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化磷石膏-疏浚淤泥混合土的工程性质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桂跃 余志华 +2 位作者 张庆 曹净 徐其富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7-153,共7页
基于传统的固化技术,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将磷石膏和疏浚淤泥预先混合成基质土,再添加水泥进行固化的方法,以期达到经济有效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良质土资源的目的。在几种养护龄期下,通过对固化的不同混合比磷石膏-疏浚淤泥混合土进行无侧限... 基于传统的固化技术,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将磷石膏和疏浚淤泥预先混合成基质土,再添加水泥进行固化的方法,以期达到经济有效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良质土资源的目的。在几种养护龄期下,通过对固化的不同混合比磷石膏-疏浚淤泥混合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直剪试验和渗透试验以明确合理的磷石膏/疏浚淤泥混合比例以及固化混合土的工程性质。根据试验结果,在综合分析了固化混合土的强度及渗透性的基础上,得出基质土中的磷石膏和疏浚淤泥最佳质量混合比约为1∶3.5~1.2∶1,此混合比例的基质土中在仅掺ac=100 kg/m3的水泥的情况下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450~900 kPa左右,渗透系数k在10-5~10-6cm/s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疏浚淤泥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工程施工坍塌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谢洪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56,共6页
揭示基坑事故致因间的相互关系是实现对基坑坍塌事故有效预防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文献调研与Delphi法相结合,建立了基坑坍塌事故致因指标体系,采用集成DEMETEL/ISM方法对致因指标体系的系统层次结构进行了划分。最终揭示了影响基坑坍塌... 揭示基坑事故致因间的相互关系是实现对基坑坍塌事故有效预防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文献调研与Delphi法相结合,建立了基坑坍塌事故致因指标体系,采用集成DEMETEL/ISM方法对致因指标体系的系统层次结构进行了划分。最终揭示了影响基坑坍塌事故的关键致因,并将基坑坍塌事故致因指标体系分解成一个5层的层级结构,揭示了基坑施工坍塌事故致因之间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基坑坍塌事故 致因 决策实验室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工程创新思想来源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洪涛 张普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4,共4页
针对建设工程创新思想来源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有关建设工程创新思想来源、动力因素、问题解决方法及障碍因素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从创新动... 针对建设工程创新思想来源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有关建设工程创新思想来源、动力因素、问题解决方法及障碍因素的数据样本,并对数据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从创新动力角度对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进行分类,揭示了不同类型建设工程创新的思想来源,分析了影响创新思想获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工程创新 创新思想 因子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SVM-ARMA模型的基坑变形时间序列预测 被引量:37
4
作者 曹净 丁文云 +2 位作者 赵党书 宋志刚 刘海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579-586,共8页
如何准确预测和控制基坑变形是基坑工程的一个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粒子群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LSSVM)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的基坑变形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将基坑变形时间序列分解和重构为2个... 如何准确预测和控制基坑变形是基坑工程的一个难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粒子群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SO-LSSVM)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的基坑变形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将基坑变形时间序列分解和重构为2个子序列——趋势时间序列和随机时间序列,在该基础上,采用PSO-LSSVM模型与ARMA模型分别预测趋势时间序列与随机时间序列未来值,将2个子序列的预测值求和作为最终预测结果。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昆明某基坑工程的深层水平位移预测,不断地利用前期工况的最新实测数据建模,对后期工况未来变形量进行滚动预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变形 时间序列预测 小波变换 PSO-LSSVM AR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LSSVM模型的基坑变形时间序列预测 被引量:26
5
作者 曹净 丁文云 +2 位作者 赵党书 宋志刚 刘海明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480,共6页
