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茎泽兰同时制备活性炭及高热值燃气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郑照强 夏洪应 +1 位作者 彭金辉 张利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9-43,共5页
以紫茎泽兰为原料,通过物理活化同时制得活性炭和高热值燃气。考察了活化温度、时间、CO2流量对多孔碳产品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实验优化工艺条件:活化温度980℃,活化时间130min,CO2流量400mL/min,所制得活性炭碘... 以紫茎泽兰为原料,通过物理活化同时制得活性炭和高热值燃气。考察了活化温度、时间、CO2流量对多孔碳产品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实验优化工艺条件:活化温度980℃,活化时间130min,CO2流量400mL/min,所制得活性炭碘吸附值和得率分别为1002mg/g,15.79%。制得的多孔碳BET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076m2/g、0.63mL/g、2.36nm。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高热值燃气,燃气热值达11542.32kJ/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活性炭 响应曲面 孔结构 高热值燃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政 代林晴 +4 位作者 张利波 张辉 程越 周亮 苏文婷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4,共14页
硒作为地壳中含量稀少且分散的非金属元素,因具备优异的物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玻璃和电子工业等领域。随着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工业对各种硒产品,特别是高端硒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如何清洁、高效、经济地从阳极泥... 硒作为地壳中含量稀少且分散的非金属元素,因具备优异的物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玻璃和电子工业等领域。随着新材料和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工业对各种硒产品,特别是高端硒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如何清洁、高效、经济地从阳极泥等原料中提取粗硒并将其纯化,成为新能源等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硒提取与纯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硒资源的储量、应用和消费概况,将硒提取工艺分为火法、半湿法、全湿法和其他回收工艺四大类,重点阐述了各种提取与纯化工艺的技术现状,详尽介绍了各主流工艺的优缺点、原料适用性以及应用情况,最后对硒提取与纯化工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硒 提取技术 纯化技术 高纯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协同活化剂浸出高硅低锗氧化锌烟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韦洁 裴启飞 +4 位作者 陆占清 梁辰 付光 徐英杰 夏洪应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3-582,共10页
为了最大化高硅低锗氧化锌烟尘(ZOD)中锌、锗提取效率,研究了采用响应曲面法(RSM)构建并优化了十二烷基硫酸钠(C_(12)H_(25)SO_(3)Na)辅助下的超声强化浸出过程,并建立了锌、锗浸出率的精确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 为了最大化高硅低锗氧化锌烟尘(ZOD)中锌、锗提取效率,研究了采用响应曲面法(RSM)构建并优化了十二烷基硫酸钠(C_(12)H_(25)SO_(3)Na)辅助下的超声强化浸出过程,并建立了锌、锗浸出率的精确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RSM确定的最优浸出条件为浸出温度70℃,液固体积质量比8 mL/1 g,初始酸质量浓度160 g/L,该条件下的锌浸出率达96.94%,锗浸出率为85.41%;C_(12)H_(25)SO_(3)Na在浸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硅胶抑制剂作用,有效阻止了硅离子聚合成硅胶,这一效果在超声波的协同作用下更为显著,体现了温度、超声波与C_(12)H_(25)SO_(3)Na三者之间的显著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能为高硅低锗氧化锌烟尘的资源化利用提供高效的回收策略,并为其他高硅废弃物的回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低锗氧化锌烟尘 响应曲面法 超声波 活化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 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3PO_4活化紫茎泽兰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春阳 张利波 +4 位作者 夏洪应 彭金辉 张声洲 程松 舒建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49-52,共4页
以紫茎泽兰为原料,采用H_3PO_4活化的方式在管式电阻炉中加热制备紫茎泽兰基活性炭。主要考察以N2作保护气体时活化温度、保温时间以及H_3PO_4浓度(质量分数)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得率的影响。获得优化实验条件:活化温度400℃、保温时间60... 以紫茎泽兰为原料,采用H_3PO_4活化的方式在管式电阻炉中加热制备紫茎泽兰基活性炭。主要考察以N2作保护气体时活化温度、保温时间以及H_3PO_4浓度(质量分数)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得率的影响。获得优化实验条件:活化温度400℃、保温时间60 min、H_3PO_4浓度50%,并测得相应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10 mg/g、得率为59.70%,其中亚甲基蓝吸附值为国家标准GB/T 13803.2-1999活性炭一级品的1.6倍。优化实验条件下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分别为1346m2/g、0.83cm3/g、2.45nm,同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活性炭进行分析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是一种制备活性炭的良好前驱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活性炭 H3PO4活化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热解法制备ITO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朝金 郭胜惠 +4 位作者 张利华 彭金辉 杨兴卫 张利波 张声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2218,共7页
