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羊拉铜矿床低δ34S黄铁矿的成因与地质意义
1
作者 林贵生 黄智龙 +4 位作者 李波 杜丽娟 邹国富 唐果 刘月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3-448,共6页
滇西北羊拉铜矿床是'三江'成矿带金沙江成矿亚带内目前探明规模最大的铜矿床。前人分析该矿床硫化物的δ34S集中在-4.20‰^+2.60‰之间,塔式效应明显,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来自地幔或深部地壳。本文在成矿晚期的石英-方解石-硫化... 滇西北羊拉铜矿床是'三江'成矿带金沙江成矿亚带内目前探明规模最大的铜矿床。前人分析该矿床硫化物的δ34S集中在-4.20‰^+2.60‰之间,塔式效应明显,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来自地幔或深部地壳。本文在成矿晚期的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矿石中,获得一批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其δ34S明显低于前人的分析结果,在-40.38‰^-7.25‰之间,非塔式分布。笔者认为这种低δ34S黄铁矿的形成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为成矿晚期生物还原硫酸盐作用形成的富32S流体加入成矿流体,流体混合作用促使产物硫化物沉淀。本区低δ34S黄铁矿指示成矿作用晚期有有机流体加入,流体混合作用是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矿石形成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δ34S黄铁矿 成矿流体 羊拉铜矿床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红石岩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绿帘石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志强 黄建国 +3 位作者 韩润生 任涛 王雷 邱文龙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滇东南红石岩矿区处于NW向文山-麻栗坡和SN向马关走滑断裂的交汇处,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矿区内绿帘石岩较为发育。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笔者对矿区绿帘石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滇东南红石岩矿区处于NW向文山-麻栗坡和SN向马关走滑断裂的交汇处,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矿区内绿帘石岩较为发育。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笔者对矿区绿帘石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帘石岩具富FeO*、MnO、CaO,而Al2O3和TiO2含量较低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富集,Sr、Ta、Nb、Y等元素亏损,显示火山弧玄武岩的特征,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呈"隆起"型,高场强元素(HFSE)丰度较低,低场强元素(LFSE)丰度较高,(Rb/Yb)N平均值为31.72≥1,为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稀土元素具有ΣREE较低(平均110.05×10-6)、LREE富集(LREE/HREE平均8.34)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La/Sm)N均值为4.04,∑Ce/∑Y>3)。综合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研究区绿帘石岩的原岩为弧后盆地拉斑玄武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帘石岩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西南部普安—晴隆一带锑金矿勘查区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验 被引量:5
3
作者 刁理品 韩润生 方维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12-1720,共9页
采样层位的确定、样品粗加工粒级和指示元素选择是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选取灰岩、玄武岩、砂页岩风化土壤的表土层、淀积层、母质层样品为研究对象,样品常温晾干后依次过20目、40目、60目、80目沈阳套筛... 采样层位的确定、样品粗加工粒级和指示元素选择是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试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选取灰岩、玄武岩、砂页岩风化土壤的表土层、淀积层、母质层样品为研究对象,样品常温晾干后依次过20目、40目、60目、80目沈阳套筛进行粗加工,分析样品元素含量。通过研究土壤机械粒级组成和元素在不同层位、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含量特征,确定了本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时采样层位为土壤淀积层上部,样品粗加工粒级为-20~+40目粒级,指示元素以Au、Sb、As、Cu为主。试验结果确保在贵州普安—晴隆地区运用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定的地球化学异常成果真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元素富集 土壤层位 粒级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羊拉铜多金属矿床铅锌成矿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波 向佐朋 +5 位作者 王新富 黄智龙 唐果 刘月东 邹国富 岳言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79-2312,共34页