现场量测获得的基坑变形资料蕴含了系统内部力学演化信息。针对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监测数据的高度非线性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过学习问题,利用粒子群(PSO)算法优选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参数,并结合相空间重构理论进行数... 现场量测获得的基坑变形资料蕴含了系统内部力学演化信息。针对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监测数据的高度非线性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过学习问题,利用粒子群(PSO)算法优选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参数,并结合相空间重构理论进行数据预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PSO-LSSVM模型的基坑变形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基坑变形预测模型应用于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对保证基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该方法用于昆明某基坑工程的深层水平位移预测,不断利用基坑前期工况的最新实测数据建模,对后期工况变形量进行滚动预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变形 时间序列预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优化算法 相空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弯矩作用下腹板开洞组合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廖文远 周东华 +2 位作者 李龙起 韩春秀 姚凯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2,共7页
通过对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腹板开洞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试验,研究在负弯矩作用下腹板开洞组合梁的抗剪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负弯矩作用下的组合梁腹板开洞后,其刚度和承载力降低很大,洞口区域截面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破坏形式为洞口区... 通过对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腹板开洞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试验,研究在负弯矩作用下腹板开洞组合梁的抗剪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负弯矩作用下的组合梁腹板开洞后,其刚度和承载力降低很大,洞口区域截面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破坏形式为洞口区混凝土板的剪切破坏,同时洞口区的部分栓钉连接件出现了拔脱现象;另外,通过增加混凝土翼板厚度可以提高负弯矩区腹板开洞组合梁的承载力,增加纵向钢筋配筋率可以提高其变形能力。研究为负弯矩区腹板开洞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和实际应用提供了试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梁 腹板开洞 负弯矩作用 抗剪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红波 张慧 +1 位作者 赵俊三 袁磊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9,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低丘缓坡 建设适宜性评价 元胞自动机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水击水轮机微分代数模型的仿真 被引量:21
8
作者 曾云 张立翔 +2 位作者 钱晶 徐天茂 郭亚昆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1-697,共7页
为了验证水力动态的微分方程模型应用于水力机组暂态计算的准确性,采用仿真方法,对弹性水击下水轮机出力的微分代数系统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推导弹性水击下水力动态非线性微分方程,建立非线性水轮机的Simulink仿真模块.将水力动态微分方... 为了验证水力动态的微分方程模型应用于水力机组暂态计算的准确性,采用仿真方法,对弹性水击下水轮机出力的微分代数系统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推导弹性水击下水力动态非线性微分方程,建立非线性水轮机的Simulink仿真模块.将水力动态微分方程模型与其他传统计算方法,如传递函数、高阶传递函数、不同形式传递函数、特征线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水轮机水头和出力的暂态变化,验证模型应用于水轮机暂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非线性水轮机微分代数模型的水头和出力计算值与其他几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所提出的模型能满足研究水轮机暂态特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机 微分代数模型 水力暂态 仿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能耗均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算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诗悦 吴建德 +2 位作者 王晓东 范玉刚 冷婷婷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4年第8期6-9,共4页
针对分簇路由协议分簇不均匀及能耗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能量和距离因子的分簇路由算法。通过加入能量和距离因子对簇头选择的阈值公式进行改进,延长竞选出的簇头工作时间,增加备择簇头以减少重建簇的轮数,从而降低选举消耗的能量... 针对分簇路由协议分簇不均匀及能耗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能量和距离因子的分簇路由算法。通过加入能量和距离因子对簇头选择的阈值公式进行改进,延长竞选出的簇头工作时间,增加备择簇头以减少重建簇的轮数,从而降低选举消耗的能量。在广播当选信息之前加入等待时间,普通节点选择与其通信代价最小的簇头所在簇申请加入。建立最优路径进行簇间路由,并采用单跳和多跳相结合的方式。仿真结果表明,与EECS算法相比,该算法可减少约8%的能耗,并有效均衡节点能耗,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均衡 簇间路由 最优路径 非均匀分簇 路由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参数随机生长法重构土体的渗流细观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潇 申林方 +1 位作者 阮永芬 王志良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6-321,326,共7页
