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4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解性炭黑对环境新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1
作者 彭红波 常可鑫 +6 位作者 王思瑶 胡馨月 赵婧 熊国美 李纯阳 刘洋 储刚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8-2000,共13页
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经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相富碳残留物统称为黑炭.溶解性炭黑(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是黑炭的水溶性组分(其粒径尺度小于0.45μm),被视为全球溶解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针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归宿已有研... 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经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相富碳残留物统称为黑炭.溶解性炭黑(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是黑炭的水溶性组分(其粒径尺度小于0.45μm),被视为全球溶解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针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归宿已有研究,但DBC在环境中的产生、迁移、转化等过程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关注仍显不足.因此,综述了DBC的分布特征,从元素组成、碳质结构、基团性质和技术检测上深度认识DBC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变化;归纳了DBC与环境新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梳理了DBC与新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和转化效果;概述了DBC的环境过程对有机污染物行为的影响(如结合、去除、转化等).着重就DBC通过氢键、π-π电子供受体、疏水分配、静电作用等与有机污染物发生结合过程、在阳离子条件下DBC通过压缩双电层机制发生团聚并吸附去除污染物过程、以及DBC介导有机污染物光降解过程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未来研究重点应结合跨学科的技术手段认识DBC分子结构的复杂性,深入理解DBC在环境过程中对新污染物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为准确评估DBC环境行为与效应,有效构建DBC与新污染物的命运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炭黑 结构复杂性 新污染物 作用机制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产清算视域下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的体系化思考
2
作者 李文凤 吴满昌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1-8,33,共9页
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应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但检视现有制度发现,破产法与环境保护法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设计难以衔接和协调,破产清算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缺乏程序保障。理论上,破产法应秉持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将破产制度的视野从债权人利... 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应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但检视现有制度发现,破产法与环境保护法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设计难以衔接和协调,破产清算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缺乏程序保障。理论上,破产法应秉持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将破产制度的视野从债权人利益扩展至环境公共利益,在利益衡量中坚持公益本位原则。在法律适用上,破产法需尊重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设定的义务和责任,其“调整权力”限于环境债权之清偿等非核心内容。在操作层面,破产清算中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包括固体废物的处置责任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以责任形态为标准可二分为行为责任和财产责任。行为责任的履行无需中止,由破产管理人具体落实,相关费用分别归于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之列。财产责任在理论上具有转化为债权的可行性,依据功能和性质差异可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先权,由董事与企业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产清算 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责任 环境公益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的产生来源及环境行为
3