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为滇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铜矿床,铅锌矿体为近年来的找矿新发现,铅锌成矿作用及其与铜矿体的成因联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在野外坑道编录及室内岩矿鉴定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铅锌矿体的稀土元素... 羊拉铜矿床位于金沙江构造带中部,为滇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铜矿床,铅锌矿体为近年来的找矿新发现,铅锌成矿作用及其与铜矿体的成因联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在野外坑道编录及室内岩矿鉴定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铅锌矿体的稀土元素及C-O、S、Pb、Zn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羊拉矿床的铅锌矿体主要为矽卡岩型,呈层状、似层状、脉状、透镜体状分布于矽卡岩型铜矿体的边缘,与矽卡岩型铜矿体共同产出,明显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的特征;其次为热液脉型,呈不规则细脉状充填于构造破碎带内;与铅锌成矿作用相关的方解石可分为早阶段方解石(Ⅰ)和晚阶段方解石(Ⅱ)。(2)早成矿阶段方解石(Ⅰ)主要呈他形晶不规则团块状产出,ΣREE在24.05×10^(-6)~104.50×10^(-6)之间,δEu显示正异常、δCe显示弱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δ^(13)C_(PDB)在-6.52‰~-4.07‰之间,δ^(18)OSMOW在5.04‰~9.94‰之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质岩浆。晚成矿阶段方解石(Ⅱ)呈脉状产出,ΣREE在28.71×10^(-6)~114.60×10^(-6)之间,δEu显示正异常、δCe显示弱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曲线;δ^(13)CPDB在-3.81‰~-3.53‰之间,δ^(18)OSMOW在14.36‰~17.30‰之间,成矿物质来自于花岗岩质岩浆与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3)早、晚成矿阶段方解石均为热液成因,其稀土元素并无明显差异。(4)38件硫化物的δ^(34)S在-2.48‰~2.32‰之间,总硫同位素接近于零值,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和深部地壳,属岩浆源硫。(5)15件硫化物的铅同位素变化范围小,^(208)Pb/^(204)Pb=38.7501~38.7969,^(207)Pb/^(204)Pb=15.7159~15.7248,^(206)Pb/^(204)Pb=18.3640~18.3874,表明铅锌矿体中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6)5件闪锌矿Zn同位素的δ^(66)Zn_(JMC)值在0.31‰~0.44‰之间,明显大于其他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亦揭示成矿物质Zn主要来源于岩浆。(7)羊拉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体与矽卡岩型铜矿体在赋矿层位、形态产状、矿物组合、矿石组构、围岩蚀变、控矿因素以及C-O、S、Pb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反映铅锌矿体与铜矿体均为矽卡岩成因,铅锌矿体的形成稍晚于铜矿体,分布于铜矿体的边缘。综合上述资料,本文建立了羊拉矿床铜铅锌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体 方解石 稀土元素 同位素 羊拉铜多金属矿床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冻 韩润生 +3 位作者 刘飞 付雨昕 张小培 邱文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7-360,共24页
南岭成矿带中段湘南地区广泛出露中酸性岩浆岩,具有面积广、规模大、成矿独特等特征。岩体周缘多分布世界级的超大型‒大型钨锡铅锌矿床等,因其特有的成矿作用使之成为国内外研究华南陆内成矿作用的典范。在大量收集该区成矿花岗岩岩石... 南岭成矿带中段湘南地区广泛出露中酸性岩浆岩,具有面积广、规模大、成矿独特等特征。岩体周缘多分布世界级的超大型‒大型钨锡铅锌矿床等,因其特有的成矿作用使之成为国内外研究华南陆内成矿作用的典范。在大量收集该区成矿花岗岩岩石学数据、成岩‒成矿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数据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湘南多金属矿集区多矿床成矿岩体主量、微量、稀土元素、Sr-Nd-Hf同位素、成岩成矿年代学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探讨了该区成岩成矿作用、成矿专属性、成矿物源和动力学背景等。结果表明:岩体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湘南花岗岩类型复杂且均有明显的成矿专属性,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成岩时代的峰值介于240~230 Ma(印支期)和160~150 Ma(燕山期)两个区间,多金属成矿高峰期为燕山早中期;稳定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后期受地层和大气降水的混染作用明显。Sr-Nd-Hf同位素显示该区花岗岩的源区以壳源为主,兼有少量幔源混合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今后需进一步深化多金属复合成矿机理、岩浆演化、构造系统与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联合控矿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成岩成矿构造的深延格局,为深部找矿预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浆热液矿床 成岩成矿作用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小河边铁多金属矿床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波 杨懿霆 +4 位作者 韩润生 何志威 王景腾 刘国庆 杨捷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3-501,共19页
小河边铁多金属矿床地处黔西北垭都—蟒洞成矿带内,本文重点研究了该矿床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控矿规律,并采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找矿预测。研究表明,小河边多金属矿床出露大面积石炭系黄龙组和泥盆系望城坡组中-粗晶白云岩,矿区内断... 小河边铁多金属矿床地处黔西北垭都—蟒洞成矿带内,本文重点研究了该矿床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控矿规律,并采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找矿预测。研究表明,小河边多金属矿床出露大面积石炭系黄龙组和泥盆系望城坡组中-粗晶白云岩,矿区内断裂发育,白云石化、方解石化蚀变面积广且强度大,反映该矿床具备十分有利的"地层岩性-构造-蚀变"成矿地质条件;矿区NW向断裂多为垭都—蟒洞断裂的次级断裂,近SN向断裂与NE向断裂共同控制着矿化、蚀变空间展布,近SN向与NE向断裂的交汇地段是成矿的有利部位。断裂构造岩元素可分为铅锌等中温成矿元素组合、白云石化蚀变元素组合、低温成矿元素组合和地层主微量元素组合,推断其成矿流体运移方向为SN向断裂内由N向S运移、NE向断裂内自NE向SW运移,依据成矿规律及地球化学异常,圈定了4个找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构造地球化学 小河边铁多金属矿床 黔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泽型(HZT)富锗银铅锌矿床成矿构造动力学研究及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87