基于四参数随机生长法(QSGS),根据土体孔隙率,重构土体微观结构.通过格子Boltzmann方法,左右采用不透水边界,上下边界采用非平衡外推格式,颗粒之间的碰撞采用标准反弹格式,建立饱和土体渗流模型,并让恒定流速的水渗入模型.结合算例,推... 基于四参数随机生长法(QSGS),根据土体孔隙率,重构土体微观结构.通过格子Boltzmann方法,左右采用不透水边界,上下边界采用非平衡外推格式,颗粒之间的碰撞采用标准反弹格式,建立饱和土体渗流模型,并让恒定流速的水渗入模型.结合算例,推导了宏观物理单位与格子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编制相关Matlab程序,并且进行运算分析,探讨在计算机模拟情况下的微观土体结构中水的渗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QSGS方法所重构的土体生成过程与自然环境下多孔介质的生成过程类似,重构土体性状各异,连通性和结构与实际土体类似;在连通性良好的前提下,土体中水的渗流速度与孔隙率大小有关;同一土体中渗流通道越小的位置水的渗流速度越小,渗流通道越大的位置渗流速度越大;在相同孔隙率条件下,大颗粒土的平均渗流速度比小颗粒土的平均渗流速度大,而小颗粒土的渗流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 四参数随机生长法 格子BOLTZMANN方法 微观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梁徐变和收缩应力重分布的代数本构方程求解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春秀 周东华 +2 位作者 杨艳华 陈旭 姚凯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1-1049,共9页
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梁徐变和收缩效应的计算问题,采用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的代数本构方程,并用内力分配的图解方式推导和求解了组合梁弯矩和轴力重分布的代数方程组。通过算例分析,获得了受徐变和收缩影响的组合梁截面内力、应力和应变随... 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梁徐变和收缩效应的计算问题,采用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的代数本构方程,并用内力分配的图解方式推导和求解了组合梁弯矩和轴力重分布的代数方程组。通过算例分析,获得了受徐变和收缩影响的组合梁截面内力、应力和应变随时间变化的力学特征,并利用重分布内力自相平衡的特点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计算结果表明:由徐变和收缩引起的重分布内力均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变化速度随时间增加而递减;钢梁重分布弯矩显著,而混凝土板的重分布弯矩很小,若忽略该弯矩的影响可以使方程组独立求解,进一步简化计算;徐变和收缩引起的重分布内力都是自平衡内力,由此可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此方法得到的解可直接应用于工程的实用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组合梁 本构方程 凝土徐变 混凝土收缩 应力重分布 自相平衡 实用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LSSVM模型的基坑周边建筑倾斜预测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净 李文云 +2 位作者 赵党书 宋志刚 丁文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4-259,共6页
针对基坑周边建筑倾斜变形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小样本和非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PSO-LSSVM模型的基坑周边建筑倾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采用相空间重构对基坑前期施工工况下的周边建筑沉降差时间序列进行重构,构建沉降差... 针对基坑周边建筑倾斜变形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小样本和非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PSO-LSSVM模型的基坑周边建筑倾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采用相空间重构对基坑前期施工工况下的周边建筑沉降差时间序列进行重构,构建沉降差预测的学习样本输入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中训练。利用粒子群算法(PSO)对LSSVM参数进行优化,获得最优预测模型,对后期工况施工期间的沉降差进行滚动预测,并代入公式计算得到未来倾斜变形值。将该方法用于昆明某基坑工程的周边建筑倾斜预测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建筑倾斜 时间序列预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HTD白云岩的厘定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文德潇 韩润生 +5 位作者 王峰 贺姣姣 邱文龙 夏颜乐 陈随海 倪尔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6-1098,共13页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世界著名的特富铅锌矿床之一,热液白云岩(HTD)是其赋矿围岩,本文在典型剖面精细测量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区的白云岩划分为埋藏白云岩与HTD白云岩两类,并结合包裹体研究对HTD白云岩进行厘定,结果表明:①研究...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世界著名的特富铅锌矿床之一,热液白云岩(HTD)是其赋矿围岩,本文在典型剖面精细测量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区的白云岩划分为埋藏白云岩与HTD白云岩两类,并结合包裹体研究对HTD白云岩进行厘定,结果表明:①研究矿床HTD白云岩产出受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控制,优先发育在断层上盘.