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CACC汽车队列动态特性的混合交通流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秀建 黄菁菁 王曦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8-1399,共12页
为研究混入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汽车队列的单车道混合交通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建模方法,区分人工驾驶车辆与CACC车辆跟驰策略,引入队列动态车间距与实际控制行为,构建具有固有动... 为研究混入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汽车队列的单车道混合交通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建模方法,区分人工驾驶车辆与CACC车辆跟驰策略,引入队列动态车间距与实际控制行为,构建具有固有动态特性的混合交通流模型。该模型可以深入研究队形几何、跟驰控制策略、队列规模等队列特征对混合交通流特性的影响,以及队列的调整控制与交通流间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在满足队列内稳定性与弦稳定性的条件下,增加汽车队列渗透率、减小车头时距可显著提升混合交通流的峰值流量;随队列规模增大,峰值流量呈现非线性变化,交通流波动增强,均匀性降低;相较于自适应巡航控制队列,CACC队列对交通流干扰的抑制能力更强,能更有效改善混合交通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智能汽车 汽车队列 元胞自动机 混合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学习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
2
作者 贾现广 宋腾飞 吕英英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1-66,共6页
为提升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的性能,以及分析事故特征对于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双层Stacking模型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方法。首先,采用BSMOTE2算法来平衡数据,并验证数据平衡处理是否会对模型预测产生正向影响,同... 为提升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的性能,以及分析事故特征对于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双层Stacking模型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方法。首先,采用BSMOTE2算法来平衡数据,并验证数据平衡处理是否会对模型预测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利用GBDT-RFECV算法进行k折交叉验证选择,完成特征降维。其次,构建双层Stacking模型,第一层由BiGRU和XGBoost组成,将时间序列特征用于BiGRU,静态特征用于XGBoost进行初步预测;第二层采用CatBoost模型,结合第一层的预测结果进行最终的严重程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准确率、宏F_(1)和宏AUC均有明显提高,表明数据平衡处理对模型预测产生正向影响;相较于KNN、BiGRU、RF和XGBoost模型,所提双层Stacking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5.45%、10.23%、1.78%和2.34%,宏F_(1)值提高了5.31%、9.91%、1.35%和1.92%,宏AUC提高了11.13%、6.97%、2.13%和2.71%。该双层Stacking模型在多个评估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预测 预测分析 集成学习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特征降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降噪与WOA⁃Bi⁃LSTM的短时交通流预测
3
作者 贾现广 苏治文 +1 位作者 冯超琴 吕英英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7-84,共8页
交通流数据中异常数据波动作为噪声,会对模型训练收敛以及预测精度产生不利影响。为解决该问题,引入两种不同阈值函数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对交通流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将小波阈值去噪(WD)、鲸鱼优化算法(WOA)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 交通流数据中异常数据波动作为噪声,会对模型训练收敛以及预测精度产生不利影响。为解决该问题,引入两种不同阈值函数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对交通流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将小波阈值去噪(WD)、鲸鱼优化算法(WOA)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相结合,提出一种WD-WOA-Bi-LSTM方法。首先,将两种方法降噪后的交通流数据进行对比,并将降噪效果更好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数据集划分以及数据维度转换;然后,通过WOA对Bi-LSTM部分超参数进行寻优,迭代至最优适应度的超参数组合,并用于构建Bi-LSTM;最后,应用英格兰公路交通流数据验证所提模型。结果表明:WDWOA-Bi-LSTM方法相较WOA-Bi-LSTM和WD-Bi-LSTM,RMSE降低12.5004%和3.9789%;MAE降低21.7350%和4.7225%;MAPE降低38.5647%和10.8652%。该模型相比其他模型评价指标均为最低,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为高精度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短时交通流预测 小波阈值去噪 鲸鱼优化算法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深度学习 超参数寻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城市路段交通风险时空动态识别研究