作者 户裕 陈伊 +1 位作者 张芷梦 郎笛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8-2208,共11页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寿命较长的有机分子自由基,主要存在于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因具有较高的氧化活性,可造成细胞损伤或改变污染物环境行为,因而被视作一种新型生态环境风险物质....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寿命较长的有机分子自由基,主要存在于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因具有较高的氧化活性,可造成细胞损伤或改变污染物环境行为,因而被视作一种新型生态环境风险物质.EPFRs在环境中的生成、稳定、转化及归趋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系统地对国内外报道的EPFRs产生来源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由酚类、多环芳烃和碳基材料等几种前驱物质生成EPFRs的机理,并详细总结了自由基的种类、浓度、半衰期等特征,阐释了各类前驱物质形成EPFRs可能产生的环境行为和风险,总结了大气、土壤介质中影响EPFRs环境行为的因素.针对现阶段EPFRs分析、评价和利用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可发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有机污染物 形成机制 环境风险 环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双酚A的多介质环境归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华英 邓莎 +2 位作者 李强 展巨宏 潘学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7-260,共4页
采用修正后Ⅰ级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了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在昆明地区各环境介质间的分配行为。结果表明,4个主要环境介质对BPA的容纳能力由大到小为土壤(逸度容量Z=1.53×109mol/(m3·Pa)、沉积物(Z=5.50×108mol/(m... 采用修正后Ⅰ级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了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在昆明地区各环境介质间的分配行为。结果表明,4个主要环境介质对BPA的容纳能力由大到小为土壤(逸度容量Z=1.53×109mol/(m3·Pa)、沉积物(Z=5.50×108mol/(m3·Pa))、水体(Z=1.42×105mol/(m3·Pa))、大气(Z=2.41×10-2mol/(m3·Pa))。昆明环境中残留的BPA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约占总量的55.02%;虽然水体对BPA的容纳能力远低于土壤和沉积物,但废水排放是BPA的主要环境来源,因此,水体中残留BPA仍占较高比例(18.94%);环境残留的BPA在沉积物中的分配比例约占26.01%;而在大气中分配比例几乎可忽略,仅占0.03%。介质间迁移过程主要为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因此,Ⅰ级多介质逸度模型可以描述和预测BPA在昆明地区各主要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归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双酚A 逸度模型 环境归趋 昆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城市化进程及对滇池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黎海林 张洪 金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493-5495,5498,共4页
[目的]研究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滇池水环境的影响。[方法]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复合指标评价体系对1998~2008年昆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另外,通过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数学模型计算滇池的水质污染综合指数,... [目的]研究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对滇池水环境的影响。[方法]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复合指标评价体系对1998~2008年昆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另外,通过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数学模型计算滇池的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并引入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建立城市化水平与滇池水环境质量的耦合模型。[结果]1998~2008年昆明城市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表现为前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缓慢,2002年以前低于0.30,后期增长快速,2008年达0.75;滇池草海和外海的水质污染综合指数表明,草海和外海均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其中草海的污染程度较高;通过环境库兹尼茨倒U曲线模型看出,昆明城市化水平与滇池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基本呈现倒U型,城市化水平为50%左右时出现拐点,目前昆明城市化与滇池水环境的相互作用仍处于拮抗阶段。[结论]该研究为城市化进程与水环境之间关系的分析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水平 层次分析法 水质污染综合指数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综合截污工程对昆明船房河水质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展巨宏 李辉 +3 位作者 李强 赵世民 杨彦臻 潘学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3,共6页