7
作者 韩润生 王峰 +4 位作者 胡煜昭 王学焜 任涛 邱文龙 钟康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8-771,共14页
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是会泽型(HZT)富锗银铅锌矿床的主要分布区。近十年来,该类矿床成矿时代及其成矿构造动力学一直是该区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针对铅锌矿床准确定年的难题,首次综合应用地质推断-构造变形筛分-构造古应力系统测量... 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是会泽型(HZT)富锗银铅锌矿床的主要分布区。近十年来,该类矿床成矿时代及其成矿构造动力学一直是该区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针对铅锌矿床准确定年的难题,首次综合应用地质推断-构造变形筛分-构造古应力系统测量-同位素定年技术,提出冲断褶皱构造形成时代与矿床成矿时代一致,其主体时代为印支晚期(2.0~2.3亿年)。研究认为,该期发生的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是川-滇-黔接壤区重要的地质事件,其成矿构造动力学为印支晚期特提斯洋闭合与造山作用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前陆盆地诱发强烈的斜冲走滑,形成一系列冲断褶皱构造带,并发生流体大规模运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该认识对深化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铅锌矿床成矿模型、优选找矿标志、圈定重点找矿靶区和实现找矿突破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年代约束 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 会泽型(HZT)铅锌矿床 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显微红外测温及其矿床成因意义——以云南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34
8
作者 韩润生 李波 +3 位作者 倪培 邱文龙 王旭东 王天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104,共14页
显微红外测温是利用红外显微镜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丰度和分布特征,并与冷热台相结合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云南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典型的会泽型(HZT)铅锌矿... 显微红外测温是利用红外显微镜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丰度和分布特征,并与冷热台相结合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云南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典型的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本文以该矿床的闪锌矿、方解石流体包裹体为例,应用显微红外测温技术发现闪锌矿中发育大量流体包襄体,按其相态可分为6类:纯气相(V)、富液相气液两相(L+V)、富气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含子矿物三相(L+V+S)、含CO2三相(LCO2+LH2O+VCO2)包裹体,而在热液方解石中仅发现富液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包裹体。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个区间:150~221℃和320~364℃;而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3个区间:12.0%~18.0%、5.0%~11.0%、11%~5.0%。不同世代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致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全过程,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中一晚阶段,而且与脉石矿物(方解石)共生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高于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了闪锌矿流体包裹体较方解石更能反映成矿流体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从早成矿阶段到晚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大致经历了中高温-中盐度→中低温-中盐度→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演化过程。通过压力校正后的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反映了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呈中一高温,进一步证实了该矿床并非低温矿床。通过矿床对比研究,不仅反映了该矿床明显不同于典型的MVT铅锌矿床,而且表明了显微红外测温技术为该类矿床成矿流体P—T—Z条件及矿床成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途径,并将在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流体包裹体 红外显微测温 HZT铅锌矿床成因 会泽超大型富锗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 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矿集区昭通铅锌矿区蚀变岩分带及元素迁移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随海 韩润生 +3 位作者 申屠良义 吴鹏 邱文龙 文德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1-721,共11页