4
作者 胡立伟 杨灿 +4 位作者 周泽禹 潘江雄 陈家乐 龚麒 马思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71,共14页
为更加准确地对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城市路段的交通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本文提出一种综合考虑风险接近水平(RNL)和风险严重程度(RSL)的换道时空风险指数(TRCI)。首先利用轨迹数据分析路段换道车辆的轨迹特性、换道位置特性和换道影响因素,... 为更加准确地对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城市路段的交通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本文提出一种综合考虑风险接近水平(RNL)和风险严重程度(RSL)的换道时空风险指数(TRCI)。首先利用轨迹数据分析路段换道车辆的轨迹特性、换道位置特性和换道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车辆换道相对位置集中分布在0.1~0.2和0.4~0.6区间;然后提出换道碰撞时间(LCTTC),将LCTTC与碰撞余量(MTC)映射得到RNL和RSL以描述换道时空风险特性,利用邓氏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权重分析得到换道时空风险指数TRCI,使用累计频率法确定严重、较严重、一般与轻微冲突的阈值分别为0.30、0.51、0.67,对比TRCI与碰撞时间(TTC)、跟车时距(GAP)对换道冲突风险的识别情况;最后将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城市路段划分为32个区段和128个区块,进行换道冲突分布特性分析及风险等级评定。结果表明,车辆换道时空风险指数TRCI的风险有效识别率平均较TTC提升85.10%,平均较GAP提升49.75%;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城市路段车辆换道冲突严重性预测模型的性能更优,F1分数较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GBDT)和随机森林模型(RF)分别提升了11.28%和1.40%。研究路段中区段3~区段5、区段14~区段18以及区段21~区段23的冲突点最密集,区段4、区段5、区段15~区段18处于高风险状态,说明出口匝道、导向车道和地面道路的合流点是换道冲突风险最高的区域。本文可为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城市路段的交通运行安全分析及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换道风险评估 换道时空风险指数 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城市路段 风险等级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城市道路局部交通运行环境随机变化的跟驰模型
5
作者 陈昱光 梁子禄 +2 位作者 胡山 杨彬 林弘灏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1399,共9页
针对现有模型较少考虑交通运行环境拥挤情况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行环境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部影响随机变化的情况,试图建立更加符合不同交通运行环境的车辆跟驰模型。为此,提取速度、速度标准差、局部空间占有率三个指标,基... 针对现有模型较少考虑交通运行环境拥挤情况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行环境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部影响随机变化的情况,试图建立更加符合不同交通运行环境的车辆跟驰模型。为此,提取速度、速度标准差、局部空间占有率三个指标,基于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 FCM)算法对交通运行环境进行聚类分析并实现有效量化。针对交通运行环境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拟合不同运行环境下的期望速度函数,引入高斯混合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with 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HMM)实现不同交通运行环境的识别及期望速度函数的转换,进而构建一种考虑不同交通运行环境下的车辆跟驰模型。最后,通过下一代模拟(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 NGSIM)轨迹数据,利用遗传算法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与经典的全速度差(Full Velocity Difference, FVD)模型相比,所提出的跟驰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车辆跟驰数据,其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分别降低了35%、39%,R2提高了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交通运行环境 跟驰模型 高斯混合隐马尔可夫模型 全速度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影响规律研究
6
作者 石庄彬 刘小庆 +2 位作者 钱乾 何明卫 刘阳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2,共7页
