(有机质、ESP,pH值、EC、土壤代换性Na^+)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污泥作为接种物,将玉米秸秆在不同发酵的条件下以不同梯度的秸秆还田量施加到盐碱化土壤中,以施加未发酵的玉米秸秆为对照。结果显示:(1)施加玉米秸秆对土壤的部分化学性质有着一定的改善,且发酵后的玉米秸秆比未发酵的玉米秸秆效果要好;(2)当玉米秸秆与污泥的配比为2∶1且秸秆还田量为75%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土壤的ESP、pH值、土壤代换性Na^+降低幅度最大;(3)施加玉米秸秆对土壤的EC作用不明显,反而使EC的含量有所上升,施用发酵后的玉米秸秆尤为明显。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针对该土壤最佳参数为:玉米秸秆与污泥配比为2∶1,发酵后的玉米秸秆还田量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化学性质 玉米秸秆发酵 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芯基和污泥基生物质炭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郝敏 李艳伟 +3 位作者 韩剑宏 张连科 余维佳 焦丽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3,共7页
为了解玉米芯基和污泥基生物质炭应用于盐碱土壤改良的可行性,以玉米芯和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在300℃~5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质炭,通过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盐碱土壤基本理化性... 为了解玉米芯基和污泥基生物质炭应用于盐碱土壤改良的可行性,以玉米芯和剩余活性污泥为原料,在300℃~5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质炭,通过扫描电镜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盐碱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芯、污泥碳化后微观结构更发达,比表面积更大;添加混合生物质炭能够显著增加盐碱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是对照土壤的3.66~10.13倍,而土壤中总氮、总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水溶性盐含量降低明显,最大降低5.06 g·kg^(-1),且加入生物质炭后大幅度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提高了3~9.25倍,但混合生物质炭对土壤p H值影响不大;生物质炭能够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玉米芯 污泥 盐碱土壤 理化性质 重金属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