围岩蚀变是昭通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通过对矿区760中段98勘探线剖面实测、蚀变岩分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迁移特征与参数计算,指出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热液蚀变分带明显,在蚀变中心,黄铁矿化最强,方解石化、白云石化次之,硅化较弱... 围岩蚀变是昭通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通过对矿区760中段98勘探线剖面实测、蚀变岩分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迁移特征与参数计算,指出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热液蚀变分带明显,在蚀变中心,黄铁矿化最强,方解石化、白云石化次之,硅化较弱,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远离矿体,黄铁矿化逐渐减弱,而方解石化、白云石化逐渐增强。强黄铁矿化和强黄铁矿化-强方解石化-强硅化粗晶白云岩蚀变组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从细晶白云岩带到强黄铁矿化带,元素整体呈迁入形式,主要为与Zn-Pb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如Ge、Ag、Cd等迁入;同时伴随成矿流体作用,亲铁元素及铁明显富集,显示不同蚀变岩相受热液改造作用影响。蚀变指数(I_A)的大小,与矿化强弱呈正相关关系,I_A大,则矿化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分带 元素迁移 昭通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集区 会泽型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阶梯空当”定位矿体及其构造地球化学异常证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鹏 韩润生 +2 位作者 冉崇英 王雷 黄建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884,共6页
通过易门凤山铜矿床控矿构造解析与13~15中段南部矿体空间位置对比,矿体向SW深部侧伏,预测15中段2、4号矿体的SW端深部具找矿潜力。在纵投影图上,夹持矿体的“空当”呈现“阶梯、斜列、平行、等距”特点,表现出三个“空当”带与四个矿... 通过易门凤山铜矿床控矿构造解析与13~15中段南部矿体空间位置对比,矿体向SW深部侧伏,预测15中段2、4号矿体的SW端深部具找矿潜力。在纵投影图上,夹持矿体的“空当”呈现“阶梯、斜列、平行、等距”特点,表现出三个“空当”带与四个矿体带相间交替、平行斜列的组合型式。推测“阶梯空当”夹持的四个空白区为有利的找矿地段。在24号勘探线以南、15中段坑道开展1︰500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填图,圈定了5个铜异常和3个主要的元素组合(Cu-In-Bi-Hg-Sb)异常,其中,Ⅱ、Ⅲ号异常与“阶梯空当”定位的 d、e 位置相对应,为重点找矿靶区,对凤山铜矿床南部、深部找矿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空当 构造地球化学异常 凤山铜矿床 易门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泽型铅锌矿床铅锌共生分异的氧硫逸度制约——以滇东北昭通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艳 韩润生 +3 位作者 吴鹏 周高明 魏平堂 邱文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8-907,共10页
会泽型铅锌矿床是川-滇-黔接壤区广泛分布的直接受冲断褶皱构造控制的铅锌矿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矿体中矿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形成机理研究是探究构造驱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精细解剖典型的云南昭通铅... 会泽型铅锌矿床是川-滇-黔接壤区广泛分布的直接受冲断褶皱构造控制的铅锌矿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矿体中矿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其形成机理研究是探究构造驱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精细解剖典型的云南昭通铅锌矿床,以岩矿鉴定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相关热液体系中多组分平衡关系,构建了铅、锌、铁及其氧化物和硫化物的logfo2-logfs2相图。根据计算结果和相图讨论了形成不同矿物及其组合的流体迁移、沉淀的氧硫逸度条件和金属矿物分带机理。以473 K相图为例,解析了16种矿物及其组合稳定存在的logfo2、logfs2范围及特征,揭示了氧-硫逸度是铅锌元素共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并直接控制了矿物组合分带。研究表明,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温度下降,矿物沉淀所需的fo2、fs2随之减小,氧化还原作用趋弱。理论计算和相图与宏观、微观地质事实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logfo2-logfs2相图 矿物组合分带 fo2和fs2 滇东北昭通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贵州普晴锑金矿勘查区应用与找矿效果 被引量:48
12
作者 刁理品 韩润生 方维萱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0-127,共8页
通过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普晴锑金矿勘查区中的实施,确定各元素异常下限值为Au7×10-9、Sb10×10-6、Cu200×10-6、As30×10-6,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地球化学异常,对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结合... 通过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普晴锑金矿勘查区中的实施,确定各元素异常下限值为Au7×10-9、Sb10×10-6、Cu200×10-6、As30×10-6,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地球化学异常,对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结合地层、岩性等有利控矿因素综合评判主成矿元素异常、元素组合异常圈定4个找矿靶区,确定了各靶区的主要找矿矿种,对各靶区进行了必要的山地工程查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实践证明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方法在本区是有效的,认识到在当前老矿区外围找矿中成矿元素弱异常、多元素组合弱异常区具有重要找矿意义。在此基础上较系统的总结了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化探异常查证 普晴勘查区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艳 韩润生 +1 位作者 魏平堂 邱文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9-733,共15页