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与客流效率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有必要深入了解并掌握网络客流影响规律,提升客流量水平。然而,由于缺乏纵向数据的对比,对社会经济因素、网络结构特征等与客流量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仍不够深入。为实现城市轨道... 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与客流效率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有必要深入了解并掌握网络客流影响规律,提升客流量水平。然而,由于缺乏纵向数据的对比,对社会经济因素、网络结构特征等与客流量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仍不够深入。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厘清网络结构、经济人口等因素与客流量的关系,采用2012—2020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计算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网络的拓扑特征指标,并建立时间固定效应模型,试图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及其与城市布局耦合关系对客流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交通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换乘枢纽站点不断增多,对网络连接起到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拓扑变量的变化对客流量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网络分布的致密化和区域枢纽化有助于提升换乘连接,吸引更多客流;耦合协调度对客流量变化影响显著,轨道线网规划中需要因地制宜地考虑人口分布与线路布局的耦合关系。最后,从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复杂网络 客流影响规律 面板数据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级联失效及韧性评估研究
7
作者 赵雪亭 胡立伟 周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应用信息物理系统,本文对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级联失效过程及量化评估韧性风险大小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考虑城市交通拥塞风险的多维耦合特征,建立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真实交通路网和交通拥塞防控类型分区相互耦合的CPS(Cyber Physical Sys... 应用信息物理系统,本文对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级联失效过程及量化评估韧性风险大小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考虑城市交通拥塞风险的多维耦合特征,建立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真实交通路网和交通拥塞防控类型分区相互耦合的CPS(Cyber Physical Systems)控制模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交通域进行结构特性分析。其次,重新界定CPS特征参数,定义CPS级联失效4个过程,构建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CPS级联失效模型。然后,以风险因子为介入点,结合网络拓扑结构理论阐述风险扰动机理,通过归一定量化节点连通度、延误时间、平均运行速度和平均拥塞长度等韧性指标检验CPS连通性,采用不同失效-恢复策略,利用鲁棒性、破坏/恢复速率等指标评估CPS受损扰动及韧性恢复能力。案例结果显示:贵阳市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CPS真实交通网由170个交叉口和231条边构成,交通拥塞防控类型分区网络由21个交通指挥片区和41条边构成。CPS模型最大、最小度值分别为22、1,度值服从幂率分布函数,具备特有无标度网络特征,介数呈现指数分布;度值扰动对贵阳市真实交通路网影响程度最大,介数扰动使贵阳市交通拥塞防控类型分区影响最大。在t=2时刻,网络性能在介数扰动和度值扰动下网络性能均开始下降,介数扰动相较于度值扰动影响性能更大,均在t=7时达到最低。介数恢复效果均优于度值恢复,在介数扰动下,贵阳市真实交通路网的度值恢复和介数恢复效果均差,韧性值分别为0.01123和0.01252,显著低于交通拥塞防控类型分区的韧性值0.1355。综上,本文城市交通拥塞风险场韧性评估模型可有效实现定量化评价,对启动不同阶段交通拥塞控制策略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级联失效模型 风险扰动机理 交通拥塞风险 控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学习框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后果预测研究
8
作者 刘杰 刘尉艺 +2 位作者 王宇浩 石庄彬 何明卫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00-2708,共9页
轨道交通事故会对轨道运营产生严重影响,准确预测事故后果对于有效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和减轻事故危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堆叠方法(Stacking)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树和全连接神经网络... 轨道交通事故会对轨道运营产生严重影响,准确预测事故后果对于有效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和减轻事故危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堆叠方法(Stacking)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树和全连接神经网络(Full Connect Neural Network,FCNN)集成学习模型(简称XGBoost-NNS),模型可提高事故后果分类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该模型以XGBoost和FCNN为基础学习器,采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作为元模型来集成它们的预测结果。此外,通过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和随机欠采样相结合的重采样策略,有效解决了数据集中的类别不平衡问题,提升了对少数类样本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提出的XGBoost-NNS模型可实现约0.87的准确率,相比基学习器模型提高约0.06,比其他单一模型提高约0.14,召回率、F_(1)分数等指标也均在0.7以上,可准确预测轨道交通的事故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轨道交通 事故预测 极端梯度提升树 全连接神经网络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电单车竞争下的轨道交通接驳公交服务质量评价
