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卓越绩效的云南铜冶炼企业节能减排考核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桑秀丽 肖汉杰 +1 位作者 王冲 王华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13年第3期34-37,共4页
针对云南铜冶炼企业在节能减排管理方面的不足,拟结合卓越绩效模式理论研究新的节能减排考核模式,以提升节能减排管理水平,从而改善铜冶炼企业节能减排质量。
关键词 卓越绩效 节能减排 铜冶金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Rh16/In_(2)O_(3)催化剂上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机理:密度泛函理论与微动力学模型的联合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宇宁 龚杰松 +4 位作者 周嘉斌 陈志远 田冬 纳薇 高文桂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2-1474,共13页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微动力学模型分析了Rh16/In_(2)O_(3)催化剂上二氧化碳(CO_(2))氢化成甲醇(CH_(3)OH)的情况;研究了Rh16/In_(2)O_(3)界面上H_(2)的自发解离和CO_(2)的有效吸附,其中,In_(2)O_(3)中的氧空位提供了有利的效...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微动力学模型分析了Rh16/In_(2)O_(3)催化剂上二氧化碳(CO_(2))氢化成甲醇(CH_(3)OH)的情况;研究了Rh16/In_(2)O_(3)界面上H_(2)的自发解离和CO_(2)的有效吸附,其中,In_(2)O_(3)中的氧空位提供了有利的效果。此外,Bader电荷分析显示Rh16上带有轻微的正电荷,这对于理解催化剂的电子特性和活性非常重要。证实了RWGS+CO-Hydro途径是甲醇合成的主要途径,其特点是经过一系列中间转化:CO_(2)*→COOH*→CO*+OH*→HCO*→CH_(2)O*→CH_(2)OH*→CH_(3)OH*。在不同温度(373−873 K)和压力(10^(−2)−10^(3)bar)下进行的反应速率控制程度分析(DRC)揭示了两个关键的动力学现象,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压力下,转化步骤CO*+H*→HCO*显著影响总体反应速率;而在较高温度下,CH_(2)O*+H*→CH_(3)O*的步骤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密度泛函理论 微动力学分析 氧空位浓度 CO_(2)加氢制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资源化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昊 霍进达 +4 位作者 曲国瑞 杨家琪 周世伟 李博 魏永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02-2716,共15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锂离子电池消费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用于生产电池材料的钴、锂、镍等能源金属严重短缺。未来退役锂离子电池产量将呈指数增加,其资源化回收受到广泛关注。资源化回收不仅可以缓解电池材料紧缺现状,还解决了废...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锂离子电池消费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用于生产电池材料的钴、锂、镍等能源金属严重短缺。未来退役锂离子电池产量将呈指数增加,其资源化回收受到广泛关注。资源化回收不仅可以缓解电池材料紧缺现状,还解决了废旧电池堆积而引起的危害。本文针对退役锂离子电池放电预处理和湿法、火法两种资源化回收工艺最新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就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在现有火法回收工艺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高温熔融冶炼渣处理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有价金属的新方法,通过添加适宜的氯化剂将渣中锂转化为高温易挥发的LiCl,实现从烟尘中富集并高效回收锂的新思路,解决了传统火法工艺需从渣中对锂进行二次提取的技术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放电处理 资源化回收 湿法回收 火法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相变蓄热单元性能的理论与数值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泛函 王仕博 +3 位作者 王华 王辉涛 杨濮亦 熊靓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5-580,共6页
对以石蜡为相变材料的圆柱形蓄热单元进行三维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并进行验证,研究蓄热单元的高度和内外半径尺寸对蓄热时间影响变化规律的同时提出理论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模拟吻合较好,计算误差随蓄热时间增加而增大,当蓄热时间... 对以石蜡为相变材料的圆柱形蓄热单元进行三维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并进行验证,研究蓄热单元的高度和内外半径尺寸对蓄热时间影响变化规律的同时提出理论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模拟吻合较好,计算误差随蓄热时间增加而增大,当蓄热时间在104s以内时误差小于6%,可满足工程需要,为相变蓄热器的设计与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单元 相变 石蜡 计算流体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冶炼污泥固化剂优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辕成 祝星 +5 位作者 祁先进 王华 史谊峰 王晓武 廖天鹏 胡建杭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90,共6页
