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荔波第四纪晚近期石笋地质年表与气候事件 被引量:20
1
作者 林玉石 张美良 +4 位作者 程海 袁道先 覃嘉铭 王兆荣 冉景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南方岩溶区大型石笋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石笋是第四纪 (系 )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笋比其他第四纪沉积物更易高精度定年。贵州荔波地区以 6 8个TIMS U系正序平行测年 ,建立了第四纪晚近期 16 2 .3ka以来的地质年表 ,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 南方岩溶区大型石笋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石笋是第四纪 (系 )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笋比其他第四纪沉积物更易高精度定年。贵州荔波地区以 6 8个TIMS U系正序平行测年 ,建立了第四纪晚近期 16 2 .3ka以来的地质年表 ,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世以 9.36 3ka分界 ,而晚更新世与中更新世以12 8.5ka分界 ,提出距今 35 0年、2 30 0年……和新仙女木、类Heinrich等一系列冷事件的跃变年代 ,事件的冷暖转 (突 )变时限具区域对比意义。认定应以大型石笋系统测年建立第四纪地质年表 ,不宜用少数测年值按 2~ 3个沉积速率推算建年表 ,亦不宜以小型石笋“系统”测年建年表 ,以免因间断沉积造成自然的、人为的缺层和漏测 ,使年表失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第四纪 石笋 沉积物 气候事件 地质年表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ICP-MS测定铀系定年标样的^230Th年龄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立胜 马志邦 +2 位作者 程海 段武辉 肖举乐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2-272,共11页
本研究利用Neptune Plus型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定了U和Th标准溶液的同位素比值及U系定年标样的^(230)Th年龄。结果显示:CRM 112A和Harwell Uraninite-1(HU-1)的234 U/238 U原子比值分别为(52.860±0.042)... 本研究利用Neptune Plus型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定了U和Th标准溶液的同位素比值及U系定年标样的^(230)Th年龄。结果显示:CRM 112A和Harwell Uraninite-1(HU-1)的234 U/238 U原子比值分别为(52.860±0.042)×10^(-6)(δ234 U=(-38.36±0.77)‰,n=17)和(54.911±0.007)×10-6(δ234 U=(-1.04±0.13)‰,n=27),实验数据在2σ不确定范围内与国际同类实验室一致;NBS Th标准,0.6pg ^(230)Th测试精度优于3‰;5个碳酸盐标准样品76001、GBW04412、RKM-6、RKM-5和RKM-4的230 Th年龄分别为(47 520±220)y、(86 880±340)y、(130 830±550)y、(129 380±480)y和(197 970±1 590)y,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类实验室测定的数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上述数据表明,本实验建立的MC-ICP-MS法230 Th定年技术可应用于中晚更新世以来碳酸盐的U-Th定年与示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 U-Th同位素比值 ^230Th测年 U系定年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石笋地质事件的定年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林玉石 张美良 +5 位作者 覃嘉铭 程海 冉景丞 陈会明 朱虹燕 余登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5-552,I0011-I0012,共10页
本文以贵州荔波董歌洞3号石笋第6、1次和4号石笋第2次主要沉积间断为例,说明依序发生于89.96kaBP、128.65kaBP、113.40kaBP,结束于0.32kaBP、128.21kaBP、65.50kaBP,延续时间89.65ka、0.44ka、47.90ka的沉积间断,具多级次的地质、气候... 本文以贵州荔波董歌洞3号石笋第6、1次和4号石笋第2次主要沉积间断为例,说明依序发生于89.96kaBP、128.65kaBP、113.40kaBP,结束于0.32kaBP、128.21kaBP、65.50kaBP,延续时间89.65ka、0.44ka、47.90ka的沉积间断,具多级次的地质、气候演变属性,沉积间断时间长,显示度明显,气候事件复杂,间断频发,必有更丰富的气候、环境、地质内涵。贵州都匀凯酉七星洞2号石笋Q2F1、Q2F2,5号石笋Q5F3是碰断面,依序发生于74.24kaBP、60.72kaBP、36.80kaBP,彼此相间隔13.52ka、23.92ka,断面及其上、下石笋段的沉积特征,属突变(灾害)性事件,也有其古气候环境意义。