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船房河河段、截污泵站以及昆明市第一、七、八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分析,研究了河流截污综合治理工程对船房河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及其对削减滇池氮磷污染负荷的贡献.研究表明,河流截污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船房河的... 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船房河河段、截污泵站以及昆明市第一、七、八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分析,研究了河流截污综合治理工程对船房河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及其对削减滇池氮磷污染负荷的贡献.研究表明,河流截污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船房河的水质状况,与兰花沟对照点相比,船房河水体溶解氧(DO)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显著升高,电导率(EC)明显下降,pH变化不大;兰花沟水体TN、NH+4-N、TP、PO3-4-P、BOD5和COD Cr浓度分别是船房河水体的2.00倍、4.87倍、7.68倍、6.28倍、59.95倍和12.81倍;与2004年船房河水质相比,TN、TP、COD Cr浓度分别下降了45.44%、88.84%、74.85%.经估算,本工程可削减入湖TN1121.36 kg·d-1,NH+4-N 831.05 kg·d-1,TP 111.67 kg·d-1,BOD515.37 t·d-1,COD Cr22.43 t·d-1,对削减滇池污染物负荷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河流截污 环境效益 船房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炭质介导胞外电子传递转化污染物的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余晨 王旺民 +4 位作者 李纯阳 王晶晶 储刚 王振 司友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44-2955,共12页
环境炭质可作为电子穿梭体,介导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行为,调控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是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两种形式.在间接电子传递中,微生物利用电子穿梭体实现电子从胞内到胞外的迁移,除了微生物自身分泌的... 环境炭质可作为电子穿梭体,介导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行为,调控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直接和间接电子传递是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两种形式.在间接电子传递中,微生物利用电子穿梭体实现电子从胞内到胞外的迁移,除了微生物自身分泌的穿梭体之外,外源性电子穿梭体也被发现可以促进胞内外的电子转移过程,其中天然和人工的电子穿梭体(如腐殖质、生物炭等)在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介导作用,改变了胞外电子转移途径.环境炭质的微尺度结构决定了其介导电子转移的功能.于此,本文以两种外源性电子穿梭体的介导表现为研究主体,系统归纳了以腐殖质、生物炭为代表的环境炭质具有的氧化还原活性基团(如醌/酚类基团)和石墨化芳香炭结构(稠环芳香区域)、以及富碳介质的电子穿梭性能和机制;详述了环境炭质介导胞外电子转化典型的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效果;最后,总结了环境炭质(天然有机质和人工有机炭)在土壤、沉积物或水体系统参与介导胞外电子转移过程,并展望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挑战,这为新型电子穿梭介质的设计研发和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有机质 人工有机炭 介导电子传递 重金属转化 有机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环境微塑料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君 胥志祥 +2 位作者 朱春游 岳中秋 潘学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59-4071,共13页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其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介质中,并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归纳总结了环境介质中典型微塑料(PE、PP、PS、PVC、PET)的污染特征,系统阐述了微塑料的微生物降解途径,深入剖析了微生物...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其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介质中,并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归纳总结了环境介质中典型微塑料(PE、PP、PS、PVC、PET)的污染特征,系统阐述了微塑料的微生物降解途径,深入剖析了微生物介导微塑料降解的分子机理和影响因素。环境介质中微塑料可通过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进行降解(包括微生物定殖、生物膜截留和生物酶降解等过程),其降解效率与微生物模型和微塑料特性密切相关,并受到典型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pH等)的影响。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微生物介导降解微塑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基于微生物技术控制微塑料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微生物降解 降解途径 分子机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热点工程颗粒材料的性质与环境行为和细胞毒性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黄雪刚 刘洋 +4 位作者 李博文 谭聪 谭春玲 宋兰 仇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60,共8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颗粒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生物炭(Biochars,BCs)等。