铜冶炼工厂普遍采用石灰-铁盐法进行污酸处理,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砷及重金属离子的铜冶炼污泥。对于这种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泥,固化是一种良好的无害化处理途径。用普通矿渣硅酸盐水泥为固化材料,以三乙醇胺、亚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 铜冶炼工厂普遍采用石灰-铁盐法进行污酸处理,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砷及重金属离子的铜冶炼污泥。对于这种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泥,固化是一种良好的无害化处理途径。用普通矿渣硅酸盐水泥为固化材料,以三乙醇胺、亚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为固化剂,利用正交试验对铜污泥进行固化处理。利用XRD、XRF、化学分析、SEM、强度测试与毒性浸出试验研究了不同固化剂对污泥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剂对固化后样品浸出毒性的影响显著;使用三乙醇胺复合固化剂的固化样品结构较为密实,强度最高,浸出毒性最低,能达到国家标准(GB 5085.3—2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固化剂 污泥 抗压强度 浸出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吹两相流影响熔池搅拌效果的水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熊靓 王华 +3 位作者 王冲 王仕博 杨濮亦 刘泛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97-1701,1717,共6页
主要针对艾萨熔炼体系中贫化电炉的浸没式油气混合顶吹喷枪对熔池的搅拌效果影响进行实验。设计并搭建了一定相似比的贫化电炉水模型平台,通过计算所得的最佳深度范围设计三喷枪混合顶吹组合实验方案。在其他实验条件,如气含率、喷吹速... 主要针对艾萨熔炼体系中贫化电炉的浸没式油气混合顶吹喷枪对熔池的搅拌效果影响进行实验。设计并搭建了一定相似比的贫化电炉水模型平台,通过计算所得的最佳深度范围设计三喷枪混合顶吹组合实验方案。在其他实验条件,如气含率、喷吹速度等与实际生产相似的前提下,实验研究改变喷枪插入深度对搅拌效果的影响,并对各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及拍摄照片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当顶吹喷枪插入深度为渣层厚度的1/2~2/3时,两相流混合喷射对熔池的搅拌效果最佳,并应用于贫化电炉实际生产,取得了单枪8%以上的节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化电炉 喷枪 两相流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直接接触式蒸发器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峻伟 王辉涛 +2 位作者 王华 徐建新 葛众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69-973,共5页
为分析低温余热发电ORC直接接触式蒸发器内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传热性能,分别选用新型环保有机工质R245fa和THERMINOL66导热油作为分散相和连续相,进行ORC直接接触式蒸发器传热性能的研究,分析了初始传热温差、工质体积流量和导热油质... 为分析低温余热发电ORC直接接触式蒸发器内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传热性能,分别选用新型环保有机工质R245fa和THERMINOL66导热油作为分散相和连续相,进行ORC直接接触式蒸发器传热性能的研究,分析了初始传热温差、工质体积流量和导热油质量流量对ORC直接接触式蒸发器容积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容积传热系数随着传热时间的增加先呈增大趋势,然后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但大于传热开始阶段的容积传热系数;在工质体积流量和初始传热温差为定值的情况下,为获得较大的容积传热系数,导热油质量流量应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接触式传热 容积传热系数 有机朗肯循环 传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木屑低温热解液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慧利 胡建杭 +2 位作者 王华 王超 李娟琴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利用GC-MS对松木屑低温热解液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热解液的形成机理。松木屑低温热解液主要为含氧化合物,随热解温度的升高会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400℃热解液的组成来源于松木屑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大分子键的... 利用GC-MS对松木屑低温热解液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热解液的形成机理。松木屑低温热解液主要为含氧化合物,随热解温度的升高会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400℃热解液的组成来源于松木屑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中大分子键的断裂。在热解温度由400℃升高到600℃的过程中,松木屑热解液经历了由酮类、呋喃类和愈创木酚类化合物向甲苯、苯甲醛等苯基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的转化,部分酚类化合物则进一步转化为萘及其衍生物和茚及其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木屑 热解 热解液 形成机理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基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学华 包桂蓉 +1 位作者 苏有勇 王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6-148,共3页