系列事件的测年,须在系统测年基础上,于间断、碰断面上下加密测试,及石笋沉积特征的综合观测,以提高事件测年和定性的可信度,增加古气候环境信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沉积 事件 定年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响水洞6.00 ka B P以来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美良 袁道先 +3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章程 程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9-444,共6页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的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桂林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石笋剖面的C、O同位素记录揭示 ,桂林地区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 ,大致可...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的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 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桂林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石笋剖面的C、O同位素记录揭示 ,桂林地区中全新世 (6 .0 0kaBP)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 ,大致可分为 2个气候期 :6 .0 0~ 3.5 7kaBP为气候适宜期 ,显示东亚夏季风由强盛逐渐变为减弱的趋势 ,为气候温暖湿润期 ;3.5 7~ 0 .37kaBP为降温期 ,显示东亚夏季风减弱 ,冬季风增强以及气候的大幅度波动。在这一降温期 ,间夹多次短暂的温暖期。石笋同位素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6 .0 0~ 0 .37kaBP间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 ,δ18O值由偏负逐渐向偏正的变化趋势 ,反映东亚夏季风由强变弱 ,降雨由多变少 ,气温由高变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记录 石笋 TIMS年龄 桂林响水洞 古气候变化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荔波1200年来石笋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环境记录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美良 朱晓燕 +5 位作者 程海 林玉石 覃嘉铭 冉景丞 王华 何师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1-840,共10页
通过笔者对荔波龙泉洞L2石笋进行高精度的ICP-MS-230Th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荔波地区1200aBP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荔波地区1200aBP以来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经历了1200~1100aBP(暖)、1100~940aBP(... 通过笔者对荔波龙泉洞L2石笋进行高精度的ICP-MS-230Th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荔波地区1200aBP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荔波地区1200aBP以来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经历了1200~1100aBP(暖)、1100~940aBP(冷)、940~840aBP(暖)、840~700aBP(冷)、700~450aBP(暖)、450~300aBP(冷)、300~200aBP(暖)以及200~70aBP(冷)等8个阶段百年尺度的干湿、冷暖波动,并在这些百年尺度的波动上又叠加了一系列数十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石笋记录揭示了1200a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呈百年尺度(Gleissberg)的周期性变化。这些气候变化事件,与冰芯记录极为相似,反映低纬度地区百年尺度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及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极好的相关性,反映百年尺度石笋记录的季风降水主要受太阳辐射驱动、控制,而东亚季风的降水事件(或干旱事件)与太阳的辐射强度密切相关。石笋记录的百年尺度季风降水事件对于认识现代气候系统变化以及对未来十年—百年尺度的气候预测和演化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ICP-MS-230Th年龄 高分辨率 古气候环境 荔波龙泉洞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洞穴石笋的沉积速率 被引量:13
6
作者 林玉石 张美良 +2 位作者 覃嘉铭 朱晓燕 程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42,共8页