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包装材料和污染治理等领域,但在其应用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颗粒材料,特别是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和生物炭(Biochars,BCs)等。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包装材料和污染治理等领域,但在其应用过程中的环境健康风险仍未得到全面理解,其表现出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反应机制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中鲜见对这些新型颗粒材料的综合对比研究,但这几种材料均具有尺寸小、电荷密度高和溶出物质复杂等属性,这些共同属性不仅影响着它们的环境行为,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对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的毒性作用。因此,本文就NPs、MPs、BCs三种工程颗粒(Engineered particles,EPs)展开讨论,从EPs的粒径、表面电荷和溶出物质入手,建立EPs的自身性质与其吸附、聚集等环境行为的关系;同时,尝试探究和总结EPs的尺寸、表面电荷或溶出物质等对动植物或微生物细胞的毒性机制,并就EPs在目前细胞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为未来类似于EPs的颗粒型材料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微塑料 生物炭 环境行为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靶向筛查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分析
10
作者 谭敏 赵波 +3 位作者 谢易臻 冯宇 付仕俊 张冬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7,共15页
非靶向筛查(non-target screening,NTS)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具有无差别筛选、质量精度高、重现性好以及定性分析能力优异等特点,常用于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的识别和定性分析。为深入了解NTS在水环境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研... 非靶向筛查(non-target screening,NTS)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具有无差别筛选、质量精度高、重现性好以及定性分析能力优异等特点,常用于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的识别和定性分析。为深入了解NTS在水环境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趋势,客观反映国家、机构及个人在该领域的贡献,本文根据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利用Citespace、HistCite Pro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0—2024年间NTS在水环境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结果表明美国(1212篇)、中国科学院(112篇)与葡萄牙阿威罗大学(112篇)及意大利的Benelli Giovanni(45篇)是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机构和个人;瑞士的Hollender Juliane首次提出了NTS化合物鉴定的置信度分级标准,是在该领域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研究者。而将NTS用于水环境中新污染物及其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的识别,以及水环境生物毒性和生物蓄积性的风险评价正是当下的研究热点,检测结果的数据共享也将是一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靶向 水环境 Citespace HistCite Pro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室内吸烟环境细颗粒物与黑碳动态变化及人群暴露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伟 崔占朋 +4 位作者 王金泽 姜肃 李珂欣 朱子阳 林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 中国大多数城市尚未出台室内控烟法令,导致公共环境室内吸烟行为较为普遍,对室内空气质量和相关风险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仍缺乏研究表征吸烟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阻碍了控烟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在线细颗粒物(PM_(2.5))和黑碳(BC)监测仪,结合相关风险人群暴露特征调研数据,探究了典型吸烟环境(棋牌室)的室内污染水平、动态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吸烟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及风险人群的额外暴露。结果表明棋牌室日均PM_(2.5)和BC浓度分别为(154±68.9)mg·L^(-1)和(3.7±1.4)mg·L^(-1),其中营业期间的浓度为非营业期间浓度的6.5倍和2.6倍。PM_(2.5)和BC浓度的室内外比值(I/O)分别为6.3和4.1,表明室内源排放是棋牌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吸烟可以迅速升高室内PM_(2.5)和BC浓度并产生浓度峰,峰值可达(502±111)mg·L^(-1)和(8.5±2.9)mg·L^(-1)。吸烟导致棋牌室PM_(2.5)和BC的排放强度分别为(332±218)mg·L^(-1)·min^(-1)和(3.2±1.8)mg·L^(-1)·min^(-1),风险人群因吸烟导致的日均PM_(2.5)和BC的额外暴露分别为74.5 mg·L^(-1)和0.67 mg·L^(-1),年均额外暴露分别为21.3 mg·L^(-1)和0.19 mg·L^(-1),表明室内吸烟引发的额外暴露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本研究为吸烟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可为控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黑碳 吸烟 室内空气 额外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洁净煤地质内涵、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跃刚 王绍清 +4 位作者 王晓帅 郭鑫 王亚丰 薛李苹 Harold H.Schobert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63,共28页