9
作者 蔡晶 李卓奇 +1 位作者 张然 郭凤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190-5199,共10页
针对当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受共享电单车竞争影响,导致客流大幅流失的问题,为提升接驳公交的竞争力,对其服务质量进行研究和评估。首先,设计问卷对乘客满意度数据进行收集,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获取接驳公交各服务指标在乘客视角下的客体重要... 针对当前轨道交通接驳公交受共享电单车竞争影响,导致客流大幅流失的问题,为提升接驳公交的竞争力,对其服务质量进行研究和评估。首先,设计问卷对乘客满意度数据进行收集,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获取接驳公交各服务指标在乘客视角下的客体重要度,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得到各服务指标在专家视角下的主体重要度,并获取服务指标在与共享电单车竞争下的竞争重要度。其次,采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评价者权重确定方法对3种重要度进行加权组合,得到接驳公交服务指标综合重要度,构建重要性-绩效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矩阵对指标进行改进优先级分类。最后,利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结合综合重要度和满意度,确认待改进服务指标的具体优先度。结果表明:候车时间、换乘票价和乘车拥挤度是对提高轨道接驳公交服务质量最有效的3个指标,改进的优先度权重分别为0.368、0.235、0.164;其中候车时间在3种视角下都表现出高的重要度,是最需要优先改进的关键因素;换乘票价和乘车时间两个服务指标分别在专家和竞争视角下的重要度较高,表明除乘客感知外,其他视角也能揭示不同指标在提升服务质量中的关键作用。所提出的基于多视角下的服务指标重要度综合评估方法,以及改进优先度的量化,能更准确地评估接驳公交的服务质量并提供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服务质量评价 随机森林算法 接驳公交 指标重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拥塞源参数反演性能综合对比
10
作者 赵雪亭 胡立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为准确掌握城市交通拥塞源内在的主要参数及扩散传播规律,以实现交通拥塞源科学管控.首先,引入用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并进行改进,将城市交通拥塞源划分为连续交通流和一系列间断性交通流,实现高斯烟羽模型结构解析;其次,利用... 为准确掌握城市交通拥塞源内在的主要参数及扩散传播规律,以实现交通拥塞源科学管控.首先,引入用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并进行改进,将城市交通拥塞源划分为连续交通流和一系列间断性交通流,实现高斯烟羽模型结构解析;其次,利用Griewank、Schaffer和Rastrigin 3种测试函数对“单点源”参数反演算法进行测试,最终选用人群搜索算法;最后,通过交通拥塞源观测数据,从3个维度评估5种典型目标函数在不同参数数量(单、两、三)下的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参数情形下,基于单位面积交通密度偏差平方和目标函数稳定性较好;反演源强相对偏差绝对值置信区间为38.38%±9.94%,小于50.00%实验次数占全部实验次数的84.52%,各目标函数稳定性均较好;在两参数反演源强情形下,基于对数变换单位面积交通密度均方根误差目标函数准确性最高,反演源强相对偏差绝对值置信区间为51.42%±9.84%,小于50.00%实验次数占全部实验次数的92.16%,在反演位置方面,基于单位面积交通密度偏差平方和目标函数准确性最好(反演位置偏差的绝对值为37.22 m±10.64 m),基于相关系数的目标函数稳定性最强(变异系数为0.022);三参数情形下,准确性反演结果和两参数较一致,除对数变换目标函数外各目标函数源强稳定性均较差,但位置稳定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高斯烟羽模型 启发式算法 参数反演 性能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提取——以昆明市主城区为例 被引量:27
11
作者 戢晓峰 李晓娟 +1 位作者 杨晓泉 覃文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82,共7页
针对当前缺乏有效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提取方法的现实问题,集成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局域Getis-Ord G*i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基于从高德地图自主获取的城市交通设施POI数据,从方向分布、空间集聚和热点估计3个维度建立系... 针对当前缺乏有效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提取方法的现实问题,集成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局域Getis-Ord G*i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基于从高德地图自主获取的城市交通设施POI数据,从方向分布、空间集聚和热点估计3个维度建立系统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提取方法。以昆明市为例,对2016年和2018年的城市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①昆明市交通设施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分布。与2016年相比,2018年椭圆长轴、短轴轴长分别增长11.53%,1.71%,表明交通设施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均有扩散,且“西北—东南”方向为最大扩散方向。②空间上,交通设施总体呈“核心-圈层”格局分布及“一核向多核”演化趋势,核密度集聚街道数量由2016年的78.85%增至2018年的86.54%,且各类交通设施空间聚集特征差异显著。