通过对滇、黔、湘、桂洞穴石笋大型剖面的综合研究,以代表性剖面和典型时(笋)段系统测年和沉积速率研究为例,初步认为,石笋沉积速率大小是气候演变、暖气候、冷气候的识别指标之一,沉积速率为10mm/100a 以上是冰后(间冰)期温暖气候的沉... 通过对滇、黔、湘、桂洞穴石笋大型剖面的综合研究,以代表性剖面和典型时(笋)段系统测年和沉积速率研究为例,初步认为,石笋沉积速率大小是气候演变、暖气候、冷气候的识别指标之一,沉积速率为10mm/100a 以上是冰后(间冰)期温暖气候的沉积,趋于10 mm/100a或以下者,是温暖期气候的冷转变,或冷期(阶)的沉积; 1mm/100a左右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沉积,趋于1 mm/100a或以上者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暖转变或间冰期的沉积;沉积速率极小,往往是冷气候显示,甚至是沉积间断,或是气候和地质、灾害事件的突变点。沉积速率具多变性,引用和识别时应避免以单一速率推算长时(笋)段年序和确定气候或地质事件的年代,不宜跨旋回计速,以避免遗漏沉积间断和气候、地质、灾害事件。石笋沉积间断很普遍,特别是寒冷的冰期气候间断更频繁,观测和测年表明,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占成笋期的28.92%-76.26%,全新世温暖气候的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只占成笋期的13.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沉积速率 地质年代学 气候环境 地质条件 古气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荔波地区2000年来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美良 程海 +6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朱晓燕 冉景丞 杨琰 陈会明 Edwards R L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9-348,共10页
通过对荔波董哥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ICP-MS或TIMS-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荔波地区2 300a B.P.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荔波地区2 300a B.P.以来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8个气候(... 通过对荔波董哥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ICP-MS或TIMS-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荔波地区2 300a B.P.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荔波地区2 300a B.P.以来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8个气候(亚)期:①2300~1 800a B.P.为降温期,显示东亚夏季风减弱,东亚冬季风增强,气候干旱寒冷;②1 800~1 080a B.P.气温有所回升,显示东亚冬季风缓慢减弱,东亚夏季风有所回升,表现为半湿润的温凉气候期;③1 080~680a B.P.为降温期,气温再次下降,显示东亚冬季风再次增强,但降水相对增大,表现为寒冷湿润的气候期,是气候变化的关键转折时期;④680~550a B.P.温暖期,显示东亚夏季风再次增强,气温升高,降水增大,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期。⑤550~400a B.P.寒冷期,显示东亚冬季风快速增强,气温下降,表现为寒冷湿润的气候环境,是近1 000年以来最冷的时期;⑥400~364a B.P.温凉期,显示东亚夏季风有所增强,气温有所回升,表现为温凉湿润气候环境;⑦364~324a B.P.冷凉期,显示东亚夏季风有所减弱,气温有所下降,表现为冷凉湿润气候环境;⑧324a B.P.至今,气候相对波动期,同位素记录曲线呈锯齿状波动,在其内包括若干个冷凉半湿润、冷湿的气候变化亚阶段。根据荔波董哥洞石笋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揭示了荔波地区2 300a B.P.以来的一些百年尺度的重大气候事件——干旱寒冷期、隋唐温暖期(或小温暖期)、小寒冷期以及一些十年尺度的降水、温度变化。石笋记录的这种百年、十年尺度的突发性气候变化事件,与冰芯记录极为相似,反映低纬度地区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与高纬度及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极好的相关性,这对于认识现代气候系统变化以及对未来十年一百年尺度的气候预测和演化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TIMS年龄 高分辨率 古气候环境 荔波董哥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七星洞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及末次间冰期终止点的确定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美良 林玉石 +3 位作者 覃嘉铭 章程 涂林玲 程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73-481,共9页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中 ,洞穴石笋的高分辨定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研究 ,为这个领域的突破和填补空白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1号石笋进行 11件TIMS U系测年和 79件碳、氧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距今 10 9.0...