②发育大量裂(孔)隙,溶孔具有线状与面状分布特征.③鞍状白云石颗粒粗大,呈肉红色、灰白色或棕色,具独特尖顶、他形鞍状、曲面鞍形、曲面接触、晶内微裂隙、溶孔,见波状消光与雾心亮边.④鞍状白云石呈厚层状产出,与黄铁矿等热液矿物共生,并发育晶洞充填物.⑤鞍状白云石具基质交代型和孔-缝充填型,在HTD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狭窄过渡带,见伴随其形成而形成的斑马状构造、角砾状构造.⑥NW向张性断裂带为构造流体运移通道,发育网脉状白云石化,其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高(250~438℃),盐度变化范围大(3.4%~17.2%). NE向压扭性断裂带为构造流体成岩场所,控制厚层状白云石化展布,其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高(180~354℃),盐度低(1.1%~5.9%).通过对矿区HTD白云岩形成的流体驱动机制、流体性质、裂(孔)隙特征、矿化指示分析,得出“在挤压背景下,受碳酸盐岩地层中的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带控制”的HTD白云岩成因认识,即:①区域冲断褶皱作用是流体运移的深部动力机制;②偏酸性富CO2的中高温-中盐度流体在冲断褶皱构造系统内大量集聚,在其配套的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上盘与膨胀部位形成厚层状白云岩.③裂(孔)隙对流体多期次与成岩强度具有指示意义.④HTD白云岩岩性分带、成岩强度、构造特征(显微构造)对矿体产出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D白云岩 鞍状白云石 会泽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流式水轮机尾水管近壁湍流特性和流场结构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郭涛 张立翔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2-118,共7页
采用滑移网格技术以及基于Vreman亚格子模型的全局动态大涡模拟方法,得到了HLA551-LJ-43型水轮机小开度工况下全流道内速度、压力以及涡量的分布,同时捕捉到尾水区域高强度的近壁湍流特性以及独特的分离流动现象。计算结果表明,当高转... 采用滑移网格技术以及基于Vreman亚格子模型的全局动态大涡模拟方法,得到了HLA551-LJ-43型水轮机小开度工况下全流道内速度、压力以及涡量的分布,同时捕捉到尾水区域高强度的近壁湍流特性以及独特的分离流动现象。计算结果表明,当高转速、小开度工况时,流道内流体的圆周速度占有绝对优势,流体进入尾水管后'被甩出'呈旋转下泄趋势,在锥管段和弯管段内产生了明显的分流,同时在尾水管中心区域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涡带。该涡带的流动形式与常规工况差异较大,反映出小开度工况偏离最优工况最远,流道中流体的漩涡、脱流、分离间断和回流等各种水力不稳定现象更为剧烈和复杂,具有独特的流动形式,容易导致机组异常振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式水轮机 尾水管涡带 湍流特性 小开度流动 大涡模拟 Vreman 亚格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析方法对风力机塔筒动力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激 张炳权 +4 位作者 曹亮 王惠民 翟宸 曹学华 张立翔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01-406,共6页
以云南某风场的风力发电机为例,分别采用解析法与有限元法对风机塔筒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结构的动力特性。在对比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差异的基础上,对塔筒刚性与风轮旋转诱发的塔筒共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简化少,且计算结... 以云南某风场的风力发电机为例,分别采用解析法与有限元法对风机塔筒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结构的动力特性。在对比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差异的基础上,对塔筒刚性与风轮旋转诱发的塔筒共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简化少,且计算结果丰富;结构基本对称的柔性风机塔筒在启动过程中必然出现2次瞬态共振现象;正常运营阶段,风力机风轮不会诱发柔性塔筒产生共振现象。研究为风力机塔筒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动力学与振动 塔筒 动力特性 柔度法 瑞利法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支组合梁收缩徐变效应的精确与近似计算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东华 韩春秀 +2 位作者 杨天元 杨应恩 王永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8-1024,共7页
为提供一种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基于迪辛格法,分别按精确和近似方法推导、求解组合梁徐变和收缩效应的微分方程组.精确方法须求解耦合微分方程组,求解困难,解析解冗长,不便运用;近似方法忽略了混凝土板中重分布弯矩对轴向应变的影响,... 为提供一种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基于迪辛格法,分别按精确和近似方法推导、求解组合梁徐变和收缩效应的微分方程组.精确方法须求解耦合微分方程组,求解困难,解析解冗长,不便运用;近似方法忽略了混凝土板中重分布弯矩对轴向应变的影响,可实现微分方程组解耦,求解方便.计算结果表明:当混凝土板与钢梁的刚度比小于0.2时,两者的计算误差很小,在2%以内.钢梁刚度越大,对混凝土板徐变的约束越大,重分布内力也越大;钢梁中存在一个特殊的徐变应力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支组合梁 收缩与徐变 约束徐变 内力重分布 徐变应力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灵敏度分析的某乘用车白车身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9
17
作者 韩继光 赵玉清 +3 位作者 时玲 朱云 王伟超 徐则民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42,共4页
