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天麻抗炎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柠檬 董仕豪 +4 位作者 秦粉 申开泽 李为兰 华燕 郭磊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共14页
为探讨天麻有效部位抗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天麻为原料,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逐级提取,分别得到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并测定了各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以此筛选天麻有效部... 为探讨天麻有效部位抗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天麻为原料,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进行逐级提取,分别得到石油醚提取物、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并测定了各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以此筛选天麻有效部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技术对天麻有效部位进行成分鉴定,并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天麻有效部位潜在抗炎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将潜在活性成分与治疗炎症的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具有较高含量的活性成分,总多酚、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64.69±1.57)、(64.81±3.21)mg/g和(279.64±3.11)mg/g;各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展现出最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体外抗炎活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_(50)呈显著相关(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0.587和-0.873;总黄酮含量分别与NO抑制能力IC_(50)和牛血清白蛋白变性抑制能力IC_(50)呈显著相关(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0.780和-0.842。同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从天麻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64个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获得核心活性成分为5-(5-Methoxycarbonyl-5,8a-dimethyl-2-methylidene-3,4,4a,6,7,8-hexahydro-1H-naphthalen-1-yl)-3-methylpentanoic acid、4,4,8,10,14-Pentamethyl-17-(4,5,6-trihydroxy-6-methylheptan-2-yl)-2,5,6,7,9,15-hexahydro-1H-cyclopenta[a]phenanthrene-3,16-dione、Simvastatin等,关键靶点包括TP53、SRC、PIK3R1、PIK3CA、AKT1等,主要涉及到癌症有关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环磷酸腺苷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天麻块茎不同部位主要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2
作者 韩多 杨成翠 +4 位作者 李威穆 张永至 杨顺强 刘鸿高 包刘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1期122-125,共4页
对3种天麻块茎不同部位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结果显示,3种天麻不同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相似度较高(0.848~0.946);绿天麻肚脐端的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巴利森苷E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余化学成分在箭芽... 对3种天麻块茎不同部位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结果显示,3种天麻不同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相似度较高(0.848~0.946);绿天麻肚脐端的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和巴利森苷E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余化学成分在箭芽端最高;黄天麻中端的天麻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余化学成分箭芽端最高;乌天麻肚脐端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B和巴利森苷E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余化学成分在箭芽端最高。结论表明,3种天麻块茎不同部位主要化学成分种类差异不大,但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绿天麻的各部位化学成分均高于乌天麻和黄天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块茎 化学成分 HPLC 指纹图谱 天麻素 巴利森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天麻抗疲劳成分及其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楠 张超 +4 位作者 李阳顺 马仲帅 马舒韵 余平莲 李凌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1-2060,共10页
【目的】探究天麻的抗疲劳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Web of Science (WOS)及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对天麻活性成分进行检索;通过数据库SwissTarget Prediction对天麻有效成分的作... 【目的】探究天麻的抗疲劳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Web of Science (WOS)及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对天麻活性成分进行检索;通过数据库SwissTarget Prediction对天麻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采用数据库Disgenet获取与机体疲劳相关的靶基因,通过Venny及Cytoscape等软件,建立天麻-药效成分-抗疲劳靶点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对其有效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数据库String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对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利用数据库DAVID执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软件Autodock Vina,将天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抗疲劳相关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得98个天麻活性成分,预测得到94个天麻抗疲劳靶点。筛选出5个抗疲劳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天麻素(gastrodin)、L-焦谷氨酸(L-pyroglutamic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3,4-二羟基苯甲醛(3,4-dihydroxybenz-aldehyde)、4-乙氧基甲基苯酚[4-(ethoxymethyl)-glucopyranosyl-phenol]。蛋白互作网络拓扑分析结果表明,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磷酸肌醇3激酶(PIK3CA)、磷酸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Β肽(PIK3CB)、磷酸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肽(PIK3CD)、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以及雌激素受体(ESR1)为天麻抗疲劳的关键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天麻抗疲劳作用涉及110个条目和141个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天麻的5个主要活性成分与抗疲劳关键靶点能够稳定结合。【结论】天麻抗疲劳作用涉及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信号通路以及多个作用靶点。天麻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降低细胞炎症反应、促进能量代谢、加快细胞周期进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发挥其抗疲劳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抗疲劳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