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中 ,洞穴石笋的高分辨定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研究 ,为这个领域的突破和填补空白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1号石笋进行 11件TIMS U系测年和 79件碳、氧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距今 10 9.0 0kaB .P .至 6 5 .90kaB .P .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石笋在大于 10 9.0 0kaB .P .前开始生长 ,于 6 5 .90kaB .P .后停止生长 ,平均沉积速率为 4 .5 8mm/ 10 0a,属晚更新世的沉积产物。七星洞 1号石笋剖面的研究揭示 ,其年龄和δ18O同位素的变化 ,可以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第五阶段中的 5a、5b、5c和第四阶段的早期进行对比。它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 ,在 10 9.0~ 10 2 .5kaB .P .和 86 .6~ 78.92kaB .P .时段 ,显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较强 ,气温升高 ,降水增多 ,δ18O偏负 ,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 10 2 .5~ 86 .6kaB .P .时段 ,显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强度减弱 ,受东亚冬季风影响强度增加 ,气温降低 ,大气降水减少 ,δ18O稍趋向偏正 ,表现为冷凉半湿润—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 ;而在 78.92~ 6 5 .6kaB .P .时段 ,显示东亚冬季风强盛和受西北风影响较强 ,海表温度下降 ,大气温度降低 ,降水量较少 ,δ18O偏重 ,δ13 C偏正 (C4植物占 95 %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预测 石笋 铀系年龄 古气候 末次间冰期 七星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值变化的古气候记录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琰 袁道先 +4 位作者 程海 覃嘉铭 林玉石 张美良 朱晓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2-701,共10页
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3个洞穴9根大型石笋272个初始234U/238U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长尺度变化与海洋沉积SPECMAP曲线δ18O记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北纬25°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石笋初始2... 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3个洞穴9根大型石笋272个初始234U/238U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长尺度变化与海洋沉积SPECMAP曲线δ18O记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北纬25°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石笋初始234U/238U值的变化在冰期时波动强烈,而在间冰期波动相对平缓,在间冰期和冰期(间冰阶和冰阶)转化阶段该值呈跳跃状态变化。末次冰期及全新世阶段石笋初始234U/238U变化记录了该时段内的BA暖期和YD突变冷事件;全新世8200 a BP、7200 a BP、5200 a BP、4200 a BP、2800 a BP、1400 a BP发生的几次较强冷事件在石笋初始234U/238U值都有相应记录,并且和长尺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冷事件发生时石笋初始234U/238U值偏重,暖期偏轻。封闭系统形成的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变化类似于同地区洞穴石笋的δ18O对气候变化的记录特征,在我国西南地区两者与夏季风变化的强弱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值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古气候替代指标来研究古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初始^234U/^238U 铀同位素 古气候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三峡库区小冰期气候变化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勋林 陈发虎 +3 位作者 袁道先 程海 张月明 黄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9-634,共6页