③交通设施热点区域集聚于市中心,冷点区域集中于城区外围,整体呈“核心-外围”分布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地区增多,冷点地区减少,反映了昆明市交通设施整体建设趋好,且分布更趋于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设施 空间特征 POI 昆明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戢晓峰 曹瑞 +2 位作者 陈方 韩春阳 李晓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可为乡村振兴阶段区域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域四年间交通与经济发展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交通扶贫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测度滇西边境山区各县交通扶贫... 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可为乡村振兴阶段区域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域四年间交通与经济发展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交通扶贫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测度滇西边境山区各县交通扶贫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同时,构建Tobit回归模型,探究县域交通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滇西边境山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整体呈逐步增长态势,在乡村振兴阶段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且交通扶贫综合效率主要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滇西边境山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大幅提升;依据交通扶贫综合效率的平均值和Malmquist指数值两个维度,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可划分为潜力型、发展型、成熟型及巩固型4种类型,而发展型和成熟型是滇西边境山区交通扶贫效率的主要形态;县域规模、产业结构对交通扶贫效率的提升具有反向抑制作用,就业支持、消费水平、区位优势、投资规模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滇西边境山区交通扶贫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交通扶贫效率在影响强度和作用路径上存在差异。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县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强化劳动力就业等因素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联动效应”,针对不同交通扶贫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短板,采取差异化、合理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扶贫效率 测度 影响因素 DEA-Malmquist模型 滇西边境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隧道出口区域交通风险场识别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立伟 胡飞宇 +3 位作者 赵雪亭 杨志莹 王兴中 余先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2,共10页
为分析车辆在高速公路隧道出口区域的行驶安全规律,定量识别风险水平,参考相关领域的场论研究,结合交通特征要素,提出交通风险场理论,从人-车-环境多角度考虑高速公路隧道出口区域的风险特征。首先通过驾驶员瞳孔变化差异,将隧道出口区... 为分析车辆在高速公路隧道出口区域的行驶安全规律,定量识别风险水平,参考相关领域的场论研究,结合交通特征要素,提出交通风险场理论,从人-车-环境多角度考虑高速公路隧道出口区域的风险特征。首先通过驾驶员瞳孔变化差异,将隧道出口区域划分为隧道出口接近段、隧道出口段和隧道出口过渡段。其次参考环境风险场及场论等相关理论,将交通风险场根据不同因素的作用方式细化为点效应场、线效应场及面效应场,建立综合风险效应场模型。最后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云南省不同高速公路隧道出口区域的人、车、环境等相关交通信息数据,代入模型后得到高速公路隧道出口区域风险场。通过得到的交通风险场特征对照速度协调评价法得出的风险分布规律,验证交通风险场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隧道出口接近段驾驶风险场强较大但影响范围小;隧道出口段的风险场强呈现先窄后宽的变化特征;出口过渡段前100 m路段风险水平最高,过渡段后100 m路段车速逐渐平稳,风险水平较低。通过交通风险场理论的应用可知,交通风险场强模型可以有效评估不同道路环境下交通风险分布,且较传统风险识别方式更加具有时空特征,可以准确地找到交通环境中的风险强点,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为今后的道路风险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 风险场模型 交通风险场 风险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多维度耦合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立伟 贺雨 +3 位作者 侯智 张瑞杰 陈琛 刘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7,共11页