以InCl_3·4H_2O和SnCl_2·2H_2O为原料、水为溶剂溶解作为前驱体溶液,采用微波管式炉加热联合超声波喷雾热解法制备得到ITO粉体。实验研究了不同微波热解温度和添加无水乙醇对ITO产品的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TG-DSC、XRD、SEM、... 以InCl_3·4H_2O和SnCl_2·2H_2O为原料、水为溶剂溶解作为前驱体溶液,采用微波管式炉加热联合超声波喷雾热解法制备得到ITO粉体。实验研究了不同微波热解温度和添加无水乙醇对ITO产品的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TG-DSC、XRD、SEM、EDS、TEM对样品的结构特征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前驱液浓度、适宜的温度和适当的添加剂是影响氧化铟锡(ITO)粉体形貌的关键因素。得到粒径较小、分散性好和形貌呈球形的超细粉体的最佳条件为温度650℃,浓度0.01 mol/L,酒精加入量为30%,滤网加入200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喷雾热解法 ITO超细粉体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镉/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微波水热合成及DFT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余明远 王璐 +3 位作者 曲雯雯 张利波 张家麟 陈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2-1608,共7页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CdS/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XPS、SEM、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合UV-Vis和密度泛函(DFT)计算对异质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中CdS分散性好、显示出较高的可见光...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CdS/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XPS、SEM、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合UV-Vis和密度泛函(DFT)计算对异质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中CdS分散性好、显示出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和光稳定性。当rGO含量为0.5 mg/mL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亚甲基蓝(MB)的光降解率达到94.40%,且五次循环实验光催化效果接近。界面相互作用、差分电荷密度、平均静电势等计算结果表明CdS与rGO通过范德华弱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异质界面,电荷由CdS向rGO转移,电子和空穴在两相界面实现了有效分离,因而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石墨烯 微波水热合成 密度泛函理论光催化 石墨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加热再生废弃针剂用活性炭的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声洲 夏洪应 +3 位作者 张利波 彭金辉 程松 周朝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45-1950,共6页
采用微波加热再生废弃针剂用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中模型的优化设计和分析,研究了再生过程中的3个影响因子(再生温度、再生时间以及物料厚度)对所再生活性炭亚甲基蓝值和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ANOVA)研究了各个实验因子或交互作... 采用微波加热再生废弃针剂用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中模型的优化设计和分析,研究了再生过程中的3个影响因子(再生温度、再生时间以及物料厚度)对所再生活性炭亚甲基蓝值和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ANOVA)研究了各个实验因子或交互作用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得到实验优化工艺条件为:再生温度700℃,再生时间18min,物料厚度20mm,所再生活性炭亚甲基蓝值和得率分别为187.5mg/g,65.20%。此外,再生活性炭比表面积高达962m2/g,总孔体积为1.02m L/g,平均孔径为4.27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再生 响应曲面法 优化设计 亚甲基蓝值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蒸气活化再生扑热息痛用废活性炭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利波 程松 +3 位作者 夏洪应 张声洲 彭金辉 王仕兴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8-53,共6页
以扑热息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管式电阻炉的加热方式对其进行再生条件的研究。实验重点考察了在氮气作为保护气体的条件下再生温度、再生时间、水蒸气流量3个因素对再生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得到... 以扑热息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管式电阻炉的加热方式对其进行再生条件的研究。实验重点考察了在氮气作为保护气体的条件下再生温度、再生时间、水蒸气流量3个因素对再生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得到了废活性炭再生的最佳实验条件:再生温度750℃,再生时间20min,水蒸气的流量2.0mL/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得到的再生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84.5mg/g,得率70.56%,在此条件下测得再生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996.8m2/g,总孔体积为0.995mL/g。通过对废活性炭和再生活性炭扫描电镜的分析发现再生后的活性炭孔隙数量增多并且其表面杂质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管式电阻炉 再生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基石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利波 王璐 +2 位作者 曲雯雯 徐盛明 张家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2-779,795,共9页