基于重庆水鸣洞石笋(NSM03)7个^230Th年代数据和438个δ^18O数据建立三峡库区1250~1750A.D.时段分辨率约为1a的δ^18O记录。分析显示石笋δ^18O值在1280A.D.开始迅速偏重,在1300A.D.附近偏到近500a来最重,显示季风迅速减弱... 基于重庆水鸣洞石笋(NSM03)7个^230Th年代数据和438个δ^18O数据建立三峡库区1250~1750A.D.时段分辨率约为1a的δ^18O记录。分析显示石笋δ^18O值在1280A.D.开始迅速偏重,在1300A.D.附近偏到近500a来最重,显示季风迅速减弱,库区进入小冰期。石笋记录显示小冰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干湿波动,特别是在1400~1650A.D.时段石笋δ^18O值高频振荡,显示季风降水处于频繁波动期。功率谱分析显示石笋δ^18O序列具有显著树轮△14^C周期和ENSO准周期,揭示太阳活动是小冰期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受到海气耦合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氧同位素 亚洲季风 小冰期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石笋沉积特征研究——以贵州荔波董歌洞4号石笋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林玉石 袁道先 +4 位作者 张美良 覃嘉铭 程海 王兆荣 冉景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9-466,共8页
在综合研究南方 2 0多个大型石笋纵剖面的基础上 ,以董歌洞 4号石笋为代表 ,论述石笋沉积特征与气候演化的对应性。 4号石笋从距今 14 7.838± 2 .6ka开始沉积以来 ,形成了 5 3个沉积纹 (壳 )层组 ,组成 2 4个亚旋回 ,构成 9个旋回 ... 在综合研究南方 2 0多个大型石笋纵剖面的基础上 ,以董歌洞 4号石笋为代表 ,论述石笋沉积特征与气候演化的对应性。 4号石笋从距今 14 7.838± 2 .6ka开始沉积以来 ,形成了 5 3个沉积纹 (壳 )层组 ,组成 2 4个亚旋回 ,构成 9个旋回 ,呈现韵律式旋回性沉积特征。石笋纹 (壳 )层组分、结构、叠复构造呈多级次旋回性很突出 ,其中沉积间断具普遍性、沉积速率具多变性 ,间断和速率变化级次亦明显。以系统测试和测年引证沉积特征的同时揭示 :①~⑨旋回间沉积间断时间累积达 75 .80 4ka ,占石笋形成时间的 5 1.2 1% ,①~⑨旋回实际沉积时间仅 72 .2 2 2ka ,占形成时间的 4 8.79% ;④旋回之前 ,沉积速率很小 ,最小仅 0 .36mm/ 10 0a ,比最大速率小 2 2~ 2 4倍 ,自⑤旋回起 ,沉积速率很大 ,最大达 39.0 3mm/ 10 0a ,是最小速率的 3.8倍。石笋沉积特征与气候环境演化的成生关系表明 ,石笋沉积多旋回性的纹 (壳 )层组、亚旋回、旋回与气候演化的气候期、阶段和旋回彼此对应 ,石笋沉积的多级次旋回及其变化就是气候演化的级次及旋回性转 (跃 )变时间 ,彼此同时显示。论证了石笋沉积的多旋回性与气候演化的不稳定性 ,及其彼此协调的宏观、微观综合表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沉积特征 气候演化 多旋回性 不稳定性 贵州 石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地区水南洞14~25万年石笋的碳氧同位素记录和古气候重建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美良 程海 +5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王华 冯玉梅 涂林玲 张会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7-68,共12页
通过对桂林水南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热电离质谱 (TIMS -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桂林地区 2 4 5 2 0kaB P 至 14 7 90kaB P 间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 ,确定了石笋记录的时段B与时段C分界的年龄为 2 4 2 5± 6 4kaB P (相当... 通过对桂林水南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热电离质谱 (TIMS -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 ,建立了桂林地区 2 4 5 2 0kaB P 至 14 7 90kaB P 间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 ,确定了石笋记录的时段B与时段C分界的年龄为 2 4 2 5± 6 4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7与时段 8分界的年龄 )、时段A与时段B分界的年龄为 192 6± 3 9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6与时段 7分界的年龄 )。