通过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参数计算,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得出以下认识: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6280℃,具有较宽的变化区间,盐度(w(NaCl))为3.2%22.8%;白云石流体包裹体... 通过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参数计算,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得出以下认识: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6280℃,具有较宽的变化区间,盐度(w(NaCl))为3.2%22.8%;白云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6163℃,大部分盐度较低,为1.1%-14.8%。3个成矿阶段闪锌矿和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具有较明显的分布特征:从热液成矿期Ⅰ阶段→Ⅱ阶段→Ⅲ阶段→围岩蚀变,流体呈现中高温-高盐度→中温-中高盐度→中低温-中高盐度→中低温-低盐度的演化规律。在整个热液成矿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盐度的流体参与了作用,流体混合可能是矿物沉淀的主要机制。pH值计算结果表明,迁移阶段时,成矿流体呈酸性,从成矿阶段Ⅰ—Ⅳ,流体pH逐渐增大,主成矿阶段Ⅱ—Ⅲ时,闪锌矿和方铅矿在中性、弱碱性下大量析出。受控于CO、CO_2、O_2间逸度平衡的CO_3^(2-)和HCO_3^-缓冲对调节了成矿流体的pH值,碳酸盐岩在铅锌的运移沉淀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流体包裹体 物理化学条件 成矿流体 会泽矿山厂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海枝 韩润生 +4 位作者 吴鹏 和继圣 冯兴杰 梁徐文 孙晓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6-878,共13页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矿床 蚀变作用 组分迁移计算 成岩期 改造期 郝家河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静 吴静 +1 位作者 韩润生 吴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45-952,共8页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K2ml2)是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区内含铜层位之一。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Mo、Cd、As、Cu等亲硫元素富集。微量元素多富集于浅色砂岩中,向紫色砂岩一侧逐渐亏损,呈现分带特征。铜矿石V/(V+Ni)值大于0.7,反映...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K2ml2)是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区内含铜层位之一。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Mo、Cd、As、Cu等亲硫元素富集。微量元素多富集于浅色砂岩中,向紫色砂岩一侧逐渐亏损,呈现分带特征。铜矿石V/(V+Ni)值大于0.7,反映缺氧环境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REE)101.71×10-6~157.5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从铜矿石→浅色矿化砂岩→浅色无矿砂岩,随着铜含量的降低,Mo、Cd、As、Hg平均含量逐渐降低,∑REE与高场强元素Nb、Zr、Hf、Th平均含量逐渐升高。六苴段中亚段砂岩具"矿源层"的特征,铜矿石与围岩具物源一致性,铜矿石在弱碱性、还原条件下由砂岩经水-岩作用形成,与六苴铜矿床(K2ml1)成矿机理相似。小河地段纵向上从北向南,六苴段中亚段中铜矿化的能力逐渐减弱,推测矿化带在走向上向西(紫色砂岩一侧)发生了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含铜砂岩 六苴段中亚段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川-易门式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2
16
作者 冉崇英 吴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8-854,共7页
从宏观基础地质入手,按矿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针对东川-易门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一些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狮山段是绿汁江组下部独立存在的地层层位;东川-易门式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成因,其中的层状铜矿属沉积成岩成因... 从宏观基础地质入手,按矿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针对东川-易门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一些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狮山段是绿汁江组下部独立存在的地层层位;东川-易门式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成因,其中的层状铜矿属沉积成岩成因,不是"热液成矿";所谓东川-易门式矿床(稀矿山除外)为"喷流沉积成矿"或"岩浆叠加",尚依据不足;刺穿体是构造作用产物,对成矿有利,是良好的找矿标志,其中的角砾岩主要是沉积角砾岩与构造角砾岩,或沉积-构造角砾岩,不足以冠名"隐爆角砾岩(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川-易门式铜矿床 沉积-改造成因 喷流沉积矿床 叠加成矿作用 隐爆角砾岩(筒) 刺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盆地六苴砂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海枝 韩润生 吴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8-411,共14页