为有效降低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率,以2016—2021年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集成决策实验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AISM),筛选识别山区高速公路交通风险要素,从人-车-路-环境-管理时空全维度出发,分析风险要素因... 为有效降低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率,以2016—2021年云南省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集成决策实验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AISM),筛选识别山区高速公路交通风险要素,从人-车-路-环境-管理时空全维度出发,分析风险要素因果并绘制UP和DOWN型有向拓扑层级图,最终确定19种风险因素;构建N-K-耦合度模型量化风险因素,对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因素间进行时空全维度耦合,探究风险因素间的关系,并提出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全维耦合交通风险弹性解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维度中,人因的跟车太近与疲劳驾驶耦合值为0.741,路因长大下坡与急弯耦合值为0.816,为单维度中对系统影响较大的2种作用情况;双维度下,较大的作用情况为人-车及人-路,耦合值为0.157、0.124,其中,路因的长大下坡、人因的跟车太近与其他要素易形成强耦合;多维度下最大的作用情况为人-路-环,耦合值为0.891,其中,驾驶人的不良驾驶行为、道路的急弯与长大下坡、环境的雨天、雾天、冰雪天极易与其他因素耦合结果超过70%,构成强耦合关系,发生交通事故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 交通事故 风险因素 多维度耦合 耦合度模型 集成决策实验法-对抗解释结构模型(DEMATEL-A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空间使用绩效与交通可达性关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桔 王芳宇 何保红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4期16-22,共7页
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公共设施或空间的建设运营投入较高与部分空间实际使用绩效较低形成现实矛盾。为了推进城市蓝绿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研究者不断从更多视角关注公共设施或空间的使用绩效与可达性... 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公共设施或空间的建设运营投入较高与部分空间实际使用绩效较低形成现实矛盾。为了推进城市蓝绿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研究者不断从更多视角关注公共设施或空间的使用绩效与可达性。以昆明市中心城区31个城市公园为例,提出测度公园空间使用绩效更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数据和方法,然后结合多种交通方式可达性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量化两者的关联性;最后根据不同聚类的关系来分析四类公园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可达性对公园外部空间使用绩效影响最显著;大部分公园空间使用绩效和交通可达性较为匹配,但低水平匹配居多,需要从空间平衡布局方面提出城市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的规划策略;对关系不匹配的公园,需要关注公园运营管理和周边建设两方面存在的滞后要素。研究结果对城市公园公共性的充分发挥和持续性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使用绩效 交通可达性 城市公园 丘陵地区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队列实际行为特性的混合交通流建模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曦 杨秀建 +1 位作者 贾晓寒 王申义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940,共12页
为探讨自主汽车队列实际行为特性对交通流的影响,针对混入前车跟驰(PF)汽车队列的混合交通流,考虑队列实际行为特性并按照其实际控制策略进行建模,基于元胞自动机方法建立了混合交通流模型。仿真分析表明:队列车头时距、队列渗透率、队... 为探讨自主汽车队列实际行为特性对交通流的影响,针对混入前车跟驰(PF)汽车队列的混合交通流,考虑队列实际行为特性并按照其实际控制策略进行建模,基于元胞自动机方法建立了混合交通流模型。仿真分析表明:队列车头时距、队列渗透率、队列规模、控制增益等队列特征对混合交通流呈现出耦合及非线性的影响特性,不同队列特征下的混合交通流时空特征差异显著;减小队列车头时距或增加队列渗透率对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总体是有利的;队列规模及控制增益对交通流量的一致性影响规律不明显,都需要结合其他队列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汽车队列 元胞自动机 混合交通流 前车跟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乘客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静 张夕阳 +1 位作者 李延欢 李腾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3,79,共8页
[目的]基于乘客需求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不仅能推动服务质量提升,提高乘客的出行满意度,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引入QFD(质量功能展开)理论获取乘客需求数据,进行识别、归类及筛选... [目的]基于乘客需求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不仅能推动服务质量提升,提高乘客的出行满意度,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引入QFD(质量功能展开)理论获取乘客需求数据,进行识别、归类及筛选,凝炼为评价指标,构建基于乘客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组合权重,通过云模型得出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引入IPA(重要度-绩效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各评价指标对整体服务质量的影响优先级。以昆明地铁首期工程为例,依据实际调查数据,通过云模型得出该线路的最终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并进行IPA分析。[结果及结论]昆明地铁首期工程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为比较满意,与该项目实际调研结论相符,证明了基于乘客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对该实例评价结果进行IPA分析后,提出了提升昆明地铁首期工程服务质量的具体策略:协调换乘,增加发车频次,根据天气及时调整通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乘客需求 服务质量评价 质量功能展开 组合赋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拥塞影响范围确定及关键路段识别