桂林地区2 4 5 2 0~ 14 7 90kaB P 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气候变化 ,大致可分为 3个气候变化阶段 :(1) 2 4 5 2~ 2 4 2 6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阶段 8的末期 ;(2 ) 2 4 2 5~ 192 6kaB P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7;(3) 192 6~ 14 7 9kaB P 间的倒数第 2次冰期 ,相当于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标准曲线时段 6的早中期。石笋的TIMS -U测年和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 ,桂林地区 2 4 5 2~ 14 7 9kaB P 的古气候演变历史与深海岩芯时段 8末期、时段 7和时段 6的氧同位素 ,深海岩芯中记录的孢子花粉组合、CaCO3 含量、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以及与中国北方黄土、古土壤中记录的孢子花粉组合、成壤程度、全铁富集程度、磁化率变化、原生碎屑CaCO3 含量和淋溶强度等所揭示的古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记录 古气候 石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橄榄石高温高压流变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永红 李小凡 +2 位作者 李扬 M.Zimmerman D.L.Kohlstedt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27-2932,共6页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了铁橄榄石集合体的流变性。首先,利用高精度的Paterson气体介质变形装置对铁橄榄石集合体Fe_2SiO_4进行了高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变形试验条件为:温度1273~1423K,围压300MPa,差应力10~250MPa,应变率10^(-7)~10^...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了铁橄榄石集合体的流变性。首先,利用高精度的Paterson气体介质变形装置对铁橄榄石集合体Fe_2SiO_4进行了高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变形试验条件为:温度1273~1423K,围压300MPa,差应力10~250MPa,应变率10^(-7)~10^(-4)s^(-1),试件的最大变形量不超过20%。利用三维非线性拟合方法对蠕变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铁橄榄石集合体的微观变形机制为扩散域和位错域,扩散域的应力指数为1左右。位错蠕变域中,干燥铁橄榄石集合体的应力指数为5.4,活化能为781kJ/mol;含水铁橄榄石集合体的应力指数为3.4,活化能为516kJ/mol。实验结果表明,含水时铁橄榄石的流变强度比干燥时小一个数量级。将实验结果与铁橄榄石单晶的强度进行对比,发现铁橄榄石集合体的流变强度比铁橄榄石单晶的强度高。从而得到了铁橄榄石集合体高温高压流变性(强度)的初步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橄榄石 粘性 高温蠕变 三轴压缩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丰都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与AD1250-1750a季风气候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月明 杨勋林 +4 位作者 黄帆 程海 杨琰 吕春艳 李辰丝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丰都水鸣洞石笋(NSM03)230 Th测年数据和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AD1250~1750时段平均分辨率约为1a的石笋碳同位素时间序列.水鸣洞石笋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小冰期开始时间大约为AD1300,与已发表的树轮、孢粉等气候记录指示的...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丰都水鸣洞石笋(NSM03)230 Th测年数据和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AD1250~1750时段平均分辨率约为1a的石笋碳同位素时间序列.水鸣洞石笋碳同位素记录显示小冰期开始时间大约为AD1300,与已发表的树轮、孢粉等气候记录指示的小冰期开始时间在定年误差范围内一致;该记录同时显示在小冰期内部存在次一级气候波动,最明显的两次气候波动时间分别在15世纪中期和16世纪末,后者对应过去500年间亚洲季风活动最弱时期.对石笋碳同位素序列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小冰期气候存在98a和3~6a波动周期,分别与太阳活动世纪周期和ENSO周期相吻合,表明太阳活动是小冰期的主要形成机制,而海气耦合作用则直接影响小冰期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碳同位素 小冰期 亚洲季风 水鸣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石笋沉积旋回主要特征的古气候环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玉石 舒丽 +5 位作者 张美良 覃嘉铭 程海 杨琰 黄芬 彭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通过对我国南方大型石笋组分、结构构造的观测和董哥洞10号(D10)石笋210件碳、氧同位素组成、20个U系测年数据,以及部分微(痕)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概述了石笋沉积旋回性特征、旋回界面类型和相关的气候、环境、地质意义。