以4年生慈竹为炭源制备新型碳基固体强酸催化剂,以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主要考察了炭化温度、炭化时间、磺化温度和磺化时间等因素对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竹子作为碳源,利用硫酸合成碳基固体酸催化剂的最佳工... 以4年生慈竹为炭源制备新型碳基固体强酸催化剂,以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为模型反应主要考察了炭化温度、炭化时间、磺化温度和磺化时间等因素对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竹子作为碳源,利用硫酸合成碳基固体酸催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碳化温度650℃,碳化时间6h,磺化温度140℃和磺化时间10h,在此条件下油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的转化率达到94.70%。竹炭基固体酸催化剂制备简单,催化酯化反应条件温和,克服了传统液体酸催化剂的缺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通过简单的过滤即可回收重复利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基固体酸 酯化反应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苏有勇 王华 吴桢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66,共4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升温速率(10、20、30℃/min)和一定氮气(20 mL/min)条件下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热解过程主要分为低沸点组分挥发,各种脂肪酸甲酯的快速挥发和热解以及... 利用热重分析仪在不同升温速率(10、20、30℃/min)和一定氮气(20 mL/min)条件下对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热解过程主要分为低沸点组分挥发,各种脂肪酸甲酯的快速挥发和热解以及残留物缓慢分解失重三个阶段;升温速率增加使各个阶段的起始和终止温度均向高温区轻微移动,使热解失重率略微降低。动力学分析表明: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热解反应可用三个0.5级反应来描述,根据模型计算的活化能为10.10~85.73 kJ/mol,频率因子为1.82×10-3~1.45×108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油 生物柴油 热解特性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二氧化铈的制备、表征以及对CO的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俊杰 纳薇 +3 位作者 王华 高文桂 刘自松 郭伟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以无机盐硝酸铈和柠檬酸为原料,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大比表面积的介孔CeO2,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附与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TAB加入及焙... 以无机盐硝酸铈和柠檬酸为原料,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大比表面积的介孔CeO2,结合X射线粉末衍射(XRD)、N2吸附与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TAB加入及焙烧温度对介孔CeO2晶型结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并对CO氧化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前驱体与焙烧样品都具有晶型较好的CeO2立方萤石晶相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CTAB的加入不仅增大了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样品的结晶度;与其他样品相比,加入CTAB焙烧后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介孔CeO2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O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管式反应器连续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有勇 吴桢芬 王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2,共4页
以KOH为催化剂和小桐子油为原料,利用自制的管式反应器,在超声波辅助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考察醇油比、催化剂用量、超声波功率、反应时间和水浴温度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在水浴温度... 以KOH为催化剂和小桐子油为原料,利用自制的管式反应器,在超声波辅助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试验研究,考察醇油比、催化剂用量、超声波功率、反应时间和水浴温度等因素对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在水浴温度为50℃,醇油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1.5%,超声波功率为180 W,流速为3.3 mL/min时,转化率达到91.84%。在超声波辅助下,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并且这种管式连续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反应连续、产物分离方便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搅拌 小桐子油 酯交换反应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众 王辉涛 +2 位作者 王华 张凇源 关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84-1689,共6页
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采用拉格朗日条件极值法,以平板型太阳集热器的效率为目标函数,对平板型太阳集热器进行优化,在给定集热器结构参数以及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得到优化后的工质质量流量、进口温度以及效率。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 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采用拉格朗日条件极值法,以平板型太阳集热器的效率为目标函数,对平板型太阳集热器进行优化,在给定集热器结构参数以及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得到优化后的工质质量流量、进口温度以及效率。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讨论工质质量流量、工质进口温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环境温度对效率的影响。对优化前后的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效率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型太阳集热器 [火用]效率 优化 拉格朗日条件极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O_4氧载体与CO反应中Boudouard反应的热力学分析及其抑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敏 沈来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46-2851,共6页