综述了以三氧化二铝(Al_2O_3)为载体,负载Mo、Ni单一组元和Mo-Ni-W等复合组元,用于炼制石油加氢脱硫的催化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全面总结了传统的浸渍法、混捏法、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以及新型的微波-超声波法等催化剂合成方法,... 综述了以三氧化二铝(Al_2O_3)为载体,负载Mo、Ni单一组元和Mo-Ni-W等复合组元,用于炼制石油加氢脱硫的催化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全面总结了传统的浸渍法、混捏法、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以及新型的微波-超声波法等催化剂合成方法,对Al_2O_3基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进行了讨论,着重对催化剂合成过程中载体、活性组分、助剂(P、F、B等)和pH值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Al_2O_3基加氢脱硫催化剂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此类催化剂的发展方向与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HDS)催化剂 三氧化二铝基载体 合成方法 钼镍活性组分 助剂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废汽车薄壁异形铜铝件涡电流分离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大林 刘剑雄 +3 位作者 郭胜惠 吴毓新 杨慎杰 李浙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6-1414,共9页
随着报废汽车的迅猛增长,高效、低耗的破碎分离技术将成为其未来资源化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涡电流分离技术在有色金属颗粒料分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报废汽车破碎铜铝件的高效分离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建立单个永磁体磁场的计算模... 随着报废汽车的迅猛增长,高效、低耗的破碎分离技术将成为其未来资源化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涡电流分离技术在有色金属颗粒料分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报废汽车破碎铜铝件的高效分离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建立单个永磁体磁场的计算模型结合仿真工具研究得到扇形、矩形永磁体以两种方式排布于磁辊上时的磁场强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Halbach阵列排布较N-S交替排布更适合于大尺寸异形薄壁铜铝件的分离;通过涡流力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涡电流分离过程中铜铝件理想运动状态下的最大分选尺寸。研究结果为报废汽车破碎铜铝件的有效分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 永磁体 HALBACH阵列 涡电流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粉对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及熔分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杰 寇璐垚 +2 位作者 杨黎 胡途 张子木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5-72,共8页
研究了铝粉对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及熔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铝粉能提高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反应速率。铝粉添加量越大,还原反应越快。在还原反应过程中,铝热还原反应的发生放出了大量热量,并在其反应界面周围形成局部高温,从... 研究了铝粉对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及熔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铝粉能提高钒钛磁铁精矿碳热还原反应速率。铝粉添加量越大,还原反应越快。在还原反应过程中,铝热还原反应的发生放出了大量热量,并在其反应界面周围形成局部高温,从而强化碳热还原反应过程,同时促进新生金属铁聚集长大。添加1%铝粉可稍微改善渣金分离;当铝粉添加量大于2%时,由于TiC的生成,渣的流动性变差,渣铁分离效果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精矿 含碳球团 碳热还原 铝热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主要组分在Ag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12
作者 游丽玲 刘剑雄 +2 位作者 郭胜惠 赵国林 孙琬婷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8,共7页
空气中熔融的Ag能够溶解自身体积的22倍氧气,冷却固化过程中其他气体(N_(2)、CO_(2)等)几乎为零。吸附是气体溶解的第一步,本文基于量子化学和簇模型的方法建立空气主要组分N_(2)、O_(2)、CO_(2)于Ag表面的吸附模型,研究Ag表面对空气主... 空气中熔融的Ag能够溶解自身体积的22倍氧气,冷却固化过程中其他气体(N_(2)、CO_(2)等)几乎为零。吸附是气体溶解的第一步,本文基于量子化学和簇模型的方法建立空气主要组分N_(2)、O_(2)、CO_(2)于Ag表面的吸附模型,研究Ag表面对空气主要组分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O_(2)在Ag(100)、Ag(110)、Ag(111)上的吸附能都为最大,空气中Ag的周围主要吸附O_(2),且几乎不产生与其他非氧组分的直接接触;Ag表面上N_(2)、O_(2)、CO_(2)的解离都需要一定的热激活条件,O_(2)在Ag表面的解离能垒低于N_(2)和CO_(2),更容易解离成O吸附在表面。因此,Ag对空气中的O_(2)具有选择性吸附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 空气主要组分 簇模型 吸附 解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