建立了某乘用车白车身模态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了白车身的振动模态。对白车身1阶扭转频率对各板件厚度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得到相对抗扭灵敏度较大的板件。以这些板件为设计变量,对白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车身的1阶扭转频率由25... 建立了某乘用车白车身模态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了白车身的振动模态。对白车身1阶扭转频率对各板件厚度的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得到相对抗扭灵敏度较大的板件。以这些板件为设计变量,对白车身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车身的1阶扭转频率由25.24 Hz提高为27.007 Hz,避开了发动机激励的共振频率,增强了整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车身 模态分析 灵敏度分析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轿车内苯系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小开 程赫明 冯莉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1-1337,共7页
为分析车内苯系物污染对不同性别驾乘人员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对65辆轿车内空气中ρ(苯)、ρ(甲苯)、ρ(乙苯)和ρ(二甲苯)进行评价;提出车内苯的基本致癌风险浓度与危险致癌风险浓度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并与国内外相关标准中苯系物... 为分析车内苯系物污染对不同性别驾乘人员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对65辆轿车内空气中ρ(苯)、ρ(甲苯)、ρ(乙苯)和ρ(二甲苯)进行评价;提出车内苯的基本致癌风险浓度与危险致癌风险浓度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并与国内外相关标准中苯系物浓度标准限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5辆轿车内空气中苯系物Hfz(综合非致癌指数)的最大值为0.44,低于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的非致癌风险基本值(1),对乘客与司机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但苯对司机Hza(致癌指数)的平均值为129.3×10-6,致癌风险较高;苯对男性乘客、女性乘客、男性司机与女性司机的Cwx(危险致癌风险浓度)分别为450.0、470.0、67.5和70.4μg/m3.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苯浓度标准限值对司机Hza的平均值为1.59×10-4,大于US EPA规定的苯致癌风险危险值(1×10-4),构成致癌危害;苯系物浓度标准限值对司机Hfz的平均值为1.15,构成非致癌危害.轿车内空气中ρ(苯)、ρ(甲苯)、ρ(乙苯)和ρ(二甲苯)的合理限值分别为0.068、1.000、1.350和1.350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轿车 苯系物 致癌风险 非致癌风险 车内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力分配法的组合梁徐变应力重分布实用计算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春秀 周东华 +2 位作者 陈旭 廖文远 孙俊玲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5,共8页
为获得组合梁徐变应力重分布的计算公式,以一个单轴对称并受到弯矩和轴力作用的组合梁截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凝土徐变的微分本构关系,用内力分配法得到组合梁弯矩和轴力重分布的微分方程组。为避免求该方程组的精确解所需复杂的数学计算... 为获得组合梁徐变应力重分布的计算公式,以一个单轴对称并受到弯矩和轴力作用的组合梁截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凝土徐变的微分本构关系,用内力分配法得到组合梁弯矩和轴力重分布的微分方程组。为避免求该方程组的精确解所需复杂的数学计算,通过有效的简化获得方程组的实用近似解,并通过算例进行精确性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方程组近似解与精确解的误差非常小,能达到合理的计算精度;混凝土徐变对组合梁长期应力影响显著,计算时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采用的内力分配法适用性较广,无论是何种荷载形式、结构形式,只要内力能换算成作用在组合梁截面中和轴处的弯矩和轴力,都可以使用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梁 徐变 应力重分布 内力分配法 实用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J-7型无砟轨道扣件扣压力损失的室温蠕变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伍曾 李洁青 +1 位作者 黄伟 陶忠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0-63,共4页
为了探讨室温(常温)蠕变对无砟轨道扣件扣压力损失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室温蠕变对WJ-7型扣件扣压力的损失。分别进行保持扣件变形不变与保持初始扣压力不变的2组(各5套扣件)试验,在组装好的扣件相应位置埋设压应力传感器以测量... 为了探讨室温(常温)蠕变对无砟轨道扣件扣压力损失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室温蠕变对WJ-7型扣件扣压力的损失。分别进行保持扣件变形不变与保持初始扣压力不变的2组(各5套扣件)试验,在组装好的扣件相应位置埋设压应力传感器以测量扣件扣压力,在保持一定扣压力情况下,用T形螺栓螺母位移的变化表示弹条的蠕变变形量,对比分析2种情况下扣件蠕变规律及其对扣压力的影响。试验表明:在初始扣压力为10 kN,分别保持扣件弹条变形不变和保持扣件扣压力不变情况下,弹条蠕变分别为1.45 mm和2.12 mm,若都转化成扣压力的损失,则分别为1.00 kN和1.46 kN,且二者蠕变都是前期快后期慢,但后者蠕变时间更长,且蠕变量更大;在无车辆荷载作用下,轨下垫板变形是弹条变形的1/50~1/80,对弹条蠕变变形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WJ-7型扣件 蠕变 弹条 扣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