在反应温度500~1200℃、CO浓度0.5%~99.0%、CO2浓度0~70%和SO2浓度0~10%条件下,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链燃烧 CaSO4与CO反应过程中Boudouard反应的可行性展开热力学研究,获得了抑制Boudouard反应及积碳生成的方法。由于CaSO4... 在反应温度500~1200℃、CO浓度0.5%~99.0%、CO2浓度0~70%和SO2浓度0~10%条件下,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链燃烧 CaSO4与CO反应过程中Boudouard反应的可行性展开热力学研究,获得了抑制Boudouard反应及积碳生成的方法。由于CaSO4竞争还原反应和Boudouard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形式不同,通过比较各个反应的CO平衡转化率以判断各个反应进行程度的高低。在化学链燃烧燃料反应器适宜温度范围(850~1050℃),CO 浓度越高,Boudouard 反应越容易进行,SO2浓度对 Boudouard 反应进行的程度没有影响。而提高反应温度和反应气中CO2浓度,则有利于抑制Boudouard反应的进行。当气体反应物中CO2浓度超过3.7%,即使CO浓度达到95.0%,Boudouard反应不能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CaSO4竞争还原反应 Boudouard反应 积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对铜的腐蚀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桢芬 苏有勇 +1 位作者 王华 陈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0,共4页
利用失重法研究在室温~90℃范围内,小桐子油生物柴油和柴油混合油样对铜的腐蚀动力学特性,建立相应的腐蚀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样中生物柴油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铜的腐蚀速率增加,腐蚀规律符合Mathur经验公式,腐蚀速率常数... 利用失重法研究在室温~90℃范围内,小桐子油生物柴油和柴油混合油样对铜的腐蚀动力学特性,建立相应的腐蚀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样中生物柴油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铜的腐蚀速率增加,腐蚀规律符合Mathur经验公式,腐蚀速率常数与温度间的关系符合Arrhenius 方程,腐蚀动力学方程为v=ke(-3×10^-5T2+0.019 6T-2.478 4)c,腐蚀反应的活化能为7.40 kJ/mol,指前因子为0.695 6.生物柴油腐蚀铜的动力学模型为扩大试验和生物柴油应用中的防腐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油生物柴油 腐蚀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加速度对燃烧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孙辉 王华 +1 位作者 王仕博 徐建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23-2727,共5页
重力对燃烧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燃烧各理论模型中往往被忽略。建立三维燃烧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正常重力和微重力环境下炉膛内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热力型NO浓度分布规律和流场的变化情况。经计算分析表明,在正常重... 重力对燃烧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燃烧各理论模型中往往被忽略。建立三维燃烧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正常重力和微重力环境下炉膛内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热力型NO浓度分布规律和流场的变化情况。经计算分析表明,在正常重力和微重力环境下高温区的形状,炉膛内的温度场,火焰的传播速度,污染物的生成浓度和流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将有助于探索重力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燃烧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理,对改进燃烧模型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正常重力 微重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空调设计的特殊性及其分析
17
作者 王辉涛 王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9期2145-2148,共4页