以组成D10石... 通过对我国南方大型石笋组分、结构构造的观测和董哥洞10号(D10)石笋210件碳、氧同位素组成、20个U系测年数据,以及部分微(痕)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概述了石笋沉积旋回性特征、旋回界面类型和相关的气候、环境、地质意义。以组成D10石笋的碳酸盐含碳质、黏土矿物,呈黑灰、灰黄、灰白、灰等色泽匹配、纹层厚及组合、层面呈拱形或平直分别组合或转变、构造类型、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组合,呈协调平行、不协调同向、不协调反向变化三类型若干亚类等,旋回性特征,确定了19个沉积旋回。根据δ^13C平均值为-3.91‰PDB、δ18O为-6.97‰PDB分别为冷暖气候演变的临界(阀)值,δ^13C或δ^18O〉临界值者的偏重是冷,〈临界值的偏轻是热。以δ^13C、δ^18O组成(表1)和组合变化类型和上述旋回性特征,结合层面构造呈渐变过渡或突变,以及2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初步认定荔波地区352 930-99 410年间沉积的19旋回,是一个较完整的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属我国第四纪冰期系列的第五冰期,10旋回顶180 695年(推算)-15旋回顶129 890年,约5万多年是连续严寒的盛冰期,①、16分别可能是冰期早、晚时段相对温暖的间冰期。 期间冷暖变化有5万年级的、10万年级的气候旋回。论证了荔波地区35~10万年间是冰期气候环境,前期17万年寒冷的气候环境,期间35万年、25万年前后更严寒,但生态基本保持正常演变的面貌,中期5万多年为极寒冷的气候环境,生态向适应冷气候环境演化,晚期3万多年为冷暖频繁突(跃)变的恶劣气候,期间生态面貌复杂,正常演替与残存、突变演替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沉积旋回 古气候环境 碳氧同位素 贵州董哥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对富铁橄榄石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永红 施旭 +1 位作者 M.Zimmerman D.L.Kohlstedt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381-2386,共6页
橄榄石是下地壳上地幔最丰富的造岩矿物,橄榄石集合体的高温高压流变性对地幔动力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往对橄榄石单晶和集合体进行过的流变性实验研究,涉及了温度、压力、氧逸度、含铁量以及含水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含水对富... 橄榄石是下地壳上地幔最丰富的造岩矿物,橄榄石集合体的高温高压流变性对地幔动力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往对橄榄石单晶和集合体进行过的流变性实验研究,涉及了温度、压力、氧逸度、含铁量以及含水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含水对富铁橄榄石集合体流变性能的影响,首先,利用高精度 Paterson 气体介质变形装置对含水富铁橄榄石集合体(Mg_(0.9),Fe_(0.1))_2SiO_4、(Mg_(0.7),Fe_(0.3))_2SiO_4和(Mg_(0.5),Fe_(0.5))_2SiO_4进行了高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变形试验条件为:温度1323~1473K,围压300MPa,差应力10~300MPa,应变率10^(-7)~10^(-4)s^(-1),每个试件的最大变形量为20%。利用三维非线性拟合方法对蠕变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水富铁橄榄石集合体的微观变形机制为扩散域和位错域,对三种铁含量,扩散域的应力指数为1。位错蠕变域中,Fo_(50)应力指教为3.8,活化能为444kJ/mol;Fo_(70)应力指数为3.7,活化能为479kJ/mol,Fo_(90)应力指数为3.6,活化能为514kJ/mol。将实验结果与不含水富铁橄榄石集合体的强度进行对比,发现含水使富铁橄榄石的强度明显下降,舍铁量相同时,含水橄榄石集合体的流变强度比干燥时小至少一个数量级。从而得到了含水对含铁量不同的橄榄石集合体粘性(强度)影响的初步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富铁橄榄石 粘性 高温蠕变 三轴压缩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石集合体扭转大变形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永红 綦超 +2 位作者 李杨 M. Zimmerman D. L. Kohlstedt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1-1416,共6页