【目的】勘查与评价低碳、零排放和煤资源利用最大化是21世纪煤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进展】根据煤、煤地质学研究内容及洁净煤技术国内外发展趋势,定义了广义和狭义洁净煤地质学,其中,煤加工利用中提效减排的地质地球化学问题是... 【目的】勘查与评价低碳、零排放和煤资源利用最大化是21世纪煤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进展】根据煤、煤地质学研究内容及洁净煤技术国内外发展趋势,定义了广义和狭义洁净煤地质学,其中,煤加工利用中提效减排的地质地球化学问题是狭义煤地质学研究内容,煤炭勘探开发利用以及生态修复等全煤炭生命周期提效减排是广义洁净煤地质学研究内容。概述了煤中有益成分和有害成分的组成与分布,梳理了影响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因素,主要与成煤作用过程中内生、外生地质作用相关,涉及构造、变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风水搬运沉积,氧化还原,地下水等。详细综述了煤炭资源洁净评价、洁净加工、转化与利用等研究现状,回顾了中国洁净煤地质学的研究进展,归纳为萌芽-探索-成熟-确立-拓展等5个阶段。【问题与展望】提出了成煤作用、有机无机、矿物质和洁净评价等所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指出,未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为洁净煤地质学及其大型工程带来拓展机遇;未来十年,洁净煤时空分布、绿色智能煤气等共伴生矿产分质共采、洁净煤气化、煤基新材料、地下煤化工、生态修复等是重要研发方向,建议持续关注相关创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净煤地质学 影响因素 加工利用 环境 研究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沧市城区大气PM_(2.5)组分特征及受境外生物质燃烧传输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史建武 吴小彤 +5 位作者 韩新宇 赵平伟 赵安楠 王剑敏 杨晓曦 谢海涛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2-604,共13页
为研究我国西南边境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理化特征、污染来源,识别境外生物质燃烧传输的贡献,于2022年2—5月在云南省临沧市主城区4个采样点进行PM_(2.5)观测研究,分析了PM_(2.5)中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 为研究我国西南边境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理化特征、污染来源,识别境外生物质燃烧传输的贡献,于2022年2—5月在云南省临沧市主城区4个采样点进行PM_(2.5)观测研究,分析了PM_(2.5)中的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气团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潜在源贡献函数(PSCF)模型和浓度权重轨迹函数(CWT)模型识别春季临沧市PM_(2.5)的来源和传输途径.采样期间PM_(2.5)的日均浓度为(47.14±16.48)μg·m^(−3),城市采样点(LCHJ、LCYD和LCQX)的PM_(2.5)日均质量浓度是背景采样点(WLS)的2.22倍.PMF解析出7个主要来源:生物质燃烧(24.8%)>二次硫酸盐(17.7%)>二次硝酸盐(17.4%)>交通排放(12.0%)>工艺过程(11.9%)>扬尘(10.9%)>工业燃煤(5.3%),生物质燃烧是临沧市春季细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PSCF模型结果表明,缅甸东部(北纬22°30′—25°24′,东经96°00′—98°51′)是研究期间临沧市PM_(2.5)最大的潜在来源区域.该区域日均火点数与PM_(2.5)及OC、K^(+)等生物质燃烧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境外生物质燃烧烟羽的远距离输送影响了临沧市PM_(2.5)的浓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生物质燃烧 潜在源分析 边境城市 远距离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瓦斯生物氧化的煤矸石风化成土及碳减排研究
14
作者 胡学伟 杨洋 +5 位作者 张清 李婷 张鑫广 赵群 田森林 宋浩然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3-630,共8页
瓦斯和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品,低浓度瓦斯大量直排造成碳排放与资源浪费,煤矸石的大量堆存破坏生态环境,两者制约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瓦斯碳排放与煤矸石生态破坏问题,提出瓦斯生物氧化产有机酸用于加速煤矸... 瓦斯和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品,低浓度瓦斯大量直排造成碳排放与资源浪费,煤矸石的大量堆存破坏生态环境,两者制约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瓦斯碳排放与煤矸石生态破坏问题,提出瓦斯生物氧化产有机酸用于加速煤矸石风化成土的新思路。通过分析甲烷生物氧化的代谢产物组成,研究其对煤矸石生物风化的影响,评估风化产物土壤性能,阐明瓦斯生物氧化协同煤矸石风化成土的过程机理,并核算碳减排量,以期为煤矸石的生态基质化利用与瓦斯碳减排开拓新途径。研究表明:甲烷氧化菌能有效附着在煤矸石表面并降解转化瓦斯,其代谢产物为有机酸和胞外聚合物;有机酸可强化煤矸石的结构粉化与矿物分解重构,胞外多聚物可促进煤矸石风化颗粒的再团聚;煤矸石生物风化产物中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提升223%、185%、105%,风化产物的植物发芽率和生物量分别提升43%、236%;瓦斯中甲烷转化为有机碳形式实现生物固碳,以碳酸盐矿物形式实现碳封存,每立方米反应器每天碳减排量为16.47 kg,每公斤煤矸石每天固碳量为4.49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煤矸石 生物氧化 风化成土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氧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朱文杰 唐璐 +2 位作者 陆继长 刘江平 罗永明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5-746,共12页
