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1号”中国对虾体长遗传力的估计 被引量:21
1
作者 黄付友 何玉英 +2 位作者 李健 马甡 王学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9-274,共6页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黄海1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nes chinensis)孵化后3月龄和4月龄体长的遗传力。实验中的36尾亲虾均来自人工养殖的“黄海1号”第9代选育群体。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了9个半同胞家系...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黄海1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nes chinensis)孵化后3月龄和4月龄体长的遗传力。实验中的36尾亲虾均来自人工养殖的“黄海1号”第9代选育群体。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了9个半同胞家系和21个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3月龄和4月龄时30尾后代个体的体长。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I-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体长性状的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海1号”中国对虾3月龄和4月龄体长的狭义遗传力估计值分别在0.46~0.53和0.44~0.48之间。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P〈0.05),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非加性效应或受环境影响较大。另外,雌性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由3月龄的0.53下降到4月龄的0.48,下降程度最大,说明雌性方差组分可能存在显著的母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黄海1号 体长 遗传力 全同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3号”新品种的培育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健 何玉英 +3 位作者 王清印 刘萍 李吉涛 王学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6,共6页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群体选育 黄海3号 氨氮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PtRab2A的特征及其在血淋巴组织中响应副溶血弧菌感染的DNA甲基化研究
3
作者 周现法 孙东方 +3 位作者 吕建建 刘萍 王学忠 高保全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3,共11页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三疣梭子蟹PtRab2A进行了基因结构、相似性、系统进化、组织表达以及血淋巴组织在副溶血弧菌感染过程中不同时...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三疣梭子蟹PtRab2A进行了基因结构、相似性、系统进化、组织表达以及血淋巴组织在副溶血弧菌感染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基因表达水平和DNA甲基化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为1824 bp,其中包括15 bp的5′UTR、822 bp的ORF区域和987 bp的3′UTR,在PtRab2A的C端发现了2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预测分子式为C1322H2084N382O399S12,分子量为30.10 kDa,理论等电点(pI)为7.05,共编码274个氨基酸。PtRab2A的保守结构域与拟穴青蟹的保守结构域相似性最高(100%);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tRab2A在三疣梭子蟹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副溶血弧菌感染下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在12 h和72 h时显著升高(P<0.05);亚硫酸氢盐(BS)-PCR分析显示,副溶血弧菌感染72 h后该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与基因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采用RNAi敲降PtRab2A后,其表达量显著下调,24 h时,敲降效率达到80%。采用RNAi敲降PtRab2A后,注射副溶血弧菌后发现,实验组的死亡率在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死亡高峰期提前。因此,副溶血弧菌感染下,三疣梭子蟹可能通过DNA甲基化水平下调促进免疫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其免疫力。研究结果丰富了三疣梭子蟹抵御病原入侵的分子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DNA甲基化 RNAi敲降 基因表达 血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黄海1号”与野生群体F1代生长发育规律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何玉英 李健 +2 位作者 刘萍 王学忠 王清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3-420,共8页
采用4种生长曲线模型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F1,代15项形态性状的生长规律进行了拟合,以三次函数模型的拟合优度(R0)最高;采用三次函数模型拟合的2个群体各形态性状的生长曲线、拐点月龄以及拐点体重(各形态性状长度)... 采用4种生长曲线模型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F1,代15项形态性状的生长规律进行了拟合,以三次函数模型的拟合优度(R0)最高;采用三次函数模型拟合的2个群体各形态性状的生长曲线、拐点月龄以及拐点体重(各形态性状长度)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黄海1号”的拐点月龄为2.87(拐点体重14.98g),野生群体F1代的拐点月龄为4.05(拐点体重26.26g);中国对虾“黄海1号”各形态性状的拐点月龄分布在0.51~3.07之间,达到最大生长速度的顺序分别为:头胸甲长〉第1腹节宽〉头胸甲高〉腹1高〉头胸甲宽〉体长〉全长〉腹节5长〉腹节3和4长〉尾节长〉腹节2长〉腹节1长〉腹节6长;野生群体F1代除第2腹节长的拐点月龄为0.45之外,其它性状的拐点月龄分布在2.38~3.08之间,达到最大生长速度的顺序分别为:腹节2长〉腹节1长〉腹节3长〉腹节4长〉头胸甲高〉腹节5长〉头胸甲宽〉全长〉腹1高〉腹1宽〉尾节长=头胸甲长=体长〉腹节6长,除第1和第2腹节长2个性状外,野生群体F,代的其它性状均比中国对虾“黄海1号”发育迟缓了1个月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生长性状 黄海1号 形态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17代选育群体与野生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分析
5
作者 潘航峰 孙东方 +4 位作者 周现法 潘佳怡 刘萍 王学忠 高保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5,共8页
为了解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新品种形态特征是否发生变异,挑选“黄选1号”、丹东、海州湾、莱州湾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共120只个体(每个群体30只),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三疣梭子蟹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 为了解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新品种形态特征是否发生变异,挑选“黄选1号”、丹东、海州湾、莱州湾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共120只个体(每个群体30只),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三疣梭子蟹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额宽、大螯不动指长、大螯长节长、第一侧齿间距、第二侧齿间距、第一步足长节、指节、前节12项可量形态性状指标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螯不动指长/全甲宽(E/A)、第一步足长节长/全甲宽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群体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结果发现,海州湾和莱州湾群体形态最为接近,“黄选1号”群体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结果发现,前三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解释度依次为30.455%、23.948%、13.849%,累计贡献率为68.252%;判别分析结果发现,基于6个形态比例参数构建的4个群体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P 1为70.0%~96.7%,P 2为70.0%~9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4.6%。研究表明,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某些形态性状差异显著,“黄选1号”群体与野生群体间差异表现在头胸甲、步足和大螯,差异形成可能与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及人工选育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黄选1号”新品种 地理群体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肥满度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挖掘
