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揭示不同来源有机质稠环芳香碳组成与性质
1
作者 李宇轩 谭智诚 +3 位作者 李炎 梁妮 周丹丹 李芳芳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2-1948,共7页
苯多羧酸(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BPCAs)分子标志物技术作为表征土壤中缩合芳香碳含量及结构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为应用,然而,关于BPCAs是否仅产生于热源性缩合芳香碳仍然不够明确.本研究分别用超纯水和氢氟酸对微生物来源的... 苯多羧酸(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BPCAs)分子标志物技术作为表征土壤中缩合芳香碳含量及结构特征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为应用,然而,关于BPCAs是否仅产生于热源性缩合芳香碳仍然不够明确.本研究分别用超纯水和氢氟酸对微生物来源的市政活性污泥及植物来源的滇池泥炭土进行处理,并收集处理过程中的上清液,结合BPCAs分子生物标志物技术、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以上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相比于泥炭土有着更高比例的δ^(13)C组分,这与微生物在碳循环过程中倾向于对δ^(13)C的富集是一致的.尽管活性污泥中检测到BPCAs,但其含量仅为泥炭土BPCAs的2%—3%.此外,活性污泥中苯六羧酸/苯多羧酸(B6CA/BPCA)的比值低于泥炭土,并主要以苯三羧酸(B3CAs)和苯四羧酸(B4CAs)为主,表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能产生少量的低缩合芳香碳.在氢氟酸处理后,泥炭土和活性污泥中的BPCAs含量变化不大,且处理过程中收集的上清液BPCAs含量极低,比固体样品低2—3个数量级,这表明缩合芳香碳在氢氟酸处理过程中损失非常少,并且缩合芳香碳与活性矿物相互作用不强.在酸处理后,活性污泥B6CA/BPCAs的比值有所增大,而泥炭土的该比值变化不大,说明高缩合芳香碳稳定性更强,受活性矿物影响更小.本研究证明微生物来源的有机质能够产生少量的缩合芳香碳,且缩合度相对较低.此外,缩合芳香碳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自身缩合度有关,缩合度越高,保存时间可能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炭黑 苯多羧酸(BPCAs) 分子标志物法 氢氟酸处理 稳定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污泥和泥炭土有机质分子组成差异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宇轩 李炎 +3 位作者 李中文 净婷菲 梁妮 李芳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752-2760,共9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控制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键组分,不同来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矿物保护机制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差异还不够明确.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元素组成及比表面积分析表征酸处理前后的活性污泥和... 土壤有机质(SOM)是控制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键组分,不同来源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矿物保护机制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差异还不够明确.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元素组成及比表面积分析表征酸处理前后的活性污泥和滇池底泥的有机质变化,进一步考察其对菲(PHE)和双酚A(BPA)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活性污泥中可提取游离态脂组分和木质素酚类组分要低于泥炭土,但降解程度要远高于泥炭土.活性矿物去除后,泥炭土中游离态脂含量明显增加,而活性污泥的游离态脂含量稍有减少,这可能是因为活性污泥游离态脂主要以短链脂肪碳为主,在酸处理过程中容易导致流失.而糖类的显著增加证明了易分解有机碳组分在土壤中被稳定保存.活性污泥和泥炭土中的木质素酚类的含量随着酸处理显著减少,这表明与活性矿物结合的木质素酚类具有更高的氧化程度,导致其溶解性增强.此外,游离态脂降解程度在去除活性矿物后呈降低趋势,而木质素酚类的降解程度却呈增大趋势,这说明活性矿物选择性保护降解程度低的游离态脂和降解程度高的木质素酚类.对于菲的吸附,两种土壤在去除活性矿物后因为极性组分的流失,吸附能力均有所提升,但对于双酚A的吸附,活性污泥由于在酸处理后木质素酚类和游离态脂的减少暴露出更多的吸附位点,而呈现出了吸附能力升高的趋势,泥炭土则因其被丰富的有机质包裹,在去除活性矿物后没太大变化.本研究为揭示不同源SOM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矿物去除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