控制与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催化氧化法因其低温、高效以及副产物无毒害等特点成为去除VOCs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钙钛矿型氧化物(ABO_(3))是催化氧化VOCs的高效稳定催化剂。为了提高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催... 控制与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催化氧化法因其低温、高效以及副产物无毒害等特点成为去除VOCs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钙钛矿型氧化物(ABO_(3))是催化氧化VOCs的高效稳定催化剂。为了提高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有必要针对性地分析钙钛矿型氧化物的设计,以去除不同类型的VOCs。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氧化VOCs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钙钛矿型氧化物在VOCs催化氧化中不同的设计策略,包括形貌调控、A位和B位取代、缺陷工程和负载型钙钛矿催化剂,阐明了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催化性能与其材料组成、形貌、表面性质(氧物种、缺陷)和本身性质(氧空位浓度、晶格结构)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了VOCs催化氧化的反应机制和降解途径,并展望了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设计和反应机制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钙钛矿型氧化物 结构设计 催化氧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燃烧跨境传输对中国云南边境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邱飞 毕丽玫 +7 位作者 刘炤寰 向峰 刀谞 史建武 赵露 孙倩倩 项衍 张天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9,I0001-I0004,共17页
为研究中国西南边境省份云南省空气质量在春季受外围地区生物质燃烧跨境传输的影响,针对2024年4月1—18日云南省大范围污染增长过程,以蒙自市、芒市和勐腊县3个云南省边境城市为例,利用地基颗粒物激光雷达组网观测,结合地面空气质量数... 为研究中国西南边境省份云南省空气质量在春季受外围地区生物质燃烧跨境传输的影响,针对2024年4月1—18日云南省大范围污染增长过程,以蒙自市、芒市和勐腊县3个云南省边境城市为例,利用地基颗粒物激光雷达组网观测,结合地面空气质量数据、气象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数据,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潜在源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分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运动轨迹,评估其对云南省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年4月云南省外围地区火点数量较多,在西南季风主导下,夜间至上午时段,蒙自市、芒市和勐腊县易受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地生物质燃烧跨境传输的影响,滞后时间为1.5~72h,覆盖范围可达2300km。在污染增长过程期间,蒙自市空气质量主要受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地污染混合层内输送影响,缅甸东部以及途经地区的污染输送导致4月6日下午蒙自市地面PM_(2.5)浓度升高约30μg/m^(3)。芒市主要受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污染贴地输送以及低空沉降影响,勐腊县主要受老挝、缅甸和泰国等地污染贴地输送以及低空沉降影响。总体来看,缅甸对云南省边境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传输 大气污染 激光雷达 生物质燃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催化法烟气脱汞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7
作者 张冬冬 付仕俊 +5 位作者 冯宇 马海翔 龙肖霞 谢易臻 谭敏 宁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97-3006,共10页
汞是一种具有挥发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毒物质,而燃煤电厂是向大气排放汞的主要人为来源。利用催化法脱除烟气中的汞,是一种有效的脱汞方法。为了深入了解烟气催化脱汞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趋势,采用Web of Science核心... 汞是一种具有挥发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毒物质,而燃煤电厂是向大气排放汞的主要人为来源。利用催化法脱除烟气中的汞,是一种有效的脱汞方法。为了深入了解烟气催化脱汞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研究热点趋势,采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HistCite Pro和VOSviewer,对1995—2023年该库收集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并从发文量前10的国家、机构、作者、期刊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对1995—2023年烟气催化脱汞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了解烟气催化脱汞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烟气脱汞 单质汞 催化法 HistCite Pro CiteSpace VOSviewer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对生物炭稳定性及其吸附/降解污染物的影响机制