18
作者 赵雪亭 胡立伟 寇芳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9-1397,共9页
为研究非点源交通拥塞的影响范围及关键路段识别,引入风险场强理论、区域生长法对烟羽模型进行适应性改进,以确定最大、核心影响范围及识别关键路段.首先,对非点源交通拥塞的“源-路径-汇”进行界定,以2021年贵阳市的交通调查数据、交... 为研究非点源交通拥塞的影响范围及关键路段识别,引入风险场强理论、区域生长法对烟羽模型进行适应性改进,以确定最大、核心影响范围及识别关键路段.首先,对非点源交通拥塞的“源-路径-汇”进行界定,以2021年贵阳市的交通调查数据、交通状态数据等为基础,构建非点源交通拥塞的“源”风险场强模型;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性质的交通影响力及不同道路等级调整系数并进行标定,建立基于不同“源”风险的最大影响范围识别模型,引入区域生长法建立路段核心区影响范围确定模型;最后,以路段交通量、长度、时间构建交通拥塞路段损伤性评价指数并对交通拥塞程度进行定量化研究,对原有模型、改进模型及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性质和不同道路等级对路段交通拥塞影响程度不同;改进后的不同“源”风险影响范围识别模型有效性较强,且预测精度提高3.54%,更接近实际情况;考虑区域生长法的路段交通拥塞核心区影响范围准确性更高,与实际情况仅相差2.66%.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城市非点源交通拥塞累积性风险区范围划定和风险关键路径确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进一步开展不同交通拥塞发生类型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区域生长法 风险评估 交通拥塞 损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作日与休息日对比的昆明地铁站点建成环境对客流的影响机制
19
作者 李智博 张丽莉 +1 位作者 何保红 郭静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目的]为了研究地铁站点建成环境对站点客流的影响机制,以昆明市地铁站点为例,分析建成环境对工作日与休息日不同客源客流的影响机理。[方法]利用昆明市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刷卡数据和POI(多系统接入平台)数据,将站点客流细分为发... [目的]为了研究地铁站点建成环境对站点客流的影响机制,以昆明市地铁站点为例,分析建成环境对工作日与休息日不同客源客流的影响机理。[方法]利用昆明市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刷卡数据和POI(多系统接入平台)数据,将站点客流细分为发生客流与吸引客流两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日变特征及空间可视化分析,建立不同性质客流的工作日、休息日影响机理模型。[结果及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客流高吸引型站点集中于主城及新城中心,客流高发生型站点分布于城市近、远郊区。站点建成环境对客流影响机制与客流特征显著相关,土地利用优势度对发生客流起抑制作用,对吸引客流起促进作用;约束型设施、公交线网密度仅对吸引客流产生显著影响;路网密度和休闲型设施对发生、吸引客流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工作日到休息日的时间变化,土地利用优势度对发生客流的影响消失,而公交线网密度对吸引客流的影响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站点建成环境 客流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双向变流装置的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常雨欣 陈佳琪 +1 位作者 祁生花 沈世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8-192,197,共6页
[目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传统的牵引供电系统大多采用二极管整流机组,该方式存在电能只能单向流动、再生制动能量无法回馈到供电系统等问题。可有效解决此问题的基于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双向变流装置已研制成功,并有应用案例... [目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传统的牵引供电系统大多采用二极管整流机组,该方式存在电能只能单向流动、再生制动能量无法回馈到供电系统等问题。可有效解决此问题的基于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双向变流装置已研制成功,并有应用案例。为了促进双向变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了解双向变流装置的研究进展。[方法]阐述了双向变流装置特点,整流/逆变双向变流技术概要及双向变流能量综合管理系统构架。分析了双向变流装置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阐述了2个电压控制策略(恒压控制策略、下垂控制策略)的直流电压、电流输出外特性。介绍了既有的潮流计算算法,探讨了含双向变流装置的城市轨道牵引供电系统的算法要求。[结果及结论]双向变流装置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列车的再生制动能量回馈,提高了整个供电系统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牵引供电系统 双向变流装置 潮流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