6
作者 黄煜超 初凡智 +3 位作者 苏轶辰 高保全 王学忠 吕建建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2-1020,共9页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蟹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肥满度性状是蟹类重要的品质性状,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测定了同一养殖环境下的298只三疣梭子蟹全甲宽和体重,计算得肥满度范围0.66~1.47,符合正态...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蟹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肥满度性状是蟹类重要的品质性状,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测定了同一养殖环境下的298只三疣梭子蟹全甲宽和体重,计算得肥满度范围0.66~1.47,符合正态分布;利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进行个体基因分型,估计肥满度性状遗传力为0.391±0.158。基于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挖掘到99个与肥满度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主要分布于10号、26号和41号染色体。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10号染色体上存在2个强连锁的单倍型,分别包含6个和7个SNP位点,并成功验证了这13个SNP位点的可靠性。进一步分析了单倍型以及CDS区域的基因,共挖掘到lman1、adcy3和cdc6等15个可能与肥满度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解析三疣梭子蟹肥满度调控分子机制及良种培育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肥满度 遗传力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重遗传力的估计 被引量:12
7
作者 高保全 刘萍 +3 位作者 李健 刘磊 戴芳钰 王学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2-326,共5页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实验中的400只亲蟹均来自人工养殖的选育群体。通过群体间杂交,构建了37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3个半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80日龄和120日龄时大约30个个...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实验中的400只亲蟹均来自人工养殖的选育群体。通过群体间杂交,构建了37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3个半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80日龄和120日龄时大约30个个体的体重。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体重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在0.42—0.64和0.25—0.39之间。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经过t检验,父系半同胞、母系半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估计值分别为0.53和0.35。说明三疣梭子蟹体重属于中度遗传力,对其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体重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性状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高保全 刘萍 +2 位作者 李健 戴芳钰 王学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51,共5页
以莱州湾和舟山野生群体为材料,以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搭配组合,采用1×3♀交配模式,首次利用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技术成功构建三疣梭子蟹家系,经过两代选育,对生长到80,100,120日龄10个F2代家系的生长和家系内的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12... 以莱州湾和舟山野生群体为材料,以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搭配组合,采用1×3♀交配模式,首次利用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技术成功构建三疣梭子蟹家系,经过两代选育,对生长到80,100,120日龄10个F2代家系的生长和家系内的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120日龄时,10个家系体重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全甲宽大小顺序为:J9>J10>J1>J4>J8>J3>J2>J5>J7>J6,甲宽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甲长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体高大小顺序为:J9>J10>J1>J8>J4>J3>J2>J5>J7>J6。J9J、10的体重极显著大于其他8个家系(P≤0.01),J9体重比J6大96.10%,比J7大76.87%;J10体重比J6大72.77%,比J7大55.76%,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是两个生长性状良好的家系,为育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家系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早期发育阶段最佳饵料投喂策略及投喂密度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玉全 张海艳 +2 位作者 郑学永 王学忠 李志国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21-324,共4页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个/ml)和卤虫组(加扁藻8×10^4个/ml)5个因素,分别设4、4、4、6和6个梯度。结果表明,小球藻浓度50×10^4个/ml或扁藻浓度8×10^4个/ml或小球藻(25—40×10^4个/ml)+扁藻(2.5—4×10^4个/ml)可使Ⅰ期涵状幼体(Z1)存活较长时间,但仅投喂单胞藻类不能使Z1正常变态;自Z1开始投喂轮虫可使幼体正常发育至Ⅲ期潘状幼体(Z3),以后幼体发育迟缓,出现Ⅲ期、Ⅳ期潘状幼体(Z4)和大眼幼体(M)同时存在的现象。Z1对轮虫的最佳捕食密度为5个/幼体、Ⅱ期泾状幼体(Z2)为10个/幼体,存活率可分别达到95.7%和94%;从Z3开始应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达到最高值为84.5%。从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Z4、M和Ⅰ期幼蟹(C)的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0%、85.7%和82.9%。因此,三疣梭子蟹Z1和Z2应该投喂轮虫,最佳捕食密度分别为5个/幼体和10个/幼体;Z3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同时,育苗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饵料种类 投喂策略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