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信抑或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定 被引量:5
1
作者 娥满 李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8,共8页
以是否迷信为标准来评判中国文化显得不合时宜,但涉及鬼神、驱邪、风水等民间信仰、仪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会被放到迷信的定义中加以评定。与迷信标准类似的,是文化价值判断的进步/落后、精华/糟粕二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给"... 以是否迷信为标准来评判中国文化显得不合时宜,但涉及鬼神、驱邪、风水等民间信仰、仪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会被放到迷信的定义中加以评定。与迷信标准类似的,是文化价值判断的进步/落后、精华/糟粕二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给"风水"这样的遗产一个"申遗"的现身机会,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试金石"。凭借这样的案例,我们得以探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的普适度,并且发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生态、日常生活是如何纠缠于我们本以为早已消失的认识论和意识形态之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尚需严肃对待和仔细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信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判断 “风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区寺院与乡村聚落共生关系——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蒙沽寺为个案 被引量:3
2
作者 娥满 周智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54,共6页
藏区的村落社区、家户与寺院间经长期共处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学界曾将寺院与乡村共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实际上,一村一寺共生也是这种共生中的新类型。在这组关系中,家户及村落努力为寺院培养、补充新的人才,对寺... 藏区的村落社区、家户与寺院间经长期共处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学界曾将寺院与乡村共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实际上,一村一寺共生也是这种共生中的新类型。在这组关系中,家户及村落努力为寺院培养、补充新的人才,对寺院各种建设倾力支持;而寺院和僧侣则以自己特有的宗教能力满足村落的各种宗教需求和日常需求,回报村落。神圣与世俗两个群体间以互赠"礼物"、交换互动的方式形成了稳定而延续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寺院 乡村聚落 共生 蒙沽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陌生化”:“现代俄罗斯”的再启蒙 被引量:5
3
作者 杨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6,共8页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关键范畴之一。从根源上看,陌生化是在普希金、别林斯基等人的民族性理论传统中诞生的。民族性理论伴随了俄罗斯的整个现代化历程,陌生化则试图为现代化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陌生化除了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范...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关键范畴之一。从根源上看,陌生化是在普希金、别林斯基等人的民族性理论传统中诞生的。民族性理论伴随了俄罗斯的整个现代化历程,陌生化则试图为现代化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陌生化除了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范畴之外,俄国形式主义者还以之为现代俄罗斯辩护。要准确理解陌生化,就必须洞察它的现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民族性 俄国形式主义 别林斯基 普希金 现代俄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阐释机制:从非虚构到虚构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磊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5期87-91,共5页
自《人民文学》2010年推出"非虚构"专栏以来,"非虚构"文学现象日益成了当前文学研究一个热点话题。非虚构理论和文学的盛行引发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把非虚构视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和创作手法,也就意味着制造出了一种不同于传... 自《人民文学》2010年推出"非虚构"专栏以来,"非虚构"文学现象日益成了当前文学研究一个热点话题。非虚构理论和文学的盛行引发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把非虚构视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和创作手法,也就意味着制造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体裁、手法的新的文学观念。一方面,任何一种新观念的产生都会给既有的观念造成强烈地冲击,甚至否定、替换原有的观念;另一方面,有些新观念尽管令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阐释 《人民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 非虚构文学 艾布拉姆斯 FICTION 威廉斯 李敬泽 王安忆 先锋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地方能动逻辑——以滇西南本土族群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肖滨 王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66,177,共8页
关于现代中国国家疆域形成的研究可归为两种范式:强调武力与权力控制开拓形成的"硬实力论";强调汉文明同化与儒家文化辐射形成的"软实力论"。这两种范式以国家为视角,突出了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主动扩张以及中心... 关于现代中国国家疆域形成的研究可归为两种范式:强调武力与权力控制开拓形成的"硬实力论";强调汉文明同化与儒家文化辐射形成的"软实力论"。这两种范式以国家为视角,突出了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主动扩张以及中心对边缘的单向吸纳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族群能动性、地方差异性与情境性。近代以来中缅边境土著人群聚居地阿佤山归属演进的案例表明,在利益驱动、族群带动和战争推动的三重动力下,边缘群体经历了自发内附、主动隶属到自觉国家认同的行动转变,最终成功促使部落属地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该案例揭示近代西南边疆形成的由外缘到中心、自下而上的地方能动逻辑,不仅为研究现代中国疆域形成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当前国家的边疆治理理念带来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族国家 中国疆域 族群 归属诉求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