六苴铜矿床是中国南方中、新生代红层盆地中典型的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具有明显的"金属矿物分带"及"浅色和紫色砂岩过渡带控矿"两大特征。为探讨该矿床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本文以矿化类型及成矿期次划分为基础,进行... 六苴铜矿床是中国南方中、新生代红层盆地中典型的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具有明显的"金属矿物分带"及"浅色和紫色砂岩过渡带控矿"两大特征。为探讨该矿床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本文以矿化类型及成矿期次划分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显微测温及成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六苴铜矿床成矿作用主要经历成岩期和改造期两个时期,改造期分早、晚两阶段。两期次的流体包裹体均以纯液相型和富液型盐水包裹体为主,流体均一温度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演化趋势,温度范围分别为:96~164℃、108~227℃、94~159℃;而盐度(w(NaCl))差别不大,改造期比成岩期略低,范围分别为2.7%~16.7%、2.1%~13.8%、1.2%~13.5%,总体属中低温—中低盐度盆地卤水。包裹体岩相学观察与激光拉曼气相成分测试表明,成岩期含少量烃类包裹体,而改造期含少量CO_2包裹体。两期包裹体群体成分也有一定差异:挥发分具有从还原性富有机质的CH_4端元向相对氧化的CO_2端元演化的特点;离子成分由富SO_4^(2-)(-Cl-)-Ca^(2+)-K+型向富Cl^--Na^+型转变。成岩期流体演化形成了砂岩铜矿层状产出的浸染状或纹层状矿(化)体,改造期的构造流体在层状矿(化)体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形成受构造控制的条带状、脉状富矿体(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矿床 流体包裹体 流体演化 成矿过程 六苴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易门地区凤山铜矿床矿体空间定位规律和成矿预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雷 韩润生 +3 位作者 胡一多 黄建国 欧阳继辉 杨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5-611,共7页
易门凤山铜矿床是昆阳裂谷铜矿带易门式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明显受刺穿体和构造的控制,矿体赋存于绿汁江组凤山段白云岩中。刺穿构造是指老构造岩片刺穿于新地层中的构造形迹。研究刺穿体、矿体和控制二者的构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 易门凤山铜矿床是昆阳裂谷铜矿带易门式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明显受刺穿体和构造的控制,矿体赋存于绿汁江组凤山段白云岩中。刺穿构造是指老构造岩片刺穿于新地层中的构造形迹。研究刺穿体、矿体和控制二者的构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找矿意义。构造控制了刺穿体的分布,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刺穿体,而构造和刺穿体是主要的导矿构造,共同控制了矿体的分布。通过研究凤山多个矿体和控制矿体的刺穿体、构造的特点,发现刺穿体和控制刺穿体的构造具有向W—SW倾、刺穿体向S—SW侧伏的特点,受二者的控制,矿体具向S—SW侧伏的特点,这一特征为刺穿体的形成机制研究和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门凤山铜矿 刺穿构造 控矿构造 矿体空间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家辅助找矿系统中模糊综合评判(FCA)模型的软件实现及应用——以云南会泽铅锌矿隐伏矿预测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邹海俊 韩润生 +2 位作者 方维萱 刘名龙 党立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1-527,共7页
模糊综合评判(FCA)模型是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综合评判多个控制因素的权重,对某一事件进行评价的数学模型。以云南会泽铅锌矿为例,选择了地层、构造、岩性控矿因素为模糊评价因素集,建立了FCA模型,编制了计算机程序进行软件... 模糊综合评判(FCA)模型是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综合评判多个控制因素的权重,对某一事件进行评价的数学模型。以云南会泽铅锌矿为例,选择了地层、构造、岩性控矿因素为模糊评价因素集,建立了FCA模型,编制了计算机程序进行软件实现。对构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评判试验,实现隐伏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由多因素决定的矿化异常与实际工程验证结果吻合。FCA模型可用于评价地质、生态、环境、气象、农业、经济等多个领域中由多个因素控制的事件,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判(FCA) 模糊数学理论 隐伏矿预测 构造地球化学 会泽铅锌矿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代序) 被引量:9
20
作者 方维萱 韩润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9-732,共4页
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金属矿产形成有密切关系。近南北向乌蒙山造山带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元古宙基底构造层)为元古宙铁铜和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集中区。在东缘滇黔桂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中,形成了铅锌银... 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金属矿产形成有密切关系。近南北向乌蒙山造山带和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造山带(元古宙基底构造层)为元古宙铁铜和铁氧化物铜金型(IOCG)矿床集中区。在东缘滇黔桂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中,形成了铅锌银-金汞锑等低温热液金属矿床集中区。在个旧-文山一带形成了锡铜钨-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并伴生铷铯铟等稀散元素。在西侧云南楚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形成了砂岩型铜矿床集中区等。北侧四川-重庆一带形成了天青石矿床成矿集中区。这些金属矿床集中区形成与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矿田(床)构造有密切关系。这些特殊的大陆构造样式、构造组合、构造-流体-成岩成矿作用和碱性铁质基性岩类侵位的多重耦合作用,值得今后开展深入研究,为今后矿山深部找矿预测和大陆深部构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造山带 沉积盆地 耦合与转换 金属成矿集中区 碱性铁质基性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