昆明地区属于气候温和地区,建筑的空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气候特点,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冷负荷,避免设计负荷太大,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偏高的现象;夏季应适当加大新风量,过度季节尽可能利用室外新风的降温能力;同时在设计送风量很... 昆明地区属于气候温和地区,建筑的空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气候特点,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计算冷负荷,避免设计负荷太大,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偏高的现象;夏季应适当加大新风量,过度季节尽可能利用室外新风的降温能力;同时在设计送风量很大的洁净空调系统时,应采用二次回风系统,以使空气处理机组中的表冷器在合理的传热工况下工作;当实际设计的空气处理机的回风温度与样本测试工况相差较大时,应对选用的冷盘管的换热能力进行校核计算,根据校核计算正确确定空气处理机中冷(热)盘管的排数,确保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设备初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设计 冷负荷 新风量 二次回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渣催化气化木屑的实验研究和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焕斌 刘慧利 +1 位作者 李昂 胡建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42-3148,共7页
以木屑为原料,在铜渣催化气化木屑的实验平台上研究了气化剂和载气对气体产物成分及热值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当水蒸气当量比为0.058时,焦油产率降低了约50%,氢气产率提高了63.04%,气化效率达75.03%。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基于能量平衡... 以木屑为原料,在铜渣催化气化木屑的实验平台上研究了气化剂和载气对气体产物成分及热值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当水蒸气当量比为0.058时,焦油产率降低了约50%,氢气产率提高了63.04%,气化效率达75.03%。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基于能量平衡建立熔融铜渣催化气化木屑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得到铜渣、木屑及水蒸气之间的耦合关系,1250℃的熔融铜渣的余热高达1.773 MJ/kg,充分利用铜渣显热和潜热气化木屑产生的合成气热值可高达13319 k J。在最优气化工况下,1 kg原料气化需要1.92 kg铜渣,热态铜渣催化气化木屑的能量利用率可达62.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木屑 气化 热力学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O3/MgO载氧体反应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玉楼 郑敏 蒲思旭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57-764,780,共9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Fe/Mg质量分数的Fe2O3/MgO载氧体和Fe2O3-CuO/MgO载氧体。在热重分析仪(TG)上进行还原实验和循环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Fe/Mg质量分数和CuO活性组分对载氧体还原性能和循环性能的影响。通过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Fe/Mg质量分数的Fe2O3/MgO载氧体和Fe2O3-CuO/MgO载氧体。在热重分析仪(TG)上进行还原实验和循环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Fe/Mg质量分数和CuO活性组分对载氧体还原性能和循环性能的影响。通过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技术对载氧体的物化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Fe2O3质量分数的增加,Fe2O3/MgO载氧体的还原性提高,但单位质量Fe2O3的H2消耗量不断降低;Fe的质量分数在13.5%~72%时,Fe2O3-CuO/MgO载氧体的反应活性相对于Fe2O3/MgO载氧体有所下降;随着温度的升高,Fe2O3/MgO载氧体的失重率增大;随着Fe2O3质量分数的降低,Fe2O3/MgO载氧体的还原性能下降,但载氧体的循环稳定性提高,这可能是由于Mg质量分数的增大,改善了载氧体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载氧体 CO2分离 浸渍法 还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活化-热解炭化制备大麻秆活性炭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汇川 胡建杭 +3 位作者 谭子阳 夏子皓 杜金龙 高鹏文 《太阳能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54-459,共6页
采用磷酸活化法并辅以热解成炭法制备大麻秆活性炭,利用比表面积测试(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检测手段分析活性炭的性能。结果表明:磷酸能促进大麻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等物质的分解,并在磷酸介入下与纤维素反应形成C—O—P缔合结... 采用磷酸活化法并辅以热解成炭法制备大麻秆活性炭,利用比表面积测试(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检测手段分析活性炭的性能。结果表明:磷酸能促进大麻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等物质的分解,并在磷酸介入下与纤维素反应形成C—O—P缔合结构,强化炭化过程的骨架强度。磷酸活化也可促进活性炭微孔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增大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由实验可知,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到1465.58 m^(2)/g。活性炭的形成分为浸渍、干燥、预炭化、炭化4个阶段,期间大麻秆中不稳定的成分会发生分解,磷酸会与纤维素发生反应形成C—O—P缔合结构,作为碳骨架。若要用磷酸活化法成功制得大麻秆活性炭,炭化温度最低要达到350℃,且大麻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在650℃时达到峰值;350~650℃温度区间内,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不断有新的微孔生成,同时已有的微孔扩孔变为中孔,微孔孔容保持稳定,中孔孔容不断增加,平均孔径持续增大。若炭化温度继续升高,大麻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与孔容会减小。为了控制烧失率,炭化时间宜控制在约1.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秆 活性炭 比表面积 热解 炭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