对(Mg_(0.5),Fe_(0.5))_2SiO_4和(Mg_(0.7)、Fe_(0.3))_2SiO_4橄榄石集合体进行了高温高压扭转大变形实验研究。试验在高精度和高分辨率 Paterson 气体介质变形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温度为1473K,围压为300MPa,应变率为10^(-4)~10^(-5)S^(-... 对(Mg_(0.5),Fe_(0.5))_2SiO_4和(Mg_(0.7)、Fe_(0.3))_2SiO_4橄榄石集合体进行了高温高压扭转大变形实验研究。试验在高精度和高分辨率 Paterson 气体介质变形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温度为1473K,围压为300MPa,应变率为10^(-4)~10^(-5)S^(-1),剪切应力为82~124MPa,剪切应变为~400%,将变形后试件沿轴向切开进行了显微结构分析,确定了不同纵截面上橄榄石的颗粒尺寸。由蠕变数据拟合出的流动律中,应力指数为与三轴压缩实验给出的应力指数吻合。利用 EBSD 方法分别对变形前后试件中橄榄石的晶格最优取向(LPO)进行了测定。在富铁橄榄石样品中观测到的最优晶格取向表明滑动属于(okl)[100]滑动系统。这个结果与 Bystricky 等人在 Fo_(90)种观测到的最优晶格取向特征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集合体 高温高压 扭转大变形 晶格最优取向(LPO)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橄榄石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永红 王中言 +1 位作者 David F BRUHN David L KOHLSTEDT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7-582,共6页
本文给出细粒橄榄石集合体在位错蠕变域中压力效应的实验结果。对干燥、人工合成的橄榄石集合体进行了三轴压缩实验,试验在一台高分辨率的气体介质试验机上进行。典型的常载荷蠕变试验温度为1473K或1523K,围压为400MPa、200MPa、400MPa... 本文给出细粒橄榄石集合体在位错蠕变域中压力效应的实验结果。对干燥、人工合成的橄榄石集合体进行了三轴压缩实验,试验在一台高分辨率的气体介质试验机上进行。典型的常载荷蠕变试验温度为1473K或1523K,围压为400MPa、200MPa、400MPa、200MPa。当差压力和温度给定时,试件在400MPa围压下,变形速度较200MPa围压下要慢。实验得出的细粒橄榄石集合体在位错蠕变域中的活化体积值为(23±3)×10^(-6)m^3/mol。最后,对实验结果在地幔动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集合体 活化体积 位错蠕变 压力效应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石水溶性与含铁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永红 S.GINSBERG D.L.KOHLSTEDT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本文首次报导了含铁量不同的橄榄石单晶在不同温压条件下水溶性的试验研究结果。橄榄石单晶试件在 30 0 MPa静水压和 10 0 0℃至 130 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热压 ,每隔 5 0℃进行一组试验 ,氧逸度被控制在 Ni/ Ni O水平上。对热压后试件... 本文首次报导了含铁量不同的橄榄石单晶在不同温压条件下水溶性的试验研究结果。橄榄石单晶试件在 30 0 MPa静水压和 10 0 0℃至 130 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热压 ,每隔 5 0℃进行一组试验 ,氧逸度被控制在 Ni/ Ni O水平上。对热压后试件的抛光无包裹体区域做了显微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束平行于试件的 [0 10 ]方向 ,最小直径为 15~ 2 5 μm。分析结果表明 ,在实验温压范围内 ,橄榄石中的水含量随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同样铁含量的橄榄石 ,则随温度的增加 ,橄榄石的水含量也增加。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水含量 铁含量 红外光谱分析 地幔流变性 电子探针 包裹体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铁橄榄石的高温变形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永红 Zimmerman M Kohlstedt D L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99-1004,共6页
利用高精度Paterson气体介质变形装置对(Mg0.5,Fe0.5)2SiO4和(Mg0.7,Fe0.3)2SiO4橄榄石集合体进行了高温三轴压缩变形试验。首先用人工合成了纯铁橄榄石Fe2SiO4,然后用合成的纯铁橄榄石与天然圣卡罗橄榄石按一定比例混合烧结合成了含铁... 利用高精度Paterson气体介质变形装置对(Mg0.5,Fe0.5)2SiO4和(Mg0.7,Fe0.3)2SiO4橄榄石集合体进行了高温三轴压缩变形试验。首先用人工合成了纯铁橄榄石Fe2SiO4,然后用合成的纯铁橄榄石与天然圣卡罗橄榄石按一定比例混合烧结合成了含铁量分别为50%和30%的富铁橄榄石集合体Fo50和Fo70。三轴压缩蠕变变形试验在温度1223-1473 K和围压 300 MPa的条件下进行,差应力为10-300 MPa,应变率为10-7-10-4s-1,每个试件的最大变形量为20%.利用三维非线性方法对蠕变数据进行拟合,得出的流动律中,Fo50应力指数为4.1,活化能为499kJ/mol;Fo70应力指数为4.3,活化能为510kJ/ mol。将实验结果与Fo90圣卡罗橄榄石集合体的强度进行对比,发现含铁量的增加使橄榄石的强度明显下降,Fo50橄榄石集合体比Fo70的粘性低一个量级,Fo70比Fo90的粘性低一个量级。从而得到了含铁量对橄榄石的粘性(强度)影响的初步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橄榄石 高温蠕变 三轴压缩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