18
作者 周丹丹 马芷萱 +5 位作者 贺环 李芳芳 秦珊珊 豆思娴 陶欢 杨万鑫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26-2433,共8页
生物炭(Biochar)是由生物质限氧热解得到的富碳固态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固碳和环境修复等领域.生物炭的矿物组分对其理化性质和环境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矿物组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硅(Si)是生物炭主要矿物组分之一,广泛来源于常见矿物... 生物炭(Biochar)是由生物质限氧热解得到的富碳固态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固碳和环境修复等领域.生物炭的矿物组分对其理化性质和环境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矿物组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硅(Si)是生物炭主要矿物组分之一,广泛来源于常见矿物质和富硅农作物.Si对生物炭的影响主要包括化学性质(如元素组成、官能团及酸碱度等)和物理性质(如孔隙结构、比表面积等).原料来源、热解温度等因素亦会影响含Si生物炭的碳捕集封存和固持污染物性能.因此探究Si对生物炭特性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含Si生物炭的环境效应.本文基于内源Si和外源Si的角度,综述了Si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稳定性以及污染物吸附/降解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的研究局限以及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以期为含Si生物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稳定性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江平 管鑫 +2 位作者 唐振杰 朱文杰 罗永明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3-943,共11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NO_(x)是PM_(2.5)和O_(3)的重要前体物,其过量排放对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与普通VOCs相比,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VOCs)由于氮杂原子的存在使得其环境控制策略更为复杂。因此,针对N-VOCs控制技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NO_(x)是PM_(2.5)和O_(3)的重要前体物,其过量排放对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与普通VOCs相比,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VOCs)由于氮杂原子的存在使得其环境控制策略更为复杂。因此,针对N-VOCs控制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实现N-VOCs催化氧化体系中低温高催化活性及高N_(2)选择性两个关键目标,亟需设计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本文系统总结了矿物材料、金属材料、单原子催化剂(SACs)、分子筛等在常见N-VOCs(N,N-二甲基甲酰胺、丙烯腈、乙腈、正丁胺、三乙胺等)催化氧化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N-VOCs的来源及危害;归纳总结了胺类、腈类等典型N-VOCs催化氧化研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催化活性、催化剂理化性质、催化构效关系及反应机理,提出了N-VOCs催化氧化过程中应避免中间产物深度氧化产生二次污染物;最后展望了N-VOCs催化氧化研究面临的前景和挑战,以期为未来N-VOCs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最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催化氧化 催化剂 N_(2)选择性 反应机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厂污泥生物干化特性及水分去除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鹏 刘树根 +1 位作者 田森林 宁平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0-1119,共10页
采用生物干化技术处理污水厂脱水污泥,在连续运行条件下考察物料停留时间和引风量对污泥生物干化进程的影响,探究水分去除作用机制。连续运行8天后结果表明,物料停留时间为4天的生物干化体系平均堆温为61.2℃,生物干化指数均值为6.1。... 采用生物干化技术处理污水厂脱水污泥,在连续运行条件下考察物料停留时间和引风量对污泥生物干化进程的影响,探究水分去除作用机制。连续运行8天后结果表明,物料停留时间为4天的生物干化体系平均堆温为61.2℃,生物干化指数均值为6.1。引风强度为0.95m^(3)/(h·kg VS)时,堆体温度通常维持在51.9~64.6℃,水分去除率与表观减水量分别为35.55%、22.90kg;风量增大至1.30m^(3)/(h·kg VS)时,除水效果略有提升但并不明显。污泥生物干化体系中,常温/中温微生物快速衰亡并溶胞,Firmicutes成为优势微生物门类,具有芽孢的微生物种属Bacillus在堆体中的丰度均不低于75%;堆体中心区微生物荧光强度上升至837.5,但活菌占比仅为14.6%。湿污泥投加后,随着堆体温度快速上升,进料区溶解性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可溶性蛋白和多糖含量分别上升至5.6mg/g、5.0mg/g。低场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显示,湿污泥中水分赋存形态主要为结合水。随着生物干化进程的推进,污泥样本弛豫时间缩短,水分迁移率降低,物料中水分去除速率减慢。基于水热平衡分析,物料停留时间4d、引风量0.95m^(3)/(h·kg VS)的污泥干化体系生物产热高达1.91MJ/d,热量利用效率达到65.58%;水分去除与堆体温度、引风量直接相关,也受到污泥中有机质含量、水汽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厂污泥 生物干化 水分